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一個7歲的男童被媽媽打到身體多處軟組織受損,而且渾身上下都是舊傷,

大家紛紛指責這個親媽下手太狠時,媽媽卻指出是因為孩子偷東西、還撒謊她才會教育的。

這讓我想起來小學時我們班也曾有一個類似的孩子,不過她是一個女生,那個時候因為她總覺得班裡沒有人和她玩,為了和同學們拉近關係,她經常會偷家裡的錢或者偷學校周圍小賣部的零食來送給同學們。後來因為學校周圍的小賣部舉報,所以老師知道了她偷東西的事,之後她就被叫了家長。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天下午她爸爸一到學校就對她拳打腳踢,甚至絲毫不顧及還有很多同學和老師在場,最後還是老師勸架,把她爸爸拉開了。我們都以為她爸爸那麼兇,她以後一定不敢偷東西了,但是沒過多久她就又開始偷東西,後來,她經常被舉報,也經常被叫家長,每次她爸爸來都是一頓暴打。等到三年級時,她也被迫退學了,聽說轉去鄉下的學校了,但是她的人生可能就此改寫了。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被父親打罵的孩子

其實我妹妹小時候也曾“偷”過東西,也是在一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剛上學,她經常會帶回鉛筆、橡皮等學習用品,一問她,她就說是自己撿的。我那個時候也還小,一再追問妹妹是不是拿了別人的東西,她跟我說是別人掉地上,她撿的。

那個時候的我也覺得妹妹這哪是撿啊,就是“偷”別人的東西,但是慶幸的是父母在知道實情後並沒有責怪妹妹,而是告訴她:“你撿了東西,要先問問是誰的,因為丟了東西的主人一定很著急,如果是你的東西丟了,你也肯定會很著急吧,而且如果你幫助小鉛筆回到小主人那裡,你們說不定也會成為好朋友呢!”後來爸媽趁妹妹去上學,還給她買了新的鉛筆和橡皮,比同學那個還好看。此後妹妹就再也沒有拿過其他同學的東西。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反而容易丟棄“壞毛病”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初父母一口咬定妹妹就是“偷”,很有可能這件事對妹妹的影響會大大不同。家長總是把偷東西、撒謊這類事件看作是非常嚴重事件,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就覺得一定要及時扼制孩子的這種行為,甚至不惜用打罵的方式來讓孩子“長記性”,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發展心理學中曾經提到,孩子在不同階段,認知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會有所不同,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辯證的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更有益於幫助父母解決問題。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不同階段的孩子問題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孩子撒謊、偷東西不同年齡段情況不同

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孩子對於道德的理解和認知都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結合皮亞傑的道德發展四階段,我們也把孩子孩子撒謊、偷東西的情況整理分解為三個階段,針對每個不同的階段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

孩子們在2-5歲時主要的特點時會存在“自我為中心”的現象,簡而言之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覺得什麼都是“我的”,他們沒有偷東西和撒謊的概念。對於偷東西來說,因為認知能力發展,他們逐漸會通過這種行為來幫助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更多的是出於單純的喜歡或者是模仿,但是孩子們並沒有“偷”這個概念。

至於撒謊,在這個階段其實也是孩子們認知能力發展的一個表現,2-5歲的孩子撒謊反而是孩子們的思維能力變得活躍的一種表現,父母要把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和撒謊這兩件事區分開來看待,如果孩子說:“媽媽,今天我看到了超級飛俠”,這其實只是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不是撒謊。但如果孩子因為弄壞了媽媽的口紅,卻說是爸爸弄壞的,這就是撒謊。

這個階段的孩子們犯錯,父母最需要做的應該是不強化這個動作,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要父母自己就把孩子定義為愛撒謊或者愛偷東西的小孩,這一時期父母只需要用語言和表情告訴他這件事不好,一般來講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會再犯了。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2-5歲孩子處於認知初期

2、道德感建立的重要時期(6-11歲)

6-11歲是孩子們建立道德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孩子可能會喜歡服從於權威,父母只要恰當的制定規則去約束孩子的行為,在這一階段一般都會有效。同時這一階段父母的養育特點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行為和性格的發展。

有兩項研究可能會幫助父母更好的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條是7歲的孩子100%撒過謊,還有一條是隻有18%的6歲的孩子能夠正確區分真實和想象,但是9歲的孩子有90%已經可以區分真實和想象。

這兩項研究告訴父母的是,孩子們會撒謊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父母應該正確看待,不要給自己的孩子帶有色眼鏡。另外對於偷東西而言,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其實已經能夠意識到這是不好的行為,但是低年級孩子的動機更偏向於喜歡,想要擁有,高年級的孩子更偏向於父母養育的不恰當方式造成孩子做出類似行為,比如限制太嚴格,以往錯誤的不正確對待等等。

不論是撒謊還是偷東西,遇到這些情況時,父母首先應該冷靜,捋清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背後的動機,不要著急去懲罰孩子,用平和的心態、關愛的語氣和堅定的態度幫助孩子們改掉這些缺點。

約翰·梅迪納說,如果家長在訓導時能讓孩子感到充滿愛意的關切,那麼道德的種子就有可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生根發芽。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遇到問題時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影響他們的性格

3、道德建立的中後期(11歲及以後)

在心理學家皮亞傑看來,這個階段的孩子們道德觀念已經開始傾向於公正,其實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對於對錯已經有明確的判斷,他們偷東西、撒謊其實已經接近於主觀的行為。

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還存在類似的問題,父母則需要首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問題,是否存在過於溺愛、偏激、過度懲罰等情況,其次要在心底接納自己的孩子,告訴孩子:“你雖然有不好的行為發生,但不論何時你都是我最愛的孩子,作為父母我更希望你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對於不好的行為我也希望你能夠及時改正。而對於我之前不恰當的處理方式,我也跟你道歉,希望我們能夠共同進步。”

從11歲到16歲之間雖然孩子的性格問題開始趨於成人化,但這個時期仍然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的只要孩子意識到有愛、有包容,改變後仍然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漸漸的還是有機會幫助孩子走到健康的道德發展軌道上來。

當然父母除了意識到孩子撒謊、偷東西和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處理問題的發展水平有關,父母也要有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其實孩子的問題更多的是父母育兒方式的問題,父母先自省,再教育才會更容易幫助孩子找準問題的關鍵,進而解決問題。而父母絲毫不考慮孩子的自尊,遇到問題就打罵,甚至侮辱,可能會把孩子陷入更大的問題旋渦。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打罵、侮辱可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好方法

“南風效應”告訴你,不同的教育方式成就不同的孩子

法國的作家拉·封丹曾經寫過一則寓言,寓言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南風和北方想要較量彼此誰的威力更大,他們決定進行一場比賽,看誰先把路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采取了暴力的吹風策略,企圖把人們的衣服吹掉,但是事實卻事與願違,行人們一個個都為了保暖裹緊了衣服。而南風則採取了相反的策略,它徐徐吹著微風,行人也感到了像春天般的溫暖,於是自發的脫下了外衣。這個寓言在心理學上也被稱之為“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應用在孩子偷東西、撒謊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父母過於強調孩子的壞行為,定義孩子為愛撒謊的孩子、愛偷東西的孩子,每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不考慮問題的本質就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孩子們也會裹緊外衣,封閉自己的內心,問題反而會越來越多,而那些用愛和關懷去理解孩子,遇到問題時先去設身處地理解孩子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孩子們究竟需要什麼的家長,反而幫助孩子看到更多希望,也在父母溫暖的愛意下勇敢糾正自己的錯誤。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孩子的希望源於父母的愛

心理學研究表明,以孩子的內疚、自責建立的責任感是孩子畢生的枷鎖。

所以當發現孩子有“偷東西”,“撒謊”的行為時,父母如果企圖通過侮辱、打罵等方式來強化孩子偷東西、撒謊這件事,即便孩子的問題解決了,也有可能會給孩子們帶來心靈的創傷。

相反,如果父母從尊重、接納、包容等角度出發,孩子們會由內而發形成責任感,也就是說孩子們會願意自發的去遵守這個規則。這反而會讓孩子們摒棄這些曾經的“陋習”。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尊重孩子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基礎

屢禁卻不止,教育孩子的“三點注意”父母要知道

對於孩子們來說,偷東西、撒謊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反覆,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行為反覆時,一定要注意三個方面。

1、反省自己

當孩子的行為發生反覆,父母就需要提高警惕。既然反覆說明父母之前並沒有找準真正的原因,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不當,有可能只起到了短期效果。所以過了警告期,孩子們就有可能出現問題反覆的情況。

就像開篇中提到的同學的爸爸,他在孩子出現問題時,根本沒有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其實當時他的女兒只是為了交更多的朋友,但是她的父親卻只用拳打腳踢來解決問題,而這隻能暫時讓她“長記性”,卻沒有解決她的根本問題,甚至因為父親的原因她更加沒有朋友,所以她反而變本加厲的偷,以通過這種方式去緩解自身的焦慮,贏得同學的好感,從而獲得內心的滿足。

如果當初這個爸爸能夠正確反省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給孩子更多的愛,可能也會避免後續問題的發生。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常反省

2、正確定位孩子的問題

孩子偷東西也好、撒謊也罷,其實背後都會有原因。對於偷東西而言,更多的可能是喜歡、想要佔有、父母限制太多、還有就是通過這種行為來尋找滿足感、安全感等等。而對於撒謊來說,孩子們更多的可能是不想承擔責任,想要逃避問題,不敢面對家長等等。

當父母發現孩子身上有類似“偷東西”、“撒謊”的行為,不應該過於焦慮,尤其是孩子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結合孩子的年齡段冷靜的分析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去對應的尋找具體的辦法。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定位孩子真實的問題

3、尋找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父母經過自省和問題定位後,想必父母已經比較清晰的知道孩子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的問題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尤其是對於那些屢次犯錯的孩子來說,父母應該從自身出發,先改變自己,再去改變孩子。另外,如果孩子周圍有很多不良因素,比如不好的小夥伴或者是不健康的學習環境,父母也要及時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以免孩子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將成就不同的孩子

尋找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總結起來,孩子的這些行為雖然是非常不好的行為,但是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每一次犯錯,都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進步的一個機會!養育孩子,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夠做到對事不對人,遇到問題找原因、想方法,而不是不分情況的“棍棒教育”,反而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傷害!

我是陽媽@陽媽育兒大作戰,喜歡可以點贊關注我,育兒路上為你避坑,也會有兒童心理學和孩子性格發展相關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