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回火灶效果怎麼樣?具體應該怎麼樣做?

老周說三農


看到“回火灶”這個名字,沒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回火灶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在很多離開農村多年的人心裡,回火灶已經成了一種最非常美好的回憶了。其實回火灶在農村裡幾乎是家家必備,有很多在農村新建房的人家,甚至單獨會建一個回火灶的廚房,雖然說平時也不怎麼使用,但是一到了需要的時候就能派上大用場,因為農村有農村的一些風俗和習慣,很多時候還是離不開燒柴火的回火灶。至於這種灶的效果如何、怎麼樣建造,我在這裡跟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一,回火灶跟其他普通灶有什麼不一樣?具體效果如何?

回火灶和普通灶的區別。農村的回火灶有別於其他普通的柴火灶,著重就在於回火這兩個字。一般的土灶在柴火燃燒過程中,只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燃燒過程,火焰呈一個自然散發的狀態,大部分的火焰和熱能通過灶膛的空隙直接消失,所以普通的土灶柴火燃燒不充分,而且熱能也不能充分利用,導致效果比較差。

回火灶卻不是這樣,之所以稱作為回火灶,就是因為煙囪和灶膛內部不同的結構,不但能夠讓空氣形成完全的對流,而且柴火燃燒的火焰在被煙囪抽出去的過程中,因為灶膛的結構完全不同,引導著火焰在灶膛中進行不間斷的迴旋。這樣不但能夠讓燃燒不充分的煙氣重新燃燒,產生更充分的熱能,而且能減少燃燒產生的煙氣排放,所以這種灶又有人叫做無煙灶。

回火灶的效果。回火灶的效果確實很難說清楚,因為不同的做法會直接影響回火灶的成功率。本人見過很多農村的回火灶,有些使用起來依然是濃煙滾滾,但有的使用起來卻非常輕鬆,不但容易生火,而且燃燒非常充分幾乎沒有什麼煙排出。所以只能說製作成功的回火灶效果非常完美,無論是從使用感受還是節約柴火方面,都是普通土灶沒辦法可以比較的。



二,農村回火灶的各種規格尺寸和製作方法。

農村回火灶的建造方法雖然說不是很複雜,但是真的要用文字來表述清楚的話,本人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只能盡力而為吧。因為早就答應了很多朋友,要介紹一下回火灶具體的製作方法,在這裡我分幾步來徹底解剖一下農村多孔回火灶的構造吧。

1,多孔回火灶包括一些什麼樣的不同部件?

多孔回火灶其實是針對於很多單孔回火灶而言,用本人老家的說法是一個大型灶、一箇中型灶、然後還有一個平常煮飯炒菜用的小型灶。小型的灶臺上又同時有兩個或者三個孔,炒菜煮飯的同時其他孔可以順便用來熱水或者熱飯菜。所以農村的多孔回火灶就包括了三個主灶、兩個附帶孔和一個煙囪。


2,農村回火灶的煙囪具體做法。

回火灶煙囪的材料。回火灶的煙囪一般是用紅磚砌成,也有極少數的會使用鐵管或者是陶管,不管是什麼樣的材料,必須保證煙囪的內空在17~22釐米的範圍之內。無論是太小或者太大都會影響回火灶的使用效果,這其中的原理在這裡我就不再囉嗦,大家只需要記住這個大致範圍就可以了。

回火灶煙囪的高度。回火灶煙囪的高度在實際建造中有非常大的區別,見過最短的煙囪大概在1.8~2.5米的高度,最高的是超過兩層樓大概是8米的高度(很多人說太高效果不好,但是本人發現8米高度的比本人6米高度的效果更加好),所以回火灶煙囪的理想高度應該在3~8米之間。(附圖是紅磚砌的煙囪)


3,農村多孔回火灶灶臺和煙囪的統一佈局安排。

農村的多孔回火灶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所有不同規格的幾個灶都是共用一個煙囪,但是每一個不同規格的灶臺又需要一個獨立的煙道,而所有的煙道又不能分散佈局,那樣會佔用很大的地方。所以通常的佈局是煙囪緊靠大鍋灶臺,然後依次是中鍋灶和小鍋灶,煙道的位置佈局是小灶煙道處於最底位置,中鍋灶的煙道處於小灶煙道的上方,大鍋灶跟其他的兩個煙道沒有聯繫,直接連通進煙囪。具體佈局如下圖。


4,農村回火灶各種型號的尺寸和實際做法。

1,多孔回火灶總體佈局尺寸。多孔回火灶經過仔細的組合,三個灶孔相互結合的模式,整體的佔地尺寸是寬度以大灶臺為標準是1.1米,長度從煙囪到小灶臺是2.4米,大鍋灶和中鍋灶高度是0.6米,小鍋灶高度是0.45米。在中鍋灶和小鍋灶位置還可以做成直線圍成一個獨立區域,用來保存草木灰。

2,大型灶臺的具體做法和規格尺寸。大鍋灶臺的尺寸根據各地用鍋大小的習慣要求會有所不同,本人所在的農村,大鍋灶的灶膛直徑是0.8米,做成之後的灶臺是1.1米*1.1米,高度是0.6米,這是整體的尺寸,接下來說一下灶膛內部各部分構造和尺寸。

水平各部件尺寸。因為沒有立體圖片或者視屏說明,所以在這裡我分兩部分來介紹,先來介紹一下水平位的各尺寸規格。首先0.8米直徑的灶膛就是0.8米,然後周圍收縮7釐米寬度就是我們所說的回火通道,回火通道再收縮就是回火牆,回火牆下寬上尖的形狀,寬度是27釐米,最裡面就是爐橋內膛直徑45釐米,爐橋可以根據需要做成同樣的大小或者稍小都可以。

垂直高度尺寸。接下來再介紹一下垂直方向的各部件高度。首先總體高度是60釐米,回火通道底部到頂端的高度是20釐米,回火牆頂到頂端的高度是13釐米,最後就是爐橋到頂端的高度是40釐米,最後是煙道口的規格是18*18釐米。然後填柴門洞掏灰門洞的尺寸都是18*20釐米,這兩個門中間就是一磚6釐米之隔,這就是農村大鍋灶的總體各部件的具體尺寸。

3,農村中鍋灶臺的各部件尺寸和具體做法。中鍋灶的大小尺寸還是得說明一下,因為各地習慣用鍋的直徑不同,這個大小也是會有一些差別,在這裡還是以本人農村老家的規格為例來做具體介紹。本人這邊農村的中鍋爐膛直徑是60釐米,做成功之後的灶臺是80*80釐米,因為考慮到要提高煙道,所以高度跟大鍋灶一樣是60釐米高。這裡灶臺大小需要提醒一下,為了方便在灶臺上擺放一下用具,可以把整體的尺寸適當調整。

農村中鍋灶臺的水平各部件尺寸。因為沒有立體圖和視頻說明,為了表述清楚,在這裡還是分成水平尺寸和垂直尺寸來分別介紹。中型灶臺的爐膛直徑是60釐米,回火通道的寬度是6釐米,爐橋內膛的直徑是30釐米,然後剩下中間位置就是回火牆的寬度。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爐橋內膛直徑本來已經不大,所以基本上是全部安裝了爐橋加。

農村中型灶臺的垂直高度尺寸。前面已經說明了中型灶臺的高度是60釐米,回火通道的底部到頂端的高度是18釐米,爐橋到頂端的高度是35釐米,回火牆頂到頂端的高度是14釐米,爐橋底下照例是停留和掏取爐灰的空間。同時中型灶臺的煙道口規格是15*15釐米,填柴門洞尺寸和大型灶臺一樣是18*20釐米,一磚一下就是掏灰門洞。


4,農村小型多孔灶臺的尺寸和具體做法。這種小型灶臺的多孔做法根據實際需要,有三孔和兩孔兩種,除了多一個灶口可以燒水或者熱飯菜之外,其他方面基本沒有什麼區別。在這裡就以稍微比較複雜的三孔來做介紹吧。這裡的小型灶臺整體尺寸是60*110釐米,這個110釐米主要是為了整體統一,鋪灶高度是45釐米,主灶高度是40釐米。

小型灶臺主灶各部件尺寸。小型灶臺的主灶(柴火燃燒的灶)一般直徑是40釐米,但是在這個灶臺的膛沿嵌入了一個特質的鋼圈,可以隨意的通過增減鋼圈數來調整灶膛直徑,用以配合各種不同口徑的鍋,在農村來說這個配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一般的農村家裡幾乎都有大小不同直徑的各類鍋,燒水、炒菜、煮飯。

農村小型灶臺主灶水平和垂直尺寸。水平尺寸的最大直徑是40釐米,回火通道的寬度是4釐米,內膛尺寸是23釐米,剩下的中間就是回火牆寬度。垂直高度總共是37公分,回火通道底到頂端是17釐米,回火牆頂到頂端是10釐米。這裡跟其他不同的是隻是做了一個爐橋的形狀,但是沒有安裝爐橋架。煙道的尺寸是8*15釐米,後面有幾個孔就留幾個煙道。填柴門洞和掏灰門洞合而為一,尺寸是25*30釐米。



5,農村回火灶製作過程和注意事項。

通常來說農村在建造回火灶的時候不會只是一個單灶臺,而是像圖片中一樣由各種規格組合而成,所以我們在開始之前就必須有一個全盤的安排,從放大腳開始就應該計劃好沒到一個高度必須要做哪一個型號的哪一個部件。而且在開始之前就必須準備好各種附加材料,比如說爐橋架和調整直徑的鋼圈以及各種規格的鍋。

需要注意的要點問題。在到了做灶膛高度的時候,就要根據實際使用鍋的直徑來確定灶膛直徑,一般灶膛直徑比鍋的直徑小3釐米,最後收口的時候把鍋擺上去,然後周圍用砂漿完全密封,在砂漿未乾之前旋轉一下大鍋,方便最後取出。



6,農村回火灶建造過程中兩個小技巧分享。

1,放大腳的時候,在人經常活動的一側,把外部尺寸比預計尺寸縮小5釐米,砌到兩皮磚的高度之後,上面的磚重新外飄5釐米達到預訂的尺寸。這樣的做法以後灶臺使用過程中避免踢腳的最好辦法。具體做法如下圖。

2,在剛剛開始起腳的時候,煙囪靠外圍的第一塊磚先空起來半塊板的孔洞,這個孔洞是等煙囪全部完工之後清理落地灰之用。灶臺全部工程完工,這個孔洞用黃泥砂漿密封,日後清理煙囪裡的煙塵灰,可以把這個孔洞打開從這裡清理。



總結,農村的回火灶不但有使用乾淨方便的優點,而且還能使柴火燃燒充分達到節省柴火的目的。回火灶的建造雖然說起來好像覺得比較難,但是隻要掌握了各部件的具體尺寸,實際操作並不是很難。值得注意的是各地農村使用鍋的口徑不同,所以各種型號的灶臺尺寸在實際施工中要做適當的調整。(找了一個很久沒使用過的灶臺,拍的圖片不是很清楚)


農民也優雅


農村的回火灶在我家鄉都叫做省柴灶,這種柴火灶是在“備戰備荒為人民”、“歷行節藥、反對浪費”那個年代大力推廣的一種產物。它經過廣大農村人多年實踐,至今仍然有很多農村家庭還在用著。所以,省柴灶確實達到了柴火用得少,煮飯快、煮出來的米飯也比較香、可口的效果。

我記得省柴灶的做法應該有用風箱式的、雙排式或單排式這幾種。其中風箱式的省柴灶比較少見,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經常到學校邊的打鐵王那裡找一些剪出來的小鐵絲做飛鏢、不太規則的小鐵珠裝駝螺底的時候,發現他家是用風箱式的省柴灶。這種省柴灶的做法對我還真的說不出子醜寅卯的細節。

我家現在用的省柴灶是由大灶、中灶、小灶組成的單排灶。大灶沒有爐橋(有的地方叫做爐篦),只有灶口與排煙口的桶式灶,它不屬於省柴灶,現在主要用來燒草、曬乾的瓜蔓、玉米杆等雜七雜八的可燃物。中灶與小灶才是省柴灶。在此,我就以我家的省柴灶來說一下省柴灶的砌法。

1、單排灶的寬度一般是二尺五上下,高度是十 一塊紅磚,也就是七十公分左右;

2、在確定省柴灶的地面上確定灶底的位置,灶圈的大小是以鍋沿下去四五公分的圓圈大小(放鍋頭在灶面時,鍋頭的邊沿要高出灶臺),灶底中心要與鍋頭中心在同一個圓心的直線上;

3、確定好中心點,在中心點往後方的位置移出一塊豎立紅磚的寬度做排煙管道、掏灰口,淘灰口最好開兩個,一個在側面,另外一個掏灰口在煙通與排煙管道的交接處(灶臺後面,這個掏灰口要比側面的小一些),掏灰口一般都是用活動磚頭堵塞住;

4、測量出中心點往灶門方向前移差不多7釐米上下的位置,這個位置就是安裝爐橋的地方,一般是以鍋頭中心剛好對準爐橋的五分之三的位置為好。

5、從地面砌上五塊磚的高度做灶座,記得在灶口的位置留出13--14釐米寬的空間做灶口(下層是收集草灰的,上層是燒柴用灶膛)。有的人是砌四塊磚的高度;

6、第六塊磚要將灶口空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灶門(有的是第五塊磚),下層則是收集草灰的地方;要記得放爐橋喲。

7、第七、八塊磚是灶口的高度(有的是第六、七塊磚),第九塊磚(有的是第八塊磚)須蓋過灶口;

請注意,砌完第六塊磚,在砌第七、八塊磚的時候要留出掏灰管道(灶座是四塊地,則是第六、七塊磚)

8、中灶(放鍋頭,主要是用來煮菜)的回火槽很重要,在用黃泥、稻草段混合起來(我家是用黃泥)做回火槽的時候,要做成不規則的三角形模樣,高度以不碰到鍋底為宜,回火槽的形狀是:下面是平底,上面與下面要有一定的坡度,也就是回火槽前後要有一個差不多是5釐米的坡度(小灶是用銻鍋煮飯,沒有回火槽火)

9、灶膛排煙口的位置有講究,放得在低了,煙氣會從灶口湧出。一般要比灶口高一塊磚為好,也就是在砌第九、十(有的是第八、九塊磚)塊磚的時候,在灶膛後方留出一個是半塊磚側面大小的長方形孔洞做排煙口;接著砌好第十 一塊磚。也要記得砌煙通喲。

10、砌最後一層紅磚的時候,個人建議灶口這向地磚與下磚最好不要垂直(我家是垂直的,時常有水流到灶口),上磚超出下磚3--5公分,灶面上的水才就不會流進灶口。

11、砌完磚,省柴的粗壞可以說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接著就是套鍋沿這個細節。用較硬朗的黃泥糊在放鍋頭的圓圈周圍,放上鐵鍋,用手慢慢的壓實灶圈上的黃泥來調整鍋頭與爐橋之間的高度;鍋底距離爐橋的高度以9--10釐米為好。

最後,如何對省柴灶進行一番裝飾,可以用水泥抹面,也可以貼瓷磚,這就由自己做決定了。


荔浦青山


回火灶又叫柴火爐,意思就是少柴火的,農村到處都是不要的木頭樹枝,農民為了方便省錢就自己盤的爐子,回火灶為什麼會回火因為爐子是橢圓的,分兩層,上面是燒柴火,中間有個篦子,是分離柴火燒剩下的灰的,下面一層是存爐灰的,後面有個小孔是走煙的,因為火大它就往回走,回火灶特點就是火大,另外我覺得炒出的菜也好吃。不過就是容易把鍋燻黑,煙大。嗆的很。





張坤坤


你說的是農村的土灶吧!這種流傳了幾千年的做飯方式到現在依然普遍存在,肯定是有很多優勢的啊!

第一、成本低,不用燒氣,不用費電,不用買煤,燒柴火秸稈就可以。

第二、用這種土灶做飯香!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第三、用土灶還可以燒炕,東北那邊很多都是用這個代替暖氣,我從小就這麼過來的,效果特別好!

第四、土灶用大鍋,一次性做的菜量飯量大,農村大鍋菜什麼的很實用!

第五、現在城裡人好多喜歡老家當,喜歡回憶裡的那種氣氛,所以很多地方都流行起了鍋臺院之類的飯店!

土灶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只要量好鍋的尺寸就可以了,上邊開口大,下邊留下放柴火的灶坑,下邊可以插幾根鋼筋或者鐵絲可以在上邊放柴火,然後留個煙筒。原料也可以用很多種,可以用磚砌,可以用水泥或者黃泥連著鍋一起盤扣著盤出來。





合歡宗宗主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對於灶臺,在不少的七零八零後的印象中,是非常記憶深刻的,因為在我們的童年時期即使城市住平房也很多,因為當時的樓房還沒像現在這麼普及,有平房就有灶臺。

燒柴的灶臺做的飯比起插電,煤氣做的飯要好吃很多哦,灶臺還可以燉菜,煮火鍋、煮各種各樣的食物,比較有特色的就是我們東北地區的一鍋燉了,一口大鐵鍋,鍋中間放著各種食物,東北亂燉,小雞燉榛蘑,鐵鍋燉魚,不管燉啥,一般鍋邊都貼著饅頭花捲大餅子之類的食物,和菜一起煮食,會吸收菜獨特的香味,而且底下貼著鍋的那一邊會結鍋巴。還有大鐵鍋裡煮著土豆玉米,上面蒸著醬燜子.......所以說對於農東北人來說,一口灶臺可以變化出千姿百態的飲食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灶臺退出了城市的歷史舞臺,但是農村大灶臺家家都有。今天順便給大家介紹一下灶臺的做法,提供圖大家可供參考。

1.確定建造位置,開排煙道,砌煙囪。地面劃線確定位置,牆壁劃線確定高度。在牆壁開挖排煙孔道。在屋外砌煙囪。

2.普通磚砌灶體,包含灶門排灰口,灶膛。使用耐火磚砌灶膛,灶體與灶膛之間用碎砂石填充。

3.灶膛灶面保溫耐火施工。填充保溫材料,將灶膛內使用的碎砂石和磚砂進行保護,用鍋在灶膛上方壓實耐火泥,耐火泥抹平整形。

4.溫水口鍋口施工。鍋在保溫材料和耐火泥施工前已安置好。鍋與耐火泥接觸位置用鋼筋包圍確保鍋口牢固。用砂漿抹平灶面一般為78cm高度。

5.貼瓷磚進行裝修,安裝灶門煙道擋板。完成後需要等待十五天再使用。


食在一夫


回火灶,效果不錯,燒出來的飯菜很香!也是一種溫暖。農村柴火灶是指針對農村廣泛利用柴草、秸稈進行直接燃燒的狀況,利用燃燒學和熱力學的原理,進行科學設計而建造或者製造出的適用於農村炊事、取暖等生活領域的用能設備。顧名思義,它是相對於農村傳統的舊式爐、灶、炕而言的。省柴灶優化了灶膛、鍋壁與灶膛之間相對距離與吊火高度、煙道和通風等的設計,並增設保溫措施和餘熱利用裝置,以達到熱效率20%以上的要求。不僅改革了內部結構,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排放,而且衛生、方便、安全。

一、省柴灶的類型

我國農村,各地根據當地的生活習慣、傳統文化和經濟條件,有許多種類型的省柴灶。省柴灶按不同的標準可分為以下幾類:

按照建造方式,可分為手工砌築灶和商品化灶;商品化一般帶熱水,有水箱、煙管。

按通風助燃方式,可分為自拉風灶和強制通風灶(帶風箱或風機)。

按煙囪和灶門相對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前拉風灶(即煙囪口和灶門在同側)(和後拉風灶即煙囪口和灶門在對側)。

按鍋的數目,分為單、雙、多鍋灶。

按燃料的不同,分為硬柴灶和軟柴灶。

二、省柴節煤灶的技術要點

農村省柴節煤灶應遵循以下設計原則。一是具有優良的炊事功能,二是排入室內的汙染物最少,三是要能夠適應多種嫩料並且省柴節煤,四是結構適應使用習慣,美觀、衛生和安全,五是北方寒冷地區應有餘熱為室內空間加熱,六是投資少而結構耐久。

1.技術路線(工藝流程)

為了提高柴灶的熱效率,儘量減少熱損失,以便達到省柴、省時的目的,就必須弄清楚燃料在柴灶內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熱量的具體去向,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造。根據柴灶的結構和特點,柴灶的熱損失主要有排煙熱損失、化學及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灰渣帶走的熱損失以及灶體、鍋體的蓄熱等。

從灶型的結構方面來看,老式柴灶結構不合理,燃燒不完全,保溫性能差,熱損失大,所以熱效率低。其主要缺點是: “兩大”(灶門大,灶膛大)、“兩無”(無煙囪,無灶箅)、“一高” (吊火高,一般在30釐米左右)。而省柴灶與老式柴灶相比,具備了“兩小”(灶門和灶膛較小)、“兩有”(有灶箅和煙囪)、 “一低”(吊火較低)的優點(圖6—1),結構比較合理,有一個完整的通風系統,能得到較充分的燃燒。由於設置了保溫層,增加了攔火圈,延長了高溫煙氣流在灶膛裡的迴旋路程和時間,從而使熱損失減少,熱效率提高,既省柴又省時間,並且安全衛生,使用方便。根據全國各地的測試與調查,省柴灶一般比老式柴灶省柴l/3~l/2,節約時間1/4—1/3.從熱力學原理來看,省柴灶基本達到了節能的三個條件:一是能將燃料充分燃燒,使燃料中的化學能比較完全地轉化為熱能。二是傳熱保溫效果好,使有效利用的熱值較大,散熱的熱值較小。三是餘熱能較好利用,儘可能減少排煙餘熱和其他熱損失。這就是省柴灶能夠節能的重要原因。

2.主要技術環節及要點

(1)各部件和設備的特點。省柴灶基本結構包括灶體灶膛、進風道、灶箅、煙囪等。

(2)技術的主要性能參數。根據我國各地農村的生活習慣和烹飪方法,省柴灶一般應具備以下性能特點:

一是點火容易起火快。為了提高水或食物的溫度,例如燒開水或食物加工過程中的加熱,要求點火容易、起火快、省時、省工。

二是持續加熱效能高並溫度可調。炊事過程中,需要在一定溫度下,持續加溫一段時間,且溫度可調。例如蒸、煮、炸食物時,三者所不同的僅在於維持的溫度不一樣,用油炸需要的溫度要比蒸煮時的高。

三是安全衛生和保溫性能好。直接利用輻射熱和傳導熱加工食物,例如烤、烙、炒食物時,需要柴灶灶口不冒煙,灶膛保溫,餘熱可利用。

四是熱效率高。一般省柴灶的熱效率要在25%以上,而新建的省柴灶則要求熱效率要高於30%,並能適應當地基本生活用能要求。

三、省柴節煤灶的結構

省柴灶構造圖

①煙囪位 發煙囪最好設置在房脊,並高出房脊0.5米以上。

②增加爐箅 為使燃燒槳薪、煤炭所需空氣的供給方式適宜,減少進人灶門的空氣,增加透過柴薪層的空氣,提高灶膛沮度,一般爐箅 位置如圖8-1所示。

為了增加進風面積、較易清除灰渣和防止未嫩盡柴草及煤落人灰室,一般採用如圖8-2所示爐箅的結構形式。並適當縮小灶門,以免過多的冷空氣進人灶膛。

四、燃燒室的設計

一是要確定好形狀。燃燒室的形狀主要有柱狀、鍋底形、月牙形和弧形。柱狀結構最簡單,而弧形燃燒性能最好,可根據當地使用習慣選擇確定。

二是確定燃燒室容積。上口直徑一般取鍋上直徑的60%-70%,燃燒室高度應根據當地用戶對熱負荷的要求和使用習慣正確設計。高度過小,每次添柴草少,使用不便,同時也會因燃燒室容積過小而使柴草燃燒不完全;高度過大,則火力分散,灶膛溫度過低,影響燃燒和傳熱。

三是增加攔火。攔火具有使煙氣流動阻力和煙囪抽力相匹配,避免揮發成分在不完全燃燒情況下被抽走,引導煙氣迴繞鍋底圍較長時間,使燃燒和傳熱時間充分的作用。攔火即控制鍋底和燃燒室上沿間形成的間隙,促使較多的煙氣從灶門處較大的間隙進人回煙道,然後再遷回鍋底進人煙口的方法。

總之,節能爐具、省柴節煤灶設計要同時具有好燒、供熱強度充足、省柴節煤和使用方便等特點。

五、推廣省柴灶需要注意的事項

推廣省柴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正確進行省柴灶的外部施工:

第一步是砌灶體。灶體主要起保溫和承擔鍋臺重量的作用。灶體內徑大小可以這樣確定:即用燃燒室的內徑加上燃燒室結構的雙邊厚度,再加上保溫層厚度,三項之和就是灶體的內徑尺寸。灶體外表應做得整齊、面平,以利於粉刷。

第二步是砌灶門。灶門的作用是添加燃料和觀察燃燒情況,其位置應低於出煙口3~4釐米,若高於出煙口,就會出現燎煙現象。一般農村的灶門高12釐米、寬14釐米,燒草的灶門可大一些,燒煤的灶門可小一些。為了防止熱能從灶門散失掉,灶門上應安裝活動的帶有觀察孔的擋板。

第三步是砌灶臺。通常把灶臺突出灶身4—8釐米,做成一種滴水邊,既方便使用,又美化了灶形。砌灶臺時還要注意內口留出3~4釐米,以便做鍋邊。

第四步是抹鍋邊。鍋邊是緊貼和托起鐵鍋的結構,常用硬泥或混合泥做成。一般大鍋的鍋邊厚度為25—30釐米,抹鍋邊為20—25釐米,小鍋、特小鍋15~20釐米。抹鍋邊時,應邊抹邊用鍋試,力求抹嚴、不跑氣;鍋沿超出灶面的高度要控制在3釐米以內,以便增大鍋的受熱面積。

第五步是砌煙囪。煙囪具有一定的抽力,可以保證燃燒室內進入充足的空氣,並將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排到大氣中。戶用爐灶的煙囪高度在3米左右,出口內徑為12~18釐米。在煙囪的適當位置上要設置閘板,以控制調節煙囪的抽風量,在煙囪的基部要留掏灰孔。如果採用預製結構煙囪,內徑不得小於16釐米。一般情況下,煙囪應高出屋脊0.5米。

第六步是粉刷。粉刷要在爐灶測試合格以後進行,一般灶檯面、出煙口等部位最好使用l:3的水泥砂漿粉刷。灶檯面如貼瓷磚,一般應在灶的各種性能達到技術要求且灶體陰乾後進行。

【省柴(煤)灶的內部施工】 灶的內部施工各步驟往往相伴進行,這裡主要是為了敘述方便將它們分開。

(1)砌進風道:風道的高度和寬度都可取鍋徑的1/4,縱深與爐箅裡端平齊。其底部大多砌成斜坡式的,以增強引風效果。進風道應砌得堅固耐用,內壁平滑無縫,以減少進風阻力。

(2)安裝爐箅:安裝爐箅前,先在進風道上量出鍋底中心線,以此為基礎確定爐箅的偏移量和傾斜度。後拉風灶的爐箅安裝位置是以鍋臍為中心,爐箅總長的1/5~1/3朝向煙囪,4/5~2/3背向煙囪,爐箅的安裝角度從外向裡傾斜12°。前拉風灶的爐箅可以平放。燒柴草的爐箅要橫放於灶膛,這樣可以減少柴草的不完全燃燒損失。燒煤灶的爐箅可順放,以便於清除灰渣。

(3)填加保溫材料:爐箅放置好之後,就可在周圍填加配製好的保溫材料,邊加邊搗實。材料一般選用草木灰、鋸末、煤灰等,有條件的可選用礦渣棉和珍珠岩等。

(4)抹制燃燒室:燃燒室是指圍著爐箅上方到攔火圈之間的空間,寬120~140毫米,高60~80毫米,其上口內緣與鍋底之間留出50~60毫米的間隙。砌築燃燒室除可用珍珠岩等商品材料外,一般宜用紅磚、藍瓦、混合泥等。應將燃燒室的底面製作與爐箅安裝結合起來,否則施工麻煩。

(5)砌攔火圈:攔火圈是燃燒室上部和鍋壁之間的部位。其作用是調整火焰和煙氣的流動方向,合理控制流速,以提高熱效率。攔火圈的施工在砌好灶體,抹制好燃燒室,充填保溫層到燃燒室上端,並將填科壓實抹平之後進行。攔火圈可用黏土摻麻頭或頭髮等材料製作。如煤灰50%、黃泥25%、水泥5%、頭髮或麻頭20%,加食鹽水少許混合。將拌合好的硬泥抹成鍋底或臺階形初坯,其厚度不得少於4~5釐米。把鐵鍋放上去用力壓一壓,並旋轉幾下,然後取出鐵鍋,對初坯進行修整。攔火圈與鍋底的間隙要嚴格控制。在靠出煙口方向留0.5~1釐米,然後向兩側逐漸將間隙加大,到出煙口對面為2~4釐米。

(6)砌回煙道和出煙口:回煙道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高溫煙氣在鍋底周圍迴旋的路程和時間。回煙道有兩種:一種是明煙道,即在攔火圈外壁與灶體內壁間砌成深3~4釐米、寬5~8釐米的煙道:另一種叫暗煙道,砌在灶膛外面與灶體之間,深12釐米,寬13~14釐米。出煙口面積大於或等於爐箅有效通風面積。經驗尺寸是:寬等於或稍大於灶門的寬度,高約等於或略大於灶門寬度的一半。出煙口應位於灶膛的最高處,其上沿低於鍋臺面3~4釐米。

農村用的三聯牛尾節能爐具灶詳解

這是廣東花縣推廣的省柴灶(附圖5-2)。其特點是:

①一灶三聯,充分利用熱能,在同一時間內可以煮飯、燒開水、煮豬飼料。

②節省柴草。頭鍋煮33斤豬飼料,二鍋燒15斤開水,尾鍋可煮2.5斤米飯,全熟耗草3至4斤,時間15至20分鐘。如單燒開水,每斤水耗草5至7錢。

節能爐具附圖說明:

(1)運火道寬8釐米。(2)爐排靠爐門口方向偏離鍋底中心線5釐米,爐排長26釐米,寬20釐米,用截成一半的紅磚三條,每條相距2-3釐米。(3)風槽高30-x40釐米,寬18^-20釐米,長60-65釐米。(4)灶口高12-x14釐米,寬16釐米。(5)煙囪高8~4米,管徑15釐米。(6)吊火高度:頭鍋15釐米,二鍋5釐米,尾鍋4釐米。(7)過火口的高和寬:頭鍋至二鍋,·高15釐米,寬22釐米,二鍋至尾鍋,高15釐米,寬18釐米,尾鍋至出煙b,高8釐米,寬15釐米。(8)鍋頭口徑:頭鍋為56釐米鐵鍋,二鍋為26釐米鋁鍋,尾鍋為22釐米鋁鍋。


感悟5678


農村的回火灶好用省柴,而且不出煙,方便好用!農村現在大多都是修的回火灶。


人在他鄉vlog


回火灶的效果是很不錯的,不過我們這邊都免費改了,天然氣取暖,電取暖。回火灶都拆掉了,不讓用了。汙染空氣……


魯西北旗陽


回火灶很好啊,炒菜很香而且農村有紅白喜事兒啊那些用回火灶炒菜煮飯最適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