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大數據初露頭角

我國已基本進入數字化社會,疫情期間各項捐資源源不斷注入疫情防控第一線,同步形成數據流,經雄安、杭州等地積極探索,使大數據初露頭角,促進捐資在“陽光下運行”,讓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讓所有善資實現最優配置與高效調動,切實發揮出雪中送炭的價值。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海內外社會各界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捐物,支持我國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總體戰、阻擊戰。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8日24時,全國各級慈善組織、紅十字會接受社會捐贈資金約292.9億元,捐贈物資約5.22億件;累計撥付捐贈資金約239.78億元,撥付捐贈物資約4.66億件。其中,全國已有7436萬多名黨員截至3月10日自願捐款76.8億元。

上述捐贈,大部分向疫情重災區湖北省馳援,尤其是武漢市。根據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物資與市場保障組3月1日通報,截至2月29日12時,湖北省累計接收社會捐贈資金130.20億元,累計接收社會捐贈物資9216.20萬件(套、個、瓶)。

當前,各項捐資源源不斷注入疫情防控第一線。由於我國已基本進入數字社會,全國網民規模截至2019年6月達到8.54億人,手機網民8.4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各項捐資已在實體流動中同步形成數據流,使得大數據在慈善領域初露頭角,促進捐資在“陽光下運行”,讓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讓所有善資實現最優配置與高效調動。

事實上,我國業已成為全球網絡慈善引領者,2018年網民點擊、關注和參與慈善超過84.6億人次,一些基金會網絡募捐佔到捐贈總收入80%以上。民政部已出臺《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範》等政策,公開遴選20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為所有慈善組織發佈募捐信息提供服務,迭代升級“慈善中國”全國慈善信息平臺,加強慈善領域捐贈信用管理,力推慈善數字化建設。

疫情期間,已有機構積極展開慈善大數據探索。其中,中國雄安集團2月初上線慈善捐贈管理溯源平臺,用區塊鏈技術特性提高捐贈信息的透明度與公信力。截至2月上旬,該平臺已有74578萬元愛心捐贈總額、521個愛心捐贈項目、118個待捐贈需求項目。杭州紅十字會則把每天捐贈款物收支情況,通過《杭州日報》第四版、該會網站和該會微信公眾號同步公佈,接受社會監督。

民政部3月9日表示,將從這次疫情防控中進一步總結經驗,改善慈善組織運作能力,提高政府監管慈善能力,提升政府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災難性事件的慈善治理能力。顯然,大數據必將成為慈善事業發展利器,助推慈善組織以及網絡公益規範透明運作,讓每一份愛心善意都得到及時落實,發揮出雪中送炭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