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國力強的北宋怎麼敗給了女真?綜合國力有用嗎?

樓外斜月


北宋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綜合國力達到了古代王朝難以企及的高度,但和其他古代王朝一樣面臨著大量的社會矛盾:統治思維僵化,官員腐化,土地兼併成風,農民起義等。導致整個王朝失去銳氣,看起強大富庶但就像一個即將吹爆的氣球。

再者,從統治伊始就採取強幹弱枝的軍事戰略,這樣很好的避免了出現五代十國那樣的亂像,但直接導致了軍隊戰鬥力的迅速衰敗,兵不知將,將不識兵。

還有,北宋丟失了馬場,沒有可供軍用的馬匹,作為古代戰爭中的至上裝備,北宋沒能擁有。這也直接導致了在與金的戰爭中只能處於守勢。

反觀金,擁有馬匹和戰鬥經驗極其豐富的士兵和統帥(剛剛滅遼),同時又能在與宋的戰爭中得到很好的補充(金銀,女人,糧草)。

實際的戰爭態勢是以金之馬刀割開了泥麵塑像。戰爭從開始到結束打成了閃電戰而沒能成為持久戰,這樣的後果是北宋沒能發揮自己綜合國力強大的優勢。


地懂


所謂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北宋其實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都是碾壓金國的。然而,北宋天生瘸腿。

一切的緣由,都在燕雲十六州。

作為北方天然屏障和關隘,也是中原王朝對抗北方少數民族的防線,北宋是一個都沒有,開封府前面是一片坦途,北宋一年賦稅的五成,要用在北方防線上。北面女真,西面西夏,冗官冗兵冗費,三座大山壓在北宋朝廷頭上,要不是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財富,以及發達的商業體系,北宋的天然瘸腿,早就讓他被滅國不知道幾回。

所以綜合國力這個東西,也要因實事而異的。

彼時的北宋,就好像一個揹著金銀財寶的兒童,路邊穿著破爛的強壯乞丐,一根木棍,就可以讓他失去一切。

碼字不易,做任務,希望給個優質答案,謝謝!





半支菸換半支菸


題主好!

我認為:綜合國力不僅有用,而且非常重要。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綜合國力的強弱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 政治力:政治決策、動員和組織能力、反應能力;
  • 經濟力: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經濟構成和經濟發展前景;
  • 科技力:科技研究、應用和發展水平,科技人員的狀況;
  • 國防力:軍隊的數量和質量、武器裝備、戰術技術;
  • 文教力:文化的發展水平、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素質;
  • 外交力: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影響、外交上的能力;
  • 資源力: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地理位置、氣候、資源。

一、北宋的綜合國力

下面我們就對比一下北宋和金國的綜合國力:

北宋起源於五代之末後周,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周世宗柴宗訓被逼退位,宋朝建立。

1.政治:

宋朝的政治體制基本沿襲前朝。但是中央設宰執、樞密使、三司三權互相制衡。宰執為正副宰相,負責行政職能。樞密院掌軍事大權。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這樣,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又在御史臺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等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又向地方上直接委任通判,起到分解地方官員權力和監督作用。宋朝的皇帝可以說是大權總攬。雖然解決了地方藩鎮,加強了中央集權,卻也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2.經濟:

公元1000年 (鹹平三年)GDP為265.5億美元 ,佔據世界比重的22.7% ,人均GDP世界第一。十萬戶以上的城市從唐朝的十多個增加到四十多個。東京汴梁人口不下百萬。“清明上河圖”就可窺見一斑。海外貿易非常繁榮,每年的市舶收入就達六十三萬貫。

3.科技:

宋朝的科技成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的達到頂峰,中國的四大發明,其中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個出現在宋朝。武器革新方面也突飛猛進的發展。

4.國防:

宋朝建立之初,為了避免中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不設禁軍統帥,設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共領。但是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則聽命於樞密院。還實行"更戍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所以軍隊戰鬥力極弱

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禁軍有一半駐防在京師及其附近,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邊境上只屯駐較少量的禁軍,對外採取被動防守的方針。也是滅亡的主要原因。

宋太宗曾這樣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

5.文教: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昌盛、藝術最繁榮的朝代。名人輩出,登峰造極。

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6.外交:

北宋對外關係發展很大,在東亞地區同朝鮮

日本關係交流密切,東南地區同越南印尼也加強了聯繫。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南亞、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甚至到達非洲的索馬里

7.資源:

人口從公元980年 (太平興國五年)的3710萬增至公元1124年 (宣和六年)的12600萬。地理位置優越,只是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失去了北方屏障,丟失了戰馬飼養區,鹽、鐵、茶、絲綢、瓷器等經濟資源極其繁榮。

二、金國的綜合國力

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源起於黑水靺鞨。原為遼朝臣屬,首領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公元1115年在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並於公元1125年滅遼朝。

1.政治:

金朝初期奉行兩套體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後,全盤採用女真制。政治體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2.經濟:

經濟主要源於漢區,陶瓷業與鍊鐵業發達,對外貿易的榷場還掌控著西夏的經濟命脈。

3.科技

金朝的科學技術也有一定的發展。醫學方面、農業技術、數學方面、天文歷算方面、建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

4.國防

金朝軍隊採用結合社會與軍事制度的猛安謀剋制度,也就是百夫千夫長的制度。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平時從事生產,戰爭時參加戰鬥,兵器、糧食自給自足。約一千戶為猛安、約一百戶為謀克,謀克相當於百夫長,猛安相當於千夫長。萬戶府下轄諸猛安,猛安下轄謀克,謀克之下還有五十、十、伍等組織。兵員配置大多是一正一副,戰時副軍可以遞補正軍。兵為世襲制。

鐵騎兵與火器精銳相結合,在當時可謂天下無敵。

5.文教

初期具有剽悍勇猛的崇武精神,後來逐漸漢化。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起著“上掩遼而下軼元”的作用。

6.外交

外交上比較強勢,對周圍國家彰顯壓倒式的霸主地位。

7.資源:

人口從初立國的幾萬人發展到到公元1207年(金章宗泰和七年)全國有5600萬人。地理位置偏北方,南侵極具優勢,遊牧資源豐富。

結束語

我們通過對比,北宋經濟、科技、文化、外交、資源比較繁榮,但政治力、國防力較弱,綜合國力不能評價為強大。金國經濟、科技、文化、外交、資源遜於北宋,但是,政治力、國防力遠遠強大於北宋。綜合國力不能評價為弱小。

因此,北宋綜合國力不一定強於金國,綜合國力非常有用

希望我的分析對您有所幫助!


沒事閒拉呱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很神奇的朝代。北宋當時的經濟實力世界第一,巔峰時期,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60%,最繁華的城市開封,人口就達100萬之多,而當時國外的最大城市倫敦也不過是10萬人口,相差10倍。北宋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相當發達,全部都排在世界第一位。北宋是當時毋庸置疑的超級大國,一種無敵的存在。北宋時期的常規軍隊100萬,還不算禁軍、各地方武裝。軍費每年5千萬貫,相當於現在百億人民幣。然而如此強大的北宋,怎麼會敗給還是半奴隸半封建的金國呢?

探究其中原因,主要四個方面。

一、士兵懶怠北宋實行“募兵制”。這也是中國歷史至今,唯一一個實行“募兵制”的朝代。其他時期都是“役兵制”--當兵是一種義務,為國出力,保衛邊疆是一種榮耀。而“募兵制”則把當兵當成一種職業。有上下班,有工資,士兵也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沒有國家榮譽感,沒有民族責任感。從內心深處,是沒有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的。這樣的士兵,在遇到戰爭時,多有畏懼,不敢上前,貪圖安逸,很難形成有效的戰鬥力。“狹路相逢勇者勝”,北宋士兵還沒交戰,就心生畏懼,自己先慫了,想贏都難。

二、指揮失當宋徽宗時期,童貫是西路軍統帥。主要堅守西夏及遼國的邊境,注意這兩國的軍隊動向。一次,童貫出使遼國。看到遼國當時官員腐敗,士氣衰退。百姓生活也很困苦。回到大宋後,給宋徽宗上表,建議聯合金國,滅掉遼國。宋徽宗竟然同意了。這個建議,傻子都知道不可行。看似戰術上佔了便宜,實則戰略上吃了大虧。與當時相對軍力強盛的金國聯合滅掉遼國,金國沒了制衡,調過頭就滅了北宋。三國時,蜀國一直“聯吳抗曹”,讓三足鼎立局面一直維持。直到劉備為報私仇,攻打吳國,孫劉聯盟破裂,最後蜀、吳被北方的魏/晉挨個點名收拾。軍隊指揮鼠目寸光,又自以為是。讓整個北宋軍隊對外戰爭中,頻頻犯錯,難有建樹。成了軟柿子。連弱小的西夏都有意無意的來撩撥下,軍隊指揮也是縮頭,一味示弱,不敢抗爭。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童貫一個宮中伺候、端茶倒水的宦官,上陣指揮,焉能不敗。

三、管理失責當時的軍隊管理者是臭名昭著的高俅。高俅其人,在《水滸傳》中多有描述,可是沒冤枉他。因踢了一腳好球,而被提拔擢升,直到太尉。高俅徵兵,要求士兵有一項手藝。或會打鐵,或會彈唱等等。為的是給他掙錢。哪裡有場合,需要說唱的演員,高俅就派軍隊的人去參加。哪裡有需要做飯的,高俅就派軍隊的人去幫忙。或者搞一些花架子,取悅皇帝,玩一個熱鬧。這樣的士兵,不參加軍事訓練,反而參與到社會的一些買賣中。導致上戰場時,一些士兵都不會騎馬。更何談戰鬥力,花瓶型軍隊,一碰就碎。上行下效,軍隊不搞訓練,不搞演習,反而搞副業,拼才藝,這樣的軍隊怎麼上陣啊。不是軍隊,更像是演出隊。

四、統治無能宋徽宗,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於君主之事,卻是一竅不通。任用人才,全憑喜好。高俅,就是球踢的好,才會被他看好,提拔到太尉。他對於國事從不上心,一心都撲在書法、花鳥上面。瘦金體、花鳥畫都是一絕,

做皇帝卻是一塌糊塗。整個朝政被蔡京、高俅、童貫、楊戩四大奸臣把持。當然,滅國這件事也不能把責任全部都推到宋徽宗身上。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搞了“杯酒釋兵權”,解了武將的職,把軍隊交給文官來管理。專業不對口,軍隊沒作用,這個弊端在之後的平庸昏聵君主下,越來越大,到不可控制。出現“北宋無將”的尷尬境地。

北宋的滅亡,究其根本就是各個階層不能各司其職。不論是皇帝、將軍甚至士兵,都只是想著自己的私慾。忘記了本身的職責,忘記了國家的榮辱。出現這樣的各個階層,即便國力再強盛,強盛到不可比擬,依然會被打敗。





緬懷未逝的青春


關於北宋各種爭議不斷,“積貧積弱”也好,商品經濟發達也罷,沒有一個人可以“罷黜百家”成一家之言。但是,北宋在對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是不能否認的事實。關於北宋恥辱的戰爭記錄,我們可以找出各種各樣的原因,北宋的統治者們缺乏戰略眼光是埋下北宋每戰必敗的最重要願意之一。

  恥辱的“先南後北政策”

  北宋建國之初,強敵環顧內憂外患,北有契丹遼和北漢虎視眈眈,南有各割據政權心懷不軌,內部更有擁兵自重的後周忠臣躍躍欲試。

  北宋王朝面臨重重危機,但各勢力的利益不能統一,無法聯合共同扼殺新生的北宋王朝,趙家君臣因此也有了一個難得和平環境來鞏固內部統治。宋太祖迅速平定昭義軍李筠和淮南李重進兩位後周宿將的叛亂,並利用“杯酒釋兵權”消除了武將叛亂的危險。趙氏家族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消除了嚴重的內患,北宋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鞏固,統一戰爭從此成為北宋王朝最重要歷史任務。

在這場戰爭中,北宋最大的敵人不是各個漢族割據政權,而是北方強大的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最難以奪回的土地不是富饒江南而是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北宋的君臣們必須進行抉擇,是先北向與契丹爭雄,還是南下先攻略土地。令人失望的是,北宋統治集團制定了著名的“先南後北”戰略方針。

  表面看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是符合建國不久的北宋王朝的利益的。此時的契丹遼已經立國50年號稱控弦50萬,而北宋僅僅立國兩年,擁有禁軍19.3萬人,雙方在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上應該都存在巨大的差距。這些表面的數據的確不利於北宋,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分析遼國此時的具體情況,我們也許可以得到另一個結論。

首先,對比雙方的統治者。北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軍旅世家,在長期的征戰中逐漸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契丹遼的統治者是遼穆世宗耶律璟,此人是遼代有名的昏庸之君,被稱為“睡王”,長期酗酒不理朝政。

  其次對比雙方的戰將。北宋建國之初,整個國家都顯示著一中勃勃生機,在軍閥混戰中逐漸成熟的將領希望利用戰爭建功立業;契丹遼建國日久,又經歷過長期內部權力更迭,大批宿將在權力鬥爭中消耗殆盡,新一代的領軍人物尚未得到機會,此時的遼國內無能臣外無良將。

  第三,對比雙方的軍隊數量。契丹遼號稱擁兵50萬,因為遊牧民族是全民皆兵,上馬為兵下馬為民,所以在遼國強盛時擁兵50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此時的遼國雖然立國50年,但卻經歷了數次大規模的人口消耗。第一次,就是遼太宗耶律德光進犯中原,耶律德光幾乎動用了全國的兵力推翻了後晉的統治,但是契丹鐵騎卻在中原人民的打擊下損失慘重。,耶律德光本人也死在了這次戰爭中。第二次,就是遼世宗的即位之戰,世宗耶律兀欲與述律太后支持的耶律李胡的戰爭,其實際上是耶律部和述律部的戰爭,結果佔據契丹人口30%左右的述律部落損失慘重。第三次,穆宗朝的耶律家族反叛,失去皇位的世宗後代和沒有獲得皇位的耶律李胡後人在穆宗朝先後四次叛亂,這四次叛亂使耶律部的也遭到了沉重的打擊。要知道,遊牧民族的人口恢復速度在和平時代都非常慢,何況在這長期的內部動亂中呢?所以,所謂遼國擁有50萬騎兵不過是一個拙劣的謊言。宋軍雖然僅僅只有19萬禁軍,但是這19萬禁軍都是北宋王朝可以隨時調遣的機動兵力,可以全部投入對遼的作戰。

  第四,對比雙方的軍隊戰鬥力。雖然遼國以騎兵為主,並且武器裝備並不遜於中原王朝的軍隊。但是,幽雲十六州處於山地,山地作戰騎兵的機動力和衝擊力都將打打折扣。在耶律德國對後晉和後周的作戰中都留下了諸多敗績。北宋的禁軍大多經過長期戰爭的考研,作戰經驗豐富和戰鬥力極強。

  也許綜合考慮這四方面的因素,我們可以發現北宋王朝的實力並不遜於契丹遼。如果北宋君臣可以同心同德,奮力北向,定然可以先破北漢,再收幽雲十六州。利用幽雲十六州建立防線阻擋遼國鐵騎對北方平原的襲擾,再南下消滅羸弱的南方割據政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中原。只可惜,趙匡胤等人投機取消鼠目寸光,採取了“先南後北”的政策,經過近20年的戰爭統一了南方,但也喪失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最佳機會。

  因為契丹遼得到了20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新的皇帝遼景宗和蕭太后統治賢明,湧現出耶律休哥、耶律沙這一大批能臣良將。更為重要的是,佔據北方山地防線的遼國鐵騎可以沒有阻礙的南下北方平原,以步兵為主的北宋禁軍無法阻擋騎兵的衝擊。那些春秋鼎盛的大將們由於功成名就也暮氣沉沉。20年,此消彼長,宋遼之間的優勢轉變了,由於缺乏戰略眼光,從此之後北方鐵騎成為北宋君臣無法揮去的夢魘。

  短視“對西夏放任自流”

  北宋一朝,其邊患不僅來自北方的契丹,更有西北的西夏党項。北宋政府為了應對西北的邊患,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造成這一局面的始作俑者,卻是北宋王朝自己。

  北宋初期,党項羌還臣服中央政府,各部豪酋不不會輕易襲擾北宋邊疆,反而經常為北宋政府提供戰馬並派兵隨同作戰。但是党項羌的族長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無法控制各部落豪酋,不得不採取極端措施——獻地歸宋,將党項羌世代統治的夏州交給宋太宗。短視的宋太宗為了獲得短期利益,接受了李繼捧的獻地。

在獲得了夏州的統治權後,宋太宗也不的不面對党項諸羌的內部矛盾,尤其是拓跋繼遷為首的一支。拓跋繼遷為了重新奪回夏州故地,降附契丹遼,接受遼國的官職,並迎娶遼國的公主。再獲得遼國的支持之後,繼遷就發動了對宋戰爭。當党項羌經過長期戰爭重新奪回了夏州等城後,繼遷的繼任者李德明為了獲得北宋的經濟援助,再度向北宋稱臣。北宋政府不僅寬恕了繼遷的反叛,還每年向西夏提供大量的錢物,這種行為無異於“養虎為患”。

  在為党項前提供經濟援助的同時,北宋更是對西夏的擴張不聞不問。李繼遷經過長期戰爭奪取回了被北宋佔據的夏州地後,由於佔據地理優勢可以從容的阻擋來自南部北宋的進攻,當然北宋朝廷似乎也沒有進行戰爭準備。但是,在夏州西部,擁有數股勢力忠於北宋王朝,並與党項羌的關係極為緊張。其中,包括青唐吐蕃唃廝囉,涼州六穀部潘羅支,甘州回紇夜落紇,還有敦煌歸義軍曹家。如果北宋政府能聯合這些西北實力派,對西夏進行作戰,長期襲擾西夏,那麼党項羌不僅無法對宋作戰,反而不得不更加依賴和畏懼北宋。因為西夏的統治者既害怕北宋斷絕經濟支援,無力支撐對這些實力派的作戰,更懼怕北宋從南邊開闢新的戰線與這些實力派聯合夾擊。但是,北宋政府不僅沒有想辦法削弱西夏,反而坐視西夏先敦煌,奪甘州,並涼州。到了元昊時,西夏完成了國土的擴張,同時達到了“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精兵”的戰略目標,有足夠的力量脫離北宋統治,並開始窺視北宋的關中地區。

  北宋君臣的戰略短視,不僅讓個一個可怕的敵人逐漸變大變強,更使自己的盟友一個個被敵人消滅,從此之北宋朝廷不得不在西北邊境與西夏進行長期的戰爭。

“海上之盟”自掘墳墓

  如果說北宋北懼遼,西怕夏,但是他們還可以通過戰略防禦逼迫遼人簽署盟約,利用堡砦攻勢不斷削弱西夏,最終維持著中央集權的統治。但是,想要和女真金結盟滅遼,則更是自掘墳墓。

  其實早在隋唐時代由於氣候問題、江南經濟的發展和運河的修建,以關中地區為華夏“心腹”的的局勢就在發生轉變。中原王朝的統治重點和中心向東部傾斜,向東北部傾斜。所以中原王朝面臨的最強大的敵人已經不是來自西域或北部高原的遊牧民族,而是那些出沒於東北亞的半遊牧民族。所以,我們看到了隋唐時代的雄主屢次對高句麗的征服,也看到了武則天時代曾經對契丹、奚等民族叛亂的無奈,最濃釀成的安史之亂更是提示中原統治者們東北亞少數民族的崛起已經可以埋葬任何一個強大的農業帝國。

  這種大趨勢是北宋的統治者們預知和判斷的,因為他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瞭如何徹底解決契丹遼的壓力。可是契丹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內部各種階級矛盾的激化,讓北宋的統治者們依靠自己力量北向與遼人爭雄的想法,早已隨著太宗三路北伐的失敗一同被埋葬在那個叫“陳家谷”的地方。但是,北宋的統治者們又時刻盼望洗刷失去幽雲十六州的恥辱。這種矛盾,讓北宋統治者病急亂投醫,讓他們把擊垮契丹遼和收復十六州的期望寄託到了那個正在崛起的女真金。雖然,北宋統治者們注意到了“遠交近攻”,但是他們同時忘記了“唇亡齒寒”。

  毫無疑問,女真金這個這個傳說起源於黑水靺鞨的半畜牧半農耕民族,比之已經腐朽缺乏進取的契丹遼而言,更加生機勃勃也更加賦予攻擊性,所以流傳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能敵”的言論。而且,雄心勃勃的女真金對於契丹遼也時刻懷有取而代之的野心。這樣看來,女真金是一個絕對符合北宋需要的軍事盟友。但是,女真金不僅想要取代契丹遼的位置,更對中原王朝也還有鯨吞之意。而羸弱的北宋對於他們而言不過是一個能吸引契丹兵力的偏師,一個可以對他們進行經濟支援的“冤大頭”。北宋統治者們似乎根本沒有感覺到這種威脅,依然將自己的自己的期望寄託在這個更具野心的盟友。於是,北宋利用強大的遠洋能力,在公元1118年派遣使臣在女真金登陸,宋金建立了聯繫,並於1230年達成聯合滅遼的協議。

  可惜,這對盟友在契丹遼轟然倒塌的當年就反目成仇,距離他們達成聯合滅遼的協議僅僅5年,而到了1127年北宋京城汴梁就被女真金的鐵騎踏破。



彩色的歷史時空


因為打仗不是玩遊戲,不是兩國開個能量值比拼,綜合國力數據值高的就完美的碾壓綜合國力低的。

而且,宋朝的綜合國力其實存在和很大的短板。

短板之一是重文輕武,整個宋代的對外勝率一直不高。這個很多人,很多研究者已經有很多論述了。

最著名的例子是開國軍事最盛時皇帝親征高粱河慘敗。在財富水平是大遼數倍的情況下檀淵之盟以歲幣換和平。軍事上只能在取守勢的情況下打個平手。

短板之二就是在遇到了欽徽二宗這樣的低能皇帝(低能指的是當皇帝。可不是否定他倆的其他方面)。

三歲小兒,懷抱黃金萬兩,有時候對這個小孩來說不但不是幸事,也許還是悲劇。

本來以宋朝的綜合實力,主動出擊沒有勝算,再堅持一下不亡在1127年是完全大概率的事件。畢竟宋朝單論防守,總勝率可是70%以上(被打的人守不住就完了)。

可宋金聯盟,大宋金軍的敗軍也打不過。大金還沒過來徽宗就傳位給兒子自己跑了,大金退了後徽宗欽宗父子又開始內部撕逼。就不考慮人家還會打過來。

大金第二次過來,黃河天險居然沒有一兵一卒把守。百姓主動起來保衛東京居然被皇帝解散。皇帝主動跑到大金軍營去投降。然後被一鍋端一個不留。

遇到這樣的豬領導。再強的綜合國力都經不住造。而且還不斷補充對手的實力。


丁強888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北宋時期悶頭髮展經濟,國家富裕,百姓樂業,文化昌盛。女真也時不時來討饒,北宋一直都是拿錢,拿物去擺平,用市場去換和平,宋邊境與女真通貿通商,也算太平。可是到了後期,養肥的女真口胃大增,別人給的終不如自己有的痛快,遊牧民族,善於騎射,打敗北宋也不是啥稀奇事。重文清武,忽視國防是北宋失敗的主要原因。認為我說的對,就請請點個贊!



超重的小狐狸


一家之言

有一個問題,北宋真的綜合國力很強嗎?

不一定。首先,北宋的GDP不可否認世界第一,但是GDP第一,不一定是世界第一強國。北宋家大業大,但是開銷也大。大玩家宋徽宗趙佶多才多藝(其藝術造詣在歷史上絕對前幾名),畫畫,書法樣樣行,就是做皇帝不行。北宋到宋徽宗接手的時候,其實已經不行了。土地兼併嚴重,山東宋江起義(歷史上真的有宋江起義這回事,時間地點都對,不過可沒有108將),江南方臘起義。內部階層,冗官,冗兵,冗費,稅收收的多,可是也折騰的快。

其次,宋徽宗之前神宗,哲宗來回的變法與反變法,黨爭的厲害。你贊成的我反對,你反對的我贊成,絲毫不在乎對錯。

本來家底就差,還被趙佶來回的折騰。

簡單的說,趙佶手裡有一百塊錢,但是他能拿出來打仗的錢,可能只有十塊。而女真(後來的金)人全民皆兵,雖然家底薄,只有五十塊錢,但是真的跟北宋幹仗,能把五十塊錢全部拿出來,跟北宋血拼。

兩相比較之下就可以看出來,北宋的綜合國力真的不算強。跟女真比,綜合國力確實強,但是強的很勉強。

那麼再回過頭來講,北宋要人有人,要錢有錢,為什麼幹不過女真?

原因有幾點。第一,兵源素質低下(末代王朝的通病),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深受五代十國的影響。皇帝者,兵強馬壯者為之。誰有兵,誰手頭硬,誰就是皇帝。所以,北宋的皇帝怕武人怕的厲害。處處限制武人,再加上流行刺配充軍(林沖),罪犯刺配充軍。可想而知,沒事的時候,看不起人家,喊人家賊配軍,有事的時候,人家憑什麼給你賣命。

第二,指揮不行。也不是說將軍指揮不行,西軍長年跟西夏幹仗,種家軍,折家軍的實力,還是很可以的。但是北宋的情況是將在外,君命必須受。怎麼行軍怎麼打仗,必須早請示晚彙報,敢玩君命有所不受的,都死了。但是戰場瞬息萬變,戰機轉瞬即逝,不能指望萬里之外的皇帝指揮,更不要說監軍什麼玩意了。

第三,裝備不行。五代中的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歷史上有名的兒皇帝),為了取得契丹(之後的大遼)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支持,認阿保機當爹,給阿保機當兒子,還把燕雲十六州給人家了。在地形地勢上,由北向南,過了燕雲之地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一直對藏南念念不忘,過了青藏高原,往南就是印度了,也是一馬平川。)實在是地形上吃虧太大,而且也失去了北方的養馬之地,騎兵缺的厲害。後來又丟了西北,所剩的唯一的戰馬來源地也丟了。騎兵徹底成了擺設了,來少了不頂用,來多了又拿不出來。靖康之亂,女真從開封的御馬監順走了兩萬匹馬(馬太金貴了,捨不得給前線士兵用)。就好比打仗了,人家都是開著坦克懟你,你只能拿著步槍跟人家幹。打不過不說。還跑步了。這就造成了現代人所說的,北宋其實軍隊很厲害,打仗勝率在70%,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人家想打就打,不想打騎馬就走,你又追不上。人家是進攻,你是被動防守。就好比非洲獵豹捕食羚羊的成功率只有30%,但是你能說羚羊戰勝了獵豹?

這還只是軍事上的全面落後。政治上。第一,貪汙腐敗,搞山頭鬧黨爭。什麼事都幹不成,你在前線打仗,後面的人,從皇帝到大臣,都盯你盯得緊緊的,打敗了要殺頭,打勝了怕你造反把你雪藏起來。

第二,過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實力(實力不咋地)。儘管當時北宋爛到骨子裡了,但是虎死架不倒。只要不打仗,還是很能唬人的。(宋金海上之盟,相約攻遼,事成之後,燕雲十六州歸大宋,結果遼國幹不過女真,但是打北宋跟玩一樣。燕雲打不下來,人家女真打下來了,又想著從人家手裡買回來。讓女真一下子看出了大宋的虛實。)

第三,政治上判斷失誤,而且是一直的判斷失誤(一道判斷題,你能選錯,可以原諒。可是十道判斷題,你都選錯,那真的無話可說了)。一開始不相信女真人會打過來,女真人打過來了又一味地相信人家就是要錢,給了錢就回去了。(誰能想到,人家最後確實是回去了,不過順手也把你帶回去了)。

綜上所述。軍事上,幹不過,政治上,從始至終的判斷失誤。

北宋要是能打得過女真,那真是老天爺瞎眼了。





楓吹雨


綜合國力來講,北宋的確強於女真。但是軍事力量來講,女真強於北宋。

簡單來講,戰爭需要綜合性的考量。

古代的戰爭模式,與現代戰爭不同。現代戰爭是基於工業化基礎上的戰爭。後勤,工業實力,佔了很大比例。綜合國力,是可以很快的轉換成軍事實力。

二戰時期的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後,不到一年,美國就取得中途島海戰的勝利。這背後就是以強大的工業實力為支撐。

北宋被女真屢次擊敗,軍事上有很多原因,個人認為,更多是政治原因。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以4萬人南侵,連下27州,黃河北岸盡失。宋徽宗傳位欽宗,自己跑了。欽宗即位,優柔寡斷,屢次想割地求和。最後在郭京請天兵下凡的神助攻之下,打開汴京城門,金兵在十一個月後,攻入汴京。俘虜徽宗,欽宗。靖康恥,其實是帝王的問題。

其實這一點,也可從北宋自趙太宗,趙光義定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就能看出端詳。終宋一朝,貫徹到底。對武將的防範,對文臣的縱容。也使宋朝先天性缺陷。

當然,制度最初的設計,是為了防護五代時候兵變迭起,也達到了他的目的。有宋一代,也只有一次,唯一一次,軍事政變。苗傅,劉正彥兵變。

北宋無名將,南宋無名臣。

靖康恥,猶未洗,臣子恨,何時滅?


酷的世界


整個宋朝,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就開啟了其悲哀的命運!重文輕武!在其東北,沒有拿下燕雲十六州,在其西北,河西走廊,安西都護府都沒有搞定!漢唐盛世,主要在戰略上搞定這些地方,把自己的國防建立在周邊別國的境內,相當於在別國境內打了個楔子,這樣,就算有戰爭,也是先在別國國內開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