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Spreader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就有流行病學者(epidemiologist)強調,防治的關鍵是防止出現超級傳播者(super spreader)。

通常認為,“超級傳播者”是指所傳染人數明顯超出正常值或均值的個體。就當前的新冠肺炎來說,其基本再生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約為3,意味著在沒有外力干預下,一名感染者平均能傳染三個人。而據報道,英國男子史蒂夫·沃爾什至少傳染了11人,韓國的“31號患者”至少傳染了37人,均被稱為“超級傳播者”。

“超級傳播者”之所以受到流行病學者特別關注(particular concern),原因之一在於流行病學(epidemiology)中也存在所謂的“二八法則”(the 80/20 Rule),即約80%的傳播病例是由約20%的感染者所致。

有關“超級傳播者”的報道大多會提到“傷寒瑪麗”(Typhoid Mary)。瑪麗·馬倫是20世紀初生活和工作在美國紐約的一位愛爾蘭廚娘,據稱將傷寒傳染給51人,不僅生前接受了數十年的強制隔離(forced quarantine),百餘年後仍因“傷寒”頭銜為世人所知。

“傷寒瑪麗”的故事被反覆講述(retold),一方面是發現和追捕瑪麗的過程充滿曲折(twists and turns)。更傳奇的是,瑪麗·馬倫終生都是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的無症狀攜帶者(asymptomatic carrier),至死都沒有任何傷寒症狀。這也加劇了公眾對“超級傳播者”的恐懼。

事實上,“超級傳播者”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沒有嚴格的科學定義。世界衛生組織雖然承認“存在同一源頭導致多人感染的傳播病例(there can be incidents of transmission wher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can become infected from a common source)”,但同時表示並不會將“超級傳播”當作術語(technical term)使用。

“超級傳播者”往往暗指某人天生比別人更容易傳播疾病。但決定疾病傳播的有多重因素,除了疾病本身的傳染性(transmissibility)外,也包括傳播者所處的外部環境。例如,傳播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接觸的人數多少,或所處環境的衛生防疫情況,都會影響傳播結果。

因此,儘管從防疫角度說,識別和追蹤(identify and track)潛在的“超級傳播者”是必要的,但這絕非特別對待(single out)他們的理由,更不應汙名化(stigmatize)和妖魔化(demonize)。否則,我們都可能成為偏見與謠言的“超級傳播者”。(張熠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