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賢餘靖之後,考溪南南砂餘氏源流

澄海境內余姓,皆系宋代名賢餘靖之後。

宋代名賢餘靖之後,考溪南南砂餘氏源流

餘靖,諡號忠襄,生於公元1000年,卒於公元1064年。祖上避五季之亂,遷至廣東省韶州曲江縣(今韶關曲江縣)武溪居住。

據《澄海石頭坑餘氏綏成堂族譜》載:“四世祖潮州太祖靖公。字安道,號梅溪,諡忠襄,別號武溪,行一。德行文章致君澤民,議狀序引,開載詳明:應宋仁宗天聖二年甲子科鄉薦,聯登進士第,官至工部尚書,晉贈刑部尚書。鹹平四年庚子正月初五午時生,治平元年甲辰六月十三日癸亥戌時逝,壽六十五。妣林氏,在城鄉賢林從周公之女,諱貞,字德姜,號淑真,行二,封魯郡夫人。鹹平三年己亥七月廿一日生,治平二年己已三月□日□時逝,壽六十七。偕公御葬於龍歸鄉成家山之原。子三,長曰伯莊、次曰仲荀、三曰叔英;女六人......

靖公一生:兩度為京官,兩次被貶,三次使遼,以慶曆四諫官之一被朝野稱頌。同僚、書法名家蔡襄有詩“

總有謀猷裨帝佑,更教風采動朝端”贊之,宋仁宗也御筆親書“風采第一,廣南定亂,經略無雙”以贈,故“風采堂”成為北宋名臣餘靖後裔的堂號,潮州一帶余姓皆稱“風采世家”即源於此。韶關市區現存風采樓一座,被視為該市標記,此樓為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錢君鏞為紀念餘靖業績而建,“風采樓”三字為明代書法家陳白沙(獻章)所題。

靖公生三子,分天、地、人三派。率先來澄海銀砂鄉灰堤頭(今溪南鎮內厝村)創祖的余姓屬“人派”,即餘靖第三子餘英派下。

餘英,字則含,一字景才,號勉齋(因排行三被族人稱為叔英公),出生於公元1024年,卒於公元1092年。任大理寺評事、潮州知軍州事、知潭州並懋州軍事,累官至朝散大夫晉封光祿大夫。宋元佑年間,與妣周氏合葬於潮州西門外楓洋林甲山(土名古巷),墓坐庚向甲兼酉卯,民國三年重修為灰砂墳。

餘英生四子:長子嗣徽,名惠光,後裔散佈於今惠州、河源、梅州、東莞等地;次子嗣立;三子嗣順,號銀卿,為銀砂鄉灰堤頭余姓先祖,來澄海銀砂鄉開派為其裔孫餘精畦。四子嗣恭,宋朝金紫光祿大夫,娶吉水梁氏,後成望族。

餘精畦,生於宋寧宗嘉定七年甲戌(公元1214年)正月初四未時,卒於宋帝昺祥興二年己卵年(公元1279年)七月二十四日午時,享年68歲。與夫人陳枝花(族人稱之為“枝花媽”)合葬,墓塋位於今溪南鎮西社村玄帝古廟南畔隴中高地(即溪南中學範圍內),舊地名叫潘家岱、柯邊岱。據石頭坑《餘氏綏成堂族譜》載:精畦公夫婦墓地座辰向戌,人稱“宋墳”。解放前,銀砂余姓族人清明掃墓,稱過“枝花公”“枝花媽”墳。該墓地系精畦公在生所購得,其所置田地東至南砂西社玄帝古廟,西至今內厝村“老二隊橋頭”,土名“膠播園”;南至銀砂鄉銀北村老年人協會會址後東面“文創祖”祠界,今銀北市場(蓬棚)包括其中:北至隴仔園尾(溪南派出所、法院後面)。至今,南砂鄉西社村玄帝古廟的廟務一直仍由余姓人掌管。

餘精畦自潮州城移居蘇灣都銀砂鄉灰堤頭居住,輩序詩為:“元衍思文,紹美忠功。斯昌維遠,克光其宗。修齊治平,傳啟和同。豐榮億萬,可繼乃中。”內厝村“餘厝書齋”是銀砂餘氏發祥地,後世建有“銀砂古廟”座,供奉“水仙爺”(大禹)等神位,每年九月初三日為“水仙爺”誕辰紀念日。

昔時溪南一帶就有“十三鄉”的說法。其一:由仙市(含大新)、梅浦、海岱、埭頭、上岱美、下岱美、雲英、銀北、內厝、弓兜、外蟻、口厝、和洲等十三個自然村組成:其二:自宋以來,這些自然村恰好有十三個主姓,各姓來此定居次序為:餘、楊、辛、郭、李、吳、黃、蟻、陳、章、魏、鄒、江。以上資料由銀砂鄉耆老提供,是否正確,尚待商榷。由此可見,餘氏是銀砂最早創鄉之姓。(餘泮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