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都勻貓頭鷹


我認為農民是核心 農村和農業的發展都是基於農民為軸心 三者之間相互連接 形成一個可循環的生態圈 農民種植農產品 發展大規模農業種植 搞好生態環境 最終打造最美農村 三者相輔相成


曉陽生活趣拍


大家好,我是田園新春,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三農的主體是農業、農村、農民,但其核心是農民,只有農民才懂得農業生產,才能圍繞著農業轉。

一、農民:因為農民是人,人的智慧可以改變一切,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民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又怎麼能去談發展農業改變農村呢?所以國家每年出臺的一號文件都是針對三農。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來保障民生,為農民辦培訓班讓他們懂得更多的科學種田,科學養殖新技術,為農民改造舊房,讓農民居住的更加舒適,為農民修路,讓農民出行更加方便,等等一系列的民生工程,目的就是讓農民生活更加幸福,讓農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業。

二、農業: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心思去發展農業,才能讓更多的農民一門心思投入到農業,利用他們所學到的先進技術,把農業做大做強,讓農業獲得更好的收成。

三、農村:農業豐收了農民的生活真正富裕了,他們才能去利用手中的資金,建設好自己的家鄉,美化好自己的鄉村,更好地改變家鄉的面貌,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適,更加幸福這就是新農村。

總結:農業、農村、農民統稱為三農,同時三者也是相輔相成的,三者的核心是農民。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田園新春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很好,目前國家在大力支持農村建設,黨和政府也一直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農?

三農是農業、農村、農民。查詢資料可知,“三農”的概念是由經濟學家溫鐵軍博士於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慢慢的被媒體和官方引用。中共中央於2003年正式將“三農”問題寫入工作報告。

簡單理解三農,農業屬於第一產業,主要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取產品的途徑,通俗講就是種植和養殖,它是支撐其他產業的基石。農村指的是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農民是指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

三農問題也是指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回到問題,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中誰才是核心?解決三農問題軸心該圍繞誰轉?

“三農問題”中的核心是農民,表現為農民收入低,增收難,城鄉居民之間貧富差距大,實質表現為農民在醫療、就業、養老等各方面得不到良好保障。

要解決三農問題,實質是要解決農民的問題,包括如何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的生產生活等各種權益有保障。人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農業、農村等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九億農民的人口大國,解決三農問題是關係到經濟社會發展,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海西新農人


你好!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可以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者是不可分的,這三者的核心肯定是農村,沒了農村何來農業,農民之說法;

1、農村是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要目的的勞動者及人群聚居地;

2、農業是指一切以農村為背景下經營和生產活動的業務叫農業;

3、農民是指長期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

最後不管是農業還是農民都圍繞農村這個大的背景為核心運轉;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疑問都可以 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我一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跟你分享!






新農人小熊


農民 農村和農業圍繞農民轉

人是主體也是創造發生體,農民創造收入辛勤勞作產出來沉甸甸糧食的全過程統稱叫農業,在有農業又有吃、住、行的地方叫農村,農民是生活在農村是農村的主體創造者,農業是農民生活生存的主要方式!

  •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大國,中國也一直以人民為根本出發點,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利息,必須時刻把人民牢記在心中,而在抗戰時期條件刻苦艱難,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但黨還軍隊依然堅持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改革開放到今天國家對於農民的重視和關懷也越來越高!人民當家做主,人是主體!
  • 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終極之年,要徹底解決貧困戶的脫貧工作,政府不斷提高農村尤其是重點貧困區的扶貧工作,對於農民的補助、津貼和農業各項利好政策在不斷的加大,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生活的幸福感!入鄉返鄉創業提供創業扶持政策主要對象是農民和城市返回的農民,農村居住環境的整改受眾目標也是農民,土地宅基地的確權保障了農民的權利,新農合和新農保是為農民看病養老提供的社會保障!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農民!

離開農民的農村不一定是農村,沒有農民種植、養殖的農業也就不一定是地道的農業!人是一切的根本,農民更是農村、農業的根本!

我是小亮,歡迎大家多交流!!!


三農曉亮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

1、農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經濟條件,也叫鄉村。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於城市、城鎮的,而是從事農業的農民聚居地。

2、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髮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

3、農民,指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語出《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農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農工商四民”。

4、農業是核心和主體,從事農業的人叫農民,農民聚集的地方叫農村。不管是農村還是農民,都圍繞農業這一主題。

“三農問題”擴展資料:

1、為增添“三農”發展活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順利進行,中央財政積極安排相關支出,勇於承擔取消農業稅收制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等所帶來的必要成本,構建了促進農業農村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2、“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中共十六大後,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集體對“三農問題的”施政思路。

3、取消面向“三農”的各種收費,包括取消、免收或降低標準的全國性及中央部門涉農收費項目150多項,取消農村“三提五統”、農村教育集資等收費項目。

4、減免涉及“三農”的稅收。除免徵農業稅外,還對農機、化肥、農藥實行免稅政策,制定實施了與農產品有關的進口稅收優惠政策。








一星湖漁人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說到三農,我想人人都很關注,農村是農業的發源地,農業是農民的經濟來源,而農民又是農業,農村的締造者,這三者之間息息相關,而想要運營好三農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想致富就得先修路,所以首先要完善農村,讓農村轉型為新農村,轉型為新農村就得硬化道路,水,電,住宅,等等得到完善,為致富道路開一扇窗

第二:農村得到完善了,下面就開始讓農民轉型為新型農民、科技農民,改善農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農業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的生產、管理得到提高,進行技術的指導和培訓,為走向科技農業邁出第一步

第三:有了這些就可以規模化,產業化,多樣化生產農產品,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優化了農產品,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發展了新型農村

這三者都是息息相關,我想農業還是比較核心,因為農業是農民的整個經濟來源,也是致富農民的唯一產業。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壯鄉四弟


農村、農業、農民是三農,其三者之間是相互並存的,誰也離不開誰,單獨一個分出去是不可能存在的。

農村需要農民和農業來組成一個群落才能成為農村。

農業需要農民來耕種才能產生糧食作物。

農民需要在農村的環境裡有農業的刀耕火種才可稱作農民。

農村問題

農村的環境屹立在大自然的山水田園之間,有高秀挺拔的、低矮而小的山峰;有一望無際的平原,有五光十色的水系,有如萬馬奔騰的丘陵地帶,有綜橫交錯的河流,有茂密的森林,有高大的樹木,有低矮的權木,鮮花野草更是無處不有,飛禽走獸、蝦蟹魚蟲應有盡有,有農民與耕牛的犁田耙地,有成群結隊的雞鴨,有隨處可見的肥豬覓食,有看屋的家狗伏在地上,傍晚時分可見參差不齊的煙窗冒著白煙衝上雲霄,一座一座錯落有致的房子分佈於四周,豬叫聲、狗吠聲和雞啼聲不分白晝與黑夜均能聽到,犁田耙地的吆喝聲不絕於耳,這就是現實的農村現象,流傳幾千年的傳統農耕文化就在這樣的環境生存,而且一代傳一代地保留了下來。

農業問題

農業問題關係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農民的衣食住行都要在農業的收入中來,所以,農業對農民十分重要。

農民是以農業經濟為支柱,如果沒有農業就難以生存,所有的經濟收入都是從農業中來。國家如果沒有農業作為經濟基礎,所有的項目都癱瘓,無法正常運作,沒有食物供應什麼也不是,所以,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基礎中所佔的比重最大。

農民問題

農民在農村和農業中的所扮演的角飾是最好不過的洽當,除了農民也就無其他人能完成農村和農業的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需要農民去完成,不管是建房子或修道路和田間的耕作,無論是種植和養殖都是農民來完成這些工作。所以,如果沒有農民在農村紮根安營落戶,農村和農業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

在此,傳道子認為“農業“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內容,軸心就是“農民",而農民要圍繞著農村和農業而轉動才能發揮“三農問題"的優勢,沒有農民"三農問題”就不存在!


傳道子


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我認為農業應該是中心,農業是職業,農民是身份,農村只是活動場所。

沒有農業,也就沒有以農業種植為職業的農民,自然也就沒有農民這個群體所活動的場所,後兩者均以前者為基礎,圍繞農業生產而發展。

相傳伏羲氏的時候,人們過著“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生活,後來到了神農氏,才有了“制耒耜,教民農作”,這是農業的雛形,再往後的發展中,人們為了吃飽肚子,學會了製作和利用工具,研究農作物的種植,積累農業生產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這一切的活動都是圍繞農業所開展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從事的行業逐步有了清晰的定義,《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即士農工商四民”。其中的農就是農民的意思,指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有了農業,才產生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就有了農民的身份。

再後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和其他行業的從業者一樣,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你來我往,形成了一定的活動區域,這個區域就是農村的雛形。

根據時間來看,先有了農業,再有了農民,最後才有了農村,農民和農村是因為農業而產生的,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所以農業應當是中心...


生態鄉村


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我是你們喜愛的喜之郎,非常高興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如果回答的不夠全面很高興大家能提出討論,我們一起學習進步。

我們言歸正傳,農村、農業、農民三者誰是核心?我的觀點是農民是三農的核心。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儘可能的給大家解釋我的理論依據,請大家認真閱讀……

如果沒有農民,只有土地,沒有人耕種,它就不可能產出糧食,沒有人付出勞動去呵護幼苗成長,再肥沃的土地也長不出人們想要的糧食。我為了能簡單的說明這個問題我舉一個例子吧!

“樹苗成長”我們把農村比喻成樹苗生長的“土地”,農業比喻成

樹苗,農民就是種植樹苗的工人這個問題大家就可以明白了吧!如果沒有農民朋友“樹苗”不可能自己生長,如果樹苗自己生長也不是我們想要的“品種”啊!

軸心應該圍繞誰轉?

還是農民朋友,這是一個規律,我們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農民朋友為什麼從事農業生產?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他們不是有多喜歡種地,而是他們不種地也許就沒有收入,而他們產出的糧食可以供給所有人消費,這就產生了一個良性循環,農村、農業的不斷完善是為了讓農民朋友解放勞動力,讓他們也在過得收入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樂趣罷了。

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點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我的回答結束,所有其他意見我們可以討論。你們的朋友喜之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