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領域有怎樣的問題?

無言的歌


教育領域就目前來看還存在比較多的問題。

第一、師生之間的關係。這幾年發生很多學生對老師的不尊重,學生拿刀捅老師的事情等等,當然也有媒體曝光某些老師猥褻學生事件等等。現在師生關係存在僵硬感。現今老師不敢去放手管理一個學生。更沒有以前那麼嚴格要求學生了。

第二、現在的培訓機構遍地開花。有些教師在課堂上講得不清楚,還要求學生來自己那裡補習。既失去師德,又揹負社會罵名。

第三、教育工作者很多功利心太強了。出現了職稱造假,論文抄襲現象。為了成績不擇手段等等。不可否認也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一心一意想著教學。埋頭苦幹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


樓下萬能的小黑老師


一是績效不公,領導的五花八門,這也有那也有,應有盡有,不應也有。二是工作量不公,相當一部分人有了點權利後,儘量想法在教學任務拈輕怕重,選雜科不擔主科,選好班不選差班,而量化時往高套。三是職稱評選不公,領導優先,幾乎成教育部門的潛規則。四是評優評先不公,領導意志最突出!五是經費不透明,學校經費幾乎是一把手和會計把控。


清水行業


教育領域可探討的問題很多,本文主要談一下中考和高考英語的分值比重問題,個人認為英語在中,高考中分值比重有必要做出調整,原因如下:

一,漢語和英語的地位存在性問題。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是我們的官方通用語言,他承載著傳播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去傳播和發揚我們的華夏文明,而這種文明的載體就是漢語,所以漢語是我們文化的重要語言。改革開放,我們需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經濟,技術,科技和文化等,勢必需要學習英語這門工具性語言,但是英語自此成為與漢語同等重要的語言,在中考和高考中分值比重並駕齊驅。科技要發展,文化要傳承,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分值比重卻出現偏低。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英語人才確實比較缺乏,全方位培養英語人才勢在必行,但是改革開放已經幾十年,英語人才短缺問題相對已經解決,英語和漢語的同等考試地位問題可考慮做出調整,降低比重。

二、漢語和英語的實用性問題

作為國人,我們大部分學生畢業後從事的工作都是與英語相對無關的工作。也就是說對大部分人來說,英語在具體工作中很少涉及。那麼問題產生了,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刻苦努力學習的英語,最後成了學生的‘雞肋’。學生花費這麼大精力學習的東西很難做到物有所值,很多學生得不償失,從事與英語有關工作除外。

三、學生的精力問題。

古人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一科目都達到高精尖很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習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專一性,重點人才培養的標準應是培養學生在某一潛力學科達到高精尖。所以本人認為:對於英語具有天賦或致力於英語學習的學生,可以把英語作為主考科目,對於沒有英語天賦或不致力於英語方面就業的學生,英語作為副考科目。這樣兩方面人才都會得到切實有效的發展。



伊人美圖秀


我是小中高考閱讀寫作提分教練,讀寫講演變現教練,丁玥老師。

教育領域的問題很多,因為教育涵蓋的範圍太廣。

如果以頭條創作關乎教育的內容方向選擇而言,有學前教育的問題,有小中高學校教育的問題,有大學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問題,有家庭教育、親子教育的問題,社會教育的問題,有教育的機制的問題、教育環境的問題,有教育的對象的問題、理念與實施方式的問題,有教育法和教育方法、策略的問題,等等等等。



如果從教育的社會意義影響功能作用而言,大的方面,方向與體制的問題,小的方面參看以上任何一個點。

但我覺得,這個角度來說,教育領域最大的問題,是教育觀念與方式方法相對落後與學生客觀認知要求更高更快之間的矛盾的問題。

社會發展太快了,尤其是在網絡無處不在的現實環境之下,學生接受知識、提升能力的途徑更多更便捷,他們的眼界、認知、思想、實踐能力等都在不同程度跟進著甚至改變著這個時代,而我們的學校設施設備、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水平、教科研實踐能力以及教育的理念執教的觀念教學的水準指導的方法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或者制約了學生的發展。

我認為這才是當下教育領域最大的問題。


丁玥


市場很混亂。各類培訓機構太多了,入行門檻很低、。 缺乏教師。專業的培訓類的老師很少,大多都是師範專業畢業生直接往培訓學校教學,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課程僵化,很多培訓機構的課程都是千篇一律。文化課培訓藝術類的培訓。沒有自己教研力量去開發新的有競爭力的課程。 沒有品牌,現在的市場值得家長信賴的教育品牌寥寥無幾。



課堂追夢


知識儲藏進步了,可是品德底線卻下降了。

真正的德育是培育人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真正的德育方式應該在“自然活動”中停止,應讓孩子在自然的日常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品德的境界:體驗什麼是崇高,什麼是卑劣;什麼是偉大,什麼是微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做什麼會遭到尊重,做什麼會遭到輕視……經過這些體驗,經過這些心靈上的氤氳化生的進程,孩子的人生價值觀和品德認識才幹逐步構成。德育只靠口耳相傳的知識講授一定是不夠的,它必需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停止品德陶冶、品德體驗、品德感悟和品德理論。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在臨時的生活實踐中,文明陶冶中、感情體驗中,經過重複的考慮後搖搖晃晃地樹立起來的。不是熟記了《思想品德》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能樹立起來的。而我們的應試教育得空研討這些,由於它不能轉換成升學考試的分數。中國的孩子們從小是為考分而鬥爭;長大後是為學歷、學位、職稱而鬥爭,而不是為了理想而鬥爭。

團中央《關於青少年學習與生活的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中學生在任務單位的選擇上,首先看重的是待遇和任務條件,其次是波動、有保證。很顯然,是我們的教育形成了我們的國度庸俗之吏日漸其多,俊傑之士日漸其少。中華民族正迫不得已地眼睜睜看著我們的下一代走向平凡……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裡有不計其數的大學生天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由於他們從小生活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他們學習的獨一目的就是考大學,考名牌大學,那就是他們最高的理想了,那麼一考上大學,他們就沒有理想了,就得到自我了,就迷茫了。機械的教學機制,以單調乏味的講課方式、主動自願的學習方式、無休無止的補課,不時地消磨著中國中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讓孩子鬱悶和苦楚的是,他們簡直無法依照本人的興味去學習,本人喜歡的書沒有工夫讀,本人喜歡的事沒有工夫做,本人不喜歡的東西卻被強迫著學。一切都要看升學考試考與不考,只需是升學考試不考的內容,再有興味也不能學、不敢學、沒有工夫學。於是,教師和先生都只能朝一個方向奔——朝著高考試題的範圍去教,去學,天知道有多少華羅庚、楊振寧、丁肇中消失在搖籃裡。





陽光下的野山坡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問題。教育應該遵循教育規律,履行促進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職能,按照《教育法》的規定辦教育。當前的教育存在著日常管理接受行政領導,業務教師追求行政身份,學校管理有行政級別,地方教育長官缺乏教師經歷。

二是教育產業化的問題。缺錢是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基礎教育經費保障靠行政劃撥,挪用教育經費司空見慣,教師待遇不能有效保障。高等教育經費不足,難以參與社會競爭。要錢、掙錢成為各級學校校長的頭等大事,這就是的學校想辦法通過“文憑”換取經費,導致教育產業化。

三是教育割裂化的問題。教書育人是教育的本分,“教書不育人”的現象卻普遍存在,教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關鍵是教師不敢育人。教師在社會上不受尊重,沒有社會地位。經理待遇不高,不受尊敬,生活中沒有面子。教育學生沒有懲戒權,處於弱勢地位,導致“惹不起躲得起”,敢教不好管,致使教書育人想割裂。

四是教育功利化的問題。教育本應按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要求,做到潤物無聲。然而社會的評價,行政的考核,行業的評估,導致學校爭項目,爭榮譽,爭排名,把師生作為學校發展的工具,而不是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七彩橋10


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問題。教育應該遵循教育規律,履行促進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職能,按照《教育法》的規定辦教育。當前的教育存在著日常管理接受行政領導,業務教師追求行政身份,學校管理有行政級別,地方教育長官缺乏教師經歷。

二是教育產業化的問題。缺錢是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基礎教育經費保障靠行政劃撥,挪用教育經費司空見慣,教師待遇不能有效保障。高等教育經費不足,難以參與社會競爭。要錢、掙錢成為各級學校校長的頭等大事,這就是的學校想辦法通過“文憑”換取經費,導致教育產業化。

三是教育割裂化的問題。教書育人是教育的本分,“教書不育人”的現象卻普遍存在,教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關鍵是教師不敢育人。教師在社會上不受尊重,沒有社會地位。經理待遇不高,不受尊敬,生活中沒有面子。教育學生沒有懲戒權,處於弱勢地位,導致“惹不起躲得起”,敢教不好管,致使教書育人想割裂。

四是教育功利化的問題。教育本應按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要求,做到潤物無聲。然而社會的評價,行政的考核,行業的評估,導致學校爭項目,爭榮譽,爭排名,把師生作為學校發展的工具,而不是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


校園農民工


大家說了不少,我來補充一點,就是中國教育中師生的地位不平等和專制風格。中國教育中教師總是佔據領導的權威地位,學生則是弱勢的被動服從地位,除去極少數風格寬鬆的教師課堂外,絕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絕不能質疑老師,只能去接受和服從。這導致的問題首先是這種不能質疑不要質疑的價值觀會傳授給孩子,這意味著否定孩子的主動思考,因為主動思考很快就會引發對觀點的質疑,這樣以後孩子長大成人遇到問題,就會由於主動思考能力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當老師講授的內容並不合理也難以自圓其說,如沒有解釋清楚時,孩子們就無法理解這些內容,因為孩子不能提問不能懷疑,就只好強行接受,但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其實對於人的學習效率和思維的邏輯性也有相當的負面影響。


小智教育


談起教育,話題一個接一個。

一些教育問題,常常是脫口而出。比如“錢學森之問”,比如公平;一些教育現象,則是久治不愈,比如課業負擔,比如擇校;還有一些時候,人們更習慣用某種詞彙來取代,比如世界一流大學,比如異地高考;甚至在某些時候,一些問題只不過是某種話語生產……
眾聲喧譁中,人們看到的是教育中層出不窮的各種話題。話題中有真偽之辨嗎?偽問題為何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哪些真實的教育問題又被人們忽略?當利益訴求者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利益訴求體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甚至有的價值取向是相悖時,我們又如何來看待這些問題呢?
在日前中國教育學會舉辦的教育沙龍上,學者們就此展開了討論。
有些問題就是無意義的話語生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項賢明講了他在訪問英國大學時的情景。他有兩個講座,給外國教授介紹中國建設一流大學的事情。“他們覺得很奇怪,問我一所大學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學到底誰說了算?”


在項賢明看來,所謂教育的偽問題,是一種由於政治、經濟、社會心理,或者就是學術的誤讀等原因而產生的無意義的話語生產。這些往往不是從實際調查中得來的,而是玩弄一些新奇而無實際意義的概念。教育領域的偽問題,有的是明顯可以證偽的,不存在的問題,有些則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無法判斷其是否存在,因而無法成為科學探討的對象。
項賢明表示,還有一些問題是存在於教育領域中的,但並不都是教育問題。這些問題也分兩種,一種直接表現為非教育問題,譬如發生在學校裡的腐敗、刑事犯罪等;還有一些表現為教育現象,但實際上卻不是教育問題,比如學業負擔過重,這個問題雖然出在教育領域裡,表現也是教育現象,但不是教育問題,而是由就業壓力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原因而產生的一個社會問題。它不是由於教育本身的原因產生的,因而也不能用教育本身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年來的教育改革實踐已經證明這一點了,不讓學校補課了,滿街都是補習學校,家長給孩子加壓,問題只是發生了轉移而並未得到解決。
當我們缺乏理性的精神,當專業水平、思考水平不足以辨明真偽時,情緒化的東西成為主導。
“有的時候,我們用煽情來取代科學性,比如講師生關係,就講愛,跟唱詩似的,不是科學地反省和解釋。”項賢明說,今天的一些教育改革,已經被社會媒體牽著鼻子,現在媒體搞什麼我們馬上跟著走,但是媒體和刊物的反應有很多缺乏深刻思考,缺乏專業性。

“現實當中有一種是真實的假問題,就是所謂熱點問題,熱點就是頭腦裡想出來的,家長情緒性的暴露,校長、社會,包括官員,大家一哄而上,形成熱點,不得不解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耿申表示。
“之所以出現偽問題,就是沒有把握住問題的實質,人云亦云,領導一說就去做,不去做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是缺乏一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項賢明補充道。
不容忽視的是,偽問題和假問題,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石中英教授這樣表述:“偽問題為研究和決策提供了錯誤的方向,越改越亂。改革行為看起來很忙活,到頭來卻收效甚微,還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一項改革行為來說,政策調研到文件起草、宣傳解讀、貫徹執行環節花費的時間、精力等,都應計入改革成本。偽問題和假問題,毫無疑義地增加了改革的成本。”
“錢學森之問”問出什麼?
說到教育,自然就會引出“錢學森之問”,教育為什麼出不了傑出人才?
“我理解大師就是傑出人才,傑出人才不僅在當今有作用有影響,甚至有幾十年幾百年的影響力。這樣的大師今天為什麼沒有,錢學森的答案是我們的教育不好,我的回答是另外一種,因為今天不需要大師。”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勞凱聲做出解釋,“當我們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的受教育程度已經提高到這樣的水平,20%的人可以上大學,這個時候看大師,大師不過是這樣。”

“在人文社科領域,所有的‘問題’都是由某種價值標準建構的,沒有價值標準就沒有問題,教育領域裡尤其如此。”石中英從教育哲學角度分析:“錢老在提出問題時所持的價值標準是什麼呢?這個標準可能在於: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應該並且能夠培養出大師。實話說,這是一個比較高的標準。從這個標準出發,錢老對整個社會包括教育界提出了振聾發聵的問題。”
不過,石中英看到的是這個問題裡面隱含的另一個問題。
“傑出人才的培養,良好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至關重要。但是真正的傑出人才很少是在學校裡造就和完成的,而是他們走出校門以後在社會條件和工作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此,適宜的社會條件、良好的工作環境乃至人才選拔的標準對傑出人才的脫穎而出至關重要。”石中英認為,造就大批傑出人才,這是中國改革發展中提出的一個時代任務,學校應該致力於為未來傑出人才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社會也應該為傑出人才的湧現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機制。“在傑出人才的培養上,教育要與社會攜起手來,發揮合力,不能割裂開來,只讓教育唱獨角戲。我體會,錢老的問題,既是提給教育界的,更是提給整個社會的。解答錢老的問題,教育界要反思,整個社會也應反思。社會公眾不能將錢老的問題當成是攻擊教育現狀的長矛。”

教育問題存在於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不是存在於學者和官員的觀念上。
“真問題,假問題,不管什麼問題,就是有問題。”首都師範大學蔣建華教授直言不諱,“正像醫生看病一樣,對教育領域的問題,不能僅僅看見有病,更要號對脈,開對藥方,不然就會吃錯藥。很多教育問題,之所以長期得不到解決,最需要的是實幹精神。”
在教育改革中,如何才能把握住真正的教育問題,避免偽問題或假問題誤導教育改革的方向,石中英教授提出三個標準:
第一個是本體論標準。真正的教育問題是指教育實踐過程中真正困擾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存在於真實的教育情境當中,不存在於學者和決策者的觀念上。學者和決策者要想發現和把握這類問題,就必須深入實踐,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傾聽學生、教師、校長和家長等的聲音。否則,教育改革所指向的問題可能就是一些假問題、偽問題。
第二個是認識論標準。教育改革中所力圖解決的問題必須得到明晰的界定和表達,不能夠含糊不清、模稜兩可。清晰的表達有助於人們把握問題的實質,相反,模糊的表達則反映人們對於問題的實質還認識不清。好的教育改革應該清晰地表達其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不能在這方面大而化之、籠而統之。

第三個是價值論標準。教育改革中政策的設計和問題的解決要指向良好教育關係和秩序的建立,指向學生和教師有價值地發展,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或滿足個人偏好、屈從於上級壓力或公眾壓力而解決問題。
在教育實踐當中,誰最先發現教育問題?是教師和校長;誰最感受到教育問題的困擾?是教師和校長?誰最有解決教育問題的責任?還是教師和校長。
故此,石中英教授建議,“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成效,必須授權給教師和校長。授權首先意味著要尊重他們,尊重他們不可剝奪的教育主體地位。其次要相信他們,相信他們對於教育問題的觀察和判斷,相信他們解決教育問題的智慧和藝術。第三個是要支持他們,為他們開展基於實踐的教育改革提供足夠政策、輿論和條件支持。石中英認為,“目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採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徑,校長和教師在改革過程中主要是改革理念和政策的執行者,在教育改革中處於被動的地位,甚至處於被改革的地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這導致教育外部的改革很熱鬧,但教育內部過程變化不大。”
這種現象不是中國獨有的,而是世界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石中英結合他對美國教育改革的觀察和思考表示,“上世紀60年代,美國開展了多次大範圍的教育改革,一位研究美國教育的學者說,美國教育改革主要在外部打轉,不觸及核心的問題,把教師和校長把教育的課題來對待,讓教師和校長無所適從,他們就等著被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a9f6cfa88ada44f2b49bef1845fdfb6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