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皇子失蹤之謎——趙匡胤政治權謀揭祕

本文來源:《浙江學刊》2013年04期

轉自:歷史與秩序

內容提要:歐陽修《新五代史》中記載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王朝之時,周世宗的接班人柴宗訓及三個皇子都健在,幾年後一子夭折,另兩人“不知其所終”。歐陽修最講究春秋筆法,何以用這個詞兒呢?趙匡胤沒有殺害他們,他們也沒有夭折,而宋王朝建立後,首都開封沒有發生過動亂,當然不可能因動亂而死去。趙宋王朝以善待柴氏後人著稱,幾百年中不斷封柴家後人為崇義公、宣義郎,史不絕書,名聲赫赫的皇子怎麼會“不知所終”?本文通過對文獻資料和新出土的墓誌的研究,找到了其中一個兒子的下落,確認:他被趙匡胤送給大將潘美作了侄子。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五代時收養繼子成風,從沒有聽說收養為侄子的,更沒有收養前國君之子作侄子的。這和杯酒釋兵權同樣是趙匡胤的創舉,只是前者傳為美談,後者諱莫如深。將這一深藏的秘密揭示出來,才能全面瞭解趙匡胤的政治權謀。他的手法多種多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避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為了新政權的千秋長存。趙匡胤為什麼會想出這一招,這一招起了什麼作用,本文將作詳盡的考證和詮釋。

汉学||周世宗皇子失踪之谜——赵匡胤政治权谋揭秘

一、歐陽修《新五代史》留下的一個謎團——周世宗兩皇子去向不明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前,周世宗有四個孩子在世,入宋以後,他們的景況如何呢?據歐陽修(1007—1072)《新五代史》記載,世宗共生七子,前三子被後漢誅死。宗訓是第四子,其下有三弟,名熙讓、熙謹、熙誨。這四人中,柴宗訓(953—973),史有明確記載。顯德六年(959)六月即位,是為恭帝,年僅七歲。顯德七年初,被迫禪位,改封鄭王,出居房州。開寶六年(973)卒,享年二十一。熙謹卒於乾德二年(964)十月,以其小於宗訓二歲計,約生於955年,享年不過十歲。至於另兩位,歐陽修曰:“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①

既然老四宗訓、老六都知其下落,何以老五、老七卻不知下落呢?是躲避兵變而逃走了嗎?不可能,他們年齡尚小,不過三至六歲。他們是被亂兵所殺的嗎?也不可能。陳橋兵變基本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變,只殺了大將韓通。兵變前,趙嚴令士兵不許亂殺。是趙有意殺害的嗎?趙匡胤的即位是以後周禪讓的形式進行的,對周恭帝沒有加害,對柴氏家族一直給予種種優待,封其後人世襲崇義公、宣義郎,史不絕書。是後來開封發生動亂而死的嗎?也不會,開封一直是和平的局面,並沒有發生動亂。為何會不知下落呢?歐陽修出生時,周世宗符皇后才去世十四年②,許多知情人尚健在,歐陽修能知道符皇后、柴宗訓及其六弟的卒年,為什麼會不知老五、老七的去向?歐陽修是非常講究史筆的,這裡一定有難言之隱在內。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中說:“《歐史》曰:本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蓋諱之也。”③

在《舊五代史》裡只談世宗子的名和爵,而歐陽修作《新五代史》偏要加一句“不知其所終”,恐怕他是知道一些情況的。但有所忌諱,不便說,卻又不太甘心,故意留一條尾巴,提醒讀者注意,讓有心人自己去查考吧!這個秘密究竟是什麼呢?能查清楚嗎?

二、王鞏說出了一個驚人的內幕——是趙匡胤把其中一子送給潘美作養侄

王鞏《隨手雜錄》:“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時範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普等曰:‘去之。’潘美與一帥在後不語。太祖召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太祖曰:‘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無兄弟,其後惟吉歷任供三代,止雲以美為父,而不言祖,餘得之於其家人。”這裡非常形象地把當時的情景展示出來了,然而王鞏此書作於大觀四年(1110)④,上距宋建國已有一百五十年,他怎麼能知道得那麼周詳?他說得之於“其家人”,作為皇室後人被強迫改姓,自然是不甘心的,但又無力公開反抗,只能口耳相傳,應該說,還是比較符合情理的。

李燾在《長編》的注中說:“惟吉,美弟之子也。”又說:“王鞏《雜記》雲:潘惟吉乃周世宗子,太祖不殺,令美養之,此事甚美。當考詳附載。”⑤他看到了這一記載,曾想作進一步考證。可惜,沒有下文。

除上述記載以外,王銍《默記》捲上:“藝祖初自陳橋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襴乘轎子出居天清寺,世宗節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藝祖與諸將同入院內,六宮迎拜,有二小兒

汉学||周世宗皇子失踪之谜——赵匡胤政治权谋揭秘

角者,宮人抱之亦拜,詢之,乃世宗二子紀王、(闕)王也。顧諸將曰:‘此復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後,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藝祖雲:‘汝以為不可耶?’美對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藝祖即命追還,以其一人賜美,美即收之以為子,而藝祖後亦不復問,其後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為父,而不及其它,故獨此房不與美子孫連名。名夙者乃其後也。夙為文官,子孫亦然,夙有才,為名帥,其英明有自雲。”⑥這一記載與王鞏之說有所不同,主要是,王鞏以為潘美收為侄,此則以為是子。王鞏雲改名惟吉,此則名惟正。兩者有所出入,說明來源並不一致。而不同的來源卻有一個共同點:趙把周世宗之子送給了潘美。說明此事並非空穴來風。但要落實下來,究竟哪一說正確,還必須有更堅實的證據。

三、新出土的《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誌》證明王鞏的記載是可信的

老同學胡戟收集到一通陳舜俞《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誌》,藏於大唐西市博物館倉庫,2010年5月11日,他特意陪同我去參觀了該志,凡24行,滿行27字,行書。此文,陳舜俞《都官集》未收。我看後,大感興趣,這通北宋小官員的墓誌,無可辨駁地證明了王鞏記載的可靠性,這位墓主人潘承裕之父惟吉就是不知下落的周世宗之子。茲錄釋文於下,再作具體考證。

宋故贈太子左衛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壽縣太君王氏墓誌銘

朝奉郎、守國子博士、新差知越州山陰縣事、騎都尉陳舜俞⑦撰。朝奉郎、尚書虞部員外郎、騎都尉、賜緋魚袋宋保孫書並篆蓋。

府君諱承裕,字師錫,開封府開封縣人也。天聖丁卯(五年1027)七月六日以東頭供奉官捐館,享年四十有三。夫人後夫君三十年以嘉祐己亥(四年,1059)四月一日亡,享年七十有三,以熙寧己酉(二年,1069)四月二十三日合葬於河南府洛陽縣北邙山杜澤之原。

嗚呼!府君之叔祖父、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下門平章事鄭武惠王美也。夫人之祖、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下門平章事秦正懿王審琦也。

二王事祖宗,定天下,裔緒勳烈,見於國史。

府君之考惟吉東染院使、潯州刺史,實相武惠,有勤勞。

府君以父蔭起家為三班奉職,歷霸州兵馬監押、明臺溫越海內都巡檢,克紹風績。夫人居內而助,無忝其祖。有子六人。

府君既亡,躬行教飭,長曰夙,始仕,以才顯,大臣中薦其有家略,堪委武事,朝廷任之,然天子終用其藝文,復為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桂州。次曰震,仕左侍禁,及其季四人,皆早世。女三人:長婿內殿承旨李宗回,次駕部員外郎傅道,次庫部員外郎王乙。孫男九人:器先、幾先、令先、野先、民先、慎先、行先、信先,一尚幼。

慎先而上在仕者五人。民先賢秀孝謹,夫人撫愛尤異,舉進士未第而終,親識為之嘆恨。女孫十人,嫁為士人妻者六,餘皆在室。曾孫四人,女四人。子夙之顯也,府君贈累今官。夫人封君是邑,哀榮滲漉,於是乎葬,嗟乎不為無後矣。

銘曰:我祖有遺,懋功懋勳。我子其承,仕武仕文。秦、鄭之配,伊、洛之墳。其無憂乎,夫君夫人。

閻永真刊。

這一墓誌涉及四個重要人物:墓主人潘承裕,其父潘惟吉,子潘夙,叔祖潘美。四人中,除了潘承裕之外,其餘三人《宋史》均有傳,而正是這位無名的潘承裕把他們有機地串連了起來。

潘承裕(985—1027),字師錫,開封人。天聖五年(1027)七月六日去世,年才四十三歲,其官僅為從八品的東頭供奉官。“以父蔭起家為三班奉職,歷霸州兵馬監押、明臺溫越海內都巡檢,克紹風績。”他當的是低級武官,沒有什麼突出的事蹟。他的妻子來頭不小,其祖父王審琦(925—974)是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之一、鼎鼎大名的開國元勳。生有承衍等十子,其中承衍(947—998)娶太祖女昭慶公主。曾孫師約(1044—1102)又娶英宗女徐國公主為妻⑧。

其父潘惟吉(?—1010),在《宋史·潘美傳》末附有簡短的傳。曰:“惟吉,美從子。累資為天雄軍駐泊都監,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飭,揚歷中外,人鹹稱其勤敏雲。”⑨此墓誌中載其為“東染院使、潯州刺史,實相武惠,有勤勞”。東染院使,武階名,屬諸司正使階列。潯州刺史,潯州,今廣西桂平縣。為五品州。這裡只是掛名的武官官階頭銜,並不到潯州去任職。在《長編》中有四處記及其人。列舉於下:(1)《長編》卷四九:“真宗鹹平四年六月,上以巴蜀遐遠時有寇盜。丁卯,命戶部員外郎直史館曾致堯、太常博士王朂、供備庫使潘惟吉、通事舍人焦守節分往川峽諸州提舉軍器,察官吏之能否。致堯誤留詔書於家,惟吉教致堯上言渡吉栢江舟破亡之以自解。致堯曰:為臣而欺其君,吾不忍為也。乃上書自劾,釋不問。其後惟吉入見禁中,道蜀事,具言致堯所以自劾者,上嗟嘆久之。”按:此條記其“入見禁中,道蜀事”,說明真宗對他是相當信任的。(2)《長編》卷五○:“鹹平四年(1001)閏十二月庚寅,上以河北飢……分遣知制誥梁顥薛映、供備庫副使潘惟吉、西京左藏庫副使李漢贇等往西路,發倉廩,賑流民,以便宜從事。”(3)《長編》卷七二:“大中祥符二年(1009)九月甲子,命……太常博士、直史館樂黃目為契丹國主生辰使,東染院使、潯州刺史潘惟吉副之。”(4)《長編》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1010)二月辛卯,雄州言: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惟吉嘗得對便殿,上謂之曰:凡人臣立朝,苟專務宴安,不以勞能而升,不足貴也。惟吉即表求外任,命為天雄軍駐泊都監,未行。選副樂黃目使契丹,受命入謝,時已病,上察其羸瘠,遣使詢之,且言不病,入北境,疾作,即肩輿而還。詔遣其子乘驛往迎,至雄州而卒。上憫之,令其弟

汉学||周世宗皇子失踪之谜——赵匡胤政治权谋揭秘

門祗候惟清馳往護喪,官給葬事。惟吉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修飾,前後將命中外,成以勤幹稱。”按:潘美之女嫁真宗,早卒,後追封為皇后⑩,故此稱其“連戚里”。他在潘美的教養下,特別懂禮法,做事勤勤懇懇,派他出使遼國,儘管有病,硬說沒病,堅持上道,不料才入遼境,就病發而死。

其叔祖潘美(925—991),墓誌不提其祖父是誰,而提其叔祖,這是極其反常的。一般的墓誌只談直系親屬,當其旁系特別有名、可藉以抬高名聲時,也會提到,但前提一定是同時或者首先介紹到自己的直系親屬。茲舉一例如下:歐陽修《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君諱琪(980—1050),字寶臣,姓楊氏……曾祖諱弘信,為州刺史。祖諱重勳,又為防禦使。太祖時為置建寧軍於麟州,以重勳為留後,後召以為宿州刺史、保靜軍節度使,卒贈侍中。父諱光扆,以西頭供奉官、監麟州兵馬,卒於官。君其長子也。君之伯祖繼業,太宗時為雲州觀察使,與契丹戰歿,贈太師、中書令。繼業有子延昭,真宗時為莫州防禦使,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11)

潘美(925—991)是潘承裕的親叔祖、惟吉的親叔嗎?《太宗實錄》中有《潘武惠公美傳》,傳中說:“潘美,大名人。”(12)而此墓誌說潘承裕是開封人。籍貫完全不同,怎麼可能是親叔祖、親叔呢?

這一切只能證明王鞏的記載是真實可靠的。潘惟吉是周世宗之子,潘承裕的則是世宗之孫。惟吉是被潘美領養為侄的。

周世宗之子不知下落的有兩人,老五熙讓、老七熙誨,惟吉是其中的哪一位,目前尚難斷定。如果是老五,收養時大約在五歲左右,其生年約為956年。如果是老七,收養時大約在三歲左右,其生年約在958年。

四、為什麼宋太祖要讓潘美收養周世宗之子?

這一問題可分幾層來分析。一是為什麼要將周世宗子交給異姓人收養?二是為什麼偏找潘美收養?三是以什麼名義收養?

作為周世宗的皇子,當然和周恭帝不同,趙匡胤導演的禪讓劇,恭帝是主角之一,自然要加以優待。至於其他皇子怎麼辦,就頗費腦筋了。可以有幾種選擇。第一是留下,如果留下,留給誰?最名正言順的是留給周世宗的符皇后,雖然不是她親生的,她畢竟是嫡母。而且留下就得封官,小皇帝柴宗訓已經封為鄭王了,如其他三個兄弟再封官,將來再生一堆子孫,其家勢力就太大了,而朝廷內外有一股擁護後周王朝的勢力,雙方一旦聯合起來,對趙宋政權是個巨大的威脅。第二是殺,這一條不可取。因為趙匡胤是周世宗一手提拔起來的,殺其子有損太祖的名聲,會促使反對勢力聚集到周恭帝周圍,不利於政權的穩定。三是任其自找出路,年齡太小,只會流落街頭、甚至夭折,如果被對立面看到或收養,很不利於新建的趙宋政權。這一條也不可取。四是交給異性人收養,雖然也會有一些影響,但比較而言,其副作用最小。既可適當照顧了趙的面子,也免得成為新政權的禍患。

為什麼偏找潘美收養?此事只能秘密進行,越秘密,副作用就越小。而要保密,只能找最可靠的人。義社十兄弟,都是開國元勳,風聲太大,潘美比十兄弟地位名聲稍次一些,而關係卻非同一般,《實錄·潘美傳》中稱“太祖素與美厚善”,並舉了兩個例子:一是陳橋兵變剛成功時,請他出面,讓執政的文官順從新政權。二派他去監督與趙關係緊張、性格強悍的大將袁彥,讓他伺機處理掉,潘美巧妙地讓袁彥俯首稱臣,化敵為友。超標準的完成任務,使趙匡胤十分滿意。王鞏《隨手雜錄》舉一例子更為典型:“太祖無事時,常召潘美輩禁中議政,或與之縱飲,至令宮女解衣,無復君臣之禮。”

三是以什麼名義收養?按慣例,應收養為子,但周世宗是趙匡胤和潘美的君主,臣子怎能收養國君之子作義子呢?這一點,王鞏的記載比較合理。“太祖曰: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這個做法應是太祖的發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五、餘論

從王鞏的記載看,收養為侄的故事很富有戲劇性,是否每個細節都符合事實,已無從查考。但聯繫趙匡胤在建立新政權的全過程中的表現看,恐怕不是偶然的,而是精心策劃的。

趙匡胤是一位武將,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他決非一勇之夫。他的謀士們趙普、呂餘慶等人略有文化,談不上有多豐富的知識、多大的學問,但他們都是講究策略的智囊。他們的策略自成特點,即既不從遙遠的古代歷史中找借鑑,也不從複雜的儒家經典中求答案,而是針對近代各王朝的弊病,尋找防弊的方案,從眾多的方案中選出利最大弊最小的最佳方案。目標非常明確:既要成功奪權,又要避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因此他們的方案在歷史上最具獨創性,往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一步,針對後周存在兩支獨立並行的部隊、而自己只掌握其中一支的情況,用半年時間分化瓦解侍衛親軍司,儘可能把軍權全部抓到自己手中。等時機一成熟,即發動陳橋兵變。這次兵變,與以往不同,他不許士兵搶劫,基本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變,沒有出現動亂的局面。他不是踏在前朝皇帝的血跡上登基,而是以周恭帝禪讓的方式進行,顯得和平而高雅,把非法的政變妝點成合法的權利交接。

第二步,如何避免後周王朝的復辟。周恭帝降格為鄭王,年齡又小,暫時不會成為威脅,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他和三個兄弟可能衍生為龐大的家族、出現十分能幹的人才,一旦和擁周勢力相結合,就會出現復辟的危險。如何防止?最簡單的部分自然是殺,但這樣做,就撕破了禪讓的面具。更重要的是,趙匡胤是想統一全國,消除軍閥割據,而這隻能用文官統治去取代,以仁政德政去取代軍閥的濫殺、掠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帶頭做一個道德高尚的模範。趙匡胤的崛起,與周世宗的提拔有直接的關係,僅僅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就把他從一個小軍官變成殿前司的最高長官:都點檢。這是普天之下人所共知的事實,對柴家後人處理不好,就會落下恩將仇報的社會影響,無論從社會效果上,從個人良心上,都是邁不過去的。因此對柴家後人作了極為巧妙的處理,或無後,或夭卒,而最特殊的就是送潘美作侄,雖然沒有短命,而且有後,但姓已改,於大局無礙。

第三步,如何對待威信極高掌握軍權的弟兄們。歷史上有兩種處理方式,漢高祖殺功臣,和唐太宗重用功臣。兩者都不可取,如殺功臣,都是趙的結拜弟兄,對於頗有良心的趙匡胤來說,於心不忍,而且殺了以後,人人都膽戰心驚,誰還願意為他出死力去削平割據政權統一全國呢!如重用功臣,在眼下士兵叛亂成風之時,就有可能再次出現黃袍加身的鬧劇。於是獨創了杯酒釋兵權方式。

以上三步,都是趙匡胤的獨創,第一、三兩步,史有明載,甚至傳為佳話,唯第二步,最見不得人,故諱莫如深。唯有揭示其廬山真面目,才能對趙的權謀有一個更為全面清晰的認識。

收養周世宗子為侄,完全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宋朝歷位皇帝都在重用柴家後人,封他們為崇義公以祭祀周世宗,封宣義郎以祭祀周恭帝(13),表明趙匡胤和他的繼承者的道德風格多麼高尚啊,不忘世宗提拔之恩,不忘恭帝禪讓之德。而背地裡早已釜底抽薪,把周世宗的根全部剷除了。周世宗前三子從小就被殺,就不必提了。周恭帝死時才二十一歲,沒有留下後代,這從宋找柴家後人中年輩最長者為公,以奉恭帝之祀即可看出。老六熙謹十來歲就死了,自然也沒有後。而唯一有後的,卻已被潘美收養,以潘為姓了。其中還真有能幹的,潘承裕之子潘夙即是一個典型例子。

潘夙(1005—1076),字伯恭,《宋史》卷三三三有傳。此人能文能武,常立戰功,大將郭逵出師不利,是他派兵援救,使之脫險(14)。但皇帝不想讓他在軍事上發揮作用,墓誌載:“長曰夙,始仕,以才顯,大臣中薦其有家略,堪委武事,朝廷任之,然天子終用其藝文,復為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桂州。”《宋史》評論:“夙以將家子而能留心邊務,用當其材,舉能其官。”王銍甚至用“有才”、“名帥”、“英明”之詞稱讚他。此人能幹的程度頗像其曾祖周世宗,潘美的後人不少,但沒有一個像潘夙那麼能幹的。可以設想,假如他仍姓柴,宋王朝又不得不封他為侯,他那麼強勢,那會對宋王朝產生什麼影響呢?這樣能幹,卻不能替柴家爭光,可以想象,他們的內心是多麼難受!但在當時,對於惟吉及其子孫而言,他們身不由己,欽定的安排,只能接受,無法回改,不可能像後來的范仲淹那樣,中進士以後還可以改回原來的姓。他們只能在私下談一點真相,王鞏的年齡與潘夙之子差不多,他的記載,很可能是潘夙之子提供的。潘承裕墓誌的記載,也許是有意在暗示著背後另有隱情。

宋代柴家的子孫很多,但沒有一位是周世宗、周恭帝的後代(15),也沒有出類拔萃的人才,因此他們在政壇上全都默默無聞,於政權沒有任何影響。說到這裡,不能不承認,趙匡胤的舉措確實高明,他不是一勇之夫,而是多面性的人物,有時粗魯蠻橫,有時帶點天真,他既是軍事家,也是會耍弄權謀的政治家。收養周世宗之子為潘美侄,不是簡單的一個收繼事例,乃是他消除一切可能成為隱患的高明舉措,與杯酒釋兵權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的考證,也說明了柴姓人已沒有周世宗的血脈,但周世宗並沒有斷根,潘家的一支實際上是其血脈的沿續。

註釋:

①歐陽修《新五代史》卷20《周家人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204頁。

②《宋史》卷242:“周世宗後(約940—993)也,淳化四年(993)殂。”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第8609頁。馬端臨《文獻通考》卷252:“周恭帝即位,尊世宗皇后符氏為皇太后。宋太祖既受禪,遷居西宮,號周太后。太平興國初入道為尼,淳化四年殂。”

③《資治通鑑》卷294,顯德六年八月庚寅,中華書局點校本,1956年,第9604頁。

④王鞏《隨手雜錄》第九條稱“哲宗”廟號,第30條稱:“張相……商英……被召拜相。”按:張商英為相在大觀四年六月(《宋史·宰輔表》),則此書應作於大觀四年或稍晚。《全宋筆記》第二輯,大象出版社,2006年。

⑤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9,真宗鹹平四年八月丁卯,第107頁。

⑥王銍《默記》三卷撰於紹興七年至十四年(1137—1144),中華書局點校本,1981年。

⑦陳舜俞(?—1075),字令舉,湖州烏程人。慶曆六年進士,官都官員外郎。《宋史》卷331有傳。著有《都官集》30卷,已佚,四庫全書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編為14卷。此墓誌為該集所無,可補其缺。

⑧《宋史》卷250《王審琦傳》。

⑨《宋史》卷258《潘美傳》。

⑩《宋史》卷242《真宗章懷潘皇后傳》。

(11)歐陽修:《文忠集》卷29,《四部叢刊》本。

(12)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下卷1,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宋會要》崇儒7之73:政和八年閏九月二十七日,詔:“昔我藝祖,受禪於周。嘉祐中,擇柴氏旁枝一名,封崇義公。義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二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

(14)《長編》卷242:“熙寧六年二月辛巳,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潭州潘夙為太常少卿。初,夙為荊湖南路轉運使,嘗遣邵州通判賈師熊以兵丁破蠻寨。及郭逵知邵州,以三千人攻楊昌透,為賊兵追襲至牛脊嶺,日暮,幾陷沒,賴夙遣裨將劉杲引兵救之,乃免。又遣周士隆、丁佐堯以眾深入,據要害,賊窘,遂出降。使者言其功如此,人至今賴之,而夙未嘗自陳,故有是命。”(第5902頁)

(15)《宋會要》崇儒7之74:紹興五年四月九日,吏部言:“太常寺看詳到承節郎柴叔夏,系周世宗親元孫。本家自嘉祐四年曾祖詠始封崇義公。”按:《宋會要》崇儒7之70:天聖七年六月二十六日,“錄周世宗從子、故太子少傅柴守禮孫詠為三班奉職”。此稱詠為周世宗從子,叔夏為詠之後,則不可能是周世宗之親元孫。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88:紹興五年夏四月壬子,“承節郎柴叔夏為右迪功郎,襲封崇義公。叔夏,周世宗五世侄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