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地名:固陽縣銀號鄉的99個村名來歷

銀號鄉,位於固陽縣城關鎮東北23.4公里處的銀號村,故得名。轄14個村民委員會、99個自然村。

銀號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銀號村,故得名。轄5個自然村。

銀號:乾隆年間,因本村住有銀匠而得名。

河楞:清朝末年,因劉河楞在此居住而得名。

劉四渠:光緒年間,有劉四最先在此居住而得名。

滿洞渠:光緒年間,有滿洞喜在此居住而得名。

大德恆:清朝乾隆年間,有位從包頭大德恆商號來的人在此做買賣,故得名。

大營子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大營子村,故得名。轄7個自然村。

大營子:咸豐年間,本村居住人口發展較快,且比鄰村多,故得名。

車鋪:清朝末年,有張姓人在本村以賣車為生,故得名。

前公中:

前岔沁:“岔沁”,系蒙語,亦作“查查日”,意為“天幕、尖頂帳篷”。建村於清朝末年。

大城西:光緒年間,張連福在本村開買賣,商號名大城西,村即以此得名。

後爾駒溝:“爾駒”,系蒙語,亦作“烏力吉”,意為“吉祥”,但這裡是指人名,以人名得名。建村於清朝光緒年間。

三分子:清朝末年,蒙古族人在此放份地時,本村為第三份,故得名。

北五塔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北五塔村,故得名。轄5個自然村。

北五塔:光緒年間建村,因此地有五個山頭,其狀似塔,又本村居北,故得名。

董家塔:光緒年間,有董姓人來此居住而得名。

羊場:清朝末年,有蒙古族人在此放牧,故得名。

此老窩:“此老”,系蒙語,亦作“楚魯圖”,意為“有石頭”。本村北靠山,故得名。

西南壕:

德成永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德成永村,故得名。轄8個自然村。

德成永:1890年,有商人在此開過貨棧,以商號得名。

雲三壕:二百年前,雲三最先在此居住,故得名。

五克此老:“五克此老”,系蒙語,亦作“烏和日楚魯”。“烏和”意為牛,“楚魯”意為石頭。根據地形得名。清康熙年間建村。

南五塔:光緒年間建村,因此地有五個山頭,其狀似塔,又本村居南,故得名。

公佈渠:

宋木匠溝:光緒年間,有宋姓木匠在此居住,故得名。

潘先生溝:光緒年間,本村住有潘姓教師,故得名。

西村:光緒年間建村,初名“西廠漢孔對”,後俗稱西村。

碾房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碾房村,故得名。轄5個自然村。

碾房:百年前,有石姓人家在本村開過碾房,故名石家碾房,後俗稱碾房。

三元城:

天義公:光緒年間,有一商人在本村做買賣,商號“天義公”,村即以此得名。

呂天倉渠:早年,有呂天倉最先來此定居,故得名。

老尹渠:光緒年間,有姓尹老人在此居住,結合當地地貌特徵取名。

麻池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上頂貴特拉村,因管區內有麻池村而得名。轄12個自然村。

上頂貴特拉:“頂貴特拉”,系蒙語,亦作“騰格日塔拉”。“騰格日”意為蒼天,“塔拉”意為平原,即如蒼天般的平原,以地形得名。頂貴特拉分為上、中、下三個村,因本村居南,故名。

中頂貴特拉:含義同上頂貴特拉,因本村居中,故名。

下頂貴特拉:含義同上頂貴特拉,因本村居北,故名。

黃土窯:1948年,人們在本村打窯洞居住,因土質呈黃色,故得名。

羊渠子:村旁有溝,水草豐盛,利於放牧,故名。

福義奎:清朝末年,以商號得名。

大窯:道光年間,因人們在此地打窯洞居住,本村較鄰村小窯村大,故得名。

小窯:道光年間,因人們在此地打窯洞居住,因本村較大窯村小,故得名。

西灣子:初名白關鎮溝,1913年改為西灣子並沿用至今。

小麻池:1915年建村,因本地長的麻子特別茂盛,故得名。

麻池:1917年建村,因本地麻子長的特別茂盛,故得名。

大圐圙:嘉慶年間,有賈姓人家居住本村,因院子圈的很大,故得名。

柳卜溝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柳卜溝村,故得名。轄4個自然村。

柳卜溝:早年,本村駐地的溝裡柳樹叢生,但不成材,故得名。

前岔沁:“岔沁”,系蒙語,亦作“查查日”,意為“大天幕,尖頂帳篷”。以地形及相鄰的三個村落之方位得名。因本村居南,故名。

中岔沁:含義同前岔沁。因本村居前、後岔沁之間,故名。

後岔沁:含義同前岔沁。因本村居北,故名。

水泉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六櫃村,1958年建隊初駐水泉村,故得名。轄12個自然村。

六櫃:清朝末年,有胡姓兄弟在本村居住,人們稱老六為掌櫃,村即以其得名。

陽灣:道光年間建村,因本村地勢向陽,故得名。

協和元:清朝時,有一商人在本村開買賣,商號名“協和元”,村即以此得名。

西三分:乾隆年間,按份放地時的編號及本村所處的方位得名。

東三分: 乾隆年間,按份放地時的編號及本村所處的方位得名。

新勝溝:光緒年間,有人居住本村,取名新勝,沿用至今。

劉發溝:百年前,劉發最先在本村居住,故得名。

烏蘭卜:“烏蘭卜”,系蒙語,亦作“烏蘭額日格”。“烏蘭”意為紅,“額日格”意為土崖,根據地形得名。

下烏蘭卜:因鄰近烏蘭卜村,又位於烏蘭卜之南,故名。

高明渠:咸豐年間建村,高明最先在本村居住,故得名。

帽鋪:咸豐年間,有賣帽子的商人在本村居住,故得名。

水泉:道光年間建村,村東有泉水,故得名。

東元永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林場村,因管區內有東元永村,故得名。轄8個自然村。

林場:解放前是牧點,1957年建為林場,故名。

富成元灘:1970年建村於水澆地中,為了節約好地,搬遷在黃土窯子村。

黃土窯 :嘉慶年間建村,人們在本地築窯洞居住,因土質呈黃色,故得名。

東沙壩:道光年間建村,根據地形地質及鄰近村落所處的方位得名。

西沙壩:道光年間建村,根據地形地質及鄰近村落所處的方位得名。

小二分:1946年建村,因距馬二分子村較近,故得名。

四分子:1946年建村,按放份地時的編號得名。

東元永:乾隆年間建村,實名烏蘭特勒亥,1919年以本村商號名改稱東元永,1929年改為圪堵村,1974年又恢復為東元永村。

陰灣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陰灣村,故得名。轄4個自然村。

陰灣:本村座落於陽光照射不足的地方,故得名。

王油房:百年前,有王姓人在本村開設油房,故得名。

九長城:以本地商號“九長城”得名。

葫蘆石太:“葫蘆石太”,系蒙語,亦作“呼魯蘇太”,意為有蘆葦的地方。因本地有蘆葦而得名。

馬二分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馬二分村,故得名。轄5個自然村。

馬二分:1861年,此地放份地時本村為第二份,並與馬連壕為一片,故得名。

店梁:1750年前,有人在村內開店,又因地勢較高,故得名。

紅慶西:乾隆年間,有洪慶喜最先在此居住,故得名。

沙圪旦:光緒年間建村,根據本地沙石山取名。

馬連壕:光緒年間建村,因本地馬蓮長的特別茂盛,故得名。

張三壕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張三壕村,故得名。轄7個自然村。

張三壕:咸豐年間,張三最早在本村居住,故得名。

疙賁河槽:過去有一名叫疙賁的喇嘛在本村居住,故得名。

紅豹溝:早年,此地樹林茂密,常有豹子出沒,故得名。

哈彥忽洞:“哈彥忽洞”,系蒙語,亦作“浩亞日呼都格”,“浩亞日”意為“兩個”,“呼都格”意為“井”。康熙年間,根據兩眼井而得名。

劉四壩:清朝末年,有劉四最早在本村居住,故得名。

五櫃:一百多年前,有胡五馬在本村居住而得名。

東二分:清朝末年,按份放地時的編號得名。

大圐圙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大圐圙村,故得名。轄12個自然村。

大圐圙:早年本村為牧點,因圍起大圐圙存放牧草,故得名。

河塄:因本村鄰近河畔,故得名。

福生旺:過去,這裡蒙、漢人民買賣交易興旺,故得名。

舊貴渠:早年,本村住過一個姓王的掌櫃,故得名。

八分:早年,按份放地時的編號得名。

七分:早年,按份放地時的編號得名。

六分:早年,按份放地時的編號得名。

五分:早年,按份放地時的編號得名。

小溝子:本村住戶不多,而且又在溝裡,故得名。

文圪氣:“文圪氣”,系蒙語,亦作“翁格勒其格”,意為“心包”。以地形得名。乾隆年間建村。

大水卜洞:一百多年前,本村南被水沖刷成大坑,故得名。

西二分:早年,按份放地時的編號得名。

馬七分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馬七分村,故得名。轄5個自然村。

馬七分:1861年,本地放份地時本村為第七份,並與馬連壕為一片,故得名。

燻羊窯:清朝末年建村,當時本地的羊患有流行性疾病,在窯裡燻治,故得名。

燻羊窯南:清朝末年建村,因鄰近燻羊窯村,並在其南側,故得名。

馬五分: 1861年,本地放份地時本村為第五份,並與馬連壕為一片,故得名。

馬三分:1861年,本地放份地時本村為第三份,並與馬連壕為一片,故得名。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包頭市分冊)》(1985年11月)

資料整理:黃翔,網名“陰山小蟲”,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市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嘗百般滋味,感悟文化,修行自己。


包頭地名:固陽縣銀號鄉的99個村名來歷

固陽縣北部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