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個疑問,朝堂上到底是滿語為主還是漢語為主?為什麼?

鐵托boss


現在的關於清朝宮廷的電視劇非常火,我們看到皇帝也都是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即便是各種角色,也都說使用的普通話交流,好像滿人被漢人徹底同化了。而且我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老師們也會著重強調漢民族獨特的包容同化異族的能力,看到這是不是很自豪我們是漢族?自豪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其實錯了。漢文化固然很有魅力,卻沒有電視劇中表現的那麼誇張。滿族的皇帝們,向來都是以滿語作為日常交流的主要語言,甚至在和漢族官員交流時,也都是以滿語為主。這一點到了清朝中晚期,才稍稍有所改變而已。

清朝的官方語言是滿語

清朝的統治者是滿人,滿族入主中原的前幾十年內,滿朝文武和權貴重臣都是滿人,他們不管是在公眾場合還是私下聚會,交流使用的都是滿語,所以,自然而言清朝也就宣佈朝廷的官方語言使用滿語,也就是說國家的第一語言是滿語,其次才是漢語。按照這個理解,當時全國上下的絕大多數官員,應該都是使用的滿語進行交流。而且後來發現的很多關於清朝時期對外簽訂的國家級別的合約,都是使用的滿語版本,是找不到中文版的。由此可見,起碼滿語在清朝統治前期和中期階段的重要性。

清朝為何以滿語為主?

滿族人使用滿語自然是無可厚非,很大程度上,也能保持民族傳統。那麼,為什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滿語都以官方語言出現呢?清朝立國之初,漢人對於人口非常少卻能統一全國的滿人是非常不滿的,皇帝為了保持自己民族的優越性,使用自己的語言,能夠人為建立起兩個民族的藩籬,塑造出一種神秘感,讓人口占大多數的漢民保持畏懼。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保密作用。畢竟漢人對滿人統治不滿,使用滿語漢人看不懂,可以起到保密效果,不管軍、政哪一方面,都能防止信息外洩,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清朝早期的很多秘密文件都是使用的滿語,足以說明這一點。

清朝中後期開始向漢語過渡

到了康熙年間,全國形勢逐步穩定,開始出現大量的漢人官員充斥朝堂,皇帝面見官員時,更多的開始出現使用漢語交流的場景。但皇帝畢竟也滿人,官員要想獲得更好的上升通道,學會滿語是必須要有的技能。到了雍正上臺時,滿人統治中國已將近百年,官方語言開始逐漸向漢語言傾斜,雍正本人有著非常好的漢語水平,也熱衷於漢文化,從他開始,為清朝以後的皇帝樹立了榜樣。

到了乾隆時期,全國上下基本上都使用漢語交流,滿語甚至一度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乾隆還曾經下令推行滿語,可收效甚微。到了慈禧年間,滿族被徹底漢化,滿族文化基本消失,官方語言也變成了漢語,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甚至已經不會使用滿語。


小芊芊愛歷史


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大清朝從皇帝到大臣,日常的交流全部都是使用滿語,所以千萬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影視劇給誤導了。那裡面無論是滿人還是漢人,都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可是沒有辦法呀,影視劇如果都說滿語,誰看得懂呢?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那個時候開始,滿人說滿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是到了清朝的中後期,隨著大量漢族官員進入政府高層,滿族皇帝才慢慢學會說漢語。但即便如此,皇帝召見滿族官員時,彼此的交流還是以滿語為主。

為什麼漢人有上億人口,滿人充其量也就幾百萬人,漢語卻不能成為朝堂的正式語言呢?說起來,還是清朝政府對漢人的不信任造成的。我們知道,明末清初時,清朝軍隊馬踏中原,殺戮無數,到處鎮壓反抗,什麼揚州十日,什麼嘉定三屠,都是為了迫使漢人屈服。

在建立全國政權後,滿清的統治者更加害怕漢人的反抗,他們知道,如果要漢人不反抗,首先就要在文化上壓制他們,而把滿語定為官方語言是再合適不過的舉措了。一些漢族官員為了擠身上層,只能去學習滿語,這樣一來,原有的強烈反抗清朝的意識就慢慢淡忘了。

其次,大量使用滿語,也是出於保密的需要,當然這也是為了防著漢族官員。早期的一些對外條約,都沒有漢文版,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訂的《尼布楚條約》。

只是到了清朝的後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中國,他們對於滿語感到十分別扭,也覺得特別難學,紛紛學說漢語,才倒逼著滿清政府開始把漢語的使用提上議事日程。清乾隆皇帝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他當初接見英國朝見的使者,用的就是漢語翻譯。

但是,在大朝會或者重大節慶日上,皇帝是一定會說滿語的,絕不能說漢語,因為說漢語會被為是對祖宗的不敬。而且在這樣的場合,皇帝一旦說漢語,肯定會有滿族大臣跳出來強烈反對。滿族大臣跟漢族大臣不一樣,漢族大臣往往在發表意見時會瞻前顧後,而滿族大臣秉承自努爾哈赤以來的傳統,有什麼就說什麼,不會有所顧忌。

由於清朝皇帝的漢語水平普遍都不高,所以有的時候會寫錯字,但是他們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寫錯了,所以往往將錯就錯。典型的如康熙寫的避暑山莊的避字,就是一個錯字,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但是誰也不敢說。

總之一句話,大家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劇給誤導了,在清朝的時候,不是滿族官員上趕著學漢語,而是漢族官員上趕著學滿語。因為學好了滿語,不僅能夠很好的和上層人物交流,有時還能得寵呢。最著名的是張英、張廷玉父子,能力最強,最得康熙皇帝寵信,因為他們能說流利的滿語。清朝末年,滿族官員集體腐敗,以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官員上位,才使得漢語慢慢成為了主流。


參考文獻:《清史十六講》、《正說清朝十二帝》、《清帝傳奇叢書》


小小嬴政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朝堂上是已漢語為主的,方便拉攏人心,再說朝堂官員大多也是滿漢語皆通的存在。

自大清入關以後大量重用明朝遺臣,再者順治帝自幼學習漢文化,朝堂議事自然是用漢話,官方文件一般都滿漢雙語。到雍正皇帝時,因南方籍官員說的話常常很難聽懂,還要求推廣普通話(北京話)所謂“訓民正音”,直到清末溥儀連滿語都不會講了。

順治以前就不說了,基本上滿人漢語不溜,滿漢大臣朝堂上交流還需要翻譯(即所謂「啟心郎」)。這些人入關以後的小孩們,就生活在兩種語言環境中,在這個階段,雙語是相對比較自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順治、康熙以及之後的各朝,都強調八旗旗分內部要強調滿語教學——所以翻譯了很多漢文典籍到滿語。這時候滿人已經入關,學習漢語的風潮已經(不得不)展開,皇帝們都開始擔心滿洲子弟滿語會逐漸不熟練。 嘉慶時規定,凡是不會滿語的旗人,一律不準參加科舉文試。

道光時期再次要求各地駐防旗人學習滿語,還曾將回京述職的盛京副都統常文革職,因其違祖制用漢語上奏。道光二十年,宣宗乾脆下旨,不允許旗人參加科舉文試,一律考翻譯科目(滿漢對譯、滿蒙對譯)。

你看看咱著漢語的魅力是真的大,畢竟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有著獨特的韻味。


奇文笑譚


滿清入關之後,就一直在漢化中。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化的程度越來越深,其實滿清漢化在清朝乾隆時期就已經很嚴重了。關於滿清在朝堂之上到底是說滿語還是漢語,下面從幾個方面來看看。

奏摺和詔書

無論是傳位詔書,還是一般的普通詔書,或者奏摺都有漢字寫的。若是滿清朝堂只能說滿語,如果遇到需要念出來這些東西的情況,那麼是不是在唸這些東西的時候要用滿語念出來?那麼只能說念這東西的宦官或者其他人還得實現精通漢語和滿語,不然根本翻譯不好奏摺的原意,貌似滿清的宦官進了宮並沒有說都要學滿語吧?官員也沒有要求說要學習滿語吧?


官名或者話語的漢化版本

滿清漢化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證據就是一些官名或者一些話語的漢化版本。比如:一爾希哈番。這就是一個音譯版,就是少卿的意思。又比如土黑勒威勒,是輕微罰俸的意思。這些詞能在史料中出現,可見滿清的朝堂是一開始還是有說滿語的存在,所以才有了這些漢字音譯版。之後隨著漢化的加深,這些音譯版的詞也就消失了,而是直接用漢語詞語了。如果滿清朝堂用滿語交流,那麼怎麼會在清亡後不久這些詞語就看不懂了呢?


玉牒的改變

滿清的皇族分為兩種,一種是努爾哈赤的兄弟伯叔稱為“覺羅”,一種是努爾哈赤本支稱為“宗室”。“宗室”的人錄入“黃冊”,“覺羅”的人錄入“紅冊”,然後再每隔一段時間就彙編入“玉牒”。而玉牒這東西本來是滿文書寫,嘉慶二十二年起每年另繕漢文版,名曰“星源吉慶”,而且還規定以後不再繕錄滿文本。連滿清皇室的宗譜都用漢字來繕寫了,那麼滿清的朝堂還有用滿語交流的必要嗎?難道說著滿語寫漢字?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總之滿清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是漢語和滿語並存於朝堂之上,這時候滿族官員多,當然是滿語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滿語慢慢地在朝堂變成只有極少數人在說,甚至沒有人在說。無論皇帝還是臣子交流大部分都是用的雅言。滿語雖然沒有消失,像是薩滿這些基本上就是用滿語,但是會使用者越來越少,這些都能側面反映出來。


淡看天上月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見證了漢文化的影響力。這個問題有一個發展歷程,入關前說滿語;入關後一開始滿漢並行作為官方語言;後來漢語強制壓倒了滿語,到最後連滿人都不怎麼會說滿語了,全部漢化了。

可能有人不同意,我先說一個證據:出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康熙雍正皇帝的硃批,你們見過滿文的嗎?對於語言,不好進行證明,然而語言和文字是相通的,因此我想以文字為佐證進行說明這個問題。

一、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入關前,滿語建立併成為官方語言

實際上,滿文和滿語是是在努爾哈赤期間才完善起來的。

早期的金帝國時期,已經有女真語和女真文,但金滅以後傳播並不普遍,到了努爾哈赤時期,大量文書都需要通過蒙古文進行翻譯和傳遞。努爾哈赤便任命大臣進行滿語和滿文的規範工作。結合蒙古文,最終建立了“新滿文”。而語言和文字是相通的,在建立了滿文以後,滿語也逐漸推廣開來。

皇太極入關以前,滿清帝國的官方語言和文字肯定是滿語和滿文,但因為長期和明帝國進行外交和戰爭,大量女真貴族是懂得滿漢文字和語言的。

投降過去的漢臣,都要學習滿語和滿文,朝堂之上和官方文書都是以滿文為主。

二、順治康熙時期:一開始是想以滿語為官方的,但是發現行不通

滿清入關以後,本想強制推行滿語和滿文,但是廣大的漢族語言體系,然語言文字比之剃髮易服更加艱難,到康熙時期逐漸放棄了,改為強調滿漢一家,共同作為官方語言和文字。

但是,滿族官方仍然比較注重滿文和滿語,漢語和漢字的滲透不強。

這一點可以從《尼布楚條約》和康熙皇帝的硃批得到證明。

《尼布楚條約》是中俄簽訂的正式官方文件,可以代表滿清政府的官方立場。然而,這份簽訂於康熙二十八年的外交文件,卻沒有漢文版本,只有拉丁文、俄文和滿文版本。

《尼布楚條約》滿文版

由此可見,清朝官方的語言和文字,此時仍是滿文和滿語,而不是漢文和漢語。

但是從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流出的康熙硃批卻是漢語,康熙皇帝在到處的題詞也仍舊是漢文,故宮的牌匾上,卻是滿文和漢文兩種。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說明,推行滿語和滿文作為全國語言和文字失敗了,與漢臣交流不得不使用漢文和漢語。

康熙帝說“對於大臣所上的章奏,見有錯字,必行改正。”在康熙五十六年二月十五日(1717年3月27日)直隸總督趙弘燮的奏摺中,有一句“御製法藍蓋碗”,康熙帝在硃批中將“藍”字改成了“琅”字。

這說明,康熙皇帝對於漢語和漢文的確掌握的十分純熟,而且與大臣的主要交流方式也應該是漢字和漢語。

但同時,我們發現,康熙皇帝號稱精通滿文和漢文,卻留下了許多錯別字,避暑山莊、上圖中的“知道子”就是最好的證據,還有諸如“風(封)疆大吏”等等。

這些現象可知,漢文和漢語是康熙皇帝后來學習的,並不是康熙皇帝的母語,才會有這些現象出現。

康熙皇帝曾自詡道“朕之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曾國藩也曾在《〈國朝先正事略〉序》中稱頌康熙帝:“····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這說明康熙皇帝的母語應該是滿語和滿文。

綜合康熙皇帝的種種表現來看,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理解,對外的官方語言和文字,滿清政府的立場是滿文和滿語,但對內的官方語言和文字,卻是滿漢並行。

那麼,這種現象是否一致維持下來,成為滿清一朝的主流呢?

三、雍正乾隆時期:官話改革,漢語佔據主流,滿話越來越少

在世流傳最多的是雍正皇帝的硃批。查閱相關資料顯示,雍正帝也同樣精通滿漢蒙文和語言。子彧特意查看了雍正皇帝的很多硃批,卻發現,雍正帝的硃批,全是漢字。

這是在年羹堯的奏本上的硃批,用的是漢語。年羹堯是滿族包衣,但從行事作風上來說,還是漢人的氣質,用漢語是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發現,在滿臣鄂爾泰的奏本上,雍正和鄂爾泰都使用的漢字而不是滿文。

另外,雍正皇帝曾因為福建等地的大臣說的方言聽不懂而進行了官話改革,推廣普通話。由此可知,在雍正時期,漢語和漢字已經成為主流,在朝堂上,應該也是以漢語為主了。

到了乾隆時期,這一現象進一步加強了。

在現存於故宮及北海侍衛教場內,有一個碑文叫做《訓守冠服騎射碑》,碑文中寫道“時時以學習國語、熟練騎射、操演技勇,諄切訓誨”。這裡的“國語”便是指滿清的官方語言滿語。《清實錄》中記載,乾隆十七年曾針對滿清貴族下了這樣一道旨令“朕於本年冬間,或明年春間,查閱,其優等者,格外施恩。儻仍不學習,以致射箭平常,不諳清語者,定從重治罪”。

這些說明,在當時的滿清貴族中,不習騎射、不會說滿語的現象已經比較普遍,以致於乾隆帝要下這樣的嚴令。

由此可知,當政府允許滿漢並行之後,漢文化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逐漸壓制了滿文和滿語的傳播,成為主流,甚至連滿清貴族一開始丟棄滿文和滿語。如果朝堂之上都是說滿語的話,肯定不會有這樣的現象,因此可知朝堂上的官方語言也是漢語為主了。

那麼,乾隆帝的努力收到成效了嗎?後世的滿清以漢語為主還是滿語為主?

四、乾隆以後:滿語是什麼?連皇帝都不會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自己的滿文水平,“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老師伊克坦的去世而結束。”據說,溥儀只會簡單的幾個滿語單詞。但又有人曾發現,溥儀的英文課本中,有用滿語作為註釋的現象。

很多人在學英語的時候,習慣用漢字來註釋英文發音。而溥儀用滿文,這說明,皇宮之中,仍然是以滿語和滿文為母語的,但溥儀的滿文水平,較之以前卻的確是不如了。

而同時,我們對比清代皇帝們的硃批,發現他們的書法一個比一個好,一個比一個正式,這說明皇帝們的漢文水平在逐漸提高。

這些現象表明,到了清朝中後期,漢語已經壓制住滿語和滿文,成為滿清政府的主流和官方語言文字。朝堂之上,肯定也是說漢語為主了。

子彧說:漢文化的力量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漢文明相對於滿族文明是一個先進而又豐富的文明,而文字和語言是文明最基本的體現。

滿洲人雖然在軍事上征服了漢文明,但是在文化上,自康熙以後,歷代皇帝都十分推崇並悉心學習漢文化,最終形成了漢文明反過來征服滿洲統治者的現象。這種文化征服是潛移默化但力量十分強大,難以扭轉,這才會有乾隆帝的大聲疾呼,如遇虎豹。

隨著漢文化的征服,語言和文字也逐漸被征服,而原來的滿族文化和文明便逐漸的消退了。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誰也不可阻擋,包括皇權。而漢字和漢語,也就逐漸成為了滿清朝堂上的官方語言了。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大清王朝在封建矗立276年,兩百餘年裡,前百年是以滿語為主,後百餘年以漢語為主,前者從清太祖、皇太極、順治帝懿旨可見一二,後者從溥儀在京那幾分鐘視頻裡可斟酌時兩,即便溥儀這一生也深受滿族老師執教達九年有餘。

前百餘年清廷以滿語為主

滿清還沒入關之前,明代的東北地區一直就是多民族發源混淆之地,除中原漢族,其內覆蓋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錫伯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鬧事的俄羅斯族,該地區因特殊,還形成了後世具有特色文化的東北方言。

而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代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一位純正東北方言的女真人,也造就,朝議之時,他雖能與漢族交流,但自帶一股濃烈的東北大碴子味兒,在混淆民族的朝廷裡常有大臣會心生自畏。

清太祖時期,由於清朝初立,並未對漢族實施強學“滿語”要求,而是選擇剛柔並進的同化整個明朝遺留下來的文化。

至皇太極後,清廷局勢穩定,才開始導向到底是用滿族,還是漢族,亦或者同用,最終的結果卻是,漢族也用,只是權貴還是以滿族為主,也是此後,八旗規制再度加權,後官選秀也相繼做出過一些調整,而此時的滿、漢語之爭,還是以清太祖一般無二,都是以滿語為集權制。

只是到這,滿族作為小語種,也並未普及,一是因為怕漢族同化了滿語,讓漢族有了逾權之檻,二是因為至他這一代,漢族文化已經深耕民心,已經不好隨意主導,因為漢語作為“官語”雅音更易學、易交流,就如同當今般,即便你從未走進過大城市,但依賴方言一樣可以說出“似方似普”的“普通話”,這就說明,易簡,才是一種最合適的交流方式。

後百餘年清廷以漢語為主

順治時期,漢語已經開始被大規模推行,因為此時小語種已經不及大語種,最終促使朝廷的穩定,大面積推廣,其一因順治和康熙乃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第二位皇帝,此時隔了三代有餘,已經全國穩定,全國賀朝時,已經出現“語言障礙”,遂兩朝皇帝已經迫切的需要改制語種。

也是此後,繼康熙之後,漢族逐漸成為清朝主語,包括後世的《康熙字典》,康熙育皇子時,更是每日親檢必修課“普通話”,如果哪位皇子不學滿文、蒙文、漢語,即視為不學無術子弟,因此康熙還曾言:“朕宮中從無不讀書、好學之子。”

康熙年間,在育皇子的同時,康熙已經為後世打下漢語基礎,繼盛極一時的乾隆時,更是如此,乾隆年間作為清朝盛世,朝賀之多,實乃罕見,連國外的“英語”都入侵清朝了,洋人的走入,也讓普通話再次從新定義,那就是“易學、易說”,包括新疆邊境之地、海關之口。

後續至慈禧、溥儀這,更不用說,史料記載,慈禧是會滿語,但幾乎很少用,溥儀在世時,哪怕滿文習有九年,至京城念文時,一樣用的漢語,滿語幾乎難以出口,有人說,是漢語的影響所致,隨了潮浪,但也有人說,只是想忘記曾經清朝的一切,畢竟,到他這一代,並未回饋多少,反而被其所困。

喜歡的看官別忘了關注:探索歷史奇聞,您的轉發會讓更多人看到更多內容,感謝讚賞。


探索歷史奇聞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因為可以引出另一個話題。

女真剛入主中原的時候,是講自己的語言的,但很快就遇到了問題,漢族那麼多人,你要管理他們,如何交流?你要強制那麼多人學女真話是不現實的,何況女真語言根本不完善,還處於原始狀態。

再說女真族有前車之鑑,蒙古族的教訓他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知道漢族很強大,只有自己積極漢化才能安全地統治他們。

所以從順治開始,就開始學說漢語了。到康熙時期,朝廷已經有很多漢臣,例如陳廷敬、曹寅(《康熙王朝》魏東亭的原型)等等。滿族元老雖然還不會講漢語,但年輕一代都是認真學過的。


(康熙在用漢語書籍學習)

我說可以引出另一個話題是指,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女真貴族說漢語後,學的又不好,最後說出來的四不像漢語。

女真貴族住在北京內城區,他們學漢語當然是跟著北京人學,所以,他們講的漢語和北京方言很接近,但也不標準。

這就是為什麼北京話跟普通話極其接近的原因。

但其實他們講的漢語,和當時的標準漢語差異很大。

例如“街”古漢語更接近“gai”,“斜”古漢語更接近“qia”……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朗讀古詩詞發現似乎不押韻的原因。其實本來是押韻的,後人發音變化了,導致後人朗讀時不押韻。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由於當時的核心統治者講的是“變異的普通話”,他們的影響下,很多中層、基層官員也都學著說這種標準語言,慢慢自上而下滲透了幾百年,到民國時,全國講這種“變異普通話”的人佔多數。

當時沒時間糾正發音,因為國內一片混亂,需要快速整理,所以,語言發音就以這種“變異的普通話”為標準,全國強制推廣,就成了現在的標準普通話了。

現在網上還能找到溥儀受審時的錄像,很多人看完感慨,溥儀的普通話真標準。這樣說話好比,你以A點為圓心,畫一個圓,然後感慨,為什麼A點這麼接近圓心?


陽光下的青草


對於清朝歷史,很多人有這樣的一個疑惑。那就是清朝皇帝在朝會的時候,和大臣之間溝通、交流,是使用什麼語種?

這個問題分具體時代。

在努爾哈赤的後金汗國時代,後金汗廷主體上是以女真貴族為主,因此,努爾哈赤使用的是女真語言(滿語)。至少在皇太極時代,清朝貴族依舊不能真正意義掌握漢語——這一點,從皇太極依舊需要閱讀滿文版《三國演義》就可以看出來。

順治時代,清朝的局面發生了變化——大清朝廷從割據政權開始轉型為全國性政權,大量漢族士大夫見李自成政權無治國能力、南明朝政不可救藥,於是開始為滿清政權效勞。而大量漢族士大夫出現在滿清朝廷裡,導致滿清朝廷出現滿漢大臣並存的狀態。這就導致順治帝以後的皇帝,需要針對不同的大臣使用不同的語言。

從順治帝之後的歷代滿清君王,將滿語和漢語並行用於朝會之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滿語漸漸地出現了不足以使用的問題:那就是詞彙量問題。

我們知道:對於朝廷的發號施令,需要一套完整的語言體系,來表明君王的意志,乃至朝廷的旨意。漢語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發展,這套語言體系早已形成,很多詞彙是現成的。

而滿語則不同。滿清入關之前屬於漁獵民族,漁獵民族的語言詞彙主要圍繞漁獵生活為核心,關於行政方面的詞彙量少之又少,因此,只能借鑑於漢語。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當代世界並不少見。以韓語為例,韓語的單詞分為固有詞和外源詞兩套體系。所謂固有詞,指的是韓語裡面原有的詞彙,而外源詞則是韓語裡沒有的詞彙,但是想要表達這種意思,於是引進外來詞彙。有學者統計,韓語外源詞裡面,有半數來自中國。此外,在哈薩克斯坦的大學,理工科是使用俄語授課的,因為很多物理、化學方面的名詞,在哈薩克語裡找不到對應的詞彙,為了教學方便,哈薩克斯坦的大學只好使用俄語授課。

因此,隨著清朝統治的深入,清朝統治者依靠滿語下達指令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很多詞彙要借鑑於漢語,漸漸地,清朝的行政體系對漢語產生了依賴性。

因此,到了乾隆時代,京城裡的滿人百姓,也開始大範圍使用漢語交流,使用滿語的頻率出現大幅度下滑。

咸豐死後,慈禧太后掌權,有歷史愛好者考證出,慈禧太后的滿語水平很差,因此在慈禧太后影響下,清朝朝廷的朝會開始逐漸捨棄滿語。甚至到了宣統帝時代,宣統帝只會說一個滿語單詞,由此可見,在咸豐之後,滿語已經出現被遺棄的跡象,以至於滿清末代皇帝,都不會說滿語了。


藤樹先生


滿清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皇太極伊始到宣統帝,一共歷經了十一位皇帝,該朝代一共存在了有二百七十六年的時間。在這二百七十六年的時光中,這個朝代有昌盛的時候,也有落寞的時候,而最重要的是,它將中國的版圖擴大了很多,若不是康熙時期的努力,若不是晚清時期左宗棠對於新疆的收復,如今的中華土地說不定還沒有這麼大。

大清建國史

在十七世紀初的時候,也就是在萬曆四十四年的時候,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與明朝分庭抗禮,建立了政權,自稱為大汗,將自己的國號定位“大金”,從意思上便是延續了當年宋、元、金時期的女真祖先國號。可在後來,這個政權的國號便從之前的“大金”改為了“清國”,史稱“大清帝國”。

在滿清的朝廷上究竟用什麼語言?

其實在最初、也就是在滿人剛剛統一中國,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候,他們在朝廷上開會都是使用滿語的,但是後來因為一系列的原因,使得他們慢慢的從滿語轉化為了漢語。

人口基數

畢竟就當時滿人和漢人的人數進行對比,漢人的人數是遠遠的超過滿人的,如果一直使用滿族語言,而不使用漢語,是無法從根本上融入到這個國家,無法從根本上了解該怎麼去統治這些百姓的。這就好比一個人從異國他鄉來到了外國,雖然經過他的努力已經成為了這裡的首富,但是為了能夠在未來更好的進行發展,他就得去學習當地的語言,當地的風俗,以及當地的文化。畢竟,雖然他掌握著很多的資源,他手裡有很多的金錢,但他的生存環境中都是外國語言、外國的文化,所以他為了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和發展下去,就要去尋求改變,尋求創新。總的來說,這樣的局面有種“少數服從多數”的味道,也有“入鄉隨俗”的意思。

馬背上打天下,漢書裡治天下

打天下和治天下是兩種概念和兩個範疇,一個可能只要依靠單純的武力,單純的兵力進行鎮壓,而另一個則需要很多複雜的東西去驅使。所以說,為了能夠在打下了天下後很好的治理,滿人則必須要去學習有關這方面的漢人書籍,而為了能夠看懂這些漢人書籍,皇帝便要去學習漢語,這就使得皇帝會有一個漢語老師;這一系列的連鎖使得在無形中將漢語的地位提高了,雖然在初期的時候,一些滿人的貴族會看不起漢人的東西,畢竟就按他們的理論來說,漢人的天下都是依靠我們的戰馬和馬刀得來的,讀這些書有什麼用,可過不了一段時間後,他們就會覺得“真香!”,畢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皇帝都讀了漢書,識了漢字,如果作為臣子的不去學習,則會很難揣摩皇上的聖意,難以引起皇上的興趣和關注,這就自然而然不會有升遷和發達的機會。所以,漢文化在清廷中流行,有很大原因是因為皇帝的喜歡帶動了臣子的喜歡,畢竟“投其所好”的小把戲,不僅僅漢人深知,滿人貴族們也是知道的。

綜上所述,清廷在最初的時候是在朝廷上講滿文、說滿語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滿漢的融合後,就慢慢使得漢語在清廷中流行,成為當時較為主流的語言。這不僅是易於統治,也有利於滿清皇帝更加了解和統治這片漢人基數眾多的土地。


木劍溫不勝


先說答案:清朝建國初期,滿語是官方語言,尤其是在處理行政事務上地位突出,隨著,滿漢文化的交流,滿語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在沒有滿文之前,金國女真人仿造漢語創立了大字和小字兩種女真文字,這是滿文的基礎。後來女真人改用蒙古文字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既不利於滿族社會的交往,對於滿族人的統一大業也沒有幫助。所以努爾哈赤對這件事情表達了不滿,當時他就說:

漢族人念漢字,不管是學沒學過漢文,都可以聽得懂;蒙古人念蒙古字,不管是學沒學過蒙古文,也都能知道。可是我們滿族人,說話要說滿語,寫字卻要寫蒙古語,為什麼你們會覺得我們滿語的編寫,會比別國的語言更加困難呢?

所以在萬曆27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的時候,努爾哈赤手底下的學者創立了最早的,沒有圈點的滿文,一般叫做老滿文。

到了皇太極執政時期,又對老滿文做了修改,成為了後來比較成熟的滿語。

清兵入關之後,滿文在清朝被定義為國書,清朝政府也很重視滿足語言的規範化工作,在雍正和乾隆時期也編進了大量的教材和詞典。這些詞典的問世,一方面對滿語起到了規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滿語的普及和推廣。

清初時期,在生存領域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滿語仍然是滿族人的主要的交際工具。但是隨著滿族和漢族民族交往的加強,滿族人開始越來越多的學習漢語和漢族的文化。為了避免被漢族文明融合同化,皇太極就曾告誡過大臣說,金國皇帝,就是因為提倡穿漢族衣服,學習漢族禮儀,最後導致了亡國的後果。因此王爺貝勒們必須要互相告誡,讓後代人知道祖宗之制。

在清朝開國之初,滿語被朝廷定為國語,官員的升遷教育,政府公文,教材和翻譯等方面,國家都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鞏固滿文的地位。努爾哈赤時期確定了使用滿文書寫公文的制度,皇太極時期規定所有的文書只能使用滿文,到了順治時期,由於需要要處理大量的漢族事務,文件中才開始同時出現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

有趣的是一開始在訴訟的時候公文必須使用滿文,這個規定讓很多司法領域的漢族官員苦不堪言。在康熙年間,因為漢族官員看不懂刑事筆錄,沒有辦法在判斷案件的時候給出有力的意見,最後只能隨大流,別人說怎麼判他們就怎麼判,成了擺設。這樣對於司法公正絕對是一個傷害。為了糾正這個問題,後來在犯人口供上面才加了漢語。

除了官方文件,滿族文字還被用來翻譯漢語經典著作,書寫家譜等等。那些傳授滿文的先生們還經常使用滿語來講小說,內容有《三國演義》,《封神榜》《西遊記》等等,甚至在春節的時候寫對聯也使用滿文。

此外政府對於八旗子弟尤其重視滿語教育,他們先後在各地設立了學校,比如在順治年間的時候要求八旗子弟在10歲以上必須要入學學習滿文,當時叫清書。

順治皇帝多次強調教授學習滿語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八旗子弟的軍事訓練中非常的普遍。

說來很有意思,在西安一直到末代皇帝溥儀在位的宣統年間,還在使用滿語口令操練軍隊!

清朝政府為了進一步鞏固滿語的地位,還把滿族文字作為科舉科目之一,對於滿語不合格的人進行懲罰,滿語水平的高低成為官員升遷或者降職的標準。在雍正4年,大學士徐元夢因為翻譯奏章錯誤被革職。在雍正7年又宣佈,八旗漢軍如果不能夠用滿語回答問題,就會很難得到升遷和任務。乾隆皇帝還專門指派官員來監督滿族王公子弟學習滿語,每年舉行兩次考試,如果不懂滿文就不能當官。甚至有些地方官員就因為不懂滿語而辭職,比如乾隆年間的戶部侍郎,新任的浙江巡撫達都就是因為年紀大了,學不好滿語,只能辭去巡撫的官職。

儘管統治者下了大力氣來扶持滿語的生存和發展,但是隨著滿漢交往的密切,經過了滿漢共存的雙語階段之後,滿語還是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入關之後北京旗人裡面既懂漢語又懂滿語的人慢慢增多,到了康熙末年,北京城的八旗子弟基本上都能夠說漢語,而在民間無論是滿族還是漢族都使用漢語交往。到了乾隆年間滿語已經淪為了第二語言,到了嘉慶初年,北京已經形成了不能翻譯甚至不認識滿文的局面,到了同治皇帝之後,滿語逐漸失去了行政上的地位,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公文和奏章都被漢語取代。

從官方到民間,漢語逐漸在各個方面全面取代了滿語;從地域來看,拋棄滿語使用漢語的過程呈現從南向北的趨勢;從時間上來看,雍正和乾隆年間是滿語和漢語同時使用的過渡期。到了嘉慶皇帝之後,漢語逐漸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到了鴉片戰爭的前夕,關內的滿人基本上全部放棄了滿語。

在歷史上,漢族經歷了多次的軍事征服,宗教傳播,甚至一度被其他民族統治,但是漢語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具有不可挑戰的權威性和強大的穩定性,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任何民族都很難擺脫對漢族對漢語漢字的依賴,都會或多或少被影響,甚至被同化。滿語雖然曾經成為國語,但是也難以逃避這樣的歷史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