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在家读好书#当我的中年危机遇到了苏东坡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重新读了祝勇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杂味横陈。

#疫期在家读好书#当我的中年危机遇到了苏东坡

祝勇在我们中学时代是文字明星,但现在读起来油腻,过度抒情是他当年流行的秘密,也是他今天残留的BUG。他在书里面,推崇的蒋勋,也是浮夸,嘚瑟的对象都是那些基础不好,向往捷径懂得文化的贵妇人,所以蒋勋的话,空对空的多,过于强调感受的多,而真正的辨析太少。他也推崇刘仲敬的话,刘前几年流行,这几年流亡,虽然他现在是所谓的“异见分子”,但在Twitter上看到他的见解,无哗众取宠的荒谬而已。

但苏东坡,对于我来说,是对的。

我以前最喜欢的是苏东坡的书法,2013年中秋去了一趟台北,在工作之余,抽空去了一趟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次看到苏东坡的真迹,非常喜欢,他的书法生动自然,有一种很强烈的现代感。2014年在上海博物馆也有幸看过他的《与谢民师书》,文意不求甚解,今天重新翻出来只有一句深有感触:“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更多的还是书法的现场感,让我震撼的感觉至今还是格外清晰。


#疫期在家读好书#当我的中年危机遇到了苏东坡

春节前,看了一些文章,说起了《苏东坡传》,春节期间我就在家里翻了祝勇的书,祝勇这一本,虽然说是带着膜拜的心态,情感投射太强了,但对于苏轼的境遇与心态的阐释,还是有独特之处的,因为他出发的地方是苏轼在故宫所藏的书法作品,是那种最直接的沟通。加上他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的理解。让我苏轼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认知的维度。


#疫期在家读好书#当我的中年危机遇到了苏东坡


以前基本上忽略了“苏轼的失败史”,觉得他的那些贬谪,都是挺浪漫的事情,尤其是黄州那一段,不管是以前看《寒食帖》还是看《覆盆子帖》,觉得他虽然日子清苦,但充满生趣。但把黄州、惠州、儋州、廉州这些地方放在一起看,一生现实的苦,基本算是他一生的现实基调。加上他壮年丧妻,老年丧子,与兄弟苏澈也多年未能相见,一直到快老了才能够购置别野。


#疫期在家读好书#当我的中年危机遇到了苏东坡

老实说,如果不是我这些年老是搬家,我完全不能理解古代被贬谪的先贤们的那种惶恐与凄凉的感觉,每一次搬家,几乎就是一场小型的生活地震。今天的文艺青年可能向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也可能会承受那种窘迫与清苦的日子,因为这个时代的他们,已经能够接受他们将生命的体验视为较高的价值,而且其他的社会条件也具备了基本的生存保障能力,不至于困厄至死。苏东坡的时代没这么幸运,即便是有一个有宋一朝不杀士大夫的潜规则。

当苏东坡需要计算柴米油盐时,他困境的质感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需要开荒几亩地,种什么粮食,他在黄州的日子没陶渊明那么潇洒,因为他还要下地干点活,边写诗边种地的那几年,苏东坡的皮肤都晒得黧黑了。

我在今天,还是不能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我觉得他只是提出了一种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呈现生活本身。

但苏东坡的文字、书法与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他生活本身的魅力,因为苏东坡是一个有生活能力的人,他发明了东坡肉,看到黄州有故乡的海棠花莫名惊喜,喜欢竹子,是个吃货,也相当能审美,是个不折不扣的生活美学家。

关于内心的定力,从传奇下来的故事来看——苏东坡似乎不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他与佛印和尚的故事,相互调侃,互相怼来怼去,所谓八风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带有很大的自嘲成分。这种自嘲,正好也就说明:人生要拥有内心的力量,心灵的定力,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如果不是从生活的践行中去寻找定力,那单靠修身养性得来的状态,或许只是空中楼阁罢了。

今年春节,因为隔离,是我近几年过得最清醒的一个春节。以前不想去想事,因为也没什么事。借着酒精,也就把时间糊弄过去了。但这两年似乎事情在慢慢地变化,我要面对人生的中场了,再也没有借口去躲闪。


#疫期在家读好书#当我的中年危机遇到了苏东坡


以前我信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觉得为眼前的事情烦恼,那是因为缺乏一场长远关注的目标。但这两年想起来,其实我也许一直误解了这句话,用流行的词汇来讲,所谓的“诗与远方”“社会转型”“时代责任”这些更远更大的事情,并不是我们不去面对“近忧”的理由与借口。

对自己的关注,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与恰当的安排,对身边的亲人与朋友的照顾,这些琐碎又具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生活本身,正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时最核心的能力。


#疫期在家读好书#当我的中年危机遇到了苏东坡


尽管,这个世界有一些诸如陈景润这种天赋型选手,他们完全能够沉浸于一个专业世界,躲避世俗的生活,但我毕竟没有进入过他们的行列,我只是一个祖师爷偶尔赏饭吃的专业工作者而已。

这两年,虽然生活也谈不上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没有那么健康励志,但总觉得已经开始了一场新的漫长的慢跑,适应新的城市、工作与新的技能、知识盲点。努力锻炼内心的定力,努力提升面对真实生活的能力,我从来没有觉得这种“鸡汤式的话语”在面前变得如此实在。

这就是我这个春节,读苏东坡最大的感受。人生的均衡,是一种核心能力,但我以前是假装骄傲,所以故意去逃避这种生活的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