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臥龍崗真的是諸葛亮躬耕地嗎?

飄逸的歷史


躬耕地當然在南陽,襄樊只是諸葛亮當時遊學的地方,並非躬耕地,不能以野史《漢晉春秋》為證,另外,南陽襄陽自古以漢水為界,襄陽單方面為了掙躬耕地,揹著道德揹著良心,強把現在的"隆中"加給古南陽管轄範圍。其三,現在的襄陽城非三國時的襄陽城,考古在歐廣廟附近!襄陽說矛盾重重,自我矛盾!



豫宛臥龍


其中河南南陽說的主要依據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句子。此外,劉備長期駐紮在荊州北部的新野,又在博望坡大破曹軍。新野、博望坡都在今河南省西南部,距離南陽很近。

而襄陽說則認為,東漢末年的南陽郡是個大郡,包含了今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大片領土,今天的南陽、襄陽都在其中。《漢晉春秋》記載: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長期以來,南陽說和襄陽說並行,兩地之間都留下了不少歷史人物憑弔諸葛亮的痕跡。

還有人認為,諸葛亮長期躬耕南陽臥龍崗,而在隆中和劉備會見。這當然也是一種可能。

所以,南陽臥龍崗到底是不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現在懸而未決。不過這並不影響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地位。南陽和襄陽兩地為了爭奪諸葛亮躬耕故地,各自打筆墨官司,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發掘出越來越多的史料、縣誌、碑文、文物等,幫助我們今天的人瞭解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也瞭解兩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諸葛亮並不是只屬於南陽或者襄陽一地的偶像,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我們對諸葛亮事蹟的考據、爭論,都是在為這財富實現增值。最後這場官司到底誰勝誰負,或者不勝不敗,永無結果,這都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諸葛亮的瞭解增進了多少,我們對自己的歷史增進了多少。

(下圖是李遠老師的南陽臥龍崗諸葛廟)


巴山夜雨涮鍋


諸葛亮一句:“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讓很多南陽後生分不清楚宛城與南陽的‘’父子‘’關係,亂了輩份。南陽是郡,宛城是縣,屬於荊州管轄。

南陽市(宛城)怎麼可能會是臥龍崗躬耕地呢?襄陽隆中群山連綿起伏跌宕,樹林茂盛。一條清澈漢江依山傍城,漢江兩岸繁華鬧市車水馬龍,商家雲集,襄陽荊州治所聚集天下豪傑,文人墨客。隆中山東邊是孔明夫人住地黃家灣,隆中南邊就是隔山就是水鏡莊。馬謖馬良兄弟也在隆中山附近的宜城,距離不到五十里。諸葛亮參軍楊儀,家在襄陽城,與龐統同居一城。諸葛亮打小就與這些暢談天下大事的人在隆中相會,還有石廣元,崔州平以及徐庶等天下有志之士。

在看臥龍崗,也就是一個土崗地而已,真要到那裡躬耕地,諸葛亮也就是一輩子農民工罷了。劉備去宛城去請諸葛亮,曹操就笑掉大牙了,那可是曹操地盤。劉備去宛城請孔明,那又要過五關斬六將了。

隆中山近鄰益州邊界,是南陽郡的最南端,東邊二十里就是荊州省會城市襄陽了,襄陽是荊州治所。孔明住在益州南陽郡與襄陽城三界地區,可謂三不管的清淨之地,便於躬耕與讀書的。



隆中山的南邊水鏡莊

諸葛亮寫《出師表》時在成都,身在異鄉當以南陽郡稱呼。

圖 漢江以南屬於南陽郡
荊州管轄七郡圖


gaosheqin


至於諸葛亮躬耕地己爭論近一千八百多年了。具體歷史資料記載我不在說了,再說自己都感覺有點囉嗦了。我只說三點:

一,請襄陽說搞清,三國時一個南郡和南陽郡。襄陽歸南郡管轄,不歸南陽郡管轄,不要糾纏和南陽郡連在一起。

二,”臣本布衣,躬耕南陽“是諸葛亮出師表自己說的,而且岳飛一千多年前路過南陽夜宿臥龍崗,含淚揮筆寫了諸葛亮出師表,這全國唯一保存真跡現在南陽臥龍崗武候祠內,成都武侯祠展示的是從南陽翻版去的。

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振中教授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的南陽就是指今河南省的南陽。


東方東方


早該平息這無謂的爭辯了,我只講硬事實(並非偏護襄陽),因事實勝於任何雄辯、狡辯。眾所周知《史記》與《資治》為中國史學雙壁(真實、可靠性最高2本,其它史料許多要尊從它倆),因為始自秦代郡縣制治天下分過12、14、18、24、36郡等等,不同朝代劃過地域變化大,但郡名多未變的,這就產生些偽劣史料,這有時剛好被心術不正者利用(2003年南陽專題會彙集了許多)。 後者北宋史學大家(《三國志》、《後漢書》《漢晉春秋》等等史書我們該相信他閱讀過)司馬光清楚寫著“諸葛亮,瑯琊人(今魯臨沂),寓居於襄陽隆中”,《出師表》是三國時代寫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連襄陽人都確認的,但南陽二字是指當時的南陽郡,絕不是今南陽市),依據寫時的郡域名(現代總抱此郡名者還沉浸於三國時代或心虛狀,例如南陽方搞石雕刻那九字立於景區前);北宋後的涉諸葛亮的史料、皇帝與名人等關於躬耕地的事不值得顯擺、點評(偏偏家鄉情節重者愛選擇來擺顯)。

我查詢知最早中國國務院文件【國發(1982)26號文件】公佈的第一批中國文物保護(網上有,南陽、襄樊的都有,此省略);1986.12.8國務院官方文件第二批中國文物(網上有,都見南陽、襄樊的,此省略),這2篇官方文件都示:南陽武侯祠(祠是紀念性建築,全國很多地方有武侯祠,但成都市的最著名);襄陽隆中是諸葛故居地(中國誰膽敢不服、不認此官方文件呢?);骨灰級“南陽說”者常歪曲為“寓居於襄陽,躬耕於南陽”即間隔幾百裡的這二地不一致,那時代諸葛亮可以二地奔波嗎?史學大家司馬光會不知二地之別嗎?稍有常識人都會笑掉大牙的;對國務院文件再進步曲解故居(現代人常講)、寓居(權威史語)、躬耕地(沿襲古語)三個不一致,骨灰級的“南陽說”者想再讓人再笑掉牙槽骨嗎?

1996.5.8中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史學專業人士在北京開專題會議(肯定有不同意見表達過,可不是襄陽人主持或賄賂開的)定論躬耕地:古南陽郡鄧縣隆中,襄陽城西20裡處。這由央廣向全國公佈並解釋“躬耕於南陽”是由於三國時代郡縣地域劃分不同於後世引起(我本廣東人且親耳聽到這些,我自此關注該事)的,我歷來持中立且公正的態度宣傳過些事實(當然持有“襄陽隆中”觀點),絕不是南陽說或襄陽說持地域偏見“攻擊”對方(常見南陽說者汙衊襄陽方改史、造假、賄賂等,這樣搞可信的依據呢?),我尊重任何南陽說者及其


精侃妙評


現在的南陽市臥龍崗,不可能是諸葛亮的躬耕地,諸葛亮的躬耕地在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地。

南陽市,在東漢末年時為宛城,而宛城此時正在曹魏手裡,當年張繡的部隊就是駐紮在宛城,後來發生宛城之戰,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將死。到了官渡之戰的時候,張繡在賈詡的勸說之下,沒有選擇歸附袁紹,而是選擇了曹操,那麼顯然南陽宛城已落入了曹操之手。

那顯然易見的是,南陽臥龍崗既然在曹魏手裡,那麼諸葛亮是不可能躬耕於南陽臥龍崗是,劉備也不可能跑到曹操的地盤,三顧於南陽臥龍崗,這完全不合邏輯。

劉備投奔劉表,駐紮在新野,新野是劉表的荊州最北的城池。

諸葛亮出師表裡面,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他確實是在南陽郡,因為他所在的隆中屬於南陽郡的鄧縣。

但是南陽郡與南陽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南陽郡的區域要比南陽市要大多了,比如還包括現在的鄧州市,總不能說鄧州市古屬南陽郡,就說現在也是南陽市的吧,這顯然是不對的。

隆中在三國時期屬於南陽郡不假,但是行政區域是會變化的,現在是在襄陽市的範圍,畢竟隆中本來就是在古襄陽城西的二十里。

而且臥龍崗這個名字,我有看過很多三國時期的史書,壓根兒就沒有出現這個地名,諸葛亮叫臥龍,這個是不假,但當時根本就沒有這個地名,這個也後人給命名的,命名在一個跟諸葛亮不相關的地方。如果有人知道這個臥龍崗的命名記載,還請告之。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襄陽城是荊州劉表的治所,諸葛亮雖然不出仕,但是他與荊州的大族和名士多有聯繫,在襄陽城外的二十里處的隆中,也比較合理,不會跑到離襄陽很遠的南陽臥龍崗去的。


歷史簡單說


陳壽想表達的原話和原義說全。斷章取意是無意義的詭辯。正史《三國志》是離三國時期最近、最可靠史書。\r

看文章要理會作者用意。這叫"說話聽音、鑼鼓聽聲!“。我用《三國志》僅有的兩處是關於諸葛亮在青少年生活原文,引號內原文不加添減,其中的連續句號為與躬耕無關的省略。以保證陳壽對諸葛亮年少年時期描述的連貫性。\r

陳壽《三國志》明確寫:"“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衣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r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接後是隆中對策)。\r

以上明確諸葛亮是在投奔劉表的襄陽附近隱居,並無其它枝節。\r

在諸葛亮一生的總結時,陳壽更簡潔將諸葛亮前期生活又說一遍,並拋棄無關細節(玄死、梁父吟等):說亮“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資傑出,遂解帶寫誠,相厚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綜舉州委質,。。。。。。。"仍然是襄陽附近躬耕!\r

致此諸葛亮的整個前期生活被陳壽講完了。\r

後期諸葛亮伐魏的出師表僅被陳壽原文照搬,不作解釋。因為諸葛亮上疏劉禪(即後稱出師表)是用漢朝的官方文本,通行的官文、行政用語。南陽在漢朝為郡名(這個是不用解釋問題),作為官方文件使用無可爭辨。結合諸葛亮前期生活(朋友圈、老師的介紹、劉表為姨父、蔡冒是舅舅、二個姐夫均是襄陽首富。而宛城連年打仗)南陽郡的臥龍崗是不可能的,陳壽用了"避亂荊州"來形容諸葛亮不會去宛城,諸葛亮為何要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和戰爭重災區去?。(事實是魏晉南北朝隋朝沒有說過南陽郡的臥龍崗)。而同樣重要的裴注《三國志》明確贊同陳壽寫的諸葛亮躬耕是劉表(襄陽)附近"之野。而解釋為南陽郡鄧縣隆中。對此裴松之注進行了說明是南陽鄧縣隆中。符合陳壽的大致範圍。在當時諸葛亮過世不太久的年代,確定了隆中歸南陽是可信的。因為諸葛亮的遺物、遺址尚存,大量記載可實地考察並對照。雖然破舊但它是真實的。這些不能成為歷史嗎?什麼能成為歷史?難道過了一干年出現的臥龍崗才是歷史?\r

不要與我說諸葛亮從襄陽搬家到臥龍崗了。陳壽沒有搬家這事!陳壽作為史學家。記錄諸葛亮一生,其中到過地方均有記載。對史學家而言,不記就是他認為沒有,這是史學家常識性的東西!如果這麼重要搬家到家喻戶曉的宛(臥龍崗)躬耕、還將諸葛亮寫的“出師表"原文"躬耕於南陽”照搬進《三國志》中,陳壽不可能將宛的臥龍崗這十年不記錄在《三國志》中。讀書就是讀懂作者寫的意圖,通篇不講在宛縣(或南陽)的躬耕,而只言在襄陽附近的野,其意圖明顯。這個躬耕是在漢朝是南陽郡,如果南陽郡宛城、那麼陳壽必然會寫得明白,這麼大名氣的"宛"何用襄陽之野?。正是這個小小山村隆中丶南陽郡的邊界,陳壽用了襄陽附近的"躬耕於野"明確位置。總之:《三國志》中只存在諸葛亮在襄陽周邊,而可惜陳壽就不承認南陽人現在的搬家一說!沒有寫到大名鼎鼎的宛城。

陳壽《三國志》和裴注《三國志》編為中國正史,成為研究三國時期歷史的依據,與其銜接的正史只有三國早期或者是晚期的內容,均無諸葛亮躬耕時期的描寫。

我們再看通史。通史最著名的《資治通鑑》也是最早的一部接觸到三國時期的鉅著,在卷六十五中涉及諸葛亮從來到隆中至27歲離開時全文(原文)這樣寫的"初,琅琊諸葛亮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穎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r

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微。微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倔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接著是隆中對,權遂西擊黃祖。曹操南下擊劉表(雖只十行字,我均略)。將諸葛亮的前期一氣呵成述說完成。\r

《資治通鑑》全篇就這麼多關於躬耕內容,司馬光編寫按年順序,從寫諸葛亮到隆中至碰到司馬微說“此間自有伏龍“沒有搬家到臥龍崗之亊情。此後在到“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的三顧茅廬中間亦未有搬家到臥龍崗之事情。與《三國志》異曲同工之妙。\r

至此,諸葛亮青少年時期的全部內容只寫了隆中,沒有"躬耕於南陽"是南陽(宋朝己稱南陽縣)的臥龍崗。作為一個著名的史學家記錄諸葛亮是完整的,史學家不寫意味著沒有這件事情、至少是司馬光不認可,這是史學家責任,也是約定俗成。可見諸葛亮從到隆中開始一直到這裡的“隆中對”結束這段期間生活。\r

歷史講證據,談《資治通鑑》以其內容說評。司馬光不可能將諸葛亮在隆中日常生活、躬耕、拜師訪友囉囉嗦嗦、一年又一年重複上十年,只要沒變化就不會反覆寫!這就是《資治通鑑》中諸葛亮前期全部生活寫照,僅僅就這多。寓居不是躬耕嗎?這是後人看法,也許司馬光不論為諸葛亮是種田人。關鍵之處是諸葛亮一直在隆中生活,沒有在外生活過的講述,這就是司馬光告訴我們的歷史。南陽人不能給它編造一個臥龍崗來!

我們再看這期間多如牛毛的諸葛亮介紹比如《水經注》,北魏酈道元的巜水經注》說:"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亊,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 說得夠明白了。 至於後來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連續有記臷。

隆中與臥龍崗對比中看出正史《三國志》丶裴注《三國志》不支持臥龍崗。通史代表《資治通鑑》不支持臥龍崗。在魏晉南北朝隋朝期間只有隆中與諸葛亮有關的歷史記載而無臥龍崗!這就是歷史!\r


jzljzl1


什麼叫原始意識?諸葛亮自己不知道自己住在哪裡?需要現在的襄陽人說他住在阿頭山(現在襄陽“古隆中”)?他當時分不清襄陽南陽嗎,現在的襄陽在當時沒有名字嗎,他為什麼不說自己躬耕於阿頭山偏偏說南陽


八嘎那


先說下大家都知道的。諸葛亮既不是南陽人,也不是襄陽人,出生於古琅琊。一生在很多地方生活過,最後死於五丈原。可以算作諸葛亮家或故居的地方很多。

晉代習鑿齒記載,諸葛亮家在襄陽西二十里。說諸葛亮在這種地了嗎?沒有。除了說明襄陽有一個諸葛亮故居外,任何其他解釋都是胡扯八道,自己YY。

由於諸葛亮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在襄陽有個家太正常了,在四川的家更多。難道這些地方都要算作躬耕地?

諸葛亮說自己躬耕於南陽,那就是南陽。就像歷史上大詩人李白出生地是現在外國一樣,李白現在還是中國人。

至於其他為什麼去南陽那麼遠,親戚朋友都在襄陽等等的疑問,只要是正常人都應該知道,為什麼襄陽人在那裝傻?襄陽到南陽也不過二百多里,兩地在古代有水路直達,來去自如,有什麼遠的?

諸葛亮是看不起劉表的,覺得他沒有前途。因此,諸葛選擇離開荊州的是非窩,是極其明智的。諸葛亮肯定比那些襄陽網友聰明,知道趨利避害。何況當時南陽才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大都市。在大城市消息發達,這樣才能知道天下大事。要是真跑到荒郊野嶺,那過幾年人就廢了,還怎麼出山平天下?因此,諸葛亮只會選擇南陽種地。

因此,諸葛亮的躬耕地就是現在南陽市。至於諸葛亮的其他故居,襄陽應該對外宣傳諸葛亮的求學地,而不是躬耕地。

其實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讓襄陽加入南陽,成為地級市,大家就都沒有爭議了。


slience36896972


  諸葛亮在其千古名篇《出師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這是有關諸葛亮躬耕地的最早,最原始,最可信的記載。

(南陽武侯祠內雕刻岳飛手書《出師表》的三絕碑:名相諸葛亮作文,名將岳飛手書,雕刻家、名匠李發祥雕刻)

  湖北宜昌西陵峽內長江南岸的黃陵廟,保存有諸葛亮修繕黃陵廟而作《黃陵廟記》: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背景石碑拍於2013年,,前景是石碑旁邊的文字介紹,右下角文字後添加)。

  諸葛亮躬耕南陽無疑,那麼這個“南陽”是否包括“隆中”呢?

歷史上首次後人憑弔諸葛亮的記載是《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蜀記》收錄鎮南將軍劉弘命李興做《祭諸葛丞相文》:

  上文中於“沔之陽”(漢水北)憑弔諸葛亮,距離諸葛亮去世只有幾十年,是最具有史學價值的資料。它告訴我們,研究諸葛亮躬耕地,得在“沔之陽”(漢水北)!至於一些“乖舛”異說,不妨來看看北師大曹文柱先生的一段話:

我們不妨在再來看一看秦漢時期,漢水二岸的地理:

 隆中在漢水南,屬於“沔之陰”,當然不屬於南陽郡管轄。

 一直一來,關於諸葛亮躬耕南陽並沒有異議,古人歌頌,紀念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文章詩篇也很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等等。

  晉代詩畫石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清朝末年,南陽方城拐河鎮群眾,在灃河淤沙中發現一塊晉代詩畫石,上半部刻有《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諸葛亮畫像。該詩畫石現保存在拐河鎮高中院內。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學多才,功勳卓著。他在《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中說:“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時稱臥龍”,因劉備“三顧而許以驅馳”,於是“翼扶劉氏,纘承舊服,結吳抗魏,擁蜀稱漢”。

  《大元一統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內,諸葛亮孔明躬耕地。”

  《大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的歷史地理專著,該志書卷30南陽府《山川》條中稱:“臥龍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世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該志書在卷30南陽流寓條又稱:“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

南陽武侯祠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內古木參天、碑廊參差,文化厚重!

國家審定的中學教課書,明確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

  權威的史學家,中國秦漢史學會會長王子今、史學大家史念海、社科院歷史所副所長、學部委員王震中,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學部委員劉慶柱等,都著文支持諸葛亮躬耕南陽。

  諸葛亮輔佐劉備前,隱居求志,躬耕南陽十年,這段佳話自諸葛亮《出師表》問世以來,都沒有異議,但是近二三十年來,不斷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解讀。

一九九三年,襄陽《隆中志》編者丁寶齋在《文史哲》雜誌發表“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居”:

  丁寶齋寫到:《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與其叔父“來到了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躬耕隴畝”。看到此處,關注諸葛亮躬耕文化的專家學者不僅大吃一驚:怎麼不記得《隆中志》有此記載,難道是自己才疏學淺?有心人找來《三國志》一探究竟:

  天哪,那來的“後玄卒,諸葛亮就到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躬耕隴畝”???作為《隆中志》的主編,丁寶齋當屬襄陽一代文人,難道?也許?或者?可能?怎麼會。。。。。。

1996年7月20日,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的旗手朱大渭在《人民日報》第6版發表了《商潮中的“名人效應”與歷史科學的真實性——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爭論評說》一文,其中提到“國務院批准建設部、文化部公佈襄樊為重點文化名城(國發[1986]104號文)及發佈隆中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發[1994]4號)文件中,都明確地指出襄樊市古隆中為諸葛亮躬耕地。

這又讓關注諸葛亮躬耕文化的專家學者大吃一驚:難道國務院也出來為“襄陽隆中”站臺?好在這些文件都不難找到,就找來學習學習吧!一看原文件,問題來了:

  國發[1994]4號文件是“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與諸葛亮沒有絲毫關係!

  國發[1986]104號文,,其實就是《1986年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通知》,決不是朱大胃文中所說的“國務院批准建設部、文化部公佈襄樊為重點文化名城”(是一批城市,決不是真對襄樊!)文件中屬於國務院的意見僅有以下內容:“ 同意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報告》,現轉發給你們,請研究執行。通讀全文找不到“明確地指出襄樊市古隆中為諸葛亮躬耕地”的含義!

到過襄陽隆中的,可以在隆中景區看到一通碑刻:

  猛一看,這是名人給景區的題詞,有題詞、有簽名,有日期。那麼真相又是什麼呢?原來1999年5月27日某領導視察二汽後順便到隆中景區參觀,臨別應邀寫“‘諸葛亮故居“,可最後也只簽了個名(大字):

  後來,襄樊隆中景區竟不顧事實,把這個簽名進行修剪並製作如上圖石碑樹立在隆中景區(見上圖),在碑上還不忘留下當事人的名字,以求長久。(相片部分人名字作了適當技術處理)

  其中在孫楚寅(已經被判刑17年 見《檢察日報》2005年8月19日)的運作下,襄樊市有關領導五上北京做出版社工作(見 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報》《“隆中對”復出的背後》一文),炮製出所謂南陽就是今天襄陽隆中之說,一度甚囂塵上!試圖把隆中狸貓換太子,糊弄成秦漢時期南陽的轄地。

  隆中本是位於漢水南、襄陽市西郊山中的一個小村子,明清時期建有紀念諸葛亮的一些設施(國務院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認定,襄陽隆中是明清建築)。

  眾所周知,秦漢時期,漢水南北分屬南郡和南陽郡。漢水南的隆中是不歸漢水北的南陽郡管轄的。隆中位於漢水南,與漢水北的南陽郡沒有任何隸屬關係。自然不可能是諸葛亮口中“躬耕”的南陽!

  事實上,就連二十多年前襄陽官方編輯的《襄陽縣誌》也明確記載,秦漢時期漢水南歸襄陽管轄,漢水北歸南陽鄧縣管轄。下面是正規出版的襄陽縣誌摘錄:

《襄陽縣誌》第34頁,關於襄陽的歷史沿改:

  從上述文字,我們不難看出,秦設立南郡,漢水以南,包括襄陽西的古廬,屬於南郡,漢水以北,包括古鄧屬於南陽郡。今天的襄陽隆中不論當時屬於襄陽還是古廬,都不屬於漢水北的古漢水北的鄧,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的“南陽”從來就不包括隆中。

《襄陽縣誌》第35頁關於漢水南 南陽郡鄧縣的鄧縣的歷史沿改:

  如果我們視諸葛亮的原話於不顧、視歷史記載和專家學者的論證於不顧、視邏輯情理於不顧,一味地臆想、猜測,甚至為了一己之私而歪曲事實,必然會重蹈孫楚寅的覆轍!

  當然,我們相信多數專家學者,包括湖北,甚至襄陽學者,是尊重歷史真實的!

來看看湖北王雄先生的文章:

  再看看,為襄陽隆中景區作規劃設計的中國園林學會常務理事孫筱祥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

  再來看看襄樊市隆中景區管委會主任於襄生編輯的《隆中志》125頁所收錄的史籍:

  襄陽《隆中志》明明白白記載,真正的諸葛亮躬耕地隆中,就在離南陽城七里的臥龍崗!

我們也認為,襄陽隆中儘管是明清以來的建築,儘管不是諸葛亮十年躬耕被劉備三顧之處,但是經過近現代建設,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建設,也頗具規模,作為紀念諸葛亮精神的場所,作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當地人休閒娛樂場所,也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