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催婚背後:到底是誰更自私?

禁止砍伐的熊大


中國式催婚,需要理性對待




據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佈《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 ,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一、根據這一現象,我們先不要去急著反駁否定父母這樣做的對錯,而是分析下他們的出發點和原因。



在舊社會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超越了婚配年齡,還沒有主,就是為家族蒙羞,而如今時代,不再能左右婚姻,於是只能用逼婚方式讓對方達成自己的標準,因為在父母眼中,到了什麼年紀過什麼日子,這不管是好是壞,但都是最正常的表現,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為異類,也不想孩子和自己都成為別人背後議論的笑柄。




而且在父母時代走過來的人們,對於他們而言,有沒有愛情並不重要,能否門當戶對或經濟互補,才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這也並非父母勢利眼,只是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未來過苦日子,強強聯合是最佳的聯姻,而對於一些偏低或者中等家庭來說,在這個標準衡量之下,在中國父母心中,對方身份地位和經濟地位,依然是首要考慮的東西,並且會根據自己這輩子的期待和遺憾,作為前車之鑑去為孩子把關。





針對催婚現象,明顯女性會多於男性,因為在中國男尊女卑傳統思維下,仍然女人年齡有著至關重要的優越性,畢竟常態下擇偶,如果一個男人事業風生水起可以偶遇十八女孩談情說愛,而女人則相對會減少太多的可選範圍,下嫁屈就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尤其在成熟男人心中都會意識到,一個剩女有太多特立獨行的脾氣和思維不容易被駕馭。




所以身為父母更加懂得其中的危機,所以不想孩子成為只待別人挑選的對象,尤其女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機能的下降,就算生孩子都充滿著不安全和隱患,中國人最看重的就是香火繼承的問題,在他們看來這遠比虛無縹緲的愛情更重要。




從這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父母為何那麼焦慮子女的婚姻,就是因為擔憂未來自己的孩子缺少選擇的餘地,而過的不夠幸福。於是根據他們大半生經驗得出的結論,就是未雨綢繆,不該拖到最後的結論。




二、面對催婚,理性對待。



逼婚,那是一群人的狂歡,自己一個人的悲傷與不安,七姑姑八大姨個個都在打著為你好的旗幟,闖進你的生活指手畫腳的喊口號,即使是出於真心,只是可惜沒有真正懂得你的所需所想和標準底線。



也或者他們並不是不知道,只是過來人的經驗,知道你的內心渴求太過幼稚與天真,只是礙於代溝,沒有相互間真正表達出各自立場和觀點,於是無法體會彼此真正的心聲是怎樣的觀點。




所以其實我們面對父母催婚行為應該保持理性中立的狀態,不要讓叛逆心理讓自己誤失良緣,使自己在一味反抗的路上越走越遠,一方面畢竟他們真的出於好意,只是方式方法或者不當。



另一方面身為長輩,真的有他們的生活經驗,很多時候即便不聽,卻可以成為自己的借鑑。身為子女要懂得,父母年紀大了和小孩子沒有區別,你越是反抗,他的逆反心理會更強,到時候恐怕會把關係弄得更緊棘手,讓家庭氛圍變得更為緊張尷尬。




而身為父母者也都該懂得,無論你出於對子女的愛,還是因為自己經驗之談,門當戶對有時候是無法更改的真相,過度的攀附,不僅給子女帶不了幸福,反而會使他(她)們未來的日子更加難過,不一樣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思維局勢,都會截然不同甚至對立,怎麼可能相處融洽。



婚姻從來都不是一種買賣,它是一種選擇,所以父母可以去主動參與,更可以張羅著安排,但卻絕對不可以“強買強賣”,推薦,建議式的介紹,才是對子女最大的關懷。



而子女若能在第一時間適度甄選的接納正視這份好意,他們也會有所收斂不至於如此極端,凡事都是雙面性,有時候一個局勢狀態的形成,都是兩代人不同價值觀的衝突,既然愛,就要多去考慮下親人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我為你好的綁架和催婚。


水流芳2019


逼婚過,每年相親無數人,但是過了30歲後反而淡定了,覺得我嫁不出去吧,哈哈。其實,我家比較民主的,我不嫁,她們也不會說什麼的,一致認可說,有好的就嫁,沒有就單身一輩子。女人不容易的,帶薪伺候人,也不見得落好,生孩子後,老公不好了,孩子會牽掛自己,糾纏一生,最後累的還是女人,男人不會教育孩子,這事不能指望他們。我想,以後會很多人不婚,不生,這是大勢所趨。


丫頭738097088495


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看,我覺得催婚也是人生需要經歷的階段,小時候你想戀愛的時候父母不讓,等你長大不想戀愛的時候父母卻著急了,這個我覺得還是隨緣吧,緣分到了,你總會遇到那個他(她)的,我和妻子也是相親認識的,後來談了一年左右也結婚了,現在過得也挺好,所以不要抗拒相親,也許你能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治哥的生活日常


雙方都自私,不是嗎?

首先我們的看父母催婚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是因為家族文化秉承著“傳宗接代”的信念,在流傳千年的中國文化裡,作為個人只有通過承擔傳宗接代的責任才能融入家族,而只有融入家族,我們才能和社會接軌,才能塑造,認同和實現自我和社會價值。


當然,這是父母輩時代的侷限性,認為婚姻是個體價值、人生幸福是否可以達成的重要因素,而這與當今社會獨立自主、自強自立的年輕人觀點相沖突。


比如男方父母挑選未來兒媳婦的標準——傳宗接代、家務照料、有教養,被學者解讀為“家長無非是想給孩子挑選一份貌似穩妥的姻緣,從而讓他們的後半生有所依託。

比如一個女孩無法滿足家族文化傳宗接代的需求,她仍可能成為被集體聲討的對象,哪怕她自己的成就很高也會被家族文化視為難以實現自我和社會價值。


可是很多年輕人,通過個體努力在家庭之外實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自給自足。

在中國,家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如果說令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魂牽夢繞的是上帝,那麼中國人則始終情繫的是祖國和家園,即便浪跡天涯,哪怕是跨越萬水千山也要落葉歸根,所以從這點來說,父母要你成一個家,沒有多大毛病。


其實,我們並不是反對結婚,我們真正抗拒的是父母對我們的自我和社會價值的打擊、剝奪了把握自己生命走向和生活方式的權力。

可是,我們為愛低頭嗎?沒有,所以說,我們都自私。


情感五龜之龜途


催婚的人大部分都是父母親戚,朋友,同學,其實這些人並不是真心的為你好,他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有很多層意思,這是我這幾年來才感受到的,但大多數並不是友好的意思!

父母催婚的幾層意思:

1、想讓你早點成家少在家氣我,天天不知道幫幫我,還跟豬一樣窩吃窩拉的,還得給你收拾;

2、別人家孩子都結婚生小孩了,你這沒心沒肺的,讓人著急上火!

3、別人家孩子結婚給父母不少彩禮錢,人家父母趾高氣昂的樣子啥時候我也能有這樣的臉面!

4、跟別人聊天聊到孩子我都不好意思,人家聊的都是孫子孫女,我沒有呀,我也想要一個都不能自己去生!

親戚催婚的幾層意思:

1、怎麼還不結婚?大概是沒人看得上你吧!

2、炫耀一下我家孩子結婚,我女婿那叫一個優秀,孝順!

3、你結不結婚跟我有啥關係,只是沒話找話而已!

4、父母本身沒啥本事,兒女也這樣,多半是廢了,可能是有缺陷,好開心!

朋友催婚的幾層意思:

1、趕緊結婚吧,這個男的沒有我家的好,萬一以後找個比我好的,那我心裡多不得勁啊!

2、趕緊結婚吧,再過兩年人民幣貶值,還得在她的禮錢上再加一點,心疼錢啊!

3、拖這麼久不結婚,多半是找了個窮鬼!

4、結婚吧,你倆有錢了還能借給我花花!反正錢也不是你們賺的,給我花點不過分!

5、客氣話,跟你沒話找話!

6、大概是人家不願意要你,就是想跟你玩玩,一直拖著你而已!你就是賤,還不分手!

同學催婚的幾層意思:

1、上學那會兒處了那麼多,居然沒結婚呢!

2、大概是玩多了沒人要了!

3、千人騎萬人跨的,嫁不出去,活該啊!

4、我要結婚了的告訴他準備好禮錢啊!

5、還沒結婚,出啥事了嗎?

6、處那麼多年被人玩了吧,好開心!

7、估計人家沒看上她吧!父母可能不同意!

這些人開始我都覺得是為了我好,還會解釋一下,後來聽得多了,覺得不大對勁,大部分都是不懷好意,而且不止我一個人這麼覺得,後來跟一個朋友鬧掰了,吵了起來,他把這些話一股腦的都說了出來,就是以上那些!


新媒體小員工


催婚,到底是誰更自私呢?

父母催婚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1:“圓滿”他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對圓滿有種著迷的執著,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逢年過節,他們的出場方式,都是有成雙入對的要求的!

2:“擔心子女老了沒依靠”因為自己老了,越發感到孤獨,他們害怕等你老了,病了,他們不在的時候木有人能夠照顧你,不管怎麼樣,你有個伴,他們會比較放心!

3:“年齡越大越掉價”他們認為,一生中最好的年紀就說二十多歲,年齡小可以挑剔別人,等年齡大了,好的被人挑走了,自己也因為年齡的原因只能被人挑了!

4:“面子”年齡大了,看見同類的親朋好友孩子都結婚了,都子孫滿堂了,覺得會被人笑話,木有面子!

雖然,父母催婚都是為了我們好,但是他們只關注我們是否結婚,而不是婚後是否能幸福!

催婚背後到底是誰更自私,這個話題木有一個規範評論,一方面父母為了孩子好,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小私心,歸根結底本意是好的,但行為卻給兒女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應該跟父母好好溝通,相互體諒,能達成一致才是最好的結果!





秋日的私語1983


中國式催婚背後到底是誰更自私。

“總有自由丈量不了的平生,也有婚姻夠不到的生活。”

到底誰更自私呢?可能還是孩子吧……

可是我們這代人(尤其對於像我這樣的女孩子來說)從小所受的讀書教育、進入社會後的所聞所識,都在不斷深刻地讓我們鞏化著:

對所做的幾乎每一件事都應的確進行利弊(廣義上的)權衡的分析判斷,才不至陷入“幻想化的泥潭”,而讓自己的人生難堪!

也提供下另外個更大角度的思考,這大概也是時代高速發展下,人在選擇多樣性方面的必然產物,更不用說僅僅是女性的簡單覺醒。

然而我自詡內心異常理性的早熟少女,卻仍是偶想要逃避著去幻想自己的soulmate和理想愛情與婚姻生活——那構成平淡日子卻無比自足的生活狀態。

加上之前也見過前輩中太多優秀的人卻也同時是生活中的一個平凡妻子、一位普通母親。

也就常常讓我感慨時代可能總是相似的吧,她們曾經難道沒有糾結嗎,肯定有的。

但為什麼有更多的人還是做出了和世俗要求的同樣選擇?

很明顯又很模糊,於是我們可能需要回顧頭來想想,也許所選擇的那種生活本身並不一定就完完全全是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堪。或者就算那樣,也一定有更吸引我們想去體驗和想要去完成的,哪怕是責任也好。也許恰是能給我們更大動力去抵抗和克服那些我們現在認為的不堪和不可忍受之弊。











輸過敗過但是沒怕過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存天理滅人慾的糟粕文化造成的後果。

翻看我國的封建歷史,我們還可以發現,在那個存天理滅人慾的時代,自由戀愛是不被允許的,所有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強行安排的。所以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如果一個年輕人對異性非常熱情主動,積極去談戀愛,是多半不會受到家族的支持,會被社會排擠封殺。所以在那個年代流傳的愛情故事中,殉情是絕大部分的故事結局。與此同時,對異性冷淡的人更容易聽從家族安排,組成穩定的家庭,受到家族與全社會的祝福與支持,從而得以在社會立足,給予子女良好的成長環境。所以綜上所述,在存天理滅人慾的社會中,對異性渴求的基因被淘汰,對異性冷淡的基因獲得生存優勢,從而形成了全社會範圍內的冷淡。當社會從強制安排的婚姻走向自由戀愛的社會後,這大比例的冷淡人群就會跟著感(基)覺(因)走,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娃。

與此相對比的,在建國就以自由著稱的美國,在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低生育淤泥中,反而有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在美國,年輕男女對異性的熱情奔放對我們東亞文明的人來說可謂是瞠目結舌,我們中許多保守群體甚至會對此以“無恥,無底線”的詞彙抨擊。根據1991年美國人口統計中心的資料,兩性初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男性為15.7歲,女性為16.2歲;到18歲時,86%的男性、62%的女性均有過性行為。其影視文化也在無時無刻的反應著美國人奔放的現實。

所以對於我國出現的低生育潮中異性冷淡因素,最好的解決方式是放任自由任其進化淘汰。並且隨著人口進化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一絲曙光也已出現,即00後的早戀現象氾濫。在中國經過多年的開放後,冷淡群體是幾乎不會生出現在的00後年輕人的


科學理性


三十而立,四十而惑。我們人生要面臨兩大喜事兒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我們可以理解為有一個歸宿,有一份責任。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為大是我們根生蒂固的無法短時間內改變的思維。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要尊重,但不是盲從。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事實。只是社會進步將人的思維觀念進行了重新定位。過去講究三從四德。女性的地位不平等,今天女性也是半邊天。相互獨立尊重的社會,造就了男女思維觀念的不同。

我們父輩的婚姻觀與現代人的婚姻觀是不同的。父輩講的是能吃飽穿暖。追求的是兩個人共同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才有了今天我們衣食無憂的生活狀態。

現代人的婚姻觀,更多的體驗在精神與物質同步。而且男女雙方的思維觀念是不同步的。

我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如果父母之間相處和睦,那麼對子女的心智影響是很大的。子女會繼承父母身上的這種品質。如果父母雙方不和睦,那麼子女從小會厭惡。在心理留下陰影會從外界獲取這種平衡。

走進社會你會發現,自己的求知慾,好奇心都會被激發出來。讓我們迷失了自己。不知自己想要什麼。

中國式催婚,不存在自私,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缺失。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文化缺失。造就了當代人即便結婚了也缺乏責任感,危機感。

我是崔幽幽,謝謝能回答這個問題。有不同看法請下方留言,謝謝


崔幽幽


關於催婚,我從三個方面談談理解吧

1,何為催婚,催婚就是長輩對到了適婚年齡的男女結婚事件的催促。

2,為什麼出現催婚:到了合適的結婚年齡;在中國長輩對晚輩的責任,未結婚就沒有盡到長輩的責任,尤其是父母;結婚生子,傳宗接代;周邊同齡人結婚的情況促使…………

3,怎樣去面對催婚:

被催婚者:

正確的心態去面對,長輩從出發點來說是好心是好意。

到了適婚的年齡也要去考慮結婚的事。

積極與長輩進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

努力打好經濟基礎,預備隨時可能會到的緣分或者準備結婚。

催婚者:

換位思考,不結婚總有一些原因,不要過分的去強加。

多交流溝通,瞭解原因。

畢竟是晚輩自己的事,也是終身大事,如果草率結婚,也許會害了他/她。

緣分到了就到了,該結婚的時候自然也就結婚了,一起順其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