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本 文 約 8984 字


閱 讀 需 要

2 3min


三千六百多年前,楚人在商朝軍隊的驅逐下,被迫離開中原向南遷徙。幾百年中,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著重回中原的機會,推翻了商王朝之後他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家。


然而,周昭王帥軍南下攻楚,楚人迴歸中原的滿腔熱情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澆滅。楚國國君熊渠,以封子為王的驚人之舉,發出一個石破天驚的信號,楚國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對於三千年前創造了輝煌歷史的楚國,今天的人們知之甚少,他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都出現在楚國大地。


它不僅是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的諸侯國,也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的高峰,然而這一切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燒燬了各國的史書文獻,而沉埋於地下。


關於這個偉大王國八百年的歷史,關於它創造的種種文化成果,漸漸被人們遺忘。楚國的歷史被風蝕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數語。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楚頃襄王楚國版圖)


幸運的是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起,中國考古學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了一處處遺址和墓葬。這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古老王國,漸漸顯露出它獨特而迷人的面容。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安徽壽縣出土的青銅器,讓我們目睹了楚國文物的風采。六七十年代,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虎座鳯架懸鼓和越王勾踐劍”更是令人驚豔。十幾年後,曾候乙編鐘和重達十幾噸的青銅禮器,現身於湖北隨州的一座古墓之中。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越王勾踐劍)


本世紀初在湖北荊州,人們又發現了一座可與秦始皇陵媲美的巨型古墓。所有這些墓葬遺址中出土的文物,都具有一種神秘的氣質。


這些器物想象奇特,張揚恣肆。這些圖案精美至極,恢詭譎怪。他們表現出一種驚人的浪漫,狂放。交織著高貴的氣度和噴薄的活力。


這顯然是一個極度愛美的部族,他們有著浪漫而瑰麗的想象。與中原人崇拜龍不同,他們崇拜鳳凰。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楚國圖騰)


楚國的鳳凰是一種凌駕於一切之上的最高貴最有神性的動物。它象徵著美對世俗力量的超越。鳳的形象,在楚國文物當中得到了一個非常完美的體現。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另外一個方面說,它所透露出來的這種藝術氣息,和其他中原地區所要表現的鋼筋雄渾,形成很明顯的很強烈的對照。


這個鳳所傳導出來的是一種柔美,是一種神秘,是一種讓人感覺著給人聯想出一種無限遐想的,那麼一種浪漫主義的氣息。


在人們的印象中,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而一個個驚人的考古發現證明,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與北方的黃河文明雙峰並峙。甚至在許多方面,楚文化一度領先於北方中原文化。


春秋戰國時代最先進的“青銅冶鑄”出自楚國。最富有創造力的絲綢刺繡源於楚國。楚國的音樂美術聞名於世。屈騷文學更是獨樹一幟。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曾侯乙編鐘復原版)


楚人最早在湖北荊門設立縣制,從而引發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楚文化不但一度在華夏大地上獨領風騷,在前世界範圍內,也與同時期的希臘文化交相輝映。


古希臘在航海技術,理論科學,體育競技,寫實藝術等方面,比楚人擅長。但楚國的青銅冶煉、鑄鐵、漆器技術領先於古希臘。老子和莊子思想的深度和思辨性,也絲毫不亞於古希臘哲學家。


那麼就讓我們翻開這個古國的八百年曆史。追溯楚文明的源頭。


三千六百多年以前,也就是中國商代初期,一直疲憊不堪的隊伍,艱難的向南遷徙,他們就是楚人的祖先。


剛剛崛起的商王朝,在中原向四周擴張自己的勢力。楚人的祖先因為不屬於商王朝的血脈家族,而備受冷落。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故鄉,向著人煙稀少的南方進發。


在穿越桐柏山和秦嶺以前,他們已經搬了很多次家了。從中原一步步走向西南,每到一處定居不久,商朝軍隊就會尾隨而至,驅逐他們。終於在今天湖北的西北部荊山一帶,楚人的祖先停留下來。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這是位於丘陵峽谷之中的一片開闊地帶,未開墾的荒地異常肥沃。從寒冷的北方跋涉而來的人們,發現這裡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河流縱橫,不像北方那樣寒苦和乾旱。


幾百年來顛沛流離的命運,在這個部族身上,灌注了無比堅韌的頑強。史書記載,他們在這裡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難的伐掉巨木,征服丘陵,開墾出一塊又一塊農田。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那這個地域我們從地理形勢來看,他也是四塞之地。它可以避免強敵的進攻,而自己也還比較好固守。另外以荊山為中心的這個江漢之地,它物產是比較豐富的。


從一個早些年的一個弱小的國家,到楚國發展壯大,變成一個說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這樣一個南土的這樣的一個大國,那這個與荊山早些年的這樣一個基地,是密不可分的。


傳說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後代,來自中原的炎黃子孫。原本居住在中原的楚人,為何得名為楚?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有人說,這是因為楚人的居住地,生長著許多荊條。這種荊條當時被稱為“楚”。也有人說,“楚”字象徵著一個人跋涉在灌木叢中。


更多的專家認為,“楚”這個國名源於楚國在西周時期,被分封於荊山一帶 。


由兩千年以前的楚國史官所寫的文獻《楚居》,卻提供了另一種解釋。傳說火神祝融的後裔傳下八姓,也就意味著這個部落分成了八支。其中一支傳到了鬻熊這一代,娶了一位名為妣厲的女子為妻。


《楚居》記載,妣厲生子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孩子存活。巫師用荊條將妣厲裂開的腹部包裹,之後將她安葬。為了紀念這位為生育後代而獻出生命的偉大母親,這部落自名為“楚”,也就是荊條的意思。


在歷史文獻《楚居》的提示下,楚人的遷徙路線得以復原,在商朝軍隊的追擊下,楚人從河南新鄭出發,向豫西南和陝東南方向遷徙。先到達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之後在南下到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合部。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歷經幾百年的遷徙,楚人仍然頑強傳遞著關於祖先的記憶。他們牢牢地記著,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後裔,祝融是炎黃集團的重要成員,是炎帝的火師,在上古時代掌握著火的秘密。


也是這個原因,屈原在《離騷》開篇就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就是說楚人是華夏民族的後裔。





這是一種被稱為“楚式鬲”的器皿。最初楚人來到江漢大地,使用的是從中原帶來的“殷式鬲”,為了適應南方多湯汁的飲食習慣,楚人改良了“殷式鬲”的器形,製作出容量更大的“楚式鬲”。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楚式鬲)


加高了鼎足,解決了南方地區地面潮溼,不容易點火的問題。這個“楚式鬲”的過程,也可以看到它是一個載體。也可以看到楚國人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不斷的吸收中原文化,又頑強的保存了自己的特點。


兩種不同意識的東西,非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具體的物質。這個是楚國裡面標誌性的器物。


漢水流域雜居著百濮等方國部落,西南則有巴人,東南還有揚越。土著雜陳,民風各異。南下的楚人如同一顆攜帶著優良基因的種子,落入了肥沃的江漢大地。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江漢平原與中原迥然不同的地理環境,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楚人。他們開始向周圍的民族學習種植水稻和漁獵,嘗試著與不同的部族通婚。他們漸漸聽懂了“三苗”的語言。


這片原本陌生的土地,慷慨地養活了楚人。與庸人、巴人的頻繁交流,也使他們很快適應了南方的生活。周圍的少數民族教會了楚人生存技巧,但是祝融的子孫們總是感覺一絲寂寞。





在中原,楚人生活在文明之光中。在這裡他們只能頑強地傳遞著自己的記憶,不斷的向後代講述自己是中原人的後裔,驕傲的火神祝融的後代。只有這些珍貴的記憶才能證明他們不是蠻夷。


楚人肯定有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因為他們帶來的中原文化,在當時來講是一種高勢能的文化,那就是說,他是有一種居高臨下的這麼一種氣勢。


所以當他(們)攜帶者這種文化到了一個蠻荒地帶的時候,他們往往是覺得自己好像還是一種高高在上,有這麼一種心理上的感覺。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在一個個明亮的月夜,祝融的子孫們總是聚集在一起,談論起殘存在回憶中的祖先。楚人不斷想到的一個問題是,他們的中原故鄉變成什麼樣了?


每個楚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強烈的渴望,那就是再次回到中原。然而中原部族從一開始就不承認新生荊楚的中原身份。


當商王朝的使者在江漢一帶發現這個部族時,楚人們嘴裡講著南方話,身上穿著南方蠻式服裝,手中使用的蠻族工具,不折不扣的證明了他們就是南方一個蠻族。


《詩經.商頌》中的文字,證明了商王朝對楚人的輕視。“南鄉之夷”就是商朝人對荊楚這個部族的定位。商王武丁甚至教訓楚人,要像其它蠻夷一樣定期來朝,恭恭敬敬的獻上貢物,這樣才能保證這個部族的生存。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華夏的人、北方的人,是看不起他們(楚人)的。如果從血統上來看,楚人是華夏舊族。但是後來當時的人,在區分一個是夏、是蠻或者是夷。他們更多的不是看重你的血統,更多的是看重你的文化和習俗。


那當然從這個角度來講,那楚人因為到南方來生活了幾百年,他的文化他的習俗,他就代表更多的是南方的,這也是我們蠻族文化的這些文化和習俗。而從他的血統經過來南方之後,他再有中原華夏的血統,那是逐漸的稀釋,是越來越小。


中原人對蠻夷從來都不屑一顧,他們習慣像打獵一樣攻打這些野蠻人,把他們驅向更遠的叢林。據《詩經.商頌》記載,商王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深入南方的沼澤叢林,驅逐他們認為是蠻夷的楚人。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商王朝強大的國勢讓他們除了俯首之外別無選擇。在內心深處楚人們把被認作蠻夷當成最大的恥辱。他們發誓早晚有一天,祝融的子孫會向傲慢的中原人證明自己的力量。


楚人的首領鬻熊在黑暗中苦苦等待著改變部族命運的機會。從接過酋長權杖的那一天起,鬻熊就把復興楚人的部族作為自己的使命。為了能重返中原的懷抱,楚人已經整整等待了幾百年。他們不知道何時這一天才能到來?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鬻熊)


在羑里一間幽暗的小屋中,有著一位與鬻熊一樣期待著黎明曙光的中年人,他的名字叫做姬昌。他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本來是商朝的西伯候,建國於岐山之下。暴虐的商紂王因為一點小事,將他囚禁整整七年。


幾個月之後,一位周國的使者來到了楚族部落,商紂王的荒淫和暴虐,不僅僅令商朝百姓民不聊生,也激怒了許多部族和方國。周文王姬昌決定召集各路人馬,密謀反商大事。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周文王)


其中一位被周文王召集的部族首領,就是楚人的酋長鬻熊。廣闊的星空平靜鬻熊澎湃的內心,在南方邊地生活的太久了,楚人幾乎已經看不到重回中原的希望。不了


周文王的召見,讓鬻熊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這是荊楚擺脫蠻夷身份,雪洗商王朝施加的恥辱,獲得中原文明承認的絕好機會。如果在周人的帶領下推翻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也許楚人會被中原王朝重新接納。


鬻熊帶領著族人出發了,率領一支精兵翻越秦嶺。鬻熊跋涉千里去中原輔助周文王,幫助他推翻商王朝。這是楚人做出的抉擇,歷經了數代人的流亡生涯,楚人迫切的需要一個驗明正身的時刻。他們要告訴天下人,他們是一個何等重要的民族。他們永遠流淌著屬於中原的血液。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作為楚人自己呢,一面他們知道自己的文化本源來自中原。但是他們自己因為地域的關係,他們自己在這個生存和發展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與中原文化風格迥異的一種文化傳統。


他們承認中原的這個正統地位,因此自己一心向化。對中原呢,當然自己心裡頭充滿了一種羨慕,渴望自己也趕上這種同化的那麼一種心理。


但鬻熊終究沒能實現願望。作為火神祝融的後代,鬻熊掌握著歷代祖先心口相傳的夜觀天象的秘密。被委以火師的重任之後,鬻熊恪盡職守,晝夜不休,觀察天象。精力體力透支到了極限。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不久後遠在荊山的楚人收到一個噩耗,患上重病的首領鬻熊死在了火師的任職上。鬻熊的生命是短暫的,他像一顆流星把耀眼的光芒凝聚在永恆的瞬間。他明察時事,決定全力投靠周人。使楚人在艱難的命運中獲得了新的生機。


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念念不忘為楚人爭取應有的地位。鬻熊為楚國後來的建成譜寫了序曲,他的一生也被隆重的寫入了楚國國史。鬻熊當之無愧成為楚人永遠紀念的首領。


周人率領著十幾個對暴虐的商王朝久已不滿的小國,一舉推翻了商王朝。勝利之後,周王朝的分封儀式隆重舉行。在戰爭中出力的部族紛紛得到了獎賞。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楚人的代表鬻熊的兒子守在殿外,他眼裡滿是渴望,心中充滿了激動。父親為周王朝捐軀,不知道周武王會封自己為什麼?


首先周天子把自己的王室成員,就是他的同姓封在最重要的地方。那麼就是異姓的諸侯,但是跟他有一種血緣的親戚的這種關係的,也會受封。


再還有一種就是,和他沒有血緣關係但是輔佐武王伐紂的時候,立下功勞的這樣一些人,他也進行分封。儀式結束了,人群散去,只剩下鬻熊的兒子獨自一人。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分封的名單上,周王漏掉了遙遠南方的楚人。是荊楚太弱小?還是楚人蠻夷身份讓周王有意忽略了他們?我們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情給了楚人沉重的打擊。


在過去的幾百年,嚐盡艱辛,飽受屈辱的楚人,本來以為周王分封之日將會是他們部族史上揚眉吐氣的一天,沒想到結果令人失望。消息傳到荊山,楚人部族被壓抑的氣氛籠罩。


因為周初,周公主持的大分封,它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推行的一種封建制度。那麼血緣的親疏以及跟周王室的通婚來封建他的親戚。就是跟他這個關係親密的一些這些宗族的分支,然後授予他們人民和土地,讓他們建立一些諸侯國。


那麼楚國在這個分封的體系裡面,它是沒有他的位置的。因為楚人雖然早期是這個周人的盟友,但是他的文化還是比較落後,力量比較弱小。而且地處偏僻,所以他們沒有在周人的這種戰略格局之中佔有一席之地。




楚人在這場決定中原文明命運的大戰中,貢獻了他們的一切,甚至包括酋長的生命。卻依然沒能換回中原國家對他們的尊重。


直到多年後天下已經安定,周成王回顧祖先的創業史,才想起了那位盡職盡責的火師鬻熊。念及楚人曾經在推翻商王朝的戰爭中對先王的幫助,周成王冊封鬻熊之孫熊繹為子爵。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後來比如說《史記》,比如說《孔子世家》講,楚人分封的時候,當時是“號為子男五十里”。就是說他一個是爵等比較低,第二個是他的地方非常狹小。恐怕就是在江漢地區的某一個地方,就是丹陽為中心的這一個很小的範圍之內。


雖然這個子男五十里地,這個地方並不是很大,但是至少在周天子在周朝,他已經獲得了這一個爵位。那麼這對於熊繹來講,對於一個部落的一個首領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於是他利用這個子男五十里地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儘管只被封以諸侯之中最低一等的爵位,所封的土地也只有五十里。但是這一天還是成了楚人最為隆重的節日。在流浪了幾百年之後,祝融的子孫終於被中原王朝重新承認。從離開祝融之墟那一刻起,楚人們就在渴望這一刻。


幾百年裡,他們不斷地被驅逐,被攻打。但是正如向日葵無論何時總是朝向太陽。楚人從來沒有改變過對中原文化的嚮往。今天他們的夢想實現了,楚人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家。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在文明世界裡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楚人的史冊上,這一天被當成了建國之日。中國先秦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享國八百年的楚國,從此正式誕生。


星星之火照亮江漢大地,卓越的民族情懷,成就楚國的雄圖霸業。然而浪漫的文明,終究無法撼動殘酷的歷史,楚國盛世光芒散去,歷史進入一個新的輪迴。







據《左傳》記載,楚國建國後不久,周王朝一道命令傳來,周成王要舉行諸侯會盟。楚子熊繹也被邀請的諸侯之列。諸侯朝見天子必須準備朝貢之禮,對此熊繹憂心忡忡。


楚國已經分封,但是方圓五十里,那像現在來講就不到二十平方公里。還沒有現在鄉鎮裡面一個村的面積大。這麼小的版圖,那個地方又是相當比較貧瘠,在沒有開發之前,楚王的確拿不出像樣的東西來進貢,所以他心懷忐忑。


楚國的拮据從清華楚簡中可以找到例證。據《楚居》記載,建國之初,楚人好不容易建起一間祭祀大堂,卻窮的拿不出祭品,只好跑到鄰居鄀國偷了一頭小牛,在晚上偷偷舉行祭祀。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偷了牛之後,因為是偷來的,這個事不是光明正大,不是自己擁有的,所以顯得不光明正大的時候,他就選擇在晚上來祭祀。那麼從此以後呢,楚人就是說一般的把祭祀定在晚上。


楚人把祭祀祖先的儀式稱為“夕”。祭祀必定在夜間舉行。這種傳統與不光彩的偷牛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繫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和中原諸國比起來剛剛誕生的楚國,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


熊繹啟程了,那個時候,從荊山一帶到達周朝都城要穿越重重原始山林。道路未闢,非常艱苦。越往北走,熊繹就越激動。這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他卻感覺到有一種奇怪的熟悉。那是一種心靈的感應和遙遠的記憶。這就是祖先們曾經生活過的土地,今天他終於回來了。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周王朝的國都鎬京,四方諸侯絡繹前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停著一輛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柴車。對於楚子熊繹的身份,迎賓大夫甚至有些迷惑。


熊繹下車畢恭畢敬的拜見周成王就,獻上了從楚國帶來的貢品,用來驅鬼的桃木弓和用來敬神的茅草。獻上貢品的熊繹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祁陽之盟大會舉行的那天,熊繹被攔在了殿外。


周成王拒絕了熊繹入殿的請求,命他作為火師與鮮卑之君一同在殿外看守火堆。他做的事情就是三件。


第一件就是貢苞茅。就是那個苞茅縮酒之前,舉行苞茅縮酒儀式之前,你要把苞茅把它放好,把他安置好,讓其他人來操作。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第二個是設望就表。望表就是像我們現在的席次卡,哪一位坐在那個地方,你來擺放這個席次。


第三個就是祭燎守田。就是點燃那個篝火晚會的火種。


實際上這三條,看起來都是服務人員來做的,讓一個一國之君來做,的確有點跟他的身份不相符。應該來說對他內心是一種刺激,強刺激。


楚國國君熊繹與鮮卑王被視為蠻夷,未能正式參與盟禮。看著殿中通火通明,聽著諸侯們的歡歌笑語,此時的熊繹才真正明白,雖然被封為子爵,但在周人眼中自己不過是一個蠻夷之君。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但是熊繹他是這樣的,當時他認為楚國勢弱位卑不可能講價錢,不可能跟周天子講條件。那麼他完全是種逆來順受,而且還表現的非常乖巧,非常臣服。就說你這樣安排也是對的,我完全心悅誠服,我會按照周天子的安排,謹謹慎慎地做好我自己的事。這是一種韜晦之計。


周成王對畢恭畢敬的熊繹十分滿意。每逢周王朝重大朝會,熊繹都會受邀主持升火儀式,一直到周成王去世。


在周康王繼位的朝賀儀式上,康王宣佈,他將給幾位功勞卓著的諸侯以賞賜。齊、衛、晉、魯四國,分獲了鐘鼎車旗等物。熊繹本以為這次賞賜一定有他的份,然而周王朝又一次忘了楚國。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周王朝是一個特別重視血緣的王朝,分封制的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確保周王族對天下的統治千秋萬代。這在封建二字的起源上,表現的很清楚。“封建親戚 以蕃屏周”。也就是說把親人們分封到各地,是為了保衛周王。


《荀子.儒效》記載,在西周建立之時,天下主要的七十一個邦國中,分封給周王族的多達五十三個。周王的近支叔伯子侄幾乎全部都成為顯赫的諸侯。


想當初楚國的先祖鬻熊,為了王朝的建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分封的時候卻被周王朝忘在腦後。如今熊繹是恪盡職守,忠心耿耿,但是他的汗水和付出,卻仍然無法填平那道血緣的鴻溝。在血緣決定一切的周朝,邊遠的這個蠻夷的小國,註定只能得到這樣的待遇。


所以熊繹意識到他的所有的努力只能是徒勞。作為一個邊遠的小國,他只能強嚥下這口氣。楚人迴歸中原文明的滿腔熱情,就這樣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給澆滅了。


熊繹去世之後對於向周王朝進貢一事楚人不再那麼積極,他們不再那麼在乎中原王朝是否承認自己。然而這小小的疏忽,卻招致了中原王朝的勃然大怒。


小小蠻夷之國,居然敢不按時向中央王朝進貢,這被當成了叛逆之舉。《詩經》中周代詩作提到荊楚之時,口氣充滿了不屑。愚蠢可笑的楚人啊,你們竟然敢與強大的中原大邦為仇。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在陝西扶風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青銅器窖藏。出土了一百餘件青銅器。其中最有名的是這件精美的牆盤。牆盤銘文記載,周昭王率領著旌旗獵獵的車馬,鎧甲鮮明的整齊六師,集中全國兵力,南下攻打楚國。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周昭王率軍度過了漢水以後,就遭到了楚人游擊戰術的這種抵抗。主力避而不戰,然後不斷用小部隊去騷擾,導致這個周人疲憊不堪,最後被迫北撤。


這場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周昭王這次親自帶領六師浩蕩而來。而楚國只有區區兩萬兵馬。沒想到戰爭持續了八年。據史料記載,在第二次戰爭中,周朝軍隊在漢江邊幾乎全軍覆沒。在第三次戰爭中,周昭王落水而死。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史書上記載,說碰到了“天大異”。碰到了災異的天氣。(周朝的)部隊正在通過的時候,浮橋突然的斷開了,所以他的六軍有不少人都掉到水裡淹死了。


周昭王本身他沒有通過這個浮橋,他是坐的船。可是這個船也很怪,坐在中間,這個船分解了,就掉到水裡淹死了。最後就說成是怎麼呢?


這個船是楚人做了手腳。那麼楚人裝扮成船伕,用膠把這個板子臨時粘起來,粘成船。等船到江心的時候,經過水的浸泡之後,那麼這種船它經過融解之後他就散了。


雖然戰後楚人被迫遷到更南的長江北岸,但是楚人在戰爭過程中表現出的戰鬥力令人震驚。連楚人自己都沒有想到,在漫長的蟄伏期,他們已經積蓄瞭如此強大的力量。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與此同時,長期生活在彪悍好戰的少數民族中間,楚人血液中的尚武精神遠遠高於中原人。兩百年間他們的骨骼已經變得粗壯,他們的身體已經長出了塊塊肌肉。他們下意識的一伸手,就可以讓老邁的周王朝摔一個跟頭。


周昭王的南征徹底傷了楚人的心,在為周王朝做了那麼多貢獻之後,他們仍然像商王朝時期那樣被當做可以任意圍獵的蠻夷。楚人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向中原王朝表示恭順並不能保護自己,唯有國家強大才能生存。


從熊繹到熊渠,四代楚國國君全力在江漢一帶經營自己的國土。他們一方面與周圍的方國部落巧妙周旋,站穩腳跟。另一方面篳路藍縷、辛苦開發、繼續力量。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烽火戲諸侯)


西周末年楚人終於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周王室勢力不斷衰微,諸侯之間開始相互攻伐。歷史進入春秋時代。


在多年積蓄力量之後,楚國利用周王室衰落之機,西征庸國,東攻揚越,一直打到湖北東部一帶。一直被動挨打的楚國,如今終於要向外擴張了。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熊渠)


中原王朝不是把王作為不可挑戰的最高權威嗎?楚國第四代國君熊渠,乾脆把三個兒子都封為王,與周天子相提並論。這位極具開拓精神的國君,乾脆向全天下聲稱:


“我蠻夷也 不與中國之號諡”。


既然你們認定我們是蠻夷,那麼就請嚐嚐蠻夷的厲害吧。楚王熊渠的這一驚人之舉,發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信號,楚國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了作者權益,請聯繫我刪除。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楚國八百年-第一集:初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