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一重現!1987年股災巴菲特、索羅斯、達利歐怎麼應對的?


活久見!!


一天之內,油價暴跌30%,美股三大股指暴跌7%,23年來首度觸發熔斷!標普500距離技術性熊市僅一步之遙。歐洲主要指數慘跌超8%。


這是美股熔斷機制推出以來的第二次應用,上一次是1997年10月27日道指跌超7%觸發熔斷,也是2013年最新的熔斷機制執行以來首次被觸發,即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首次觸發。


對於很多交易員來說,這是從未有過的經歷。所謂熔斷機制,指的是基於參考價格的一系列價格波動限制。


簡單來說,就是當股市跌到一定幅度之後,市場自動停止交易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分鐘,也可能是全天交易就此終止。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防範恐慌情緒進一步擴散,給市場帶來更大的衝擊。


美國推出熔斷機制的動因是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道指暴跌508.32點,跌幅22.6%。3個月之後,1988年2月熔斷機制出臺,10月首次開始實施。


1987年的這次大股災,是迄今為止影響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災。目前世界上最頂級的投資大師們,在股災爆發的那一天,跟所有普通投資者一樣,經受戰術和心態的雙重考驗。


巴菲特、索羅斯、達利歐、彼得·林奇、戴維斯家族他們當下都做了什麼,那次股災對他們的投資理念又有什麼影響?


01
巴菲特 —— 等待恢復,擇時抄底,瞄準可口可樂


暴跌這一天,“股神”巴菲特剛剛重倉的所羅門公司產生7500萬美元的損失。巴菲特財富蒸發3.42億美元。一週之內,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價暴跌25%。


巴菲特沒有四處打聽消息,也沒有拋售股票。只有一次,他走進負責保險業務的戈德伯格的辦公室,平靜地告訴他伯克希爾哈撒韋應該做點什麼,然後就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黑色星期一重現!1987年股災巴菲特、索羅斯、達利歐怎麼應對的?


股災之後,平靜的巴菲特開始不斷買進。他仍然秉持堅信那些具有長期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堅信最終股災會過去,股市會恢復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價最終會反映其內在價值。


股災發生的這一年,巴菲特低調地瞄準了一家公司——可口可樂。

02

索羅斯——斷腕求生,等待下一次做空


1987年10月14日,史上最著名的做空大鱷索羅斯在《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預測日本股市即將崩潰。5天之後,美股崩盤,道瓊斯指數狂跌508點,創下當時的歷史紀錄;標普500指數下跌了近80點,跌幅達28%。


然而,索羅斯預測會發生大崩潰的日本股市卻很穩定,反而迎來了9.3%的單日漲幅,創下194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黑色星期一重現!1987年股災巴菲特、索羅斯、達利歐怎麼應對的?


面對猝不及防的美股崩潰,索羅斯決定把量子基金持有的5000份標普500期貨合約全部清倉,價值達10億美元。他最開始報價230點,但沒有買家。然後降到220點、215點、205點和200點,同樣無人問津。最後,他在195—210點之間拋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賣壓隨著他的離場而消失了,當天報收244.5點。


為了保全自己,索羅斯毫不猶豫,全線撤退。雖然過早退出讓他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是也阻止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大崩盤後一週,量子基金的淨資產狂跌26.2%,遠大於17%的美國股市跌幅,這也是索羅斯第一次超越了當初自己設定的20%的止損底線。


當下,索羅斯成了這場災難中最大的失敗者。


然而,股災後不久,他就抓住了一次做空美元的機會,最終1987年量子基金的盈利還是達到了14%。


03
達利歐:利用決策系統、設計“純粹阿爾法”基金


股災發生之前,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一直研究獨門的交易決策系統。


最開始交易時,達利歐習慣把每一次用來做決策的標準記錄下來,方便交易後回顧。在積攢了很多標準後,他想到如果將這些標準轉化為公式,就能利用歷史數據對公式進行檢測,然後改進不合理的地方。


這樣一來,他就能得到普適的標準,指導自己的投資決策。橋水最初的利率、股票、外匯和貴金屬系統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達利歐把這些系統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套決策系統。隨著技術發展,達利歐通過量化分析、交易回測,不斷校正系統,達利歐發現決策比預測更有用。


很快,這套投資決策系統起了作用。


在1987年股災中,達利歐捕捉到了市場崩潰的信號,根據決策系統他決定做空股票。那一年,華爾街上的許多公司破產倒閉,而橋水的利潤率達到22%。


然而,達利歐並不滿足於在股災中掙到錢。

黑色星期一重現!1987年股災巴菲特、索羅斯、達利歐怎麼應對的?


他相信只有經常回顧歷史,才能避免只關注現實情況的盲點,才能及時感知危機,做出正確的決策。


幾經市場動盪之後,達利歐意識到想要取得穩定、可靠的收益,可能需要打造一個充滿高質量收益流、合理、多樣化的資產組合。


他想到馬科維茨提出的資產配置理論,這個模型可以根據一組資產的類型、預期回報、風險和相關性確定一個最優組合,但是不能告訴你改變其中的一個變量會產生怎麼樣的漸變效果。


於是,達利歐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找人畫了一張圖,以反映一個資產組合的波動性和質量將會隨著不同相關性的投資的增加怎樣變化。


從這張圖中,達利歐發現如果投資組合中包含15—20個良好的、互不關聯的收益流,風險就會大大降低,同時又不會減少投資收益。


“如果這個在紙面上行得通的理論在實踐中也表現良好的話,那會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於是他開始和同事們利用歷史數據對這個新方法進行回測,結果顯示這種分散配置的方法可以使單位風險收益增長3—5倍。


就這樣,達利歐找到了“投資的聖盃”,也就是將資本分散投資於許多相關性很低的資產,這樣無論在什麼市場環境下都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益流。


根據這種投資策略,達利歐設計了橋水的旗艦基金——“純粹阿爾法”。自成立以來,這隻基金的年均收益率接近 15%。


04
彼得•林奇:被恐懼支配的拋售


美國股市大崩盤時,麥哲倫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正在愛爾蘭旅行。


黑色星期一重現!1987年股災巴菲特、索羅斯、達利歐怎麼應對的?


從高爾夫球場回到酒店後,林奇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一直在跟公司總部通話,和同事們商量應該拋出哪些股票變現,從而應付鉅額的基金贖回。


他們先是在倫敦股票市場上拋出了一些英國股票,然後在紐約也大量拋出股票。據統計,林奇管理的麥哲倫基金在1987年10月的贖回份額達到13億,而出售份額僅有6.89億,買賣比例達到2:1。僅10月19日一天之內,麥哲倫基金的資產淨值就損失了18%,損失高達20億美元。


面對鉅額的贖回,林奇拋出了很多股票,但是後來股市的走勢讓他非常後悔。暴跌後的市場慢慢企穩,到1988年時已經反彈了400多點,回升了23%。林奇後來總結說,即使很恐慌,也應該保持清醒,不應該一下拋售那麼多,而是應該逐步減持,這樣才能最終獲得比那些由於恐慌而將股票全部拋出的投資人更高的投資回報。


在1996年接受美國公共電視網的採訪時,林奇談到了自己對於1987年股災的看法。首先,他認為股災發生的原因是,無論從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市盈率、股息收益率等統計指標來看,當時的市場都漲得太過頭了。第二,人們只記住了股災的時候股市在兩個月的時間裡猛跌了1000點,其中一半還是在一天之內跌掉的,卻忘記了股災發生之前的9個月裡,股市上漲了1000點。最後,林奇認為,說到底1987年的股災並不可怕,因為當時的上市企業基本面都很健康,業績很好、訂單充足、資產負債表沒問題。


05
斯爾必•戴維斯——逆向投資,抄底銀行股


這一場危機中,斯爾必•戴維斯逆向思維的投資法則使他抓住了寶貴的機會。


當時,銀行業普遍陷入困境,媒體報道稱花旗銀行已陷入技術性破產,而富國銀行的房貸虧損額一直在上升,花旗銀行和富國銀行的股價低迷不振。


斯爾必利用自己在銀行業的人脈開始進行深入的調查。與富國銀行內部人士的溝通打消了他的疑慮,而與富國銀行總裁卡爾•理查德的交流更是讓他堅定了信心,理查德告訴斯爾必:“我自己在這家銀行有5000萬美元,因此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斯爾必下決心購買了富國銀行的股票。


當時,花旗銀行的狀況比富國銀行更糟糕,但斯爾必非常看好它的全球化經營,並且也堅信這樣的銀行會“大而不倒”。因此他也購買了花旗銀行的股票,10年後,斯爾必在花旗銀行的投資翻了20倍。


本文由華爾街見聞大師課團隊出品。我們致力於通過梳理、研究、跟蹤國內外頂級大師的思想、配置、方法理念,為投資者打開更廣闊而深入的思維。


黑色星期一重現!1987年股災巴菲特、索羅斯、達利歐怎麼應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