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新編 卷五 訪道

五、訪道

天子問曰:道之安

在?老子曰: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

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緄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

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望。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問曰:請問古之為道者?

老子曰: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

與呵,其若冬涉水;

猶呵,其若畏四鄰;

嚴呵,其若客;

渙呵,其若凌澤;

沌呵,其若樸;

湷呵,其若濁;

曠呵;其若浴。

濁而靜之,徐清。女以動之,徐生。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問曰:當何為?

老子曰:

至虛極也,守中篤也。

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覆命。

覆命,常也。

知常,明也。不知常,㠵,㠵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殆。


卷五 訪道

天子:

道到底該去哪裡尋找呢?

老子說:

道,

仔細看卻看不到,可以用微來描述它;

仔細聽卻聽不見,可以用希來描述它;

仔細摸卻摸不著,可以用夷來描述它。

三種描述都無法準確描述它的樣子,它是這三種描述混而一體的存在。

道,就是這樣一個整體性的存在,從前不會突然出現,以後也不會突然消失。

它無法描述,讓人尋尋覓覓,找到最後也找不到他究竟是什麼,就像不存在一樣。

只能說它無形無狀,沒有具體的形象。

好像能突然感覺到它的存在,仔細看的時候卻又啥都看不見。

跟著它吧,看不到它的尾巴,迎著它吧,也看不到他的頭。

道就是這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把握住當下之道,駕馭好當下之事,亦能推知萬物起始的樣子,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現有都是道運行的結果,道一直貫徹其中不曾離開。

天子:

給我們講講以前善於修道的人是怎麼修的吧?

老子說:

以前那些善於修道的人,其過程是非常微妙深邃的,無法用言語描述得清楚。就是因為無法用言語描述清楚,我只能勉為其難地描述一下:

道作用於身者為炁,先天之炁。

最開始的時候去感受接近他,感覺似有非有,忽隱忽現,要小心翼翼像冬天踩著冰過河一樣;

氣機出現後,還很微弱,怕被驚嚇,一被驚嚇就會消散,此時需尋找清靜之處蘊養,就像怕被四鄰打擾到一樣;

氣凝聚後,還沒有以身體為家,所以對待它要像對待客人一樣恭敬,如果怠慢了,它就會如客人一樣離開;

做到真氣常駐後,它會慢慢凝聚充滿,並慢慢對周圍產生影響,量變引起質變,到時候衝開經絡穴道的感覺就像冰層乍裂,突然而又迅速;

氣機充塞身體時,身體就感覺像沌厚沒有雕琢的原木;

真氣朦朧混沌的樣子又像渾濁的水一樣;

心神沐浴其中,卻能感覺到他的空闊廣大。

氣息鼓盪的時候就應該慢慢讓他靜下來,過於沉寂的時候要慢慢用意念引導他,讓他慢慢升騰起來。要防止陽太過而溢滿,也要防止陰太過而困頓,要讓他能夠往復循環運動起來。這樣就能做到摶氣致柔如嬰兒般了。

天子:

我們該怎麼做呢?

老子說:

讓自己進入極虛靜、極篤定的守中狀態。

在這樣的狀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萬物往而復始的演化過程。

芸芸眾物生髮的最後歸宿都會迴歸於靜,好像最終完成了使命,然後迴歸本源。萬物完成其使命迴歸本源,這是大道運行的基本規律。能知萬物有名,因名而有,覆命而歸根,這就算是瞭解道了。不能理解萬物覆命歸根是常道的人,是對道還很迷茫的人。迷茫而又妄作是很兇險的。越妄作越會被道所殺。掌握了大道演化聚散的規律,知萬物皆帶使命(載道)而來,就能包容萬物,包容萬物就是大公無私,大公無私則可以為王。王肩負天命,天無私無慾效法大道,同於大道不生不滅,就可長久不衰,從而隱藏身形,沒有也不會產生危險(化有為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