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統一了三國,劉備會把天下交給漢獻帝劉協嗎?

哼哼哈嘿l


劉備統一三國之後,當然不會把皇位傳給漢獻帝劉協。劉備想當的就是第二個光武帝啊!這是人類的必然屬性啊,不會有任何改變,這也是政治因素的必然屬性啊!

劉備的最大政治號召不是他是漢獻帝的忠臣,而是他是東漢的宗室,所以他的所有政權口號都是我是漢朝的政權。

新朝末年的情況與東漢末年,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西漢末年統治者並不存在什麼根本性的不可原諒的錯誤,而被新朝替代。

西漢末年的統治者漢成帝漢哀帝的所謂錯誤,其實都只是私德而已。沒有給國家給國民造成非常明顯的實質性傷害,所以漢朝的號召力在民間是非常強大,一旦劉姓政權背王莽政權替代,而王莽的新朝的政治統治能力,國家治理能力嚴重,不如西漢末年。

那些西漢末年的皇帝,雖然私德有一點問題,可國民生活水平並沒有下降。可是到了新朝,王莽他的私德好像一丁點的問題都沒有,可是呢?

國民經濟水平直線下滑,必然被拋棄。而東漢末年的那些桓帝靈帝之類的統治者,一個比一個昏庸,一個比一個無恥,一個比一個刷低了人民忍受的極限。雖然是姓劉的,可又跟王莽有什麼區別呢?天下厭劉久矣。


頂端學術切磋


首先縱觀整個《三國演義》我們都是知道,書中通篇貫穿“尊劉貶曹”的思想。把劉備劉備塑造成一個為了“匡扶漢室”皇室宗親,而曹操卻被冠以“國賊”之名。那麼在這裡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漢獻帝落在劉備手裡,尤其是劉備除去國賊曹操,統一了天下,那劉備會不會把皇位讓給漢獻帝劉協呢?

首先,劉備雖然被稱為皇叔,但劉協是東漢創始人光武帝劉秀的後代,而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一個分支後代,雖然都屬於劉邦的後代,但一個是東漢一個是西漢,而且中山靖王后代有幾百個,劉備只是這幾百個王世子中其中一個的後代。可以說跟漢獻帝劉協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實際上漢獻帝劉協也並不認為劉備是他的真正皇叔,他們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利用,劉備需要一個證明自己是漢室宗親的藉口而已。雖然當時劉協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手中沒有實權,但是有誰的證明能比皇上的親口承認更重要的,同時當時的劉備手中有些軍隊,卻不被人重視,這和其他的正統漢室宗親不同,劉協需要一個在外部聚集力量的人,來聚集忠於漢室的力量。而劉備用漢室宗親的名義召集的手下的人大多都是忠於漢室的,一旦劉備推翻曹操,那麼劉協就可以輕易的收回權利,所以劉協承認劉備是自己的叔叔。

但從禪讓的角度來說,他名義上皇族的身份還不如沒有。獻帝有那麼多兒子,為什麼要禪讓給劉備?但在當時那種情形下,漢獻帝的子孫肯定都已經性命不保。若是獻帝兒子還在,劉備就沒有理由搶奪皇位,不然和他說的匡扶漢室不是背道而馳了嗎?

這一點跟劉秀不同,劉秀是正宗的景帝后人,入了皇家族譜的。所以劉備說什麼“匡扶漢室,忠君報國”之類的,只是個逐鹿天下的藉口罷了。

再者,劉備野心其實一點不比曹操小,也想要一統天下,繼承高祖、武帝的不朽功業。要登基為帝。易中天曾今從他的兩個兒子劉封、劉禪的名字上說劉備有稱帝之心。後來劉備有稱帝之心也慢慢表現出來。

在劉備落難逃到許昌時,國舅董承曾私下向劉備表示漢獻帝想除去曹操,劉備雖然咬牙切齒,滿臉悲憤,並與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過排在劉備心中第一位的還是怎樣擺脫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據勢力。還有就是他在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勢時,他最關心的還是如何與東吳、曹操抗衡,成為第三股勢力。而非如何營救漢獻帝劉協。如果劉備真憑自己的割據勢力,打敗了曹操,他會甘心只做一個開國功臣,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拱手讓給漢獻帝嗎?答案是否定的,世上真沒幾個人能真真擺脫權力的誘惑。起碼劉備不行。

雖然劉備迫於漢獻帝禪位給曹丕的壓力下稱帝,一是不想承認漢室已亡,因為若是不稱帝,就等於承認漢室已亡。另一方面估計是為了給孫權以壓力。孫權歷來自稱漢將。稱曹操為魏賊。而今劉備稱帝,又自稱是漢室的延續,所以孫權在政治上就低了一頭。但是劉備登基稱帝以後,他之前隱忍的品質就蕩然無存了。稱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佈“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以報關羽之仇,全然不把曹丕篡漢的國仇放在心上。對於這個決定,蜀國當時的大臣很多人都進行了勸諫。

時任翊軍將軍的趙雲力勸劉備分清主次矛盾。“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懈,非策之上也。”但劉備就是聽不進去,在眾在臣諫阻無效下的情況下,起兵七十五萬(這個是蜀漢對外兵勢最大的一次討伐戰)討伐東吳。面對劉備的一意孤行,朝中大臣很是無可奈何,就連群臣之首的諸葛亮當時也選擇了沉默。面對蜀國氣勢洶洶的攻勢,吳國這邊也有些慌亂了,當時奪取荊州時,想到了和蜀國關係可能會交惡,但是當時魏國太強,吳、蜀兩國都不可能單獨對抗,所以東吳沒有料到蜀國會興兵來攻。

面對蜀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攻勢,殺得吳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孫權沒法可施,不得不送還張飛人頭和範疆、張達二人,並許諾歸還荊州、並且派孫夫人來求和。但劉備並不領情,反想乘機併吞東吳。但最後用兵失策,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自己也病逝在白帝城中。

其實在劉備心中他要做的並不是“匡扶漢室,拯救天下”的漢室宗親。而是要做漢光武帝劉秀那種繼往開來的帝王。





阿狸阿


如果劉備統一了三國,劉備會把天下交給漢獻帝劉協嗎?



如果劉備統一了三過,會不會交給漢獻帝,這個問題讓我們逐步分析一下。



第一點


劉備最初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名聲,加入了反董聯盟,他自己也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就是中山靖王之後,一直靠著這個名號來匡扶漢室,視為正統。為什麼拿中山靖王之後的名聲呢?


因為中山靖王子嗣太多,而且已經過了數年,根本無從知曉劉備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後,他這一脈根本就不是重要的一脈。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祖上是誰,為什麼堅定地打著中山靖王的旗號?就是為自己成為正統打下堅實的基礎。


就算他是中山靖王之後,有必要隨時都掛在嘴邊嗎?我是中山靖王之後。這不就是刻意想讓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中山靖王之後。這背後隱藏的就是想要推翻暴政,這為其一,確實值得稱讚。這其二就是推翻之後自己作為漢室正統,也要分一杯羹,如果有機會奪得皇位,再好不過。



第二點


記得有一次諸葛亮問劉備,大概意思就是,“主公是否想要稱帝”?劉備這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物,是不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表現在臉上的,但是劉備卻有些激動,被諸葛亮看在眼裡。諸葛亮心裡也知道,其實劉備早就有稱帝之心,從勢力擴大之後劉備就像變了一個人,像一個帝王一樣去看待事情。劉備一直沒稱帝,只是時機未到,如果劉備統一了三國,想必皇位也是早晚的事情,只是用哪種手段我們就沒必要去猜測了。



第三點


劉備征戰多年,兩鬢白髮,一直在奔波,指揮戰局,勞心勞力,終於打拼下來江山。怎麼能能捨得雙手把這江山獻給漢獻帝這個多年的傀儡皇帝嗎?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很難。以劉備偽君子的性格,當然不會把江山送上,只會客氣一番,如果漢獻帝敢要,那麼命不久矣。



第四點


就算劉備把江山送給漢獻帝,漢獻帝敢要嗎?漢獻帝只是被當作傀儡,不是無用之人,如果漢獻帝是一個比較傻的人,可能早就命喪黃泉了。漢獻帝知道,自己做傀儡的時候挾天子的那個人,想要換個皇帝輕而易舉。所以漢獻帝一直都在隱忍,數年的隱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劉備奉上江山,漢獻帝也會禪位給劉備。



總結:


綜合上述四點,劉備有很大幾率不會把自己打下來的江山交給漢獻帝,就算給漢獻帝也只是客套一下,漢獻帝想要皇位,必定要以生命為代價。


這裡是竹韻筆談

此文僅代表個人分析觀點

如果觀點不對請指正


竹韻筆談


劉備對於漢朝政權的忠心是毫無置疑的,也正是基於此,劉備的急公好義,為復興漢室江山出生入死的個人魅力,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他的身邊凝聚了很多的仁人志士。關張萬夫莫敵,臥龍鳳雛胸有錦繡,趙雲黃忠赤膽無敵。劉備統一天下,這本身是個假設的命題,歷史沒有假設。如果真的這個假設成立的話,就算劉備願意把政權交給漢獻帝劉協,劉協能接得住嗎?一個亡國之君,在國家風雨飄搖的危急關頭,劉協有過什麼作為挽狂瀾於既倒?唯唯諾諾,哭哭啼啼,就算有幾個遺老遺少支持,經歷過天下群雄蜂起兵禍摧殘的漢王朝,劉協根本沒有能力維持。更何況,漢室傾頹,十常侍之亂,董卓之亂……桓靈二帝的傳承人,民心盡失。劉備麾下文臣武將,鞠躬盡瘁,馬革裹屍,那些仁人志士們同意劉備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拱手讓給那個葬送了社稷的人嗎?國家初統,百廢俱興,漢獻帝既沒有一呼天下諾的號召力,又怎麼會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劉備也不可能把江山給劉協。




神池泉湧


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猜想。今天的猜想就是如果劉備真的統一了天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他會怎麼對待漢獻帝劉協呢?會讓位嗎?

第一種就是劉備不會讓位於劉協。

第一、劉備小時候就有帝王的夢想。三國志記載,劉備小時候與母親,靠編草鞋席子為生,有一天他看到了一顆五張高猶如車蓋的桑樹,劉備:“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也就是說,他很小就有當帝王的夢想。

第二、劉備並不是無主見的主公,反而胸懷韜略。比如,劉備曾將殺掉車騎將軍(非常高的職位)車胄,叛變曹操。還有,劉璋本來是請劉備來對抗張魯,結果反而被劉備奪去了益州。此外,劉備還曾舉全國之兵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伺機滅亡東吳。這些都暴露了劉備的野心勃勃。

第三、劉備把江山最終交給了自己的子孫。而不是最有可能興復漢室的人。網友說,劉備的乾兒子叫劉封,親兒子叫劉禪,有“封禪”的意味。雖然劉備在臨死前說,諸葛亮可自為成都之主,但是並沒有讓諸葛亮成為成都之主的實際行動。如果劉備真的毫無私心,以復興漢室為己任,一定會言出必行。

第二種看法,劉備有可能讓位漢獻帝,至少會厚待他。

第一、劉備仁義之名是得到廣泛認同的。比如劉備自己曾經三讓徐州,陶謙、劉表、劉璋等人也對劉備或多或少有讓位的想法。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並且有正史記載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見劉備的道德品質很高。他完全有可能在統一天下後,把江山交給漢獻帝劉協。

第二、劉備一生的目標就是興復漢室。劉備的一生可謂十分坎坷,多次寄人籬下,屢敗屢戰,當曹操和孫權崛起的時候,劉備還還在顛沛流離當中。從衣帶詔到漢中之戰,劉備都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當做最大的敵人。無論哪個角度,劉協才是大漢江山最正統的代言人,所以讓位給劉協才能讓世人信服。

第三、劉備不會讓位,但是會厚待劉協。其實劉備是可能讓位的,但是他手下的猛將和謀士未必願意,這一點諸葛亮已經明說了。但是,以劉備的仁義,比如封劉協個王啥的,還是極有可能的。


痞老闆說電影


你好,這是一個歷史問題,如果劉備真統一了三國,也不能還政給漢帝。這是一個權力和利益問題,一開始是打漢帝的旗號,是因為沒有資本,後期厲害了那是樣子,都是政治家的遊戲。



用戶樹下陽光


劉備不可能把天下交還給劉協,劉備權利越來越大會越放不下,也不能放這關係到很多人的前途生死。劉備以匡扶漢室名義來吸引招攬人才,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只會傳給自己的兒子。一旦劉備統一天下時機成熟就會迫使漢獻帝禪位自己。即使劉備想還手下大臣也不會同意,一朝天子一朝臣劉協掌權會幹掉忠於劉備的人來換上自己的人。


影視動漫頻道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的意見是:不會!

原因有三,

其一,巨大的權力誘惑。在中國古代權力就意味著一切,尤其是像皇帝這樣的權力,誘惑性實在太大了。我無法認為一個封建社會的人可以接受皇帝權力的誘惑。參考例子可以看宋高宗趙構,因為害怕岳飛戰勝金國,迎回老皇帝而殺害岳飛。

其二,民心。事實上,如果是劉備統一了三國,全國的人民向著的肯定是我們的劉皇叔。誰還會擁護一個亡國老皇帝?人民都不想讓他當皇帝,劉備幹嘛吃力不討好,讓他當皇帝?

其三,治國能力。事實上漢獻帝基本就沒治國過,跟劉備這種常年當主公,管理百官,收攬人心,四處征戰的人不一樣。漢獻帝自身根本缺乏一國之君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而且到最後估計連漢獻帝自己都不會想當這個皇帝,吃力不討好,還很危險。不如當一個小王,安享晚年多好。


隔壁狐狸小姨


劉備既然把自己當成了漢王朝的後裔,自己努力打下的天下,他肯定自己去繼承,他也是這樣在做,有可能漢王朝的名號不能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說明:

1、劉備打著漢王朝的旗幟的初衷主要是把自己當成漢朝後裔,便於自己號召諸位英雄。

2、便於自己以仁義之師行事,自己做什麼都理所當然(就好比在自己家裡做事,方便)

3、一種憐憫之心,皇叔身份在自己弱小時便於群雄給予照顧。

縱上所述,劉備是不可能的!



歸鄉客


劉備,世之梟雄,打著“光復漢室”旗號,刀光劍影,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漢中。一路艱難,可想而知。確實,打江山難,但守江山更難!如果劉備統一三國,真的讓與漢獻帝劉協,劉協守得住別人幫他打下來的江山嗎?劉協這個守成之君,自己的大漢江山四分五裂,他自己是守不住的,可見他的能力不怎樣,至少實力不允許。劉備願意讓出帝位嗎?也是不同意的,從他兩個兒子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來蛛絲馬跡:一個兒子名字叫劉封,另一個兒子名字叫劉禪,合起來叫封禪,劉備心裡爭當皇帝已非常強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