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小的兒子圓明園阿哥,為何年紀輕輕就被乾隆氣死?

carleo


雍正子嗣不豐。

到乾隆繼位時,除了乾隆外,就只剩下皇五子弘晝和皇六子弘曕。顧念手足之情的乾隆,對這兩個弟弟都很不錯。特別是弘曕,不光最得乾隆疼愛,乾隆還對他大力栽培。不過,乾隆雖然極力栽培弘曕,卻因為做了一個舉動,讓弘曕年紀輕輕就丟了性命。這是怎麼回事呢?

(弘曕劇照)

弘曕出生時,雍正已經56歲了。老來得子,自然百般疼愛。可惜僅過了兩年,雍正便病故了。弘瞻對他父親,顯然沒有什麼觀感。

乾隆繼位後,對這個比自己小22歲的幼弟非常憐愛。再加上弘晝又是個荒唐王爺,根本指望不上。所以,他決定親自教育和培養弘曕,希望他將來能成為輔佐君王的國之棟樑。

弘瞻稍微長大一些,乾隆便為他挑了大儒沈德潛教他習文練字作文章。經過幾年苦學,弘曕不光在詩詞上“不為凡響”,還博學多才,絲毫沒有辜負乾隆的期望。

隨著弘曕慢慢長大,乾隆有意安排一些政務歷練他。弘曕才滿18歲,乾隆便對他委以重任,讓他參與管理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武英殿等處。兩年後,又讓他負責造辦處事務。

可以說,只要弘曕不胡鬧,按乾隆給他鋪的路走,未來必定是位極人臣的朝廷重臣。

然而,一帆風順對弘曕來說,並不是好事。

弘曕5歲時,享受親王雙俸的果親王允禮去世。由於膝下無子,面臨著無人承襲爵位的境地。在莊親王允祿的建議下,乾隆把年幼的弘曕過繼給果親王,承襲了他的爵位。自然,果親王所有的福利待遇,也都被他承襲所得。

(果親王劇照)

年少位尊,還有皇帝哥哥撐腰,這種種的優越感,讓弘曕在品行上漸漸養成了一些壞習慣。有哪些壞習慣呢?

一是對下嚴苛。

弘曕仗著有皇帝哥哥,行為放縱不檢,但他對下屬卻嚴厲苛刻,但凡做錯一點,或有一些讓他不高興,下屬都會受到極嚴厲的懲罰。因此,他的下屬都對他怨聲載道。

二是與民爭利。

弘曕繼承了果親王殷實的家業,同時還享受著親王雙俸等福利,可以說他真不是差錢的主。但與生俱來的貪慾,卻讓他瘋狂斂財,絲毫不顧身份和形象。不僅如此,他還與民爭利,強佔百姓產業開煤礦。

三是恃寵而驕。

乾隆讓弘曕恭送玉牒到盛京,誰知道弘曕竟不當回事,還上奏說,得等他打獵完後,看看有沒有空,再去盛京。

四是不孝生母。

有一次,弘曕生母謙妃壽辰,乾隆沒有及時加賜稱祝。弘曕很生氣,臉色很難看,還言語帶刺地譏諷乾隆。乾隆笑道,你家資豐厚,從不見你給錢贍養母妃,還常常想方設法從母妃處索取財物。你這是為人子該做的嗎?弘曕啞然,這才閉了嘴。由此可見,弘瞻對生母,實在是不孝的。

五是收受賄賂。

弘曕曾收人賄賂,於是要求軍機大臣阿里袞提拔行賄之人,但遭到阿里袞的拒絕。

(乾隆劇照)

不過,這些事儘管讓乾隆很不高興,但乾隆也只是對他多有訓斥而已。

直到有一次,乾隆居住的圓明園“九州清宴”走了火,乾隆才動了真怒。

當時,雖是深夜,但諸王爺們不管遠近,都紛紛趕來救火。唯有住得最近的弘曕來的最晚。不僅如此,他來後,還和其他王爺們說說笑笑,對乾隆半句噓寒問暖的話都沒有。這件事給乾隆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心裡很不是滋味,覺得自己平時最疼愛的弟弟,竟然絲毫不關心他這個做哥哥的安危。於是新賬舊賬一起算,乾隆決定要好好懲罰他一下。

適逢弘曕和弘晝給皇太后問安,不小心跪坐在了乾隆平時跪坐的位子上了。

乾隆知道後便以“儀節借妄”為由,罰弘晝三年王俸。而弘曕,則被乾隆降為貝勒,解去所有官職,並罰銀一萬。

30歲的弘曕,還從來沒有被乾隆這麼責罰過。現在突然受到這麼嚴重的懲罰,再加上他認為懲罰不公,心生氣怨,於是在革職後,鬱鬱寡歡,足不出戶,不久竟氣病臥床了。

乾隆聽說後,內心悔恨交加,親自到弘曕府上去看他。

此時弘曕已病得起不了床。他看到乾隆後,勉力掙扎著想要起來給乾隆磕頭請罪,無奈氣力不支,最後只能以頭搗在被褥上,眼淚卻淌個不停。

乾隆見了內心不忍,便握著弘曕的手哽咽說,我只是想小小懲戒你一下,讓你改改脾氣,沒想到卻讓你得了這樣重的病,說完也是淚水盈眶。

回去後,乾隆馬上恢復了弘曕的爵位,期望弘曕的病也會因為爵位恢復而康復。

可惜一切都晚了,弘曕的病勢漸重,拖了一年多,還是一命歸西,最終離開了疼愛他的皇帝哥哥。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起這個圓明園阿哥,看過《甄嬛傳》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在影視作品中,這個名叫弘曕的雍正小兒子,被編成是甄嬛和果郡王偷情的產物。

當然,歷史上的圓明園阿哥弘曕的身世並非如此,他就是雍正的小兒子,而且生母也不是熹妃鈕鈷祿氏,而是謙妃劉氏。

雍正在弘曕三歲時就去世了,因此教養弘曕之責,是由他的哥哥乾隆皇帝弘曆所承擔的。

乾隆對這個小弟弟要求比較嚴格,安排他和自己的兩個兒子永璜、永璉一起讀書生活。乾隆三年(1738),果親王允禮病死時,乾隆將弘曕過繼給他承嗣,弘曕繼承了果親王的爵位、王府和財產,可以說是生活富足、地位尊崇。

但是呢,誰也沒想到的是,成年後的弘曕做了一系列不法行徑,招致了乾隆對這個弟弟的厭惡和懲罰。

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弘曕的一系列違法行為被曝光,我這裡隨便摘錄幾條我認為比較嚴重的:

1、私自開設煤窯,奪取民產。

2、私自私託高恆,售賣人參,並要各處織造給他購買繡緞什器等物,又不給夠錢。

3、委託兵部尚書阿里袞在朝中安插他的門人。

4、他的生母生母謙妃50大壽時,乾隆讓他準備禮物,結果抗旨不遵。

5、圓明園失火時,所有人都關注乾隆的安危,而弘曕卻嬉笑如常,完全不掛念哥哥的情況。

………………………………

等等等等,這些事可能也是雞毛蒜皮,有些事比較嚴重。但都在這一年爆發了出來。最後,弘曕被降為貝勒,乾隆要他好好反省。

經此一事,弘曕的心態崩了,很快就患上重病。乾隆再三安撫,都沒有用了。

最後,弘曕於乾隆三十年(1765)去世,享年33歲。他的兒子永瑹承襲果郡王爵位。


HuiNanHistory


不能說他是被乾隆氣死的,只能說這位阿哥人生過於順遂,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經不起一點挫折。

雍正不算好色,對他來說後宮娘娘們的吸引力遠遠沒有奏摺那麼大。生育能力也不如父親康熙,活下來的兒子只有六個。乾隆是四子,第六子弘曕因生於圓明園,被稱為圓明園阿哥。

弘曕出生的時候,乾隆都22歲了,已經生過兩個兒子,正是父愛爆棚的時候,所以他可能是把弘曕當兒子看的,尤其雍正去世後,4歲的弘曕沒了父親,令人憐惜,乾隆自然而然的代了父職,對弘曕寵愛萬分,關心備至。

(其實這是乾隆做的決定)

對年齡相近的弘晝,乾隆可能還有一點防備。但弘曕小得能當他兒子,對他構不成威脅,可以放心疼愛。其實也不只是他,幾乎所有皇親宗室都對弘曕照顧有加,有什麼好事兒都想到他。

弘曕5歲的時候,果毅親王允禮(就是電視劇裡和甄嬛談戀愛的那位)去世,無後,莊親王允祿奏請把弘曕過繼給允禮,繼承允禮那一支。弘曕雖是雍正之子,但雍正已去世,他已經沒了皇子名頭,不可避免的將成為旁枝,而果親王府有很大一份家業,誰得到誰偷笑。

乾隆很為這小兄弟著想,同意了。於是才5歲的弘曕就成了果親王,此時乾隆活著的兒子都還沒封王呢,而弘曕“在諸王中較為殷富,弘曕既得嗣封,租稅所入,給用以外,每歲贏餘,不音矩萬”,比一般的老牌王爺還要豪富。

但是乾隆雖疼弘曕,也不可能隨時盯著他,別人又管不了或者不敢管,弘曕理所當然的長歪了。小時候的調皮搗蛋還能勉強用活潑來形容,長大後養成了為所欲為、無所顧忌的性子。

明明都那麼有錢了,弘曕卻還熱衷於斂財,開設煤窯強佔平民產業、勒索商人。神奇的是,他“居家尚節儉,俸響之銀,至充棟宇”,說白了就是又有錢又吝嗇,俸銀都不亂花,存在家裡快裝滿一棟屋子了。

他還很會省錢,經常通過內務府買各種貴重物品,只給很少的錢。內務府大臣敢怒不敢言。

1763年發生了一件事兒,有人告兩淮鹽政高恆替京師王公大臣販賣人參牟利,一查,發現那個王公大臣就是弘曕。不知怎麼的,他欠了商人江起鐠的錢,又不想從庫裡拿銀子出來還,就派了王府護衛帶江起鐠找到高恆,託售人參,牟利以償還欠債。

順帶一說,這位高恆也是位斂財小能手,在鹽政上賺了很多錢,1768年被抄家問斬了。

這事兒令乾隆顏面大失,大為惱怒,決心好好管教這位長歪了的弟弟。

(真實歷史中,弘曕不是甄嬛生的)

恰在此時,又發生了幾件事情。

第一件是弘曕的生母謙妃劉氏過生日的時候,乾隆沒有加賜稱祝,弘曕很是不滿,當面諷刺乾隆,乾隆罵回去了,說你有什麼臉面說我?你對你生母一點都不孝順,只知道跟她要錢!

第二件是圓明園中“九州清宴”突然失火,諸王都趕緊跑來救火,獨有弘曕,住處離圓明園最近,來得最晚,來了後也不關心火勢,只顧著和皇子們說話閒聊;

第三件是弘曕和弘晝一起給皇太后請安時,弘曕坐到了乾隆常坐的位置。

其實這些都是小事,但許多事情加在一起就成了大事,估計乾隆覺得兄弟們不管不行了,借題發揮,狠狠罵了他們一通,對弘曕的處罰是降為貝勒,並銷親王印,罰銀一萬兩;對弘晝的處罰是罰王俸三年。

弘晝神經粗大,經得起摔打,啥事兒沒有。

但弘曕一直是被皇室嬌慣的,經不起這種打擊,竟然氣得病了。乾隆趕緊復了他郡王之位,可弘曕還是鬱結於心,病逝了,才33歲。

乾隆極為悲痛,後悔萬分,說:“以汝年少,故稍加拂拭,何愧恧若此?”意思是你年少輕狂,我想讓你改過自新,所以稍加懲處,怎麼就到這種地步了呢?

總之,圓明園阿哥弘曕不是被乾隆氣死的,而是他太驕傲了,才會遇到這麼點事兒就想不開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位“圓明園阿哥”本名叫愛新覺羅·弘曕,因為他出生於圓明園,所以才有了“圓明園阿哥”這個名字。

再糾正一下,弘瞻不是被乾隆氣死的,他是抑鬱成疾病死的,當然他的死跟乾隆還是有一點關係的。

我覺得恃寵而驕這一詞用在弘瞻身上真的是非常合適。




弘瞻在1733年出生於北京圓明園,在乾隆繼位登基時他只有四歲。

因為他是乾隆最小的弟弟,所以乾隆也是對他十分寵愛,乾隆當時請了清朝名家沈德潛來當弘瞻的老師。

沈德潛以六十七歲高齡得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乾隆帝喜其詩才,稱其“江南老名士”。歷任侍讀、內閣學士、上書房行走,乾隆十四年升禮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加禮部尚書銜,乾隆三十年,封光祿大夫、太子太傅。

在沈德潛的悉心教導下,他終於學有所成,被譽為“詩宗歸於正音,不為凡響”善詩詞的弟子。

乾隆看到昔日牙牙學語的弟弟有了如此成就,也是異常欣慰,隨著弘曕漸漸長大,乾隆也開始委以重任。



在弘瞻剛滿十八歲時,乾隆就讓他去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和藥事房。

兩年後,乾隆又讓他去管理造辦處事務。

造辦處,是清代製造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是宮中具有實權的特殊機構。

弘瞻應該算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吧,才二十歲的年紀就做了如此大官,按理說這樣下去,弘瞻以後肯定會成為乾隆的得力助手,可惜的是後面弘瞻飄了。

都說人無完人,弘瞻也是如此。

弘瞻有一個特別不好的壞毛病,就是特別愛財。

都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在弘瞻這裡可行不通,他可以因為想開煤窯而去強佔平民的產業,又因欠了商人江起鐠的錢,派王府護衛帶江起鐠到高恆處,託售人參,牟利以償還欠債。

這一種種行為都引起了乾隆的不滿,更讓乾隆生氣的是弘瞻他知錯不改,靠身份壓人的行為。



後來弘瞻又以自己是皇上弟弟的身份,去幹預朝政,這一件事情發生後,乾隆累積已久的不滿終於爆發了。

乾隆把弘瞻從郡王降職為貝勒,並罰銀一萬兩。

弘瞻自此就閉門家居,鬱鬱寡歡了,並且還因此生了病。

此後,弘瞻一病不起,不久後便去世了。


所以 ,題主所說的弘瞻是被乾隆氣死的事情並不存在。

總的來說還是弘瞻被寵壞了,受不了打擊而病死的。


千古君


圓明園阿哥,光這名字就牛氣沖天,透著皇家的尊貴和霸氣。這圓明園是一個大花園——皇家花園,被稱為萬園之園,能叫圓明園阿哥,說明是圓明園被毀之前取的名字,因為他生在圓明園。

他就是雍正皇帝的第六個兒子、第十個孩子——弘曕,他的哥哥就是著名的乾隆皇帝——弘曆,弘曆比他大22歲,這一對兄弟很有意思,真正的應了長兄為父的說法了,不管是在心智上、還是在年齡上,弘曆都可以給這位圓明園阿哥當爹了。

由於雍正的子嗣不多,一共生了六子四女,長大成人的只有四子一女,等到乾隆皇帝弘曆繼位,發現自己的兄弟只剩倆了——弘晝和弘曕,於是就越發的疼愛這倆弟弟,對這個小他22歲的弘曕更是疼愛有加。

但是,這個弘曕不知為什麼似乎對這個皇帝哥哥比較害怕,弘曆繼位以後,有一次在圓明園閒逛,遠遠地看見了小弟弟弘曕,於是招手叫他過來準備和他說說話,沒想到弘曕這位御弟撒腿就跑了。這下把弘曆弄的很不高興,但是對一個小孩子能說什麼,只能是遷怒於弘曕身邊的太監,把太監狠狠教訓一頓。

從小見人就跑的毛病說明弘曕的內心裡有恐懼感,他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對這個世界存在一定的恐懼,內心深處對身邊的人都有恐懼感,這可能是那些照顧他生活起居的宮女、太監對他比較嚴苛,使他對這些大人有恐懼感。

乾隆皇帝叫他的時候,他覺得就是一個大人在叫他,他不喜歡這些大人,他恐懼這些大人,於是就跑了。這就是說,弘曕早期的生活中受到過驚嚇,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創傷。

經過此事之後,乾隆皇帝更加重視這個弟弟的培養,請來文學名士對他進行教育,經過精心培養,這個膽小怕人的皇子長大成人之後,果然博學多識,能寫詩詞,而且還喜歡收藏圖書。其實他還有個更大的愛好,後面再說。

乾隆皇帝一看自己的弟弟果然不負期望,成長成材了,非常高興,於是就把這個18歲的小夥子列入後備人才庫,著力進行培養,將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藥事房的權力交給了他,於是這位青年才俊就大顯身手幹起來了。

兩年後,20歲的弘曕正式承襲了果親王的爵位成了親王。因為按照乾隆的旨意弘曕被過繼給果親王,當時果親王的子女都夭折了,果親王一死這一支就絕了,所以莊親王上奏乾隆讓弘曕過繼給果親王,乾隆准奏。

而這個果親王是享受雙份俸祿的王爺,是個很有錢的主兒,承襲這個爵位是很有錢的,但是弘曕不滿足,這時候他的最大愛好已經隨著權力的增長,而日益暴露出來了,那就是——斂財。弘曕特別愛財,但是又是個生性尖刻吝嗇的人。

他的母親過生日,他都不給母親什麼禮物,而且平時還經常從母親那裡要錢要物,這還不算,他的日常生活很節儉,對下人很苛刻,家裡的銀子根本就花不出去,但是他還不滿足,還要到處賺錢,利用權勢,搶佔民間的產業、開煤礦,還插手朝廷軍機大臣的任免,這很是讓乾隆惱火。

但是對這個小兄弟很愛護,就沒有過多地斥責。但是弘曕並不知道收斂,還以御弟的權勢發財掙錢,以至於他的銀子堆在房間裡都堆到屋頂了。1763年,乾隆皇帝下旨調查弘曕,發現他竟然強買蟒袍、朝服、古玩。

乾隆皇帝這下子生氣了,把弘曕大罵一頓,但是弘曕並不悔改,因為他的母親過生日,乾隆沒有賞賜禮物也沒有祝賀,因此弘曕就諷刺乾隆。乾隆很生氣,下旨將弘曕降為貝勒,免去一切職務,罰款白銀1萬兩。

弘曕一下就傻眼了,他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這真是讓他心如刀絞,於是回去就生病了,而主要的致病原因還是罰款,這傢伙太愛錢了,而且聚斂來的銀子也不花,這是一種病態心理。

兒童期人都會一種自卑心理,覺得自己的體力差,害怕大人,到了成年這種自卑心理一般會自然克服。弘曕一直沒有克服這種心理,他覺得有錢才安全,有錢他才有信心,所以他聚斂大量的錢財,不是揮霍,滿足物慾,而是滿足自己的內心的對力量的追求。

因為財富本身也是一種力量,他的內心渴望獲得一種力量,保護自己,權力已經不可能了,只有在錢財上想辦法,所以他才會大量的斂財,而不是揮霍。另外他在家裡對身邊人很是苛刻,這也是內心懦弱——害怕別人的表現,所以他就要在各方面限制別人,以此獲得內心的滿足。

沒想到瞬間失去了權力,還要交那麼多罰款,這叫他怎麼活?幾乎就是要他的命。於是一病不起,兩年後病死。

他的死就是內心傷痛沒有治癒,暫時的權勢熏天,掩蓋了他內心的痛苦,不料,一場變故剝奪了他內心的盔甲,他再也無力勇敢的面對這個世界了,於是很快就死了,即使在死前乾隆恢復了他的王爵也無濟於事。


小小嬴政


乾隆的這個小弟弟叫弘曕,是雍正皇帝的第六個兒子,由於誕生在富麗堂皇的圓明園,故乳名叫“圓明園阿哥”,乾隆作為弘曕的四哥,比弘曕大22歲;輩分是兄弟,按年齡在清朝已形同父子了。



乾隆蒞臨九五至尊時,已經25歲了,弘曕才4歲,一個是風華正茂、揮斥方遒、一言九鼎的天子,一個是天真無邪的兒童,有一次乾隆看到圓明園幼弟在圓明園中玩耍,便逗他一下,誰知招呼過後,弘曕嚇得落荒而逃。

自然乾隆有點不爽,說明幼弟膽略與氣魄都小,但是,乾隆是喜歡這個幼弟的,他認為這是太監們沒給弟弟上好宮庭禮儀課,並沒訓斥弟弟,還專門為幼弟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來教幼弟,後來弘曕在文學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弘曕18歲時,被乾隆委以重任,管理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弘曕20歲時,韓隆讓其承襲了果親王的爵位,足見乾隆對幼弟重視與關懷備至!


但弘曕並非知恩圖報的主,受皇兄如此優待,卻做出了與皇兄願望相反的事,他竟然敢在皇帝眼皮底下以權謀私,利用王爺身份非法斂財,甚至達到了肆無忌憚、喪心病狂的地步;後來,還有非法佔有老百姓財富的事,並且勾結官府賴賬,更匪夷所思的是,用次等的人參頂替優質人參,這簡直有損皇家臉面,是下三濫之舉。

老百姓怨聲載道,就告了御狀,乾隆半信半疑,命人搜查弘曕府宅,卻發現了違製品!以前乾隆曾警告弘曕:“儘管你是御弟,但如果你以身拭法,我將嚴懲不貸,否則,國將不國”。看來弘曕並沒有接受教訓,這次引起的民憤極大,乾隆決定不再慣著他,讓他放棄恃寵而驕的惡習,於是,下旨罰款弘曕白銀一萬兩,降為貝勒,革除所有官職。



本有大好前程,但一副好牌被弘曕打得稀亂,這怪不得誰!從此,弘曕開啟了閉門不出的模式,他想不通,明明是自己和顏悅色的哥哥為何要這樣殘忍地對待自己?弘曕思維進入了誤區後,徹底鑽進了牛角尖,不久就在怨恨與絕望中鬱郁而死,英年早逝時只有33歲。


希望星晨58298869


愛新覺羅·弘曕是雍正最小的兒子,因其出生於圓明園,故而乳名為“圓明園阿哥”。作為雍正最小的兒子,弘曕出生時雍正已是56歲的高齡,不僅比乾隆帝弘曆足足小了22歲,甚至比乾隆的兒子還小,再加上其兩歲時雍正便去世了,因而乾隆對這位幼弟還是極為關愛的,或許正是由於乾隆的寵愛,弘曕長大後著實有些胡作非為,結果最終導致了惡果。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乾隆對幼弟弘曕極為關愛,長大後也是對其信任有加

弘曕出生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6月,已經56歲的雍正可以說是老來得子,然而僅僅兩年後,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去世了,而此時的弘曕不過是個年滿兩週歲的小孩子。

△《甄嬛傳》中的弘曕

乾隆繼位之後,對於這位比自己長子永璜還要小近5歲的幼弟,可以說是非常喜愛的。不僅經常逗其玩耍,還為其請來了當時已經聞名遐邇的著名詩人沈德潛擔任老師,也正是在沈德潛的教導之下,弘曕的詩詞功夫極為出色,被譽為“詩宗歸於正音,不為凡響”,又因善於藏書而被譽為“弘曕善詩詞,雅好藏書,與怡府明善堂埒。”

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康熙帝第十七子,年僅42歲的果親王允病逝。允禮作為乾隆的長輩,其生前頗受乾隆的信任,不僅受命他總理事務,還被賜予了親王雙俸。由於允禮膝下無子,在莊親王允祿的奏請下,弘曕被過繼給了允禮,承襲了果親王的爵位。

△果親王允禮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隨著弘曕的逐漸長大,乾隆也開始對其予以重用。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就讓他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藥事房等事務。而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弘曕又奉命管理造辦處事務。

然而,一方面源於乾隆一直以來的關愛和寵信,另一方面由於果親王乃是諸王中較為富裕者,年輕位尊的弘曕自此卻滋生了一絲浮躁之氣,且此後愈發胡作非為,最終釀成了悲劇。

因胡作非為被乾隆略施懲戒,弘曕竟然就此一命嗚呼

由於果親王乃是親王雙俸,5歲便承襲果親王爵位的弘曕,從小便養成了喜好錢財的習慣。而由於乾隆一直以來的寵愛,又使其滋生了恃寵而驕的性格,這一切應該都是弘曕此後做下諸多不法之事的原因。

△弘曕

擁有親王雙俸的弘曕“居家尚節儉,俸響之銀,至充棟宇”,並不缺錢的他卻依然瘋狂斂財,甚至開設煤窯強佔百姓產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朝廷審理兩淮鹽政高恆替京師王公大臣販賣人參牟利一案時,高恆供稱弘曕也曾因欠了商人江起鐠的錢而參與其中。此後,乾隆帝又查出弘曕曾令人購買蟒袍、朝衣、刺繡、古玩以及優憐,且憑藉身份只給對方很低的價錢。

在瘋狂斂財的同時,弘曕還利用乾隆的寵愛而恃寵而驕,在奉命前往盛京恭送玉玉牒時,他卻上奏要先去打獵,然後才去盛京。而在朝廷提拔官員時,弘曕又囑託軍機大臣阿里袞提拔自己的門人,結果被其所拒絕,這令乾隆對其極為惱火,斥責弘曕干預朝政而毫無顧忌。

對於弘曕的不法之事,乾隆雖然多次對其進行訓誡,卻始終未能使其悔改。於是便通過略施懲戒,使其懸崖勒馬,不至於釀成大禍。於是,在弘曕生母謙妃壽辰的時候,乾隆並沒有按照常例進行加賜稱祝,結果卻令弘曕極為不滿,甚至當面對乾隆進行諷刺。

此後,兩次事件的爆發,使得乾隆最終下定決心要給弘曕一個教訓。一次圓明園“九州清宴”失火,諸王都進去救火,結果距離最近的弘曕不僅來的最晚,而且還和皇子們嘻嘻哈哈,毫無關念之情。另一次是弘曕和弘晝一起向皇太后請安之時,結果卻跪坐在了平日裡皇帝跪坐之地。

△乾隆原本只是向教訓弘曕一下

於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弘曕被降為貝勒,且被罷免所有官職,同時於“1763年九月初四日貝勒弘曕交罰銀一萬兩,九月初九日廣儲司奏為銷燬親王金寶一顆。”

原本乾隆只是打算略施懲戒,卻沒想到被革職之後,弘曕竟然就此抑鬱寡歡、一病不起,乾隆此後雖然親臨探視,並下令又將弘曕晉封為了郡王,但還是沒能挽回其性命。弘曕最終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病逝,終年33歲。


香茗史館


題目有點誇張了,正如尼采前幾天去看牙醫,有個病人說去年有個人拔牙拔死了,而醫生說牙是他拔的,拔完一年那人才自己喝農藥死的,跟拔牙沒有關係。究其原因還是拔牙影響了生活質量但不是直接原因,是間接。關鍵是當事人心理素質,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也要一樣不能斷章取義。


雍正最小的兒子弘瞻是雍正老年得子,2週歲的時候雍正就死了,那麼乾隆長兄如父,他把這個弟弟當自己兒子一樣寵愛。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弟弟不會威脅他的皇位吧,但是在甄嬛傳裡面弘瞻變成了甄嬛的兒子過繼給果郡王,其實不是的,他的生母是劉謙妃,關於這個妃子歷史記錄不多,可見只是雍正晚年得寵的一個名不經傳的妃子。



而這個弟弟小時候的命就很好,後來還做了果郡王的過繼兒子,而乾隆很看重這個叔叔。那會還是世襲制度,所以弘瞻從小就是開掛式的人生,養成了他恃寵而驕的性格。有一次乾隆讓他去辦事情他卻去打獵,還有的事情乾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弘瞻喜歡斂財。最後導致他死亡的導火索事件是給皇太后請安,他跪在了本該皇帝跪的地方。因此皇帝罷免了他的王位,降為貝勒,還罰錢。


弘瞻因為這事是他出生以來最大的一次打擊,於是抑鬱了想著自己的命是不是該到頭了,越想身體越不好了。乾隆還是疼愛他的,來看望他,弘瞻後悔自己以前的行為,乾隆恢復了他的品級,但是弘瞻還是死了。


其實乾隆說是關愛他,但是從小讓弘瞻過於生活在溫室裡面,並且從小把他的過失怪責到身邊太監身上,不及時指出他的缺點,這是寵她還是害他?等他大了就針鋒相對看不慣了。你說這事誰的過錯比較大?尼采覺得這是乾隆的一個陰謀,從小用蜂蜜慣著,長大就有把柄了。你們看乾隆對他的兄弟哪個不好,一開始都寵的不要不要的然後還不都死在他手裡,弘晝也是一個例子。我覺得乾隆和父親雍正對待兄弟的方針是殊途同歸的,先給你好果子吃等你犯事了再辦了你,而雍正的方法呢只要跟自己對著幹的通通殺了。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教育理念:寵溺孩子並不是真的對他好,讓他及時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及時糾正,好過他以後在同樣的地方犯下更大的過失。


尼采廣寒宮中坐


簡單來說,弘曕是病死的。

雍正一生共有十個兒子,其中有四個沒等到序齒就夭折了,還有兩個沒活到成年,真正活到乾隆時期的,只有四個,即弘時、弘曆、弘晝和弘曕。

弘曆就是乾隆,弘瞻是他最小的弟弟,弘時比乾隆年長,弘晝跟乾隆年紀差不多,且同時封親王,他們對乾隆的地位都是能夠造成一定威脅的,唯獨弘瞻出生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比乾隆小了22歲,雍正去世時他才三歲,對乾隆毫無威脅,所以乾隆比較寵愛他。

乾隆三年(1738年),果親王允禮去世,作為乾隆的長輩兼臣子,他是比較受乾隆信任的,乾隆剛繼位時,命允禮總理事務,賜親王雙俸。按允禮只有一子,還早夭了,死後面臨絕嗣局面。

在此情況下,乾隆果斷把弘瞻送了出去,讓他當允禮的嗣子,繼承果郡王爵位(非鐵帽子王繼承降一級)。當然實際上,弘瞻還是乾隆的弟弟,他的生活教育都有乾隆過問。

二十多歲的差距,乾隆這個哥哥完全可以當爹,弘瞻的老師沈德潛就是他親自選的。有了這個老師教導,弘瞻的文化水準甩開了乾隆十八條大街,博學多知、喜好收藏。

弘瞻出生於圓明園,乳名為“圓明園阿哥”,到他十八歲時,乾隆命他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藥事房等等,可謂重用。兩年後,乾隆又命幼弟負責管理造辦處事務。

年輕位高讓弘瞻飄了起來,儘管他不缺錢,但卻瘋狂斂財,或許這是在向乾隆顯示自己無意於皇位?可惜最終弄巧成拙,種種荒唐行徑惹惱了乾隆。


弘瞻的斂財手段豐富多樣,包括省錢(居家尚節儉)、做生意(開設煤窯、販賣人參)等,另加對乾隆權威熟視無睹。

乾隆讓弘瞻前往盛京(今瀋陽,清朝舊都)恭送玉牒(皇家族譜),弘瞻回覆說要先打獵,然後再去出差。弘瞻生母謙妃壽辰時乾隆沒有表示,弘瞻很不滿,出言諷刺乾隆。乾隆在圓明園設宴時失火,諸王紛紛趕來“救火”,雖然只是做個樣子,但也要像一點,弘曕住得最近,來得最晚,還跟其他皇子談笑甚歡,也不問乾隆有沒有事。

最終乾隆將弘曕降級為貝勒,罷免所有官職,罰款一萬兩,簡直就是在割弘瞻的肉。

榮華富貴二十幾年的弘瞻受不了這個打擊,受處分後就閉門不出,鬱鬱寡歡,最終病重。

乾隆得知後,趕緊來挽救自己好哥哥的形象,拉著弘瞻的手嗚咽失聲,連連解釋自己處罰是想讓弘瞻得個教訓,改變臭脾氣之類的。

哭完後,乾隆下令恢復弘曕郡王的封爵,然後弘瞻病逝,享年33歲。


平沙趣說歷史


雍正老來得子,五十六歲上得到了這個小兒子弘曕。雍正最寵信的大臣田文鏡在年近七旬的時候還在硃批中得到雍正的批語說,“朕尚望卿得子”,看來老來得子也是雍正自己很希望的事,並且做到了。

弘曕在雍正序齒的皇子裡排行第六,因為生在圓明園,長在圓明園,所以又叫“圓明園阿哥”。弘曕的生母身份成謎。這個在雍正晚年為其生子的女人姓劉,可稱之為劉氏。《清史稿》說劉氏在潛邸時就是服侍親王的貴人,後來世宗入承大統,在雍正中劉氏被封為謙嬪。如果真是這樣,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之前十幾年沒得寵沒封號也沒生育,忽然到雍正末年生了一個兒子?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認為劉氏是在雍正七年才入宮的。這樣看來因為入宮後得到寵幸而封嬪,然後生子,看起來比較順理成章。終雍正一朝劉氏只得到嬪位,乾隆繼位後尊為“皇考謙妃”,一是提升為妃位,二是承認劉氏的長輩身份。但是劉氏死後卻沒有得到諡號,這是不太正常的。

雍正自己對這個老來得子的兒子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喜愛,弘曕在雍正朝沒得到任何優待。而雍正除了對弘曆早早立為儲君之外,對於序齒的皇五子弘晝也格外喜歡溺愛。還有沒序齒的年貴妃的兒子福慧,雍正格外鍾愛,早早為其安排政治資本,可惜福慧早夭了。

弘曕沒有得到生父的關注,哥哥乾隆皇帝似乎對他也沒有格外關照,並且讓弘曕出本支而入繼為雍正十七弟允禮的兒子。如果說乾隆對弘曕這個血親兄弟真的有過懲治,那其實還是怪弘曕自己。

弘曕因為缺乏教養,所以不識規矩。成年後乾隆給他安排差使,弘曕往往不以公事為重而任性自為。如乾隆命他去盛京恭送玉牒,他卻先要去打獵。另外弘曕愛斂財,甚至霸佔平民財產,從民間商人處買東西幾乎不付錢,或是隻付很少的錢。弘曕似乎是覺得別人都對自己有虧欠,從生母謙妃處索財物,從哥哥乾隆處索恩賞,還總是在乾隆面前無禮,自為是皇帝的弟弟而對乾隆不恭不敬,有不滿意處還對乾隆冷嘲熱諷。

最終乾隆在弘曕又一次御前無狀時對其予以革去親王爵位降為貝勒的處罰,並且罰銀一萬兩,銷燬親王金寶。這是個很重的處罰,但對於弘曕歷來的行止來說也並不算過份。就是民間的家庭,弟弟犯了過錯,當家的哥哥也可以管教,何況這還是君臣。

弘曕卻從此一病不起,最後鬱鬱而終。他死後兒子永瑹降襲郡王,再其孫降襲貝勒,最終弘曕一支的子孫成了普通宗室。乾隆並沒有因為這個弟弟英年早逝便關照他的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