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確診可否不再等核酸測定,以CT影像為診斷標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阻擊戰進行中,如何儘快地找到全部疑似病例、有效切斷傳染源成為疫情防控的焦點。

近日,身處疫情一線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呼籲,應在原有的檢測試劑的基礎上,調整目前的診斷療程,以 CT 影像作為主要檢測依據,對無症狀或核酸檢測陰性但 CT 影像陽性的人予以隔離,以防造成家庭聚集感染。

新冠確診可否不再等核酸測定,以CT影像為診斷標準?

(張笑春醫生的建議刷爆了朋友圈)

確診還得靠病原學診斷

這一建議引起業內廣泛關注:一方面,用 CT 來進行篩查的可行度究竟如何?另一方面,對輕症患者究竟該採取何種隔離措施?

對此,2月4日,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佈會上明確回應:

把CT檢查結果作為診斷標準在我們幾版診療方案裡面是一直存在的

救助方案一直強調,只要是疑似病例以上的病人,要及時送到定點醫院

作為疾病診斷特別是傳染病最終確切的診斷還是得靠病原學診斷,比如核酸檢測

當然影像學有典型的表現,包括其他的表現,我們認為它是一個臨床診斷病例,對這樣的病例我們

需要及時地開展積極的救治

CT 檢查可做初步判斷

記者採訪多位專家瞭解到,目前,無論是核酸檢測還是 CT 檢查都不能保證絕對的準確性。

張笑春醫生介紹,一方面核酸檢測試劑盒供應不足,檢測結果受採集標本方式影響。另一方面,在武漢,很多 CT 診斷陽性的病人由於核酸檢測結果為假陰性,漏診後回到家裡,最終造成家庭聚集發病

“目前武漢市家庭聚集性發病越來越多,而且大多起病隱匿,一次甚至多次核酸檢測顯示陰性,無任何臨床症狀。”張笑春說,好多患者 CT 發現有問題,但核酸檢測結果是陰性,幾天過後,患者情況加重,傳染了一家子。“因此,武漢作為疫區無法在現階段完全依賴核酸檢測去篩查病人,達到切斷傳染源的防控效果 。”

那麼CT 篩查可操作性強嗎?

美年大健康北京分院影像科主任、原火箭軍總醫院醫學影像科醫師組組長王從穎介紹,一般來說,CT檢查

要在臨床上已有典型呼吸道症狀,尤其是有呼吸困難這種症狀,而且臨床檢查也聽到肺裡有雜音,這種情況下使用,CT檢查檢出率才比較高

“但是,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有較為特別的影像特徵。尤其是在感染進程方面,起初是從肺段的毛玻璃樣病變,逐漸發展成多發性的毛玻璃樣病變,甚至最後多發性的實體性病變,有一個比較典型的症狀過程。”王從穎介紹,在武漢當前的疫情下,沒有試劑盒的時候,CT 影像明確的情況下,結合流行病學史,可以進行初步判斷


新冠確診可否不再等核酸測定,以CT影像為診斷標準?

疫區可用CT診斷查缺補漏

張笑春醫生也特別強調:“我提的這個建議只適合疫區,不適合普通、散發病例篩查。普通的散病篩查要做到鑑別診斷,而 CT 不能做到鑑別診斷。”

同時,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很多醫院的醫生,對於疾病的影像表現不是十分了解,就很有可能帶來診斷延誤,所以他們需要等核酸檢測的結果。

“總體來說,如果有條件,當然最好是詢問病史,觀察典型症狀(如發熱、下呼吸道症狀、呼吸困難等)再配上CT檢查和試劑盒檢測。”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主任胡必傑認為,CT 篩查嚴格來說是不可能作為核酸檢測的替代品去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病例。但是,如果在核酸檢測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武漢又存在大量疑似病例無法確診,可以用 CT 診斷作為補充手段進行查漏補缺,從而儘快找到更多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

END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吳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