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什麼叫北京?有哪些典故淵源?

用戶110799716347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我來回答。

北,方向與“南”相對,一般指北方的事物。

京,因為國家的首都都有最高大的建築物,“京”字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我國首都的標誌。

我國有四大古都京城,西京長安、東京汴梁、南京金陵、北京北平,這些就是為什麼叫北京的來歷。

北京城歷史悠久,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稱呼,但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典故,北京最早見於“公元前11世記”周朝的薊,幽州、燕山、中都、大興、元朝的汗八里,民國時期的北平等稱號,真正叫北京是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之後把北平改為北京。


張峰149764346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餘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迴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遊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準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準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北京叫北京這件事,首先離不開明成祖朱棣。


我們知道,北京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個古都之一,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周朝時期的燕都,到兩漢直至唐朝時的幽州,再到遼時的析津府(南京),金朝的中都,元朝的大都,明清的京師,民國的北平以及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

北京從元朝之後,就已經成為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是要說改成北京這件事,就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建都稱帝之後,然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和西征大業。就在這一年,徐達、常遇春等名將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標誌著元朝在中華大地的統治結束。

朱元璋龍顏大悅,將大都改名“北平府”,意思是北方安寧平定。這也是北平這個名字的第一次出現。此時的北京雖然不是國家的首都,但是他在政治經濟上依然佔有重要的地位。朱元璋的兒子,當時的燕王朱棣長期鎮守北京。

太子朱標死後,洪武帝朱元璋將希望都寄託在孫子朱允炆身上,最終朱允炆也成功登基,成了建文帝。然而隨著朱元璋的撒手人寰,公元1402年,作為建文帝叔叔的朱棣發動了蓄謀已久的行動,史稱“靖難之役”。可憐的朱允炆被打敗,下落不明。據說,為了找到他的行蹤,明成祖朱棣才委派三寶太監鄭和進行了下西洋行動。

在南京登基的明成祖朱棣,將自己的年號改為永樂,所以常常被稱為永樂大帝。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將北平府改名為順天府,開始大建北京城,這也是北平被稱為北京的開始。

明成祖朱棣的南京生活過得並不如意。一方面,為了打壓建文帝朱允炆留下的殘餘勢力,他大開殺戒,雖然震懾了所有的反對者,但同時也失去了部分江南地區的民心。另一方面,明朝政權最大的威脅依然來自北方的蒙古,南京離北部邊境實在是太遠,而北平的位置剛剛好。如果派重臣把守北平之地,靠武力奪得皇位的朱棣很不放心。思前想後,他決定遷都。這樣他就隨時可以御駕親征,掃除元朝的殘餘勢力,平定大明王朝北方之患。“天子守國門”的傳統由此在明朝的皇子皇孫中根深蒂固。


公元1421年,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改成京師。清朝依舊沿襲了明朝的稱呼,從此北京的稱謂一直延續到1928年。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南京之後,將南京定位中國的首都。第二年,也就是1928年,又將北京改回了北平。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北京又一次被定位首都。1949年9月27日之後,北平正式改名為北京。


任十三讀史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修建新城,名大都。從此北京成為全國性都城。元代北京城規模宏偉,為解決城市用水,特別是引水濟漕之需,郭守敬主持興修白浮堰,將昌平白浮泉水及西山其他大小流泉引入大都城內接水潭,再連接通惠河以達通州。

此外,又別開金水河,將玉泉山水引入大都宮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宮苑及大都城用水和通惠河水源問題。

由於京杭運河的通航和海上運輸發展,加強了中國南北部的經濟聯繫,也促進了大都城貿易繁榮。明初,為加強北方防禦,決定將首都從南京遷來此地。1403年稱都城為北京,這是北京城定名的由來。



樂幽心屢止


北京是一個有著3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名稱,總共得有二十個以上。例如燕都、幽州、大都、北平等等,例如北京在元朝時期稱為大都,唐朝時期稱為幽州等。在這而是多個稱呼中,北京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稱呼,那北京為什麼叫北京,又有那些典故淵源,小編就簡單給大家分享一下。

北京最早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當時的北京被稱為燕京或者燕都。此後幾百年間,北京地區一直是各個朝代的地方行政區域,稱呼包括幽州、涿郡、薊縣、廣陽郡、燕都等等。

直到元朝時期,北京首次成為中國的首都,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也就是元大都。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
永樂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從此是開始直至民國初年,北京一直作為中國的首都,稱為北京。


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結束,國民政府把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師古社


以前叫北平,然後改成北京





用戶110799716347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餘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迴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遊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準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準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讀歷史故事受益一生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

先看看北京的歷史地名!

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

1369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首先北京在北方這個沒有任何問題,其次一個“京”這個字,“京”的古字形像高大的建築物,本意為人工築成的高丘。作形容詞指高大。由於國都多建在高地上,所以“京”又指國都、首都。

所以一個國家的首都稱之為京,而且這個首都在北方所以就稱之為北京了!

應該是這樣吧[大笑]




縱情山海間


北京名稱是由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準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北京由於經歷了很多的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稱:

1、燕都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

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

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準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波波視屏


明朝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明清時設置順天府管轄首都地區,地位與今日的北京市類似,但管轄面積不同。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擴展資料:

北京歷史稱呼: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後,在堯封帝,此後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準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