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人到中年,要學會“擇友而交”

《易經》:人到中年,要學會“擇友而交”。

《易經》:人到中年,要學會“擇友而交”

對於人生來說,想要獲得一定的成就,自己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但是很多時候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還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因素,也在主導著事情的結局,決定了成功或失敗。

這個因素就是我們自己的朋友,自己身邊的那些人。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不光要自身品行端正,身邊的朋友也要足夠正派,互相接觸久了,並且產生互相良性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一個好的影響,才能夠真正的激發一個人的潛能,形成良性的因素。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這句話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著相同的意思,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前途,走什麼樣的路,塑造什麼樣的人生,某種程度上也取決於他身邊的那些人。

《易經》:人到中年,要學會“擇友而交”

人是有感情的,並且也會互相影響。人的弱點之中,有一個像牆頭草一樣的習性,身邊是什麼樣的人,自己就會受到其影響,好的朋友相互扶持,壞的朋友相互拆臺。

《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九二:牽復,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九二:牽引著陽氣往上運行,這是吉利的。

《象傳》之中說:牽引的著氣往上運行,是由於九二爻辭位於下卦中位,就好像人操守中正,自然不會有過失。

這一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成功的事業是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拼搏的結果,只要得到朋友的幫助,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

《易經》:人到中年,要學會“擇友而交”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某一個層面主觀的努力,能夠讓內在更加豐富,但是少了外在的助力,就很難有好的結果。

一個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擇友而交。

什麼樣的朋友可以交往,什麼樣的朋友要敬而遠之,這是一個人成年之後,必須具備的一個智慧和狀態。

有這樣一個被傳為佳話的故事:

在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古琴,技術非常好,堪稱千古絕唱,只是感覺沒有知音能夠欣賞,有一些惋惜。

有一次他乘船郊遊在江口,那天正好是中秋月圓,他拿出古琴剛彈奏一首琴絃就斷了,他覺得一定有異常的事情發生,心想這個琴絃識得人心,一定是附近有人干擾,於是就派自己的書童到附近查看。

這個時候書童發現岸上樹林中,有一個砍柴的樵夫,樵夫說:“夜裡突然下雨了,我就躲在這裡避雨,聽到琴聲特別好聽,誰知道擾了您的雅興,多有得罪。”

《易經》:人到中年,要學會“擇友而交”

伯牙這個時候就想,一個砍柴的樵夫也懂音樂,一定不能小瞧了他,就請這個樵夫一起來共敘音律詩詞。

兩個人聊的非常投機,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家有老父,平時就靠打柴度日,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博學多才,兩個人可以談古論今,一起討論音律詩詞,不亦樂乎。

他們兩個分別的時候,相約一年之後,在這裡相會,談琴敘舊。

第二年中秋之夜,俞伯牙早早的就來了,但是等了很久都不見鍾子期,於是就取出琴,彈奏了一首,琴聲低沉幽怨,如哭泣的感覺一般。

後來伯牙派人尋找鍾子期,後來才知道鍾子期已經亡故了,就埋藏在和俞伯牙相會的岸上。

伯牙很沮喪,來到墳前取出古琴,彈奏一曲之後,仰天長嘆說:“子期不在了,我的琴聲誰能懂呢,不談也罷。”

說完就扯斷琴絃,摔碎了古琴。

《易經》:人到中年,要學會“擇友而交”

人的一生能交一個像鍾子期這樣的知己就已經足夠了,何必再強求呢,即便有朋友萬千,也抵不過知己兩三,在交的眾多朋友中有一個投機的,能夠聊得來的就足夠了。

所以人到中年之後,要懂得“擇友而交”。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勢利的人在一起難以長久的交往,以名利誘惑結交的,也會以因名利敗落而散。謹記這一個忠告,找到能夠給自己帶來正向幫助和影響的朋友,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終身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