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在深宮尚自知,商女亦知亡國恨——奈何更無一人是男兒

每逢改朝換代,作為最高統治者很少或者從來不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將責任推脫到自己的後宮,認為是她們導致了王朝的興衰更替。

例如殷商的蘇妲己、西周的褒姒、漢朝的趙飛燕姐妹等,將她們稱之為“妖妃”,加以口誅筆伐。

妾在深宮尚自知,商女亦知亡國恨——奈何更無一人是男兒

封建時代社會男尊女卑,除非是出身於官宦家庭,或者是出身高貴的皇族,生活待遇好點,受到部分尊敬。

但終究也是少數權貴的附屬品,必要時也可作為犧牲品。

不僅是普通家庭女子需要遵守種種規定,如果是在皇家,統治者更是會絞盡腦汁,來防止後宮干政,想盡辦法將她們圈養起來,不僅如此還一直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

所以歷史上留下一句:君王城頭豎降旗,妾在深宮哪自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妾在深宮尚自知,商女亦知亡國恨——奈何更無一人是男兒

命運不由自己掌握,甚至遭受更多的磨難,如西晉多次被廢立的皇后羊獻容、隋煬帝皇后蕭氏、靖康之變中皇族貴婦等。

在需要被保護的時候,那些自視高人一等的權貴又在哪裡?眼睜睜看著遭受奇恥大辱,淪為玩物。

論身份地位,哪一個不是出身高貴,那又怎樣,不也是任人擺佈。

但這不代表完全就是附屬品,無論是太平時還是亂世時,所表現出的氣節、見解和能力,相比那些屍餐素位的權貴有幾個能做到,甚至還不如這些女子。

妾在深宮尚自知,商女亦知亡國恨——奈何更無一人是男兒

雖然深居後宮中,畢竟比普通人生活條件好些,又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太平時君明後賢臣正,亂世時也是心繫王朝,與王朝共患難。

如漢獻帝伏皇后,為漢室付出全族代價,唐太宗長孫皇后、明太祖馬皇后、唐昭宗何皇后,明熹宗懿安皇后等。

哪一個不是賢明恭順,德才兼備,又有哪一個不是為王朝盡一份微薄之力。

漢朝呂雉、唐朝武則天,照樣執掌乾坤,王朝不僅沒有陷入混亂,反而更進一步強盛。

妾在深宮尚自知,商女亦知亡國恨——奈何更無一人是男兒

甚至一直被權貴視為低賤的柳街花巷之人,也比這些權貴更有氣節。

如明朝時期有名的秦淮八豔中的李香君和柳如是,是明末南京秦淮河畔中冠絕群芳的代表人物。

當清軍南下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良久,才不情願的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

柳如是卻“奮身欲沉池水中”以身殉國,卻被錢謙益硬拉住了,錢謙益作為明末東林名士領袖,往日滿口忠君報國全拋之腦後,屁顛屁顛主動跑去投降。

妾在深宮尚自知,商女亦知亡國恨——奈何更無一人是男兒

名揚於世的《桃花扇》主角李香君,她的摯愛曾經被標榜為報國之志的名士、官宦子弟侯方域,同樣毫不猶豫投降。

李香君帶著失望,悽切地收拾好行裝,獨自來到棲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裡,出家為道士。

再後來侯方域在痛苦與內疚中,為李香君立碑撰聯,墓前樹碑,碑上撰聯:

卿含恨而死 夫慚愧終生

同樣北宋的微欽二帝、南唐李後主、明弘光帝等在王朝危難時,一個個貪生怕死、不知進取,一味卑躬屈膝求和。

如果看到因為他們自己不作為,而遭受屈辱的女子是不是也會愧疚?

不可否認,歷史上也存在慈禧太后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禍國殃民,造成王朝國力衰退。

妾在深宮尚自知,商女亦知亡國恨——奈何更無一人是男兒

但君王后宮佳麗三千,又有重重宮規戒律,如果不抓緊獲取君王的專寵,那就只能獨居深宮永無出頭之日。

君王自己貪圖享樂、荒廢朝政,後宮之人也不過是投其所好,王朝的衰退沒落,與其何干?

漢高祖唐太宗明太祖一樣後宮群芳無數,但誰又能說他們是昏君、暴君。

反而是像明末時期的吳三桂、洪承疇等,連一些柳街花巷的女子都不如,不思報國反而為虎作倀。

縱使後宮之人深明大義,商女亦知亡國恨,權貴們尚且無所作為,何況處於弱勢的她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