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都有哪些名勝古蹟?

蟲兒-飛飛-_


說一說南寧城區的名勝古蹟如下

①邕江城牆舊址連接原民國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府邸

②原南寧粵東會館舊址,巨有精美建築物……:圖一圖二

③青秀山孔廟:圖三、四、五

④南寧a鄧穎超紀念館:圖六b灕江書院:圖七c城隍廟:圖八等古蹟建築群

⑤南寧邕江閣原毛澤東在一九五八年冬泳邕江……:圖九











黃雲強5


南寧有很多旅遊景點,也有不少的名勝古蹟。

1、邕州古城牆



2、伏波廟



3、金獅巷



4、滕村北府廟



5、望仙岩古巖洞廟



6、海棠橋



7、賓州南橋



8、蔡氏書香古宅



9、宗聖源祠



10、鎮寧炮臺


等等,還有很多名勝古蹟沒有列出來。

去到南寧還可以去以下這些地方旅遊:

青秀山、鳳凰湖、大明山、伊嶺巖、廣西藥用植物園、南湖公園、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南寧揚美古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民族文物苑、南寧市人民公園、南寧市動物園、明秀,

還有大新德天瀑布、隴瑞熱帶動植物保護區、隆安縣龍虎山自然風景區、白玉洞、金倫洞旅遊風景區、弄崗國家自然保護區、崇左縣白頭葉猴保護區、憑祥友誼關、浦寨邊貿城、寧明花山崖壁畫、左江斜塔、崑崙關、紅八軍紀念館、大清國“萬人墳”。


科科君


提起廣西,想必大家首先會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因為桂林山水馳名中外,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眾多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桂林陽朔西街也很出名的,大家先想到桂林也不足為奇,其實南寧的名勝古蹟也挺多的,比如說青秀山、鄧穎超紀念館、五象廣場等等。南寧青秀山是南寧市唯一一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青秀山的風景挺漂亮的,記得當時克南寧,表嫂帶我們去青秀山遊玩了一圈,爬山爬樓挺累的,需要堅持不懈登上樓頂可以遠眺南寧美景,體驗超級不錯的。

周恩來夫人鄧穎超是南寧人,在她的故居專門設立了鄧穎超紀念館,在繁華鬧市朝陽街之中保存著一處名勝古蹟,挺吸引人的,每次去朝陽街逛經過紀念館附近都會忍不住抬頭望幾眼,紀念館的裝修看起來挺不錯的。來南寧旅遊,可以去南湖公園玩玩,放鬆一下心情,也可以去南寧的著名高校裡面逛逛,廣西大學的校園風景還是挺不錯的,樹比較多,空氣清新。來南寧遊玩,記得去中山路吃夜宵,逛夜市,吃正宗的老友粉。


桂林新鮮事


#了不起的城市#

南寧建制於東晉大興元年,至今已有1690多年的歷史,所以說到南寧的名勝古蹟,想必還是特別多的

  1. 揚美古鎮揚美古鎮,位於南寧市的西南部,距離南寧市區僅36公里,公路、水路、鐵路俱通過這裡。揚美古鎮始建於宋代,繁榮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2. 鳳凰谷鳳凰谷休閒旅遊區位於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東靠橫街文化公園,南臨藤嶺水庫,西依鳳凰山脈,景區規劃面積約15.9萬平方米。根據規劃,鳳凰谷休閒旅遊區分休閒度假中心、民間工藝體驗館、自助果園、臺式養生堂、房車營地、濱水休閒六個功能區,是一個集會議、住宿、餐飲、購物、娛樂體育、康復療養、商業服務和後續教育為一體的休閒旅遊區。這裡有完備的康娛設施和文體休閒場所,包括多功能影視廳(舞廳、卡拉OK)、咖啡書吧、檯球室、健身室、乒乓球室、棋牌室、老年大學課堂、手工製作室、游泳池、足浴房理髮室等。

  3. 人民公園、青秀山、石門森林公園、楊美古鎮、南寧動物園、南寧大明山、九龍瀑布、崑崙關、鳳凰谷、 廣西民族博物館、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南寧鄉村大世界、嘉和城溫泉谷、南寧南湖公園、獅山公園、 南寧海底世界、廣西科技館、南寧人民公園、南寧大橋、花花大世界、南寧龍虎山、伊嶺巖、九曲灣溫泉度假村 藥用植物園、南寧孔廟、蘆圩古鎮、大王灘、明秀園、靈水、大龍湖、南寧櫻花谷主題樂園、靈陽寺、 金花茶公園、新秀公園、白鶴觀竹海、名樹博覽園、夢幻歡樂世界、三里洋渡風景區、金倫洞、鄧穎超紀念館 鳳凰塔、西津湖、揚美、五聖宮、頂螄山遺址、蔡氏古院、綠水江漂流、龍珠島、起鳳山、龍鬚河、 天雹水庫水利風景區、一江兩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民族文物苑、霞客古渡、程思遠故居、地王雲頂 南寧民歌湖遊船 賓陽蔡氏書香古宅群景區 沱江漂流橫龍景區 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 南寧邕江 民生廣場 南寧鳳嶺兒童公園 李寧體育園 加勒比水世界,這些也都是南寧好玩的地方,所以有興趣的你來好好看看吧。

金秋很努力


橫縣伏波廟,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梁輝467


南寧的名勝古蹟有很多,比如:崑崙關、邕州古城牆、金獅街等。列舉幾處小編去過的,供大家參考。

一、崑崙關,位於南寧市崑崙山上,崑崙山巍峨峻險,谷深坡陡,地勢險要,是南寧東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險”之稱。崑崙關大戰就發生在這裡。

二、金獅巷,巷內有一段北宋古城牆,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原為北宋時邕州署衙門所在地。整條巷子保存良好,小巷很窄,由青石板鋪成,古香古色。

三、鎮寧炮臺,位於南寧市人民公園內望仙坡。炮臺為城堡式建築,由石灰岩、砂岩砌成。是1917年,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下令築起炮臺,從龍州縣平公嶺上運回一門鐵炮架於臺上,工程於次年7月竣工,命名為“鎮寧炮臺”。

四、林氏舊居,位於南寧市七星路上。據傳林氏舊居大約有百年曆史,曾是南寧一大戶人家的私人宅邸。現在房子已經破落不堪,但仍透露著昔年的奢華,即便放在今日,仍然與眾不同。


廣西資訊臺


說句比較實在不受待見的話,自我感覺南寧是有古蹟,但是名不名勝那得另說,但是我感覺一點都不名勝。至少在全國來說一點都不知名,而且,即使對於南寧本地人來說,要是讓他們叫出幾個恐怕也沒幾個,即使叫得出名字,也只有本地人知道。

而實際情況是很多古蹟舊址就連本地人都叫不出名字了,不是他們不知道,而是被遺忘了。為什麼被遺忘呢?因為可玩性低,這裡的可玩性大抵指的是可供參觀性,遊玩性,換句話說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他們的歷史價值不夠。

為什麼南寧沒有較為有名的名勝古蹟呢?我覺得主要是南寧的文化底蘊相對來說不夠深,不像其他的一些城市那樣,有著很多歷史遺址。還有就是保存不夠完好。

南寧能叫得出的古蹟大抵有孔廟、邕州古城牆、金獅巷、羅文村韋氏祖屋、鎮寧炮臺等!

不過說句實話,我也只去過孔廟、鎮寧炮臺和邕州古城牆,其他都沒去,因為對我來說可玩性不夠!


南寧吐槽君


#了不起的城市#南寧

南寧的名勝古蹟真的非常的多,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種。

1、鎮寧炮臺

為時任兩廣巡閱使陸榮廷於1917年9月興築,次年(1918)七月建成,佔地面積約860平方米。炮臺為城堡式建築,由石灰岩、砂岩砌成,直徑39米,周長120餘米,佔地面積860多平方米。設南、北兩門。城堡中間為炮臺,高 4 .9米,直徑 13.4米,周長 42米;炮位直徑5.6米,周長17. 5米。解放後,望仙坡闢為公園,炮臺經過修整,成為人們遊覽及俯瞰南寧市區的最佳場所。1983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保護文物。

2、新會書院位於南寧市解放路42號,坐北朝南,為廣東新會縣人士集資興建,始建於清乾隆初年,重修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現址長55米,寬20米,原有三殿兩廊一閣,現存三殿兩廊,為南寧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築。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新會書院作為南寧市現存的唯一一座清代會館,見證了前清時期南寧商業的興旺,以及解放路作為老南寧商業中心的繁榮景象。

3、李萼樓莊園

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將近200年的歷史。其創始人是李萼樓的曾祖父李自超。“李萼樓”並非莊園樓名,而是莊園的末代主人,原為新中國成立前的一個大地主。再者李萼樓又是當地名人,後代對他較為熟悉,加上他對莊園又進行了擴建、增建了幾座宅屋、花園和碉樓,使莊園更趨恢宏,故後人將莊園稱為李萼樓莊園。

想去南寧的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哦!


漫然八卦說


#了不起的城市#

邕州古城牆

  

  南寧古稱邕州,自唐代開始築城,城牆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內外砌青磚,中填黃土。城區方圓4.5公里。南寧從晉代大興元年建晉光郡算起,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南寧規模較大的古城牆有兩處,一處是唐朝時期修築的,一處是宋代建置的。唐城牆簡陋,城基均為泥牆慈竹,因之現南寧還遺留有“古城路”的地名。宋城牆為磚石結構,城牆高9.6米,寬為7米,明代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又增高1米,所以高度足有十米多。從20世紀初開始,城牆被逐步拆除,到1956年,古城牆被全部拆除。直至2004年,在邕江大橋北岸東側發現一段僅存的古城牆基112米,並加於保護,成為南寧一景。

  2

伏波廟

  

  位於橫縣雲表鎮站圩東南3公里的鬱江烏蠻灘北岸,距縣城28公里,是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平定叛亂、定疆界、在烏蠻灘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築。始建年代不詳。但北宋慶曆六年(公元1046 年)知州任粹重修已有記載。現存的伏波廟,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有鐘鼓樓、牌坊、前殿、迴廊、中殿,基本保存完整

  3

金獅巷

  

  從當陽街一直通到民生路,長約300多米。屋宅卻多為四合院式的老屋,寬深古雅,靜謐幽深,頗具特色。金獅巷裡還有一段北宋古護牆,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是“蘇忠勇祠”、“府城隍廟”的遺蹟,原為北宋時邕州署衙門所在地,被譽為“邕州守護神”的北宋邕州知州蘇緘在此英勇獻身。

  4

滕村北府廟

  

  位於柳沙園藝場三分場內,南寧市公佈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確立為明朝建築,但廟內文字記載為“狄青徵南蠻”後建此廟。也就是可追溯至北宋時期,已有959年的歷史,抗戰時村民多次配合國民黨軍隊以滕村為據點擊落日寇飛機,阻擊日軍在柳沙灘的登岸入侵,所以北府廟既是文物古蹟,亦是記載著南寧人民抗擊外侮之聖地。

  5

望仙岩古巖洞廟

  

  始建於元初的文物古蹟——望仙岩古巖洞廟,距今730多年,望仙岩是武鳴古八景之一,是武緣縣與起鳳山、黃道山等齊名的古代名勝之一。望仙岩位於武鳴縣太平鎮琳琅村,古廟建在自然形成的巖洞中,洞庭寬廣,自成寺廟,正中立塑玉帝、釋迦牟尼佛、孔子三教聖像,其下平臺是由雕刻有龍、鳳、虎、象、龜蛇、鳥獸、蓮花等圖像的100多塊料石圍砌而成的半圓形平臺。據說過去100多尊神像立於臺上,舊縣誌中也有關於仙岩的記載:“仙岩山山半有巖,寬闊軒爽,巖中神像百餘,相傳前明時夜半自來,村人祀之甚有靈應。”

  6

海棠橋

  

  位於橫縣海棠公園內,始建於宋代,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橋長30米,高9米,橋面寬1.8米,土石結構。海棠橋橫跨香稻溪,猶如“長虹飲澗,靈鰲架空”,是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紹聖四年(1097年),北宋詞人秦觀遭貶謫編管橫州,曾於橋畔留下“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的詞句,海棠橋因此得名。秦觀離世後,橫州人民陸續為他重修了浮槎館 、海棠橋,修建了淮海書院、海棠亭、浮槎館等,只可惜大部分古蹟蕩然無存,惟有海棠橋至今依然保護完好。1988年在海棠公園內的原址上仿古重建懷古亭、海棠亭、秦觀像等景觀,使得這裡古韻猶存。

  7

賓州南橋

  

  位於賓州古城南街與三聯街交接處,是賓陽縣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橋之一,南橋始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全部用料石砌成。橋面鋪墊石塊,橋欄每邊有13根石柱,14塊石板,各雕刻有一幅精美圖案,橋墩上嵌有一對雌雄螭獸石雕,圖案逼真。橋墩上嵌有雌雄螭獸的古橋,在國內唯獨賓陽南橋。

  8

蔡氏書香古宅

  

  古辣蔡氏書香古宅位於賓陽縣古辣鎮蔡村。明朝正德年間蔡家在這裡購置地產建起了古宅,由於戰亂以及各種原因古宅被毀,蔡凌宵於清咸豐九年重修。古宅是典型的清代磚瓦結構建築,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有房189間。主體建築為三進式格局,正廳最高二廳三廳漸次遞減,各廳之間左右均有首廊連接,中間有天井,形成四水歸堂的建築格局,牆體為雙層磚結構,外牆為清磚內牆為泥磚。主要由蔡氏書院、蔡氏書香古宅群、小金洋樓、洋房及其附屬建築所組成。古宅建築風格莊重典雅,保留有嶺南的傳統特色,是研究明清文化的重要歷史遺存,亦具備開發旅遊業的價值。目前是AAA級景區,廣西特色景觀旅遊名村,廣西曆史文化名村。

  9

宗聖源祠

  

  位於七星路一巷25號,坐北朝南,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曾於清雍正、乾隆、咸豐年間數次修葺。該祠是原古城村曾氏族人為祭祀祖先而建的宗祠,該祠按舊品官制中級官員的家廟三進三開間,三階臺階格式規定建造。該建築的柁墩、斗拱雕刻精細,據說是南寧市保存年代較早的古建築之一。2004年南寧市文化局公佈為南寧市文物點。

  10

羅文村韋氏祖屋

  

  位於南寧市羅文大道羅文村內的韋氏祖屋。據調查和族譜記載,該建築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為韋氏的第九代曾任雲南曲靖知府韋學修,仿雲南地方的建築特色和知府官署格式所建;祖屋曾於乾隆四十二年、道光一十七年和1981年重修;該祖屋的三進二井均為明代所建;此外在第三進後面現存的二進為清代加建。

  11

鎮寧炮臺

  

  為時任兩廣巡閱使陸榮廷於1917年9月興築,次年(1918)七月建成,佔地面積約860平方米。炮臺為城堡式建築,由石灰岩、砂岩砌成,直徑39米,周長120餘米,佔地面積860多平方米。設南、北兩門。城堡中間為炮臺,高 4 .9米,直徑 13.4米,周長 42米;炮位直徑5.6米,周長17. 5米。解放後,望仙坡闢為公園,炮臺經過修整,成為人們遊覽及俯瞰南寧市區的最佳場所。1983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保護文物。

  12

新會書院

  

  位於南寧市解放路42號,坐北朝南,為廣東新會縣人士集資興建,始建於清乾隆初年,重修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現址長55米,寬20米,原有三殿兩廊一閣,現存三殿兩廊,為南寧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築。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新會書院作為南寧市現存的唯一一座清代會館,見證了前清時期南寧商業的興旺,以及解放路作為老南寧商業中心的繁榮景象。

  13

李萼樓莊園

  

  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將近200年的歷史。其創始人是李萼樓的曾祖父李自超。“李萼樓”並非莊園樓名,而是莊園的末代主人,原為新中國成立前的一個大地主。再者李萼樓又是當地名人,後代對他較為熟悉,加上他對莊園又進行了擴建、增建了幾座宅屋、花園和碉樓,使莊園更趨恢宏,故後人將莊園稱為李萼樓莊園。

  14

龍母廟

  

  武鳴縣馬頭鎮全曾村廟口屯的大明山“佬僕”廟(即龍母廟、駱越祖母王廟)。“佬僕”廟是環大明山地區歷史上最大、最古老的壯族龍母廟,也是廣西有文物遺存的最古老的龍母廟之一。所供奉的龍母神,壯語叫“佬僕”。神像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被毀,廟宇建築在1950年被拆,遺址上只剩下4個唐代的石柱礎和散落遍地的唐磚和唐瓦。該廟位於風光奇異的羅波潭邊,現存的主建築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現在的神像是1999年群眾自發捐資重塑的。

  15

魁星樓

  

  始建於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重建,已有300年曆史。該樓坐落在揚美古鎮東北面,在一株百年木蘭樹的綠陰映襯和濃郁的蘭花香味的薰染中,魁星樓矗然而立,令人注目。有著悠久歲月的揚美古鎮魁星樓,體現出了南寧的歷史文化特色,是南寧保存較好的文化遺產珍藏,1996年被列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16

黃家老宅

  

  始建於乾隆年間的黃家老宅,位於南寧市上堯鄉永和村,是南寧市至今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古民居建築,這座佔地3300 平方米的老房子,養育過黃氏家族14代人。黃氏先祖原籍山東,宋時隨狄青征討儂志高而定居南寧。康熙年間,黃氏先人黃明通流落至永和村,在當時南寧望族梁氏府中以放牛為生。明通公養牛時發現放養在永和村的牛生長得特別快,便意識到永和村是塊風水寶地,萌生了在此購地置房的念頭。於是請來風水先生擇吉地蓋牛棚養牛,後來通過幫人燒石燒磚自己留下三窯經營,家境始有起色。黃氏二三代則種菜務農,閒來做點小生意為生。至黃氏第四、第五代,開始利用接近上堯碼頭(清時南寧陸路不便,水運發達,上堯碼頭為清代南寧三大碼頭之一)之地理便利,從事運輸木材、油和布匹等商貿生意,很快成為“暴發戶”,遂開始在永和村購地置田,在吉地上營造新宅———福田堂(現黃家老宅神廳)。

  17

邕寧頂螺山遺址

  

  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頂獅山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文物類別為古遺址,位於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清水泉與八尺江交匯處三角嘴臺地的小山坡上。現為邕寧區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隸屬邕寧區文體局。遺址位於距蒲廟鎮西南三公里的頂螄山,東面為清水泉下游,西北有邕江支流八尺江,整個遺址呈西南與東北走向,東西長約100米,南北長約60米,面積4800平方米,遺址橫斷面可見40—50cm厚螺殼堆積,採集標本有蚌刀、石斧、夾砂粗陶片及多種獸骨。該遺址於1994年8月發現,2000年7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將頂螄山貝丘遺址公佈為第五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經考古專家論證,依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原則,把集中分佈在南寧及其附近的以貝丘遺址為特徵的一類遺址統一命名為“頂螄山文化”,這是中國原始文化序列中我區第一個被冠以廣西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

  18

明德街

  

  位於南寧市中心的江北大道上,修建於清朝前。這裡曾經熱鬧非凡,整條街都是青瓦青磚的樓房。但是隨著歲月的變遷,當年的喧囂早已不再,老建築大多已被拆除,如今還剩餘一兩座別緻的小樓湮沒在高樓大廈之中,成為攝影愛好者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沿著邕江賓館前行百米,就是明德街的一頭,兩棟法式風格的小樓便呈現眼前。一處名為旭園,一處為邕寧電報局的舊址。兩棟百年建築物孤零零地矗立於老街之中,在繁華的都市中略顯格格不入。

  作為旭園的鄰居,邕寧電報局舊址更有復古文藝氣息:一套五進四井的庭院,黃色的外牆、紅色的木門、蒼天的古榕,非常典型的法式風格的建築,將中西結合演繹得恰到好處,兼具南寧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邕寧電報局雖然沒有旭園的石拱門,但卻有一堵十分文藝的牆。在靠街的一面斑駁土牆上,掛著一塊寫著“百年電信”、“1884”的木質立體標牌,如果不仔細觀察,路過電報局舊址的時候還以為這是一家文藝書屋,或是小資格調的咖啡廳呢!

  19

鄧穎超紀念館裡的紅色歲月

  

  鄧穎超紀念館位於南寧市民族大道和朝陽路交叉路口處,雖處市中心,卻顯得非常低調。紀念館裡的陳列,不僅回顧了一段歷史人物波瀾壯闊的生平,更再現了老南寧的社會景象。因此,鄧穎超紀念館不僅是南寧人緬懷鄧穎超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二之選,也是許多老南寧追憶者最愛去的地方。

  整個紀念館共三層,屋內佈局對稱,大廳左右各為展廳。展廳由序廳、南寧女兒、求知任教、革命征程、建設時期、相濡以沫和走進永遠7個部分組成。

  懷著崇敬的心情跨進紀念館大門,走進展廳,便被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打動。一樓的主題是“南寧女兒”,是關於鄧穎超兒時家中擺設的陳列。展廳中,鄧穎超曾用過的木質梳妝檯、木桌、床鋪等,都安靜的擺放在那裡,簡單而隨意,似乎主人只是出門辦事未歸……

  

  年輕的情侶們還喜歡逛“相濡以沫”展廳,這裡展出了周恩來與鄧穎超兩位偉人的忠貞愛情,以及他們獻身革命的崇高情誼,有著歷史書中所沒有的小溫暖。在這裡,記錄了兩個人愛情的酸甜苦辣,玻璃後的每一件信物,似乎都在宣告這段愛情的永恆。

  20

粵東會館:南寧的粵客驛站

  

  粵東會館位於南寧市壯志路22號,是民國初年南寧最雄偉的會館建築。如今,粵東會館這座歷經了上百年風雨的古建築已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和妥善的管理,成為南寧古建築中的一座老地標建築。

  粵東會館始建於乾隆年間,作為商會及同鄉聚會活動場所。因為當時旅居南寧的廣東商人集資興建,所以建築所用的材料極為講究,多從廣東直接運來,施工也十分嚴格,也多虧了他們當初不辭辛苦的千挑萬選,才得以在南寧古建築史上刻下珍貴的一筆。

  粵東會館整個建築沿中軸線對稱佈局,以前、中、後三大堂為主軸,兩側對稱地配以廂房和走廊,在兩側廂房與中間主堂之間,隔有一條一米多寬的小巷,一般稱為“火巷”,總體看起來像個“日”字。中國古建築群中軸線佈局的運用是中國傳統平面佈局的集中表現,一踏入會館,會給人一種嚴謹、理性、莊重、和規則的建築風格特徵。

  


Mar嘉


#了不起的城市#

南寧歷史名勝古蹟-崑崙關。 崑崙關,位於南寧市(原邕寧縣)九塘圩北4公里處的崑崙山上,距離南寧市區東北49公里處(現在為南寧市轄興寧區與市屬縣-賓陽縣之分界處),南梧二級公路從關下通過;乃是邕柳(南寧--柳州)、邕梧(南寧--梧州)公路必經的隘口。崑崙山巍峨峻險,谷深坡陡,地勢險要,是南寧東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險”之稱。據史載,古關建於漢代,唐、宋、明、清等代曾多次修築。關的頂峰海拔306 米,原為大明山餘脈,周圍群山環拱,層巒疊嶂,原關口正卡在南寧至柳州(民國時賓陽屬柳州管轄)的南北通道中,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清張鵬展《崑崙關》詩曰:“北水歸臨浦,南方控古邕。—關通鳥道,萬仞銀螺峰……”就是對崑崙關的真實寫照,因此,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裡曾發生過九次較大戰役,其中以宋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狄青夜越崑崙,打敗廣源州壯族首領、知州儂智高之役和民國28年(1939年)12月中國軍隊大敗倭寇的崑崙關戰役最為有名。崑崙關大戰,中方是由當時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國軍第五軍反攻已佔領崑崙關的倭寇。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軍和戴安瀾、鄭洞國、鄭庭笈等部將率領國軍與日寇血戰十餘天,打敗了號稱“鋼軍”的倭寇“坂垣師團”,終於收復崑崙關,殲敵5000多人,並擊斃敵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這是繼臺兒莊大捷後,又一次震驚中外的著名勝利戰役。 \n沃土膏田淪異國,腥風血雨注雄關。戰後,為了緬懷英雄,悼念烈士英魂,杜聿明將軍於1940年春派工兵連建陸軍第五軍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于山上。墓園山下為一座三門四柱石碑坊,國民黨軍政要人蔣介石、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杜聿明等人有題詞、題聯或書刻碑文紀念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