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將:前期猛如虎的秦末大將章邯,為何楚漢戰爭時被各種虐?

譚孝生



一般而言,兩軍對戰的勝敗存亡,大致取決於四個因素,一是將領指揮水平,二是軍隊實力(包括數量、裝備、訓練、士氣、後勤等),三是天時地利等環境因素包括攻守態勢,四是運氣。而對單個將領而言,就算他本人的才能相對穩定,其他因素變化也足以使得勝敗無常。

章邯在秦末農民戰爭前期確實大殺四方,但是仔細分析下這幾次大獲全勝,我們可以發現,章邯實力是有的,但也並沒到出神入化的時候。相反,如果遇上更強的對手,他也可能吃癟。

章邯之前擔任秦國的少府,負責建築。他的首戰是在陳勝手下的周文大軍逼近咸陽時,率領由數十萬驪山刑徒臨時組成的部隊迎戰,大破周文,將其襲殺。

這一戰,雙方的部隊都是烏合之眾。章邯的驪山刑徒畢竟有秦王朝武庫的支持,裝備應該比起義軍要好。但刑徒的士氣和忠誠度可能不如起義軍。不過,章邯的軍隊中雖然是數十萬刑徒為主力,但應該有少量秦軍正規軍作為尖刀和骨幹。數十萬人之間的大戰,這少數骨幹和尖刀有時候至關重要。所以,章邯的軍隊實力上應該略勝周文。至於將領指揮力,周文雖然作為陳勝部下最有軍事經驗的人,但之前只是楚國元帥項燕部下的一個算命先生(占星官),其指揮能力相當一般。所以章邯實際上是完成了一場虐菜的壯舉。

之後,章邯接連獲勝,消滅陳勝集團大量人馬,直接滅掉了陳勝。這個就更不用說了。這時候章邯已經得到了秦王朝大批精兵支持,實力大幅度擴充。而對手來說,吳廣、陳勝等人的軍隊質量和周文軍差不多,數量還不如周文軍,指揮能力大部分也都不如周文,章邯虐了更菜的菜。

接下來章邯的對手變成了舊魏國的魏咎魏豹,舊趙國的陳餘張耳等人,這些人屬於舊六國貴族勢力。他們的軍隊從質量上可能比陳勝吳廣的軍隊要強一些,但比起秦軍還是大大不如;他們軍隊的數量則遠遠少於周文;他們的指揮才能應該比周文要強一些,但比章邯還是有差距。換言之,這些六國舊勢力的整體力量也就是和周文差不多,被章邯打得落花流水也很正常。

實際上,一旦遇到唯一的硬點子——楚軍,章邯便不再百戰百勝。

楚國地大人多,對秦國仇恨最深。秦末的楚國義軍,從數量上遠遠超過魏國、趙國等,比秦軍少,但差距沒那麼大。從質量上,彪悍的楚人也勝過中原國家,尤其還有江東八千子弟這樣的精銳,綜合起來足以和秦軍掰掰腕子。而在指揮能力上,擁有項梁、劉邦、項羽等人的楚軍,不但遠遠勝過趙魏等國,也勝過秦軍——實際上從秦末五六年的戰績來看,論軍事指揮能力,大致是項羽>>劉邦>=章邯>項梁。

所以章邯最初遭遇楚軍,在項梁、項羽、劉邦聯手圍毆下,吃了敗仗。後來他雖然戰勝並殺死項梁,但那是因為劉邦項羽分別帶著一支軍隊去了別處,才給章邯撿了個漏子。而且撿漏之後,楚軍也沒有被消滅,只是向東撤退了一段。

而最說明問題的是鉅鹿之戰。這一戰是章邯率領的秦軍,對戰項羽率領的楚國與諸侯聯軍。雙方在總數量上大致相當(而不是如一些YY文章,說什麼楚軍七萬勝秦軍40萬,甚至楚軍3萬勝秦軍40萬)。在軍隊綜合質量上,參合了部分刑徒餘部的秦軍,比起楚軍+諸侯聯軍可能佔優勢,但他們轉戰千里,已經頗為疲憊,與其連戰連勝取得的士氣高昂大約正好抵消。而當對手是戰神項羽,且採用破釜沉舟的雞血戰術時,秦軍完敗,章邯被迫投降。

這很好詮釋了:秦軍不是神,章邯也不是神。主要看遇見怎樣的對手。

至於楚漢戰爭中章邯被虐,是來看看雙方的實力對比。

大秦王國的精兵一部分在鉅鹿之戰喪失了,剩下的被項羽給坑殺了。章邯帶領秦軍出關,結果部下被坑殺,自己回到關中當王。他新糾集的軍隊就算數量上有幾萬人,這些大部分都是臨時徵發或者從之前戰亂中倖存的,戰力本身就不強;何況章邯被關中軍民視為叛徒、掃把星,得不到士兵的擁戴,軍力進一步打了折扣。

對手的漢軍,從軍隊規模上與章邯軍一個檔次,但都是跟隨劉邦征戰數年的部下,在整體戰力方面已經優於章邯軍。從指揮水平來看,對面有一個與項羽並列楚漢雙神,碾壓章邯的韓信,還有劉邦、周勃、曹參等一票與章邯相當的人,整體指揮力遠勝章邯團隊。再加上章邯雖是舊秦將,卻遭到秦地民眾憎恨;劉邦雖然遠道而來,但先前“約法三章”已經收服關中民心,這種主客易位,進一步增加了雙方的整體實力差距。

章邯能在關中堅持一年,已經挺不錯了。項羽的其他部下和盟友,什麼曹咎、司馬欣、龍且、魏豹、陳餘,基本上沒人比章邯強多少。

由此我們可知,章邯在秦漢之際,作為將領水平基本保持穩定。至於戰績上的起伏波動,是和他本身軍隊實力及對手實力相關。


巴山夜雨涮鍋


發表一下個人意見,歡迎討論。

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一是章邯的對手,二是大環境,三是章邯自己。

對手不同

我們都知道打怪升級,越到後期遇到大boss的能力強大的居多。這個打怪升級的過程就跟章邯的戰鬥過程差不多。剛開始出關滅起義軍的時候,遇到的敵人多是烏合之眾,就跟順風而起的浮塵一樣,什麼周文、田臧、魏咎、周市、田儋了,揮揮手就給滅了。等遇到項梁,確實是個厲害對手,章邯動了心思,詐敗收縮陣線,其實當時秦軍屢次增加援軍,勢力比以前還強。果然項梁被連勝迷惑了頭腦,不小心一個打盹,冒然突進,被章邯就給偷襲打敗,項梁被殺了。這一仗可以說奠定了章邯的威名。於是他覺得楚軍已經沒啥威脅,把目光盯在趙國。章邯圍而不打,想把主要的反抗力量都吸引過來一舉殲滅。很不幸,被吸引過來的有個大boss,名叫項羽。讓章邯吃盡了苦頭,本來局勢大好,不想被翻盤,隊友被滅,他孤立無援。非常痛苦。

而後呢,章邯面對的是劉邦,劉邦的手下謀有韓信。武有曹參、周勃、樊噲、灌嬰,這些人都是在反秦鬥爭中逐漸磨鍊出來的個個作戰勇猛,士卒也是經過考驗的留下來一心想與劉邦拿下關中往東回家的勇士,後來,張良也回來了。士氣不比當年的楚軍差。而章邯呢,手裡的牌卻大不如前了。

大環境不同

當年帶兵滅反秦的起義軍,秦軍也是覺得必須為國家出力了,不然,關中家園要被這些土匪佔據那還了得。那些匪徒呢,秦朝通過厚利收買,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朝廷裡面就是壞蛋趙高也得為了自己的利益出力安排供應糧草,否則再敗,他去哪兒作威作福呢。


在到後來,趙高控制的朝廷與章邯不一條心了,章邯內外受困,那不是也不得已投降了項羽嗎。

等到章邯與劉邦打的時候,那就更糟糕了。秦地的百姓曾經因為劉邦佔據關中時的約法三章感恩戴德,供給糧草慰勞士兵,都被劉邦推辭了,於是齊地百姓高興的是不要不要的,從來沒遇到這麼好的領導,就是秦始皇,那不也徵糧徵人嗎,你看著劉邦真是好,嘛都不要。嗯,官府的糧草就夠了,是不用劉邦去做惡人。

而章邯呢,跟秦人的大仇人站一條戰線。你說說,章邯你投降,本來就蠻不光彩,簡直丟臉到家了。項羽坑殺秦降兵的時候,章邯又幹嘛去了,這些兄弟可都是被你忽悠著投降的啊。秦人認為章邯拿著秦人的人頭換取了自己的平安,忒不是東西,直接由英雄變狗熊。再到項羽進了咸陽,燒殺擄掠,無惡不作。他章邯倒好,自己受了項羽的封賞,當了秦人的王了。哪個秦人會認章邯為王啊,都恨死他了。所以,劉邦進關中的時候,秦人有不少帶路黨,加入了劉邦的軍隊。原來是沒有不對秦派人給他,現在呢,部隊得靠他自己朝暮,就這名聲,恐怕難招到厲害人。另外,項羽也防著他章邯呢,把關中一分為三,令兩個王與項家有過交情。他章邯,是要人沒人,要地地不大啊。

章邯已經不是那個章邯

本來章邯也是一個熱血男兒,敢在關鍵時刻獨立支撐將傾之大秦。怎奈國有奸佞外有強敵,無心殺賊,降了。又怎奈,項羽這天殺的,偏偏就把降兵殺了,留了他。又燒殺秦人國都,卻封他為王。章邯這是被架在火上烤啊。封他為王不說,又防備著他。是啊,項羽雖然欣賞章邯的才能,但是畢竟項梁死在他手上啊,項羽想想都恨得牙癢癢。章邯的心那是一遍一遍的被踐踏啊。聽說那個劉邦好取笑人,要投了他,也不一定有好果子吃。又梗著脖子,誓死不再次受辱。但是,他也只有力量守城了,無心廝殺了。他章邯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

所以說,無論從內還是從外,章邯都無能為力了。


夜航船水手


章邯最為秦最後的名將,自身的能力毋庸置疑,多次平定所謂義軍,章邯一舉破了滎陽,又接連攻破鄧說、大敗伍徐、斬殺蔡賜、招降宋留,逼得陳勝跑到城父。

更難對付的是打著復國旗號的六國遺老們。章邯包圍了魏王魏咎,攻破了齊楚聯軍,魏相周市和齊王田儋都被章邯殺死,就連魏王魏咎被逼無奈自殺了。

後遇楚軍項梁部,章邯在遇接連敗退,仍與項梁決戰於定陶,切全殲楚軍項梁部,斬殺楚軍大將項梁。

這些足以證明章邯非庸才。他為秦爭取了寶貴時間,更是頻頻立功,但是恰恰是因為等等大功讓當時的趙高不滿,更何況當時的秦就是趙高的一言堂,此人心胸狹隘,眼裡怎麼容得下一個戰功卓越的章邯,一旦有機會章邯絕對必死無疑。

期間章邯用大將試探於趙高,果然被其追殺。此時的章邯又遇項羽部,嚐了一次大敗仗,內憂外患使章邯心力交瘁,只得投降了項羽,後封雍王,但是章邯的二十萬秦軍袍澤被項羽坑殺。也讓章邯淪為了秦地子民的罪人。

主要的原因,內憂,國不當國,民亦不存。


布衣大良造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進行了一些制度改革,廢分封、置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了度量衡,建立一箇中央集權制的大秦帝國!

公元前210年十月初四,秦始皇率領五萬精銳秦軍,隨行文武官員約八百餘人從咸陽出發,出武關、過南陽郡,下行至南郡,行至會稽山,祭奠堯舜。然後北上,中途轉至海上,秦始皇親自射殺大魚,而後到達琅琊郡,等待徐福求見仙丹,三個月不見音信,秦始皇只好下令西歸,至平原津染病,其後病益發嚴重,在沙丘行宮病亡。秦二世胡亥謀權篡位,殺公子扶蘇!秦二世登臺後,誅殺兄弟姐妹、功臣良將、公室宗親!倒行逆施,濫用民力,讓老百姓苦不堪言,以致民怨沸騰,終於激起民變。陳勝率先於大澤鄉起義!

秦二世整日亨樂,不到三個月,起義軍就攻破函谷關,打到離咸陽不足百里的戲。這下秦二世怕了,趕緊詢問臣下對策。這時少府章邯建議,現賊兵眾多,情況危急,征伐附近軍隊已經來不及,不如赦免驪山刑徒,把他們組成軍隊去平叛,面對如此狀況,沒辦法,秦二世只好同意了!

章邯在驪山刑徒裡面抽調了三十萬人,組成平叛大軍,跟周文一交戰便擊潰了周文的幾十萬起義軍,旋即出關,平定六國故地的叛亂勢力,率先攻克了滎陽,讓陳勝四處逃命,後被車伕莊賈所殺。然後平定魏地,迫使魏王咎自殺,又擊殺了齊王田瞻,而後與楚軍項梁交戰。被打敗,後得到朝庭增援後,於定陶一舉擊敗楚軍,殺死項梁。便認為楚地叛亂已定,便率軍北上,包圍趙軍於鉅鹿。

此時,王離帶領二十萬秦軍也已經到達鉅鹿。兩軍四十餘萬,按理說平定叛亂指日可待,然而詭異的是,鉅鹿之戰,王離帶領的二十萬軍隊全軍覆沒,連主將王離也被俘獲。章邯被迫退守棘原。由於受到趙高猜忌,又因鉅鹿大敗,受到秦二世指責,怕被誅殺,便投降項羽,沒過多久,章邯部下的二十萬秦軍在新安城南被項羽一夜之間全部坑殺!章邯成了一個光桿司令!

秦滅亡後,章邯被封為雍王,由於章邯此前投降楚軍,直接加速了秦王朝的覆滅,又因為項羽坑殺了二十萬秦軍將士,且項羽入關後,在咸陽大肆屠殺,然後一把火把咸陽宮燒成廢墟。這讓秦地人民對項羽恨之入骨,更加痛恨章邯這個“秦奸”,所以章邯在秦地根本不得人心。再加之章邯因為二十萬秦軍將士因為他而亡,心中有愧疚,無法釋懷,在如此重壓之下,章邯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雄心壯志了。

後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擊敗幷包圍了章邯,於公元前205年7月水淹廢丘,章邯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西有大秦


秦朝最後一任大將 章邯。 其實是有一定統帥能力的,陳勝吳廣幾十萬起義軍被他用牢囚苦力鎮壓下去了,連楚霸王的叔叔項梁也是被章邯所圍剿,至於為什麼後期被各種暴虐 最大原因就是秦帝國的內憂,胡亥只管玩樂,趙高一手遮天 秦朝忠勇能臣被趙高趕盡殺絕,倖免如此的人 人人自危,秦軍實力自然大打折扣。

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遇上開掛的楚霸王,鉅鹿之戰前夕 6國其中一路諸侯軍被困,楚軍統帥宋義和其他諸侯軍圍而不救 一是怕秦軍的強大 二是想保存自己的實力 賠本的買賣讓別人去做,這樣下去有可能再現秦掃6和,所謂時世造英雄,楚霸王項羽拉開了自己戰神的帷幕,找個投敵的藉口先殺宋義,隨後破釜沉舟 置死地而後生 戰時項羽身先士卒 所向披靡,而手下將士逼到了絕路 看到了榜樣 無不以一當十,各路諸侯絕對是看到了項羽絕對的戰況才出兵相援。

至於秦軍為什麼會被大翻盤 是因為秦軍將領章邯與王離根本不可能想到這個時候會有一支數萬人的暴走隊伍來援 自然沒有加強外圍戒備 而是全力圍攻甕中之鱉,當時就連諸侯聯軍看來 楚軍這是白送人頭罷了,而項羽打仗 厲害就在快狠準,這時的章邯軍和王離軍並不是在一起的 項羽領軍直衝王離所部 諸侯軍看到了希望 合圍秦軍,當章邯反應過來之時 王離已經全軍覆沒了,這時候的秦朝已經名存實亡了,趙高把罪名給了章邯 章邯雖然還有20萬軍隊,但是起義軍越打越兇,反觀自己 補給越來越不足 隨時還有趙高陷害,所以就投降了。 之後20萬秦軍還是沒能倖免,一夜被項羽坑殺了。



我是男的哈哈


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並不是主帥的軍事素養,而是這場戰爭的目的性。

前期章邯之所以能鎮壓起義軍,主要是起義軍還沒有形成氣候,得不到主流社會的認可,老百姓對秦的統治還抱有幻想。而秦二世政治團體對起義軍採取暴力式的鎮壓反而激起更多的民憤,從而導致起義軍井噴式的發展,老百姓的天平逐漸向起義軍傾斜。章邯部隊的戰鬥力逐漸衰落,而起義軍的戰鬥力卻越來越彪悍!

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冷月無聲勝有聲


那個時代的悲劇,一個的力量難以扭轉乾坤


用戶70110736859


遇見了項羽,聳了


愛在地球毀滅時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打仗打的是後勤,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支持,神仙也不行


精彩歷史片段鑑賞


首先前期和章邯作戰的農民起義軍基本上都是烏合之眾,後來起義軍不斷的磨合,形成以項羽和劉邦為首的兩支,戰鬥力大增,秦軍很多將士大部分都是以前的六國人,到後面軍心肯定穩的,所以章邯的失敗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