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名姝》,注意到這些了嗎(四)

你看《名姝》,注意到這些了嗎(四)

你看《名姝》,注意到這些了嗎(四)

三、 劇集內核展述與比較分析

首先,《名姝》雖然表面在講妓女,一個看上去沒有任何權益保障的群體,然而此劇的內核是在講女權。在那個年代,“長男繼承製”意味著女性的財產不被任何法律保護,像劇中的喬治爵士,肆意揮霍自己老婆的財產,即便這些財產是她的祖輩辛苦積累下的,她也無可奈何,因為一旦結婚,這些財產就歸丈夫所有,所以瑪格麗特說“嫁個小老闆,看著男人把她掙來的都據為己有,還不如嫁一條狗。” 在整個女性群體都處於社會底層的時代,婚姻不過是另一種巧取豪奪的手段。而賣身,成為一種正當的盈利手段。將目光正面對準她們,而不是帶著猜忌、好奇的探索目光,去定義她們的骯髒與齷齪。去帶著有色目光,做道德衛士,去審視別人的生活。她們也是正常人,也有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愛好,在性別不平等的條件下,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

其次,這部劇重新正視了性產業在英國曆史中的地位,正視了妓女的價值和對時代的推動。人類的進步史,往往離不開暴力與性。在喬治王朝的統治下,18 世紀的英國,充斥著性愛和麻醉劑。人們進行著大量的性愛活動,而且大半數都發生在結婚之前。此外,私生子、出軌、賭博、鴉片與酒精充斥著整個時代,到處是淫蕩的酒鬼。因此,當女主角喊出:“這個城市的一磚一瓦都是我們的肉體組成的”,是完全沒錯的。

你看《名姝》,注意到這些了嗎(四)

你看《名姝》,注意到這些了嗎(四)

所以劇名叫《名姝》,一開始所有人都會覺得諷刺,在一個混亂的男權時代,靠自身的努力去取得獨立與自由,乍一看這劇彷彿物化了女性,傷了女權主義者的神經。殊不知,它的創作班底就是女性。導演、編劇,全是女的。如果說18世紀的妓女回憶錄,是女性首次通過出版物在公眾面前展現自我,講述自己的故事;那麼,這部講述女性在特殊年代夾縫求生的亞文化劇,也像是一種革命吧?像這劇以搖滾風格主導的原聲音樂一樣,代表著獨立和自由。劇中的每一個人都追逐著自我,無論是嚮往著真正愛情的姐姐夏洛特,還是有自己原則與底線的瑪格麗特,或者背棄了信仰的修女,每個人都痛苦著,掙扎著,彷徨著,沒有完美無缺的例子,沒有聖人,每個人都在生活的泥潭裡掙扎著,高境界的劇,從來不把誰釘在恥辱柱上,或是擱在神壇上,追著人性的本能去拍,需要拋棄一些“正三觀”。

綜合上文對 《名姝》的構成與分析,作為17年大熱的一部英劇,名姝在英劇的傳統繼承中完成了創新與發展,繼承英劇的精準與細節的考量,同步對比英國曆史劇中的經典《唐頓莊園》,兩劇在時代上選擇了相近的時代,名姝更早一點,在18世紀,唐頓莊園在19-20世紀,兩劇的社會背景有相似的地方,“長男繼承製”貫穿了英國幾個世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兩劇都對女權進行了探討,唐頓莊園中,Mary要繼承家中的財產,為了不讓她婚後的家產落入他人之手,家族費盡心思找來遠方親戚,與Mary成婚,而一家三個女兒,三女兒最追求自由,忽略階級,嫁給了家裡的馬伕,值得一提的是,三女兒的扮演者傑西卡·布朗·芬德利,也是《名姝》中二女兒夏洛特的扮演者,這兩個角色的共同特點都是追求獨立、自由,且果敢、有勇氣,充滿力量。在人物刻畫上,都採取了刻畫群體的方式,設置主要角色、輔助角色、臨時角色,讓人物弧光有所過渡。在題材的選擇上,《名姝》更大膽也更激進,而《唐頓莊園》則更加保守一些,儘管在它們的劇本中,都涉及到了家庭內部的矛盾,但是《名姝》的矛盾進展的更快,節奏也更加激烈,《唐頓莊園》整體節奏較緩慢,矛盾的鋪陳與展開也更加溫和。在視聽語言上,兩者的區別也有一些,鏡頭方面,《唐頓莊園》採用的景別較大,因為莊園需要大全景、大遠景去拍攝,而《名姝》中的房子較小,人物較集中,無需用太大的景別,所以《名姝》中,中景別,小景別用的較多。

《名姝》作為今年英國曆史劇情劇中較出彩的一部,在頗有創意的藝術特色、統一而延續的美學風格、隱藏在水面下的主題表達方面,都帶給我們區別於以往歷史劇節奏緩慢、敘事繁瑣的全新感官體驗,向觀眾傳達一種新鮮潑辣的衝擊感,將英劇傳統的優質、注重細節、完美主義、精緻,與進展飛快的節奏、火辣的選題、層疊交織的矛盾、現代感相結合,這種結合,是值得我們在以後的學習、創作中借鑑與發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