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要求

作者:鍾開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應急管理教研部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要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有效應對各種重大突發事件,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是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的必修課。

準備能力:提前謀劃部署。準備能力是指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突發事件和需要承擔的急難險重任務,提前做好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準備的能力。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經常面臨各種風險,各種突發事件多發併發,給社會正常運行帶來衝擊。“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準備能力體現的是領導幹部的憂患意識和主動預防思維。毛澤東同志多次說過,不論任何工作,我們都要放在最壞的基礎上來設想,從最壞的可能性來想,來部署。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現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做好應急準備,必須堅持底線思維,保持高線追求。我們要主動適應現代複雜條件下有效應對各種重大突發事件、圓滿處理各項急難險重任務的需要,構建實物儲備、合同儲備、能力儲備等各種方式為一體的立體化應急儲備體系,完善應急資源緊急徵用和跨區域調度程序,做好應對極端情況下峰值需求的資源準備,做到備得足、找得到、調得快、用得好。

洞察能力:及時發現問題。洞察能力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紛繁複雜的局勢中抓住主要矛盾,從變化中把握髮展趨勢的認知能力。洞察能力是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重要能力,它要求領導幹部對內外部環境和實際情況有非常敏銳的感覺和非常準確的把握,能夠看到別人忽略的細節,能夠推測出很多關聯的原因和因素,及時發現經濟社會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隱患。古人云:“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洞察力實際上就是對事物深邃的預見力。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並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城鄉安全風險辨識,全面開展城市風險點、危險源的普查,防止認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問題的發生。”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首先得知道所在地區和部門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需要處理的急難險重任務是什麼,才能做到“對症下藥”。

決斷能力:快速形成方案。決斷能力是指面對錯綜複雜的局面,及時作出準確判斷和決策的能力。決斷的過程,就是明確任務的過程;只有任務明確了,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吳子·治兵》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面對急難險重情況,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資源有限,領導幹部是在與時間賽跑,只有敢做決斷、做對決斷、做好決斷,才能儘快形成正確方案。毛澤東同志指出:“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幹部兩件事。”鄧小平同志指出:“我的抓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方針性的東西,這些我是要管的。”如果決策的方向錯了,解決問題的思路錯了,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竹籃打水一場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突發事件要臨危不懼、沉著冷靜、敢於負責,關鍵時刻要親臨現場、靠前指揮、果斷處置。”提高決斷力,領導幹部既要有勇,又要有謀。一方面,要敢於擔當,勇挑重擔,“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面對複雜局面和棘手難題不是猶猶豫豫、優柔寡斷、搖擺不定,而是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速戰速決。另一方面,要善於思考、勤于思考,“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進而確定最優的方案。

組織能力:有序指揮調度。組織能力是指動員和帶領相關人員執行決策方案、實現決策目標、完成工作任務,把戰略決策和預期目標變為現實結果的能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決策決定了的事、佈置了的工作,只有執行到位了,才能產生實際的效果。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多做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的工作,多做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進感情、激發動力的工作,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作為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組織指揮者,領導幹部只有做好人員的科學分工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搭建結構良好、分工合理的團隊,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才能提高執行效率,確保有力有序有效地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處理急難險重任務,通常是一個大兵團作戰的行動過程,需要各個層級、各個地方、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的人員參與其中。此時,需要組建一個“1+N”的強有力的組織指揮架構——黨政領導掛帥總負責,相關人員整合為若干個工作組,大家分工負責,權責清晰,忙而不亂。組織科學有序,就能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如果組織渙散無力,各自為政,四分五裂,就會導致人心浮動,人人自行其是甚至相互衝突。

引導能力:有效對外溝通。引導能力是指對社會相關方面積極進行溝通,主動引導輿論,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塑造良好形象的能力。對外溝通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主動引導輿論、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輿論的力量絕不能小覷。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處理急難險重任務,更需要領導幹部發揮引導力,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形成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氛圍。新聞輿論引導是對外溝通最重要的方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全媒體的不斷髮展,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在全媒體時代,如何與媒體打交道,與公眾溝通,及時主動發聲,守住紅色地帶、改變黑色地帶、轉化灰色地帶,佔領輿論的“主陣地”,贏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是領導幹部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功。重大災難很容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媒體報道的焦點。應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輿論關注,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25日 0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