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木必有根!宜賓的老祠堂,你知道有哪些?

祠堂俗稱“家祠”或“家廟”,“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是同姓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聚會場所。

參天之木必有根!宜賓的老祠堂,你知道有哪些?

據宜賓研究四川移民姓氏文化的學者陳偉平先生提供宜賓部分家譜中祠堂線索,清代至民國,宜賓有十九個家族祠堂。由於歷史原因,宜賓城區的眾多祠堂建築今已不存,在部分鄉鎮也保留不多。它不但是宗親家族在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也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象徵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宜賓城內的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

城內十九家祠堂:

宜賓城區的十九家祠堂分別為鍾家祠堂(今縣府街)、連家祠堂(今青年街)、周家祠堂(湧泉街,尚餘有部分建築照片)、葉家祠堂(北正街,餘有大門山牆及部分建築)、馮家祠堂(今女學街中學旁,建築保存完整)、 鄭家祠堂(兩個,一在今劉臣街,一在今將軍街)、黃家祠堂(今文重街小學)、 楊家祠堂(魯家園)、龍川黃氏祠堂(具體地址不詳)、賴家內祠堂(今西郊街道新建村)、趙家祠堂(據家譜記載在東門內天官府)、馬家祠堂(今江北馬家祠)、凌家祠堂(今翠屏區宗場鎮)、陳家祠堂(今翠屏區宗場鎮)、謝家祠堂(據家譜記載在北關外麻糖壩)、聶家祠堂(抗建路,現宜賓百貨公司倉庫)、羅家祠堂(據家譜記載江北吊黃樓雷闢石)和鍾家祠堂(走馬街,上世紀四十年代毀於火災)。

參天之木必有根!宜賓的老祠堂,你知道有哪些?

在宜賓眾多老人記憶中,當年遍佈宜賓全城的大小祠堂,一般建築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幾乎用盡巧工、不惜成本。祠堂大多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結構宏偉、工藝精美,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久遠的傳統文化。

大部分祠堂建築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城區女學街馮家祠堂:

目前宜賓在女學街保存較完整的是馮家祠堂,李莊古鎮也保留有張家祠堂,這些都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值得研究和欣賞。

翠屏區女學街有民國老建築馮氏家祠,是宜賓市老城區內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祠堂建築。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左右,坐北朝南,四進四合院,建築面積1212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構造,穿鬥結構,室內置有望板,共有前中後三個廳。前廳面闊三間15.5米,進深四間7.8米。中廳面闊四間15.5米,進深四間8米。後廳面闊三間15.5米,進深四間7.5米。祠堂大門側石刻對聯,上聯:“承大樹家聲本榮枝茂”,下聯:“飲金沙江水源遠流長”,牆體磚上銘文“馮氏家祠”。

馮氏家祠所涵蓋的建築型制、祠堂布局、祭祀禮儀以及家譜、傳記事略等,反映了民國時期宜賓民居建築文化形態,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和地方史的重要資源,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2011年4月初,馮氏家祠被列為宜賓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

李莊鎮張家祠堂:

張家祠堂位於李莊鎮同濟社區,始建於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張師德為首的張氏族人集資660兩銀子,從族人手中購得的大宅,為表達張氏子孫愛敬祖先之心,專闢為追遠根本的宗祠之用。

張家祠堂坐南朝北,古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原為二進院落式四合院建築,硬山抬梁加穿鬥式木構造,小青瓦屋面,地面為青石鋪地。分為前殿、中殿、後殿,前殿現已改建為現代式建築,中殿正面為楠木,精心雕刻的檻窗、橙牆共28扇,通面闊六柱五開間28.3米,通進深四柱落地9.5米。後殿正房與廂房搭交而成,正房通面閥四柱三開間30.3米,通進深五柱落地10.1米。

這座宗祠的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其廳房的50扇窗門(現尚存24扇)別具特色。每扇窗長2米,寬0.6米,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鶴,50扇窗共百隻仙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飛彩流雲,謂“百鶴祥雲窗”。據李莊《張氏宗譜》記載,這座張家祠堂裡的每扇窗門,雕刻工價都要14兩紋銀,相當於清朝一個正一品官員的一月俸銀。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時也為這樣精湛的建築藝術而讚歎,曾將張家祠百鶴窗、文昌宮、奎星閣、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為“李莊四絕”。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央博物院及所屬數千箱國家級珍貴文物曾歷經艱辛轉運來李莊,就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長達五六年之久。這期間,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同濟大學等十多家國家級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紛紛遷駐李莊,知名專家學者雲集,使這裡成了抗戰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2005年,此處成為“中國李莊抗戰陳列館”。四川省人民政府於2007年公佈張家祠堂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宮村趙家祠堂:

趙家祠堂位於宜賓市翠屏區雙城街道(高店)天宮村,修建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坐北朝南,現存建建築有正房、廂房,其餘已毀。正堂為帶前底構造,開間五間24米,堂屋為庭堂造式,四柱三間,次間為九柱八間,進深10.6米,穿鬥結構,十三架椽,上下兩層。東廂房殘存一間,單坡屋面,五架椽,上下兩層,西廂房殘存三間,單坡屋面,五架椽,上下兩層。裝修為木裝板,方格窗,龜背錦窗,竹編牆,素土地面,小青瓦屋面,封火山牆,正堂隔斷殘存局部圖案。

西郊街道劉氏祠堂:

劉氏祠堂位於西郊街道天池村,建於民國時期,為劉氏家族所建祠堂。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由門房、東西和房、正房圍合成四合院佈局。四階垂帶踏梯至門房,門房為八字槽門,雙開木板門,雕刻精美戲劇人物。

劉氏祠堂牆為磚結構,門高3.1米、寬l.35米,額枋陰刻借書“劉氏宗祠”。門柱陰刻對聯,廂房抬梁結構,面闊四柱三間7米,進深四柱三間6米,正房為抬梁木結構,面闊四柱三間20米,進深五柱四間l2米。屋面為懸山頂小青瓦屋面,四周牆為方磚錯砌,成“山”字形圍牆,竹編籬笆牆,素土地面。

此外,翠屏區還有位於思坡鎮金城街4號的呂家祠堂,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坐北朝南,佔地面積448平方米,四合院佈局。位於趙場街道芝麻村的薛家祠堂,建於清代,祠堂原佔地220平方米。位於翠屏區金坪鎮中心社區的韓家祠堂,坐南朝北,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為韓氏家族於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辛未年造,平面為四合院,現存門庭、廂房和正房。

參天之木必有根!宜賓的老祠堂,你知道有哪些?

你還知道宜賓有哪些祠堂?歡迎評論留言,告訴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