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t815856169


在明末清初動盪的時局中,吳三桂先是作為明朝的山海關總兵,後來搖身一變成為清朝三藩中的平西王,他的立場問題對當時的時局產生了重要的變化。吳三桂因為父親和陳圓圓的原因,對大順政權極為憤恨,於是他轉投清軍立下不小戰功。後來慾求不滿的吳三桂又再次叛清,但是他苦戰八年,為什麼也沒恢復漢人的天下?

1:吳三桂的生平過往

其一:吳三桂的獻關原因

在明朝末年,除了關內的起義軍此起彼伏,關外的後金軍隊也時不時的來到明朝的國土上來打牙祭,吳三桂受命把守山海關,成為了明朝邊關的一面長城。當北京城馬上要被李自成攻破的時候,吳三桂率領軍隊前往北京城勤王,但是因為北京提前淪落,吳三桂又回到了山海關準備投降李自成,正當雙方同意的時候,爆出吳三桂被抄家父親被抓的事情,他的最愛陳圓圓也被大順軍俘虜,於是他投降了清朝。

其二:吳三桂的赫赫戰功

聽聞吳三桂的動向,李自成率領大軍出關攻擊吳三桂,在一片石的地名附近,自我感覺良好的李自成沒想到吳三桂開關請來了清軍。大順軍雖然戰力也挺強,但是依舊擋不住如狼似虎的清軍。李自成失敗之後率軍在北京匆匆即位以後就退往西安,之後以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和明朝殘存宗室為主的南明開始佔有半壁江山對抗清軍。吳三桂在這過程之中,為清朝立下了顯赫戰功,雖然在磨盤山之戰差點被李定國打死,但是吳三桂還是為清軍攻下了雲南,於是吳三桂受封平西王,就位於雲南。

2:吳三桂的“反清復明”

其一:吳三桂對清朝不滿

之後吳三桂就位於雲南,和尚可喜等三藩割據了南方很大的一部分,但是清朝對他們的限制措施很快就引起了吳三桂的不滿。吳三桂所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等依次被清朝收回,除此之外,清朝準備把三藩徹底乾坤大挪移,前往遼東,這更引發了吳三桂的憤怒加恐懼。

其二:吳三桂起兵反清

在這些外力因素之下,按捺不住的吳三桂終於開始起兵造反,他在雲南假惺惺的祭拜了親自被他絞死的永曆帝的墓,又重新讓自己和部下穿上了明朝的官袍,三十萬部下齊出,但是苦戰了八年的吳三桂終於在嶽州之戰中徹底被清軍打垮,吳三桂憤恨而死。

其三,吳三桂失敗原因

吳三桂擁有這麼多軍隊為什麼還是失敗呢,當然這和清朝此時的大環境密不可分。經過入關之後幾十年的發展,社會走向穩定,沒人願意和吳三桂幹反清的事情,吳三桂畢竟只是雲南的一個藩王,靠僅有的財力無法抗衡中央。清朝對其他兩藩的暫停撤藩孤立了吳三桂,最重要的是,人民無法忘記他親手絞死永曆帝而現在的惺惺作態導致的人心向背。


歷史課課代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扯淡。

如果吳三桂真的手裡有30萬精銳,是不需要苦戰八年的;如果吳三桂真的想要恢復漢家天下,他也不會輸得這麼慘。

從1673年吳三桂揭竿而起,三藩之亂爆發;到1681年清軍殺入昆明,三藩之亂結束。吳三桂真正經歷了一次八年抗戰,但最後結果還是歸於失敗,吳三桂最後也在失敗的曙光來臨之前一命嗚呼!結束了其可恥的一生。

想當年,旌旗萬里,群雄響應!到如今,國滅身死,遺臭萬年。八年的造反之路成為吳三桂作死的一場夢。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吳三桂造反之路的失敗?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吳三桂這個人不行

吳三桂從本質上說是一個軍閥,而且是一個沒有節操的軍閥。

從明朝末年救援崇禎的姍姍來遲,到和李自成由親密到決裂,到最後投降清朝成為被人鄙視的走狗,吳三桂充分發揮了有奶便是孃的軍閥本色。

這也使吳三桂從沒有真正的收穫過民心。

在那個拳頭就是真理的時代,吳三桂不得民心,固然不耽誤他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卻不能保證吳三桂真正建立一個漢家王朝。

如果說1644年沒有來得及救援崇禎是一次意外,那麼1661年勒死永曆帝則使吳三桂成為天下漢人的公敵。

跟著吳三桂造反,就像讓抗戰的仁人志士們跟隨汪精衛一起反抗日本侵略一樣,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諷刺的設定。

而且吳三桂在勒死永曆帝之後,根本就沒有做任何反清復明的準備。

在天下漢人苦苦支撐,最需要吳三桂挺身而出推翻清王朝,重建漢家天下的時刻,吳三桂在雲南大興土木,揮霍無度,培養自己的小王朝,做著永鎮雲南的美夢。

吳三桂的揭竿而起,並不是因為他想要替漢人奪回江山,而是因為自己被康熙忽悠之後惱羞成怒。

本來他主動請求撤藩就是想做做樣子,不曾想年輕氣盛的康熙將計就計,直接給了他一個下馬威,臉上掛不住的吳三桂只好選擇魚死網破。

吳三桂在興兵造反時,在民間找了一個年輕的孩子。在腿上刺上龍的刺青,宣稱是明朝的血脈,以此來收攏天下漢人的心。

應該說吳三桂的伎倆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為這個孩子是不是明朝血脈並不重要,關鍵是它確實讓很多漢人看到了光復天下的希望。

但是打到長江邊上的吳三桂卻選擇停下了腳步,在嶽州休整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等來了清朝重整兵馬,捲土重來的喜訊。至此戰局急轉直下,吳三桂被迫轉入戰略防禦,已經失去了取勝的可能性。

然而就在兵敗如山倒的關鍵時刻,老態龍鍾的吳三桂卻選擇自己稱帝,試圖挽回軍心。結果一下子就讓天下漢人看清了吳三桂軍閥的真面目,於是吳三桂稱帝適得其反,最後只能更加孤立。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吳三桂的“英明”領導下,吳三桂集團徹底走向了失敗。

2、造反的時機不行

吳三桂之所以失敗,除了吳三桂這個人不行,直接坑了整個造反集團,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此時此刻已經不適合造反了。

什麼意思呢?

我國的改朝換代,中間一般都有一個幾十年的動盪期。在這個動盪期內,舊王朝覆滅,新王朝建立,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都經過了重新洗牌,新的秩序得以確立,新的王朝週期開始進行。

從1644年到1673年30年的時間裡,清朝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在中原地區已經重新確立了新王朝的秩序。此時挑起戰爭不僅不會得到天下人的真正響應,反而會被人視為亂臣賊子。

在封建王朝社會,階級相對穩定,很多底層民眾一輩子見到的最高領導也就是縣令。對於他們而言,無論是哪個皇帝在位,該交的稅都需要交,該受的壓迫還得受,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而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求穩,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社會動盪。所以好不容易盼到社會穩定的底層民眾,自然是不願意跟隨吳三桂再重新掀起腥風血雨的。

所以造反時機選錯了,吳三桂的成功也就更加渺茫了。即使吳三桂前期能夠取得巨大的勝利,但是他終歸會被廣大民眾所唾棄,最終走向慘痛的失敗。

3、清朝是難以打敗的。

從1644年清朝入關到1673年吳三桂造反,滿清賴以成功的八旗已經開始走向腐化,拉不開弓,上不得馬的現象逐漸增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清朝可以被輕易打敗。

由於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以他們對前朝的經驗進行了充分的總結,並進行了諸多的改良,這使得清朝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前朝出現的大多數問題。

在吳三桂起兵造反時,清朝入關不過30年時間。30年時間,對於一個王朝而言還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雖然八旗出現了頹廢的現象,但是並不意味著整個清朝軍隊不堪一擊。

因為清朝的軍隊從來都不是單指八旗。事實上除了八旗,還有更大數量的綠營,他們是清朝中期以後的軍隊主力,也是打敗吳三桂集團的主力。

除了軍隊尚可一戰,清朝所處的位置也決定了吳三桂不可能徹底消滅清朝。

因為清朝和蒙古各部的特殊關係,使得清朝佔據了東北和蒙古高原等一系列廣大區域。如果吳三桂佔領北京,那麼清朝依舊可以依託東北和蒙古高原的廣大區域進行反擊,並再次尋找機會入主中原,而吳三桂則不可能不斷的發動北伐,對清朝進行斬草除根。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分析過:中原王朝想要對北用兵,需要克服地形,氣候,後勤等一系列難題,而這是極其難以克服的。

所以即使吳三桂打過嶽州,越過長江,也不可能徹底消滅清朝。而如果吳三桂不能一鼓作氣消滅清朝,那麼等清朝緩過神來捲土重來,那麼吳三桂集團的命運最後還是失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吳三桂作為明末清初的一位梟雄,並不像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演的那樣除了會裝逼,打起仗來不堪一擊。事實上,三藩之中最能打的就是吳三桂,在起兵前期吳三桂一直都是勢如破竹的,曾一度佔據了滇、貴、川、湘、鄂、甘、陝等地,打下了清廷的半壁江山,嚇得康熙不斷增兵抵抗。在與清廷的作戰中,吳三桂也都是勝多敗少的,但他堅持了八年後,卻仍然免不了身死國滅,這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先來看看吳三桂的生平,自然就知道了答案。

吳三桂出身於明末將門之後,他的父親吳襄也是朝廷倚重的大將,父子倆都很受崇禎重用。吳三桂負責鎮守山海關,手下的關寧鐵騎是明王朝最後的一支精銳部隊。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吳三桂就在清軍和大順軍的夾縫中,處境尷尬。本來吳三桂更頻向於投奔李自成,畢竟都是漢人嘛,但李自成部下卻搶走了吳三桂留在京城的愛妾陳圓圓。這一下子就激怒了吳三桂,也促使吳徹底倒向清廷,他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引清軍入關,一舉擊敗了李自成。

在滅掉李自成後,吳三桂發現跟著亡明勢力混沒前途,跟著滿清才能有更多肉吃。於是,吳三桂絕口不提“復君父之仇”的口號,反而聲稱崇禎是自己的“舊主”,滿清是“新朝”,自己“矢忠新朝”,又帶著自己的嫡系部隊活躍在消滅南明的戰場上。

十幾年間,吳三桂從西北一直掃蕩到西南,消滅了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並親手勒死了桂王朱由榔。吳三桂在清廷的地位也因此一路水漲船高,最後做到了平西王的位置。

都已經封王了,按理說吳三桂也應該滿意了。但人的慾望是很神奇的東西,有的人能吃飽飯就可以很滿足了,吳三桂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了,卻還不知足。他上表清廷想像明朝的沐英那樣世鎮雲南,被清廷果斷拒絕。



此刻,吳三桂終於明白了清廷對他的防備之心,與清廷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

等到了康熙時期,清廷對吳三桂更加猜忌。吳三桂不安,就聯合其他藩王上奏朝廷請求撤藩,想以此來試探康熙,並希望朝廷能慰留一番。誰知康熙不吃這一套,來個借坡下驢,直接批准同意撤藩。

這一次,吳三桂又怒而反了。公元1673年11月,吳三桂起兵反清,打出的旗號卻讓人哭笑不得,叫做“興明討虜”。但這一次,吳三桂的敗局似乎早已註定。

一、年老德薄,隊友互坑。

吳三桂此時已經有62歲高齡了,本來這個年紀是很受人尊敬的,尤其對於一個已經做了王爺的人來說,更應該是很有威望的。但在這個人身上,我們只看見了唯利是圖、反覆無常的低劣人品,難以讓人信服。

在吳三桂這種人眼中,明朝王室只不過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而已,有用時就用,沒用時就丟。當初為了討好清廷,吳三桂親手殺了南明永曆帝,早已讓亡明士人集體寒心。現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反清,又拿復興明朝、驅除滿清韃子來做口號,豈不是自欺欺人?又怎能讓有志之士追隨?

所以,在吳三桂造反的八年間,幾乎沒有一個能人加入,招來的隊友都是一些不成器的廢才。例如,靖南王耿精忠和廣東尚之信都好比二戰中的意大利,吳三桂和清軍打團戰時,這哥倆卻在看戲。臺灣的鄭經就更搞笑了,不幫忙就算了,還淨添亂,竟直接出兵和耿精忠在福建搶地盤。於是,耿精忠腹背受敵,乾脆就投降了清軍。尚之信見狀,也向清軍投降。最終,吳三桂形成了孤立無援的局面。

二、猶豫不決,戰略失誤。

在造反前期,吳三桂靠著自己卓越的軍事能力和嫡系部隊的強悍戰鬥力,將腐敗的清八旗打得一敗塗地,席捲了西南、兩湖等地,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打到湖南嶽州後,吳三桂就裹足不前,頻頻派出信使想與清廷講和,想劃江而治。



康熙拒絕和議後,吳三桂也沒有把握時機北上,而是繼續在湖南一帶觀望。康熙得以喘息,不斷從全國調集漢族綠營兵來剿滅吳三桂。吳三桂越打越吃力,人力、物力、財力都慢慢跟不上節奏,終於失去了翻盤機會,只能勉強維持對峙局面。

三、後繼無人,坐等被推。

吳三桂始終是太老了,八年抗戰打下來,身體吃不消了,最後一命嗚呼。由於本該繼承吳三桂的世子吳應熊就被扣在北京做人質,後又被康熙處死。吳三桂臨終前,只好傳位孫子吳世璠。

這個吳世璠畢竟太年輕,能力也不行,只好退守雲南,最後坐等滅亡。公元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三桂辛苦建立起來的基業,終於被終結。


司馬公昭


李闖王雖然滅掉了明朝,可是勝利的果實卻最終被關外的滿清摘取,以至於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居然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不過就算清軍入關以後,漢人也並非沒有翻盤的機會,南明就不提了,單是吳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亂,就差一點要了滿清政權的老命。

局勢最盛之時,吳三桂幾乎攻佔了整個南部中國,手頭握有兵力三十餘萬,無論佔據的地盤還是兵馬數量,都不輸於當時的滿清朝廷。然而可惜的是,這場叛亂只持續了八年即被平定,吳三桂及其家人,也都沒能活下來,興復漢人天下的願望,也終究破滅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一陣嘆息,甚至拿它來和明初的靖難之役相比。確實是的,這兩場叛亂有著太多的相似點,皇帝都是年輕而又衝動(朱允炆和青年康熙),造反的都是藩王(朱棣和吳三桂)。然而結果卻是大相徑庭,朱棣成功了,還當了皇帝,吳三桂卻失敗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吳三桂究竟是因何而敗?

吳三桂的造反,實屬被逼,事先沒有半點籌劃,倉促應戰,失敗乃大概率之事

與朱棣早有反心不同的是,吳三桂早就已經徹底對滿清政權效忠了,他只想安安穩穩地當一個平西王而已。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心血來潮要撤藩,他也不至於起來造反。正因撤藩是康熙突然間做出的舉動,才會讓吳三桂事先沒有半點準備,以至於倉促間造反。

一場沒有準備的戰役,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註定要失敗的。倘若吳三桂也同當年朱棣那樣,早就對皇帝不抱僥倖心理,提前謀劃造反事宜,相信後面的局勢就會對他有利很多,或許不用八年,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經可以基本恢復漢人江山了。

吳三桂造反時年紀已老,鬥志本就不足,關鍵時候又撒手人寰

被逼造反的時候,吳三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頭了,此時距離他生命結束不過五年時間。一個進入暮年的人,就算再有鬥志,又怎可比之當年?別說吳三桂了,就是曹操,看他晚年的戰績,也是很堪憂的。

所以可以說,吳三桂的失敗,與他的年紀有很大關係,倘若早個十年八年造反,情況或許就不一樣了。更可悲的是,造反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就突然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周軍與清軍還算勢均力敵,互有勝敗,等到他一去世,局勢就迅速偏向清軍。顯而易見,吳三桂的死,就是這場反叛失敗的直接原因,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吳三桂雖然手握重兵,卻胸無大志,一心只想裂土為王,而非奪取整個江山

前面說過,吳三桂的造反是被逼的,如果康熙不撤藩,讓他繼續安安穩穩地做個平西王,他是一定不會反的。

事實上,就算他造反了,目的也不在於奪取整個江山,而是隻想裂土為王。一個胸無大志,只想著擁有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諸侯王,怎麼可能在與康熙這種雄主的爭鬥中獲勝呢?所以單從這一點來看,吳三桂的最終失敗,就毫不為奇。

雖然號稱三藩,吳三桂的另外兩個隊友卻如豬頭一般

吳三桂造反之初,看起來氣勢極盛,然而這其實只是虛幻的表象,當時另外兩個隨他一同而反的藩王,都可以說是豬一樣的隊友。

耿精忠只是被清軍稍微打擊一下,就立刻投降,至於尚之信,雖然一開始響應吳三桂,卻旋即後悔,後來更是一直持觀望態度。有這樣的豬隊友,吳三桂想不敗都難了。當然了,這兩人也沒落得好下場,最終都被康熙處死了。

對手雖是“小兒”,卻非小兒科,青年康熙不是等閒之輩

吳三桂的失敗,其實並不可恥,因為他的對手可是康熙帝。康熙是什麼人?8歲就當皇帝,14歲就開始親政,兩年後就成功地擒住權臣鰲拜。儘管三藩之亂時,康熙也才二十來歲,可是一個十六歲就可以搬到顧命大臣的皇帝,又豈是等閒之輩?

總之,吳三桂的反叛,儘管從形勢上說,有很大的成功機會。可實際上,卻有著太多的不利因素。要說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局勢發展到關鍵時刻,老天突然干涉,奪走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或許還有些許的翻盤機會,當然了,也只是些許,最終的失敗者,仍然大概率是他而不是康熙。

《吳三桂全傳》等


汗青正浩


三藩之亂從過程來看,反清聯軍在豬隊友互坑的前提下,還能堅持八年之久,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尤其是鄭經和尚之信,這兩位已經不是豬隊友了,而是攪屎棍。吳三桂跟這二位奇葩一起反清,能成功就是見了鬼了。



三藩之亂爆發的原因

順治皇帝在世時,對三藩非常器重,吳三桂等人受寵若驚,從未想過要起兵造反。然而康熙親政後,一改順治器重三藩的政策,決心削掉三藩,剪除這個巨大的潛在威脅。只是苦於沒有藉口,一直沒機會下手。

康熙十二年三月,剪滅三藩的機會來了。平南王尚可喜請求告老還鄉,並希望兒子尚之信能繼承爵位。康熙逮著這個大好機會,批准了尚可喜的退休請求,但拒絕讓尚之信繼承平南王爵位。並且康熙還督促尚可喜,讓其儘快遣散部眾。

雖然康熙沒有明說要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但他不讓尚之信襲爵,還要解散尚可喜的部眾,這實際上跟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也沒什麼區別了。

廣東的藩王眼看要被撤,遠在雲南和福建的吳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

同年七月,吳耿二人試探性的向康熙上了一道奏疏,主動請求撤藩。結果沒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並且康熙派還人赴雲南、廣東、福建三省,具體落實撤藩的事宜。到了九月,朝廷的欽差大臣到了雲南。

原本只想做做樣子,結果居然弄假成真。吳三桂等人全部傻眼了。

傻眼之後就是憤怒,畢竟自己的藩王爵位來之不易。當年為了給滿清打江山,流血流汗都不提了,關鍵是打江山的過程中,每個人的身上都背有血債,沒少殺漢人。尤其是吳三桂,他還殺了永曆皇,洗不白了。

現在康熙要撤藩,簡直就是卸磨殺驢,讓吳三桂很沒有面子。如果真讓康熙撤了,別人會怎麼笑話吳三桂?當了一輩子狗,最後讓主人給燉了?這要說出去,多丟人。

於是吳三桂也就下定決心,於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殺掉前來撤藩的雲南巡撫,並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服,旗幟皆白,致書天下,舉兵反清,三藩之亂由此開始。



第一階段戰爭

吳三桂起兵後,迅速擴充部隊,他先拿下緊鄰雲南的貴州省,手握雲貴兩省。緊接著又計劃分兵,拿下湖南、四川二省,想以川湘兩省作為自己進一步北上的跳板。

面臨吳三桂如此迅速的動作,康熙否決了朝臣議和的建議,當即就做了四項部署:

第一、馳詔廣東、福建二省,停止撤銷平南和靖南二藩的工作,專心對付吳三桂。(當時兩藩還沒有反叛)

第二、委任廣西將軍孫延齡為撫蠻將軍,令其統兵固守廣西,側擊吳三桂。

第三、令西安將軍瓦爾喀率兵赴川,封鎖吳三桂入川的路線;

第四、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駐荊州、都統巴爾布駐常德、都統珠滿駐岳陽,封鎖吳三桂由湖南繼續向北的行動路線。力圖將吳三桂重新堵回雲南高原,徐圖消滅。

康熙的這四項部署,應該說還是合理的。但吳三桂畢竟是老將,當年吳三桂馳騁沙場的時候,康熙還沒有出生呢。康熙那點雕蟲小技,哪裡能難住吳三桂?


很快,吳三桂就親自率主力進攻湖南。僅僅才幾個月,吳三桂就將康熙部署的湖廣防線基本摧毀,將整個湖南納入囊中。

眼見吳三桂連連得勢,駐守廣西,負責側擊吳三桂的孫延齡立馬倒向吳三桂,他自稱安逆大將軍,攻陷梧州、平南、潯州、富川諸地。響應吳三桂。

福建的耿精忠也乘機公開造反,率部攻陷整個福建,在東南策應吳三桂。隨後,耿精忠邀約吳三桂,兩藩合兵進攻江西。一舉攻佔江西30多個州縣。

湖廣防線被摧毀,側擊雲南的廣西反叛,四川也被攻陷,最後福建也宣佈反叛。這等於康熙的四項平叛部署,全部失敗了。除此之外,陝西王輔臣,塞外的察哈爾蒙古也舉兵反清。此時的康熙,一臉懵逼。年紀輕輕的他,可算是知道了什麼叫薑還是老的辣。



吳三桂的失策

兩藩起兵,九省淪陷之後,清廷內部開始人心惶惶,就連康熙也有點進退失據,打算御駕親征挽回頹勢。所幸有議政內大臣及時諫止,才沒有讓康熙繼續犯錯。

可是,清軍的頹勢沒有任何緩解,儘管清軍東征西討,但反清聯軍四面開花,清軍的圍剿顧此失彼。

這個時候,新疆有準噶爾擁兵自重,東北有沙俄也虎視眈眈,各方勢力都盯著康熙,隨時準備入侵中原,分一杯羹。如果此時吳三桂敢跨過長江,不說拿下北京,即使是拿下河南,滿清的根基也會動搖。

可惜的是,吳三桂在拿下湖南後,他就暫停了繼續北進,轉而與清廷進行談判,希望能劃江而治。這一舉動等於放棄了戰爭的主動權,給康熙緩了一口氣。

因為,三藩都是各自為戰,康熙最怕諸藩對自己群起攻之,這會讓他顧此失彼,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對叛軍逐一消滅。但是吳三桂的這一停戰,就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讓他能夠有充足的時間調整部署。

因此,康熙果斷回絕了吳三桂劃江而治的談判條件,並且還將吳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質的的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一併處死。斷絕了吳三桂的念頭。



康熙的反擊

康熙敢這麼回絕吳三桂的求和,他也不是沒有底氣的。

首先,三藩雖然拿下了大半個江南地區,但江南最重要的江浙財賦重地,三藩居然沒有拿下來。康熙有這個聚寶盆,就有源源不斷的財力與三藩打消耗戰。

第二,康熙平叛的部隊,主要是綠營兵和駐外八旗兵,北京的駐京八旗,關外的留守八旗都沒有調動。康熙手上還有牌。

第三,反清聯軍多是烏合之眾,只要拖住吳三桂,集中力量消滅其他勢力,立馬就能打擊到三藩的士氣。並且,吳三桂希望劃江而治,這本身就打擊了聯軍的士氣,讓很多人對吳三桂的領導力產生了不信任。

於是就在這種思路下,康熙集中兵力拖住吳三桂,然後朝著王輔臣發動猛攻。當王輔臣被圍困在平涼城,且吳三桂援救失敗後,三藩之亂的有利形勢開始倒向清軍一方。

隨後,果不出康熙所料。清軍沒有進攻,聯軍自己就亂了。



內訌不斷

就在王輔臣被圍困的期間,盤踞在臺灣的鄭經拒絕了吳三桂讓他沿海路北上,偷襲東北或浙江的建議,而是自作主張進攻福建。當時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與清軍對峙,鄭經此時偷襲福建,毫無疑問的讓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

反清聯軍的這個內訌,讓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機會。他重新調整部署,調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進攻耿精忠。

這個時候,若是鄭經還有一點理智,他就應該援助耿精忠,最起碼也應該停止進攻。畢竟他連耿精忠都打不贏,一個比耿精忠要強幾十倍的清廷,他打的贏?

可是鄭經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軍在北面攻耿精忠,他就在南面夾擊,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敵。最後只得向清軍開城投降。

於是福建這一路反清人馬,就因為這種近乎於二逼的內訌,被清軍平定了。

耿精忠投降前夕,也不知道尚之信是在想些什麼。之前吳三桂督促他起兵,他以各種理由拒絕。當耿精忠兵敗如山倒時,他卻突然宣佈接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的封號,舉廣東之兵反清了。然後更搞笑的是,宣佈反清的尚之信拒絕吳三桂讓他出兵的命令,繼續在一旁坐山觀虎鬥。

咋咋呼呼一陣後,尚之信居然又宣佈向清軍投降。康熙隨即降特旨,赦免其罪。於是三藩之亂僅僅才兩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兩路就都被平定了。

所以說,所謂的三藩之亂,其實只是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兩藩之亂,尚之信根本就是個打醬油的。

清軍平定東南後,猛攻鄭經,收復了漳、泉等四州。鄭經費盡心思攻佔的地盤,在手裡還沒有捧熱乎,就被清軍又收回去了。



吳三桂的絕地反擊

東南被平定後,康熙以靖逆將軍張勇、陝西總兵孫思克、定西大將軍董額為主帥,三路大軍對王輔臣和四川的吳三桂軍發動最後一擊。王輔臣在平涼堅守了八個月後,宣佈投降,陝西和甘肅兩省被清軍平定。

隨著浙江、福建、陝西、甘肅全部被平,僅剩的一路就只有吳三桂了。不過由於吳三桂的防守嚴密,兵力雄厚,清軍幾次突擊都不成功。

但是,吳三桂的進攻也幾次被挫,無法擴張地盤。雙方這麼對峙,拖的時間越久對吳三桂越不利。

為了維繫人心、鼓勵士氣,吳三桂將大帥府由長沙轉移到衡陽,並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衡州府為定天府,定為大周首都,並大封諸將。

稱帝之後,吳三桂決定反擊。

當年六月,吳三桂親點大將馬寶,令其率五萬大軍南下,攻打衡陽的門戶永興。馬寶率軍兩戰兩勝,大創清軍。擊斃了清軍都統宜里布和護軍統領哈克三,並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的援軍。

清軍受次大敗,被迫退回了廣東。

南線反攻大勝之後,吳三桂又親自部署了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以十萬大軍,突入兩廣,收復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區域,大挫清軍之信心。那個驍勇善戰的吳三桂,貌似又回來了。


三藩的滅亡

大周軍反攻廣西后不久,吳三桂突然於八月十七日病死在軍中。皇帝都死了,這個仗還怎麼打?

周軍大將在集體商量後,決定密不發喪,先退師衡陽,然後派人赴雲南,迎奉吳世璠繼承皇位。

同年十月,吳世璠迎喪回到雲南,正式繼大周皇帝位。

聽說吳三桂去世後,康熙都笑了。吳三桂是員悍將,康熙怕他。可吳世璠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小毛孩子。大周在這個危機時刻,居然立幼主為帝,這要是不滅亡,怕是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

於是,康熙命令駐守在湖北、陝西的清軍大舉進攻。沒過多久,四川、湖南兩省即被清軍收復。而在清軍攻打兩省期間,吳世璠這個大周皇帝毫無作為,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麼應對。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權控制的領土除了雲貴之外,其餘全部都被清軍所攻佔。在其後一年半的時間,清軍先克貴州,再克雲南,三藩之亂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人前夕,鄭經病死,而他所盤踞的臺灣島,也在兩年後被平定。南方的反清勢力至此也被清廷徹底蕩平。



總結:三藩之亂,總共八年,其中耿精忠堅持了兩年,尚之信堅持了幾個月,只有吳三桂集團堅持了八年。所以,我覺得三藩之亂其實都不應該叫三藩之亂,叫吳三桂之亂更恰當。另外兩家完全沒有存在感。

至於三藩之亂失敗的原因,主要是三點:一是吳三桂在北伐戰略的選擇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導致被清軍把戰爭拖入了對三藩極為不利的相持戰;二是吳三桂死後,吳周政權沒有得力的繼承人,速度被打崩盤;三是三藩的另外兩藩以及臺灣鄭氏,相互之間都互坑對方,典型的豬隊友,康熙完全可以給他們三家都發一朵鼓勵的小紅花。


Mer86


吳三桂勢力最強的時候,曾佔據南方半壁河山,起兵三年,即達到最盛。吳三桂最終的失敗,一是因為各路反清諸侯各懷鬼胎,二是吳三桂早逝。尤其是吳三桂早逝,導致三藩之亂完全失敗。

三藩之亂的核心與主力是吳三桂,其他的還有明鄭的鄭經,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之信,甘肅的王輔臣,四川的鄭蛟麟。這個聯盟,基本上已經涵蓋了清初大部分最能征善戰的陣容。

當吳三桂喊出“興明討虜”口號的時候,天下雲集響應。不過由於是各地聯合起來反清,在清朝的各個籠絡之下,這個反清聯盟其實並不穩固。

吳三桂以外,反清勢力中的鄭經、耿精忠、尚之信三路人馬,雖然也兵強馬壯,但各方都有稱雄的野心。在三藩之亂前期,尚之信之父尚可喜宣誓效忠清朝,牽制了吳三桂大部分兵力,使吳三桂無法及時北上,喪失了逐鹿中原的最佳時機,給清朝的反撲提供了準備時間。而當1676年尚之信取代尚可喜投靠吳三桂以後,吳三桂陣營的勢力達到了巔峰。然而,也同樣是1676,三藩之亂的情況發生轉折,形勢急轉直下。

首先在耿精忠率主力欲與吳三桂會師的情況下,鄭經趁耿精忠後方空虛,佔領了福建汀州。汀州之變,宣告了反清同盟的瓦解。此後,為了報復,耿精忠的部下架空耿精忠,引清軍入仙霞關,又來了一個“山海關之變”,導致福建失守,耿精忠降清。耿精忠投降以後,為了將功補罪,積極攻打鄭經、尚之信、吳三桂等部。其中,在耿精忠的攻擊下,尚之信旋即降清。與此同時,甘肅的王輔臣,以及四川的鄭蛟麟,也在清朝的瓦解下再度降清。因此到1676年以後,反清陣營只剩下吳三桂,以及心存異志的鄭經了。

反清聯盟瓦解以後,吳三桂一方的頹勢也顯示出來了。不過,由於吳三桂的主力扔在,雲、貴、湖南、廣西全境,以及四川、廣東部分區域依然在吳三桂手中,吳三桂依然有反撲的能力。然而,彼時吳三桂年歲已大,銳氣已不同往日,最終在1678年,即吳三桂起兵5年以後,倉促稱帝以後撒手人寰。吳三桂的逝世,宣告了反清的基本失敗,三年以後,三藩之亂被徹底平定。


蘇綻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創建的王朝,明朝在歷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從明朝的興起到衰亡,明朝上下都一直堅持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理念。而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最終也必不可免走向了滅亡。

明朝的滅亡因素是多樣性的,有全球氣候劇烈變化的原因,有國內政治的腐敗黑暗,然而國內的農民起義以及藩王的反叛卻是明朝覆滅的關鍵。

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廣東雪,時恆陰,寒甚。白晝雪,下如珠,次日復下如鵝毛,歷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盡壁立,林皆瓊挺,父老俱言,從來未有,此後連歲皆稔。——《雲南通志》

然而無論是藩王的反叛還是國內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都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內亂,無論結局怎樣,最終王朝的統治者都應該是漢人。但為何最終中原被清軍佔領?在這一個過程中,有一個人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明朝的將領吳三桂。明明是明朝負責防守邊防的將領,手握重兵,卻為人反覆,投降清軍,使得清軍從而佔據中原,漢人天下由此變成了滿人的天下,吳三桂因此被封為了清朝的藩王。

然而,吳三桂反覆的性格使得他再次反叛清朝,手握三十萬精銳,與清朝作戰了整整八年,卻為何沒能恢復漢人的天下?

一、錯失時機,清軍已穩固統治

吳三桂作為明朝的山海關總兵,負責把守著這個中原與滿清接觸的唯一道路,責任重大。當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成功攻佔北京,逼死崇禎皇帝之後。手握重兵把守邊境的吳三桂就成為了滿清和李自成雙方都需要討好的人選。吳三桂成為了滿清與李自成雙方戰局的關鍵轉折點。

俗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原本準備接受李自成的招降,然而卻因為自己小妾被奪,一怒之下投降了滿清。之後更是在滿清與李自成的鬥爭中出了大功,吳三桂也因此被封為平西王。

而在滿清剛剛佔領了中原的時候,滿清對於漢人做了什麼?讓漢人剃頭遵從滿制,中國上千年的文化影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項政令受到了大部分漢人的紛紛抵制。於是全國各地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抗。這個時候應該是吳三桂起兵反抗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由於清軍剛剛佔據中原,對於漢人的統治並不穩固,再加上這項政令的推出,全國各地的起義不斷。甚至為此滿清還進行了殘忍的屠殺。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揚州是江南抵抗清軍的第一座城,也可能是滿洲人想殺一儆百,於是下令屠城,破壞持續了十天以上。——司徒琳《南明史》清兵留城十日,屠其民、殘其城而南。——錢海嶽《南明史》

正是因為全國上下起義勢力的高漲,清軍以此來殺一儆百。假如這個時候吳三桂進行起義,則能夠使那些對於這些進據中原的滿清懷有敵意的漢人充分的利用起來與滿清進行對抗。然而吳三桂這個時候卻沒有抓住時機,仍然在做著清軍的爪牙。甚至幫助滿清進行“剃髮令”的推廣。這個時期,對於滿清懷有敵意的漢人大部分要不屈服於清朝的威脅之下,要不就是抗戰身亡。但是在清朝佔據中原之後,當數“剃髮令”頒出之後,國內的反抗勢力最大。然而吳三桂沒有抓住時機,反而在清朝已經穩固了統治之後,在幾十年之後開始進行反叛。這個時候天下剛剛平復下來,不管清朝的統治者是什麼人,但是百姓們終於從戰亂中走了出來並且恢復了和平穩定的生活。清政府的統治經過了最初的血洗,也逐漸的被人們接受。這個時候的百姓並不想要重啟戰爭。

而吳三桂這個時候是清朝的平西王,名義上是清朝的臣子,他的造反雖然打的是“反清復明”的稱號,然而在清朝的有意宣傳之下,吳三桂成為了叛亂的賊子,再加上百姓對於戰爭的厭惡,所以吳三桂的這個造反並沒有得到百姓的支持。

二、以一地之力對抗一國之力,太過艱難

作為大清的平西王,吳三桂佔據著雲貴兩個省份。而吳三桂雖然手握三十精銳,然而俗話說“兵馬不動,糧草先行。三十萬大軍雖然兵力多,然而同時每日消耗的糧草,軍需以及軍餉等每日的消耗都是天價。雲貴兩省在封建王朝一直是不被重視的地方,並不能支撐起吳三桂大軍的所需。而清政府卻佔據天下,尤其是佔據著最繁華的江浙兩個省份,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地。

湖廣熟,天下足。——《渭南文集》

依靠著這兩個地方,清政府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支援。相比起清朝的一國之力,吳三桂僅僅依靠兩個省來進行與清朝的對決,無疑於落入了下風。於是到了吳三桂反叛的中期,雖然有著三十萬精銳,但是面對著資源不足等問題,吳三桂漸漸的落入了下風,開始由最初的進攻轉變成了防守。

吳三桂是一個優秀的將軍,但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謀略家。他僅僅懂得打仗卻並不明白這些政治上的複雜。吳三桂反叛與清朝僵持不下,此時吳三桂已經步入晚年,眼看驅逐滿清沒有希望,於是自己則選擇了稱帝。這個戰略的實行使得吳三桂所在的反叛集團徹底的走向了末路。原本,吳三桂打著的是“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造反的。正是因為這個口號的喊出,吳三桂在征戰過程中,才有了當初遺留的一部分仍然對明朝充滿希望的漢人的投入。

然而當吳三桂選擇了稱帝,他造反時喊出的口號則成為了一句空話。這一行為使得他反覆的形象被天下百姓所唾棄,使得歸附他的幾個省份人心思動,吳三桂稱帝算得上是他反叛路上所使得一個昏招。

三、明面上有三十萬精銳,實際上內部問題頻出

除此之外,吳三桂雖然號稱三十萬精銳,但是這三十萬精銳卻並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多個藩王聯合起來彙集的精銳,但是其中是以吳三桂為主。然而這個反清復明的聯盟卻並不穩固,這些藩王之間每個人有這自己各自的打算。再加上吳三桂的稱帝,引起了這些藩王的不滿,聯盟看似團結實際上卻人心分裂。而當時清朝為首的康熙帝便是利用這個聯盟的不穩固的關係,施加計謀,拉攏一批,進行安撫招降,只對吳三桂堅決的打擊,於是在康熙皇帝的拉攏分散之下,這個聯盟變得搖搖欲墜,隨時可能破裂。

而就在吳三桂稱帝幾個月之後,中風而死,這對於這個聯盟有了一個巨大的打擊,繼位的吳三桂的孫子並沒有吳三桂的威嚴與能力,於是聯盟迅速的崩潰分裂,被康熙皇帝逐個擊破,於是吳三桂的造反之路徹底的被康熙皇帝所平定。

康熙:"八年之間,兵疲民困,幸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賊遂爾蕩平,倘復再延數年,將若之何?"。——《起居注》

總結

吳三桂起兵造反,既沒有抓住有利的時機,也沒有實行好的戰略,反而在後期昏招頻出,給了滿清可乘之機。再加上吳三桂起兵造反之時年歲較大,儘管作戰勇猛,後期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是卻無法扭轉乾坤,而後來的去世更使得聯盟被分裂,最終被康熙平定。


夏目歷史君


吳三桂最終不能問鼎天下,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第一,吳三桂中年叛明,晚年叛清,十足的牆頭草,毫無信義而言的趨利小人,天下世人有幾個願意跟隨這樣的人?他不失敗誰失敗?



第二,清朝已經逐步穩定天下,而朝代更替更是人口銳減的時候,人口從明末的八千萬銳減到清初的不足兩千萬,這些人口損失,有滿清八旗的殘暴屠戮,也有流民的相互攻伐,更有張獻忠等的泯滅人性,還有吳三桂那樣的鷹犬的屠殺,可想而知吳三桂除了聚在他跟前和他為虎作倀的軍隊,哪裡能獲得民意支持。

第三,吳三桂已經被清朝封為鎮南王,手下的將士也大多受到封賞,如駐守陝西王輔臣,已經貴為一方的封疆大吏,跟隨吳三桂冒險造反,那簡直是將他們如今的之前的努力推翻重來,無非最後還是那麼一個職位,何必要跟吳三桂呢?即使想有更多的利益,為什麼不自己問鼎天下呢?

第四,起兵的藉口或者口號太牽強,吳三桂當年鎮守山海關時,崇禎就命令他,甚至最後請求他帥兵勤王抵抗李自成的農民軍,但他拒絕了,而且降清以後,充當鷹犬,大肆屠戮之前的同僚和貧民,甚至在追擊南明最後的小皇帝時,親手殺了小皇帝,用“反清復明”的口號,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第五,天下太平後,百姓希望過太平日子,已經成為社會主流,此時的吳三桂還折騰,沒有意願跟隨,也沒有人跟隨。

第六,清朝進入山海關並不是以消滅明朝為口號的,相反在洪承疇等降臣的建議下是框復大明的口號下來的,雖然他們將明朝的朱姓皇族殺了個乾淨,但在對待明皇陵方面做的還是很恭敬,雖然內心一點都不尊敬,但卻能很好的掩蓋其少數民族的不足,成為天下士子公認的正統。

可以說,吳三桂不管是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優勢,失敗是註定的!


涇水書生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聖祖康熙皇帝為了削弱吳三桂等人的力量,作出了全面撤藩的決定。但云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三位藩王不甘心失勢,於是抱團發動了“三藩之亂”,並對號稱擁兵30餘萬。

在這場“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而且是反清的主力軍隊。這場叛亂耗時8年,波及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等地。對清廷而言,以吳三桂的叛軍幾乎是打下了整個長江以南。


不過,儘管吳三桂提出“反明討虜”為口號,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漢人是真正響應他的,許多人只是為形勢所迫而加入其中,稍有轉機便背吳投清。因此,埋下了吳三桂最終失敗的伏筆。吳三桂失敗的原因,歸納起來無非有三點。

第一、吳三桂的降清反清,反覆無常。他本是明朝邊將,卻在明亡後幫助滿清軍隊入關,跟隨清軍平定中原和南方。其中最讓人詬病的是,他在1662年6月將南明的永曆皇帝朱由榔絞殺,用以向清朝獻功。李定國得知吳三桂絞殺永曆帝,氣得吐血而亡,死前仍囑咐部下“寧死荒郊,勿降清也”。因此,在吳三桂後來又背叛清朝,提出“興明討虜”的時候,並沒有多少漢人是真心擁護他的。



第二、吳三桂缺乏戰略眼光,沒有及時北上。在他起兵後不久,原本很快就佔領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兵鋒已經直抵長江邊上。如果他迅速北上,完全可以和清朝爭奪中原。但他出於各種顧忌,搞起了“隔江觀望”,延誤了最佳戰機。

第三、三藩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相互牽制。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與吳三桂都是貌合神離,各自心懷鬼胎,所以沒有全力配合他。因此,對於吳三桂為什麼會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世界人文通史


後面幾十萬滿蒙鐵騎趕著你打頭陣,打到長江算什麼?!人家吳奸打到雲南!

這是個什麼概念?拋棄民族問題不談,吳奸相當於當年的林總,率領四野從東北南下打到海南!

可是你一個漢奸手上沾滿漢人的鮮血還想稱帝?!

後來不是被"清聖祖"逼反了嗎?"平西王"休養生息幾十年未曾刀槍入庫,倒是旗兵開始生活腐朽墮落了,結果怎麼樣?一個身經百戰的老頭愣沒贏了一老孃們和一個毛頭小子。

從投降滿清開始,吳奸便沒了後退路,只能揮起屠刀向自己的民族砍去,以向主子證明自己忠心耿耿,這樣的漢奸你就是打到越南,上面還有主子!(在這咱不討論吳奸投降滿人的苦衷,小小江陰典史還能率全城百姓八十日帶發效忠)

想造反?對不起,道義上沒人支持伱便罷恐怕還要踩上你幾腳,為什麼?!你是徹頭徹尾只為自己利益且用同胞們的血染紅頂子的大漢奸啊!!

更別提在雲南勒死南明末帝,徹徹底底斷了自己的退路。可惜,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滿人也是這麼想的。你功高蓋主賞無可賞之時便是你死期將至。

綜上,吳奸三桂逆無論打到哪,手裡多少兵,他稱帝的那天即是他將死之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