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包辦會讓孩子一事無成,家長學會正確“偷懶”,孩子更優秀

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規律,就能夠事半功倍。育兒也是如此,有些會“偷懶”的家長不僅自己輕鬆愉快,還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國外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想要給媽媽一個意外的驚喜,獨自做了一頓愛心大餐,有果汁和沙拉。小男孩還擦了地板,晃晃悠悠地搬來玩具小桌子,放好蠟燭,擺好餐具,邀請自己最愛的媽媽共進晚餐。不少父母都在評論區裡感嘆,這位媽媽太幸福了!

事事包辦會讓孩子一事無成,家長學會正確“偷懶”,孩子更優秀

其實這位聰明的外國媽媽採用了“偷懶法”育兒,孩子小小年紀,不僅動手能力強,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感恩的心。再反觀部分家長,凡事都為孩子包辦,結果是出力不討好,孩子存在獨立能力不足,責任感欠缺等諸多毛病。

一、為孩子事事包辦會有哪些弊端

1生活自理能力差

曾有段時間,孩子每天早起洗漱都是在我的監督和催促下才能完成,有一天我們都起晚了,我爭分奪秒在廚房準備早餐,沒有管孩子,結果等我做好早餐,看到他才穿好衣服。於是又在我的幫助下手忙腳亂搞定一切,最終還是遲到了。

這事過後,我開始反省,原來孩子已經對我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沒有我的叮囑和督促,孩子連洗漱這樣簡單的事情都無法獨立完成。

2缺乏責任感

父母如果從小對孩子的事情都全部包辦,孩子無法正確樹立家庭責任意識。在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比如家務事就原本應該所有的家庭成員共同來完成,但是家長全部包辦後,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付出,認為所有事情都理所當然,不利於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事事包辦會讓孩子一事無成,家長學會正確“偷懶”,孩子更優秀

3不利於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家長的包辦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思考和探析的主動性。由於家長的干預和介入,孩子原本會對問題進行探究的好奇心被打斷,併產生思維惰性,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直接享受現有的成果,而不願意動手動腦去親自完成一件事情。

家長事事包辦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有諸多弊端,家長還勞神費力。那麼究竟如何才能讓孩子取得進步呢?最好的方法之一是父母需要“適當偷懶”,只有父母合乎適宜地放手,多留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機會,孩子才能夠更好地成長起來。

二、育兒中,家長後退孩子才有可能前進

1孩子為自己負責

父母一定要拋開事事都為孩子操辦的想法,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過一種教育理念,讓孩子體驗其過失或錯誤行為產生的後果,通過教訓來認識自己的錯誤。這種教育方法被稱為“自然後果法”。

比如:讓孩子獨立收拾書包,如果有作業或書本忘記攜帶,孩子自然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孩子如果吃早飯的速度很慢或邊吃邊玩,那麼肯定會遲到,從而接受相應的懲罰後果。

事事包辦會讓孩子一事無成,家長學會正確“偷懶”,孩子更優秀

2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事實上,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父母沒必要事事為孩子做決定,應該在安全的範疇內,尊重孩子的意願,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只要父母願意放手,會意外地發現孩子其實可以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好很多事情。

3在一定的範圍內“放任”孩子

父母的“偷懶”和“放手”都有一定的前提條件,首先要確保安全並依據孩子的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比如孩子剛上小學,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直接“放任”孩子自己回家,這樣的“放任”行為完全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發育特點,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且突增了危險因素。

家長有正確的“偷懶”姿勢很重要,不僅能讓孩子獲得更快的進步和更開闊的視野,也為孩子未來的成才道路做好了鋪墊。

事事包辦會讓孩子一事無成,家長學會正確“偷懶”,孩子更優秀

家長正確的“偷懶”,孩子才能更優秀

1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許多家長都有孩子做事情愛拖拉的苦惱,尤其是每天早上起床後的拉鋸戰,父母一刻不停地催促孩子起床、穿衣、洗漱和吃飯,孩子卻一點也不著急。家長需要認真的思考一下,為何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他們卻一點緊迫感也沒有呢?

其實就是由於家長時刻關注著時間,讓孩子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日子一長,孩子完全把時間管理的任務推到家長身上,偶爾自己遲到,反而還會責怪家長。因此,家長要事先跟孩子說好,讓孩子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事情,早上的時間孩子自己來安排,並且制定一張詳細的時間表,一旦遲到,也是孩子來承擔相應的後果。

2讓孩子學會自律

很多家長不信任孩子的能力,操心他們做事情做不好,因而經常喜歡提醒和干擾孩子,然而如此行為對於孩子的習慣養成是不利的,而且對於他們自律性和自控能力的形成有負面影響。

有時失誤和犯錯帶來的後果才是孩子進步和反思的動力,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知道什麼事情必須儘早做,而不是見縫插針地偷懶,從而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事事包辦會讓孩子一事無成,家長學會正確“偷懶”,孩子更優秀

3讓孩子學做家務

父母不是“管家”不需要事無鉅細地完全包辦,現在已經步入社會的獨立子女一代,已經吃到了生活的苦頭。“巨嬰”和“媽寶男”都是其代表,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參與家庭勞動,例如根據孩子的年齡,引導他們學習相應的家務,在引導的過程中要首先讓孩子理解,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其次要把任務具體化,如“先把書籍收拾到一起,再分類放在書架上;把玩具清洗後擦乾,再放置到玩具箱中。”

家長一定要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太勤快並不一定就是好事,相反,如果家長能適當的“偷懶”,給孩子更多的參與機會與發揮的空間,他們會給父母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今日互動話題:你在育兒這件事上會“偷懶”嗎?你有什麼正確的“偷懶高招”?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