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當擁有了“結構”你就會明白:過去的你只是活在一個人為主觀的幻象裡!”

——三眼


本篇通過“信息結構”作為切入點,來講述結構的邏輯。

閱讀時需要注意:


1、適度性

一門知識如果太過於往 “形而上”去鑽研,最後就到達哲學層面,展示出來的是一個個“公式”,太高了用不上;

這個過程用道家的體系描述就是:從三到二再到一,最後到無。

如果知識太過“形而下”,那就是過於具體的“術”的層面;

術很容易理解,所以人們學習來覺得簡單,在心理上有一種收穫感,但“術”如果沒有底層結構做支撐,就會在使用上的有極強的侷限性,這也是很多人學習了許多“術”類的知識卻沒有過多實際用處的原因。

所以三眼將要講“結構”在於一個“適度”,不過於高,但又能使人產生“結構”思維,從而指導生活實踐。

2、可溝通

三眼儘量通過大多數人認知界限裡所能感知到的事物去闡述邏輯,形成“代入感”,儘量讓大多數人能理解並接受。

但這種“代入感”一定只是相似,而不是100%契合,也需要自己感悟。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講在前面的“二元”思維

問題一:

為什麼會有社會?社會為何是在發展的?我們為什麼會思考?思想與社會發展有何聯繫?

三眼答:

在這個層面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到“動與靜”的問題上。

為何事物在發展變化,為何人的思想在不停運轉,這是因為它們在“運動”;

原本萬事萬物都是靜止狀態,直到有一個東西打破了靜止;

這個東西在道家看來就是“道”;

在佛家看來源自“起心動念”;

在西方哲學裡源自辯證法、矛盾對立與統一。


問題二:

那從靜止到動態是怎麼樣一個邏輯呢?或者說萬事萬物是怎麼動起來的?

三眼答:

這個“原本動力”如果概論上講就是“陰與陽”,但這樣諸位很難理解,那麼我舉一個社會學的簡單邏輯:


在人的潛意識中貌似都追求所謂“平等”,這只是出於“善”的幻象;

而事實恰恰相反,人本性追求的是“不平等”,這是由貪婪的本性所推動的。

社會的發展正是因為具有不平等,不平等才能打破靜止的“平衡狀態”。

不加入人為主觀的貪念的靜止狀態是這樣: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文明的進步就是由於人的貪婪所致,貪婪一定會產生“你多我少或者我多你少”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使事物一直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左右搖擺”是文明以及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社會的產生是因為生物的生存本能所致。人類社會是因為加入了人主觀的欲求,才使得社會產生並發展。

加入人本性貪念後,不平等打破平衡狀態: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社會就是個體間的互相交涉,從而形成集體、政府與各類組織,最後到個體;

每一個個體都要依附於集體存活,而因為貪婪的動物本性,集體中的每一個組織單元、個體單元,誰都想得到天平優勢的一側,這種“拉鋸戰”不斷打破“平衡”,人類社會車輪向前滾動。

——文明就是貪婪所致,是不平等所致。

而可笑的是,各類文明所樹立的旗號都是“想建立平等與自由”。



問題三: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因為有了人主觀貪婪的介入,才有了社會的動態發展?

三眼答:

你所認為的主觀這個思維本身就是個主觀,當然也可以含糊的說,社會既是“自然而然”的客觀狀態,也是人為主觀扭曲後的主觀狀態,或者是二者相疊加的產物。

這樣講就太形而上了,過於“摳”內核。

對實踐有幫助的“適度”性思維:暫且認定社會發展的主觀因素決定佔比>客觀佔比。

因為我們所要討論的結構都是以人為載體。


好了,以上在“二元”的哲學層面有個瞭解,就可以開始本篇主旨了。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你所生存的世界看上去是“眼見為實”的諸多事物,而在這層表象的下面才是真實的世界,它是一個虛擬的且冰冷邏輯的世界。

“眼見為實”的載體是事物;

看不見的冰冷邏輯的載體是信息。


世界有客觀運作的一面,有主觀運作的一面,信息是主觀運作的最大載體,通過解構這個世界的信息邏輯,從這個角度切入進去,是可以看到真實世界的邏輯很好的方法。

圖解一: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真相的業力就好比真理,沒人會得到,我們在歷史長河的某一階段所認為的真理,在未來都會被打破。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追逐真理:認知,就是接近真相的距離。

因為真相需要不加入一絲一毫的人為主觀思考,就好比道家所說的道“不可名”——沒法給它設定名字,太玄妙了,只能暫且稱其為道。

又如佛家所講的“開悟”,這個沒法用語言去描述,沒法用人性的思維去思考,只能“悟”。

所以能看見道,能悟佛性,必不能加入人的思考——這是一個無解的邏輯。

對於社會而言這個道理等同,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驅動邏輯在主觀上也不可能有一個“100%真理邏輯”,只能在某一歷史長河的區間段有一個“偽真理”,或者叫“暫時性真理”。

我們只瞭解這個“暫時性真理”即可,足以指導個體幾十年人生的實踐活動,沒必要太過摳根。

好了,三眼的結構觀就是以“貪婪”為源本驅動力。

——因為人性貪婪的介入與扭曲,才有了我們要研究的“主觀性人類社會”。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在客觀層-根邏輯上,需要反人性,在人性上做反向思考,這一層面很冰冷,因為不攝入人為主觀情感,這樣才能看清社會的諸多底層邏輯;

做到反人性,即可接近真相。

但這種方法只限於思考層面,個體要深入社會實踐中去,就需要加入個體主觀的欲求。

這就產生了潛規則與顯規則。

潛規則是基理層,是歷史中某一區間段,在社會上的“暫時性根本規則”;

——接近於正確的邏輯;

顯規則是公理層,與潛規則比較,更多的介入了人為主觀判定,公理層幾乎沒有底層邏輯,或者說推敲公理基本都是錯誤的邏輯。

——在錯誤的邏輯中徘徊。

多數人的生活就是在錯誤中渡過的。公理層就像是在玩“平衡蹺蹺板”,無論傾向於哪邊都是錯誤的,而正是因為錯誤,才有了“運動”。

——這就像是隨機撒一把豆子在光滑的地板上。

而在所有的信息最外層,是一個廣闊的輿論層,在這個層面信息呈現出它最表象的樣子——是非觀。

我們絕大絕大多數人都裹挾在這個層級裡——活在情緒中。

幾乎99%的信息都是為了刻意迎合或者shan動情緒而製造出來。


越“沒人性”,思維就越接近於“真相”;越“有人性”,思維就越浮於表面,被是非操控和引導。

所以多數人見到的都是“幻象”,少數人見到的都是“暫時性真相”,這個決定了個體社會實踐中的強與弱。

信息結構越接近“內核”,人就越傾向於客觀的無我狀態,越接近“外殼”,人就越傾向於主觀的自我狀態。

至此可以看出,物質與精神文明一起建設就是個偽命題:

物質的縱慾使人越來越自我,社會信息“輿論是非”的佔比就會越大;

如果物質達到了人人均等且無限奢華的理論假設層面,那麼社會信息將不會有絲毫真相,而充斥著“100%自我”的是非觀。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好了,我們通過信息的結構作為切入,看清社會的結構之後,在人的社會實踐上就會產生四種知識:

最高級的知識是心性的修煉,這是開啟智慧的終極法門;

在實踐上高級的知識是道,因為這是“無人性”而觀察所得的冰冷世界的“暫時性真理”運行邏輯。

如果知識是一把刀,道就好比是握著的手柄,沒有道你根本拿不住知識之刀。

中級的知識是法,這就好比是刀的刃,沒有法的修煉,知識之刀不會有“切割”的具體功能,或者說知識之刀乾脆就沒有用武之地。

下級的知識是術,就好比各種刀法套路,屬於使用技巧層面。


我們絕大多數人所學的皆為“術”。

如果一個人只知道術,那麼這個人必然成為“工具”。

術很容易修煉,因為“眼見為實”的直觀性,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當下即可用得上,但有著極強的侷限性。


至此,諸位應該明白,無論是觀察與分析社會外在環境,還是自身能力的培養,都在於結構,而結構的法門在於“心性”。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圖解二: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沿著信息結構的邏輯切入,我們會看到世界存在的樣子:六大結構!

當然並不僅僅是六大結構,但結構觀以用為體,在個體的社會實踐中搞清楚這六大結構足以。

六大結構並不割裂,而是相輔相成互有關聯。


結構的一和二是宗教與政治,這個維度玩的是權力交換。

什麼是權力?

權力並不是某個職務,也不是站在分配鏈頂端的某一環節,也不是生殺予奪的力量,而是能佔有人心的“比重”,也就是能操控人心的範圍。

權利的力量源自對人性漏洞的操控力!

低層的漏洞看規則,高級漏洞看人心。

結構三是經濟,前面所講我們所面對的“主觀性人類社會”層面,是一個以“貪婪”為源本驅動的結構,經濟是“貪婪”具體運行的維度,也就是利益交換。

而這種利益交換不光要看“貪婪”驅動——可以理解為市場無形的手;

更要看“權力”驅動——可以理解為市場有形的手。

經濟制度的差別就源自於有形手與無形手的佔比。

所以我們在觀察經濟維度的邏輯之時,就要一方面看政治,一方面看市場,在神州三眼把它叫做“內法家外西學”。

結構四是社會,通過權力的分配與經濟的交換運行,即產生了社會的紋理,階級、階層隨之而來。

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完全是無形的手在運作,這個世界必將野蠻暴力,如果完全是有形的手在運作,這個世界也必然是野蠻暴力,只是這兩種暴力的表現方式不一樣而已。


社會的發展是“儘量朝著平衡”,何為平衡?

就是在野蠻與約束之間找到一個效率最大化的平衡點——我們稱之為文明。

文明的發達與平衡有關。

結構五是自我,對於人的自我而言,就如同這個世界一樣,都在尋求一種平衡。

自我尋求的是“內外部結構”的平衡。

自我的思考、覺悟、判斷乃至於物質、名譽等得失,都與結構平衡有關。

——你內部有什麼樣的結構,外部就會展示出什麼樣的形態,又決定了你在外部環境所能佔取的位置。

結構六是人性,這裡的人性不同於“有或無”人性,而是將人的“抽象”層面拆解開來,以貪婪為原點向外逐步拆解,與信息結構的拆解方式一樣。

人性中的驅利貪婪不是專屬,只要是生物,包括動植物,都因此而擁有“自我”,才有了生存的狀態。

而由貪婪產生了諸多人性的漏洞。

參與社會實踐生活所講求的“謀略”,都是源自於對人性漏洞的攻擊。

綜觀“六大結構”,就如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述的“三界五行”,我們每個人都裹挾於結構裡生存發展,並最後死去。

我們所能做的,或者說思想只要一動就要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遊戲規則。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圖解三:

足以改變你一生的認知結構圖解:信息結構、社會結構、自我解構


對於遊戲規則的把握度,產生了社會“金字塔”的各個結構層。

——認知決定層級。

在對“100%真相”的追求上(或者假裝追求)是神域層,這也是宗教獲取權力的根本方式。

在歷史上每個地域、文化、人群都經歷過“政教合一”,因為權力的兩把刀就是:

精神的操控之刀;

物質的操控之刀。

隨著現實物質的積累,政教合一逐漸分割開來,所謂“教”越發的形而上,所謂“政”越發的“現實主義”,但任何“政”都不可能離開“教”而活,只是一個“適度”性的問題。

我們所說的精神殖民就是在政教的維度展開。這裡不能多說,自己悟。


當人站在冰冷客觀層,洞察了世界運行的“暫時性真理”,獲得了普遍規律的認知,即可制定規則,而識別規則的人即可緊跟上步伐。

規則的制定者與緊跟步伐者必定“打成一片”,成為社會“分配層”的主宰者。

而因為信息的透明度、真實度的不一,更多的人都因不能識別規則,或者因為有“認知代差”而落後於規則的變化,而被壓制在“養殖層”。

上對下的叫操控,下對上的叫逆襲。

認知決定了你所存現的位置。

無論你是高估還是低估(當然低估也不可能存在,因為低估證明認知富有高度。)都證明你僅僅是活在幻象裡。

這三幅圖解是在宏觀上開啟結構認知的大門,是以信息結構為切入點思考。

當人擁有了結構,你會發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切入。

——結構是立體動態的,不是死板教條的。

用以上三幅圖去觀察社會的諸多事物,都會“有的放矢”,且激發你對本源的思考。

通過圖解再去看之前的文章,更通透一些。

開啟結構大門,逐步打造自身的結構,結構的張力大小決定了視野和格局,豐滿度決定了實踐力。

人的起點可以不平等,但認知需要公平,希望這篇能幫助開啟諸位結構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