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小考

東至縣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小考

堯渡鎮

東至縣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小考

大渡口鎮

東至縣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小考

東流鎮

一,堯渡鎮

據《建德縣誌》載:“城東有溪,舊有渡,堯南巡至此”,而得名。後人稱溪為堯城溪,稱渡為堯渡,稱街為堯渡街,並建堯王廟,造擊攘橋以祀。堯渡鎮舊屬堯渡、河西、西參、城內、西南門保和東山半保。1952年2月始建堯渡鎮,1956年1月更名為城關鎮;1958年併入堯渡人民公社,1961年撤銷堯渡人民公社,從堯渡人民公社分建城關公社;1965年10月撤銷撤銷城關公社復建堯渡鎮;1969年3月併入東方紅人民公社,1972年建區劃社時復設堯渡鎮,隸屬堯渡區,1985年3月堯渡鎮升格為副縣級鎮。

二,東流鎮

唐置東流場,南唐升為東流縣,因縣治面江,取“大江東流”之意為名,沿用至今。又因鎮南鎮北有秀峰,天然二古塔。又別名為“雙塔”。 1950年1月始建城內街;1952年撤城內街建城內鎮;1956年5月改名為城關鎮;1958年9月撤銷城關鎮,併入城東人民公社,1961年11月始建東流鎮隸;1964年2月東流鎮併入雙塔人民公社。1965年5月復建東流鎮;1969年3月併入向東公社,1972年3月,撤銷向東公社分建為東流公社,1978年10月撤銷東流公社,分設東流鎮,1985年6月升格為副縣級鎮。

三,大渡口鎮

古為雁汊,傳說明代此地人稀,是雁鳥棲息之地,故稱“雀兒料洲”。據《東流縣誌》記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池州制府長白高公為上憲同僚待渡停驂旅斯者,慈息彌便,率屬捐建大公館與懷寧(今安慶市)迎江寺相望,因稱渡口為大公館渡口,後人簡稱大渡口,鎮因此得名。1952年3月劃鄉建政,始建大渡口鎮隸屬東流縣大渡口區。1956年9月,撤銷大渡口鎮併入大渡口鄉。1957年大渡口鄉劃歸安慶市郊區管轄。安慶市調整大渡口鄉為大渡口鎮,作為安慶市郊區黨政機關駐地。1958年9月併入安慶市紅旗人民公社(不久改名為大渡口人民公社)。1959年6月安慶市撤分郊區為江北,江南兩個郊區;劃大渡口地區為江南郊區,江南郊區與大渡口公社實行區社合一。1963年3月復建大渡口鎮。1969年3月併入大渡口公社。1972年3月復設大渡口鎮。1985年升格為區級鎮,1992年升為副縣級鎮。

源自海兵說東至,宋海兵先生主編東至縣《姜東村志》,《先進村志》,《江心村志》,《洪畈村志》等數十部東至縣村志

東至縣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小考

東流鎮陶公祠

東至縣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小考

堯渡鎮大曆山(舜耕山)

東至縣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小考

大渡口鎮升金湖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