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的未來在哪裡?

薔薇天晶劍


1.

自立為王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企業資源、技術、人才等方面都不錯那麼就集中精力爭取把自己企業做成行業寡頭。 當然做成行業寡頭並不是要你加大投資,擴建廠房、擴大生產線等,而是讓你調整你的商業模式進行股權招商、市場招商...

2.

投資他行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企業盈利模式不清晰或者市場狹小那麼就可以考慮投資他行了。這個決定並不是說明你企業做的不成功而是有些行業...

3.

破產逃亡 如果你現在企業所處的整個行業處於衰退和淘汰期,而你沒有資金另投它行的話那麼就...


康哥私家媒體


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我所經營的兩家公司全部受到疫情影響,業務全部停掉。其中一家是傳媒公司,主營業務是活動策劃,大體就是做人群集中的線下活動,原本計劃3月份兩場大活動說停就停了,非常時期誰敢召集人群做活動啊!另外一家公司是少兒口才培訓,更是嚴令禁止開學,原本3月份要繳費的學員這時候也都停了,而且預計全年業績受影響,舉步維艱。

我的策略是:

1 壓縮成本,再抗2個月。比如:跟隔壁公司商量能否共享辦公室,跟員工商量能否降薪等。

2 拓寬業務範圍。2月份以來我一直研究短視頻業務,一方面推廣原有業務,同時開發新盈利方式,比如短視頻帶貨等。

3 不要輕易放棄原有的業務,一旦放棄你會發現,尋找新業務會更難。不如趁疫情紮實基本功,把基礎業務再夯實一下,該培訓培訓,研究復工後的工作,否則即便復工了,重新規劃又要耽誤1個月時間。

綜上,是我的想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宋婉婷3


對於懷揣創業夢想的我來說,中小企業未來就是迎難而上,給自己更多的歷練,親手打造自己的未來。

我認為小企業成長為大鱷得看清以下4個階段

  1. 大浪淘沙

這個階段猶如群雄逐鹿,拋開大眾創業的思想教育和政策鼓勵,相信每個打工仔都有個老闆夢。常常發覺今天腦海裡的一個想法,明天大街上就有人在做了,後天就有人跟風了,閉門造車的做法越來越難。大浪淘沙,只有潛在的鍊金石才能被留下。

2.勢如破竹

小企業往往耐不住寂寞,大多數都是勇氣可嘉,但對未來規劃卻少有人胸有成竹,有的見到蠅頭小利或稍有不順,便亂了方寸。真正該考慮的是靜靜地紮根,在小磕小碰當中強化反脆弱效果。

3.抵禦資本

當小企業走過前兩個階段是,未必就會春風得意,充其量是有個立足之地。也許有些幸運兒會得到資本的臨幸,這階段更需要非凡的智慧,資本順時可以推波助瀾,逆時卻如洪水猛獸。

4.捲土重來

小企業更多的是自力更生,所以孤注一擲的做法未必可取,越是賺錢階段越要廣積糧高築牆,賺來的錢,至少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開疆拓土,一部分捲土重來。


精益成長


原材料成本上漲、稅務改革、資本寒冬、人力成本上漲等等,會加速中國全面自由職業者時代的到來,一個真正凸顯個人創意、個人技能的時代,將會是一個充滿創意、充滿匠人氣息的全新時代。

最近我在腦細胞社群和老闆們討論聊天,大家好像都特別焦慮,比如原材料成本上漲、稅務改革、資本寒冬、人力成本上漲等等,讓不少的中小企業都舉步維艱,而且明年還更加的艱難,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也未必全是壞事,有變化就會有風口,很有可能這一系列的事情會加速中國全面自由職業者時代的到來——一個和公司僱傭時代完全不一樣的時代。

01

我在這裡斗膽的胡說一番個人的一些猜想,可能全錯,僅供參考,僅供留下足跡等待歷史的驗證:

第一、2019年很有可能會迎來公司裁員潮,從最近智聯招聘上的來的數據來看,2018年第二季度,小微企業用人需求較上一個季度平均下降了26.6%,很多公司都有“裁員瘦身”的想法,但是公司還需要生存的,需要有人來做事,所以勞務外包的方式可能會越來越多,比如以前是公司和員工個人之間的薪資結算,是僱傭關係,但是未來很有可能更多的是公司和更小的個體戶之間的報酬結算,是合作關係,以此降低公司的各項人力成本。

第二、明年很可能會迎來一次的“泛微商潮”的風口,以前賣產品是靠員工來賣,而未來很可能是靠各種小微代理商的方式來實現銷售,這一塊可以借鑑借鑑保險公司的做法。

第三、各種技能培訓平臺很可能會崛起,迎來風口。被裁員的員工總要生存,所以有一技之長就變得尤為重要。比如類似米熊這樣的學烘焙的平臺,會迎來一個爆發期,各種寶媽一邊在家照顧孩子,一邊在米熊上學習技能做糕點賣給周圍社區的人,有一定的收入進賬來貼補家用。

第四、各種勞務派遣公司的崛起,比如一些低附加值的勞動工種,將不再由用人公司來招聘了,而直接從勞務派遣公司找人用工,據說這樣可以減輕社保等壓力,不過這個需要再觀察。

第五、各種黑科技產品的興起,比如像工廠這種地方,可能會盡量的用機器人實現人力成本的降低,之前,我還看到過一個產品,因為在北京的理髮店招工難,用工難,所以他們搞了一個洗頭機器人出來,人往那裡一躺,那個機器床就可以自動給消費者洗頭了,以此解決了洗頭妹難招,招來了又有人力成本的問題,不光是理髮店,大家還可以看看這新聞,現在機器人奶茶店也都出來了。

02

說完了我個人對未來的猜想,小結一下,我個人認為未來是一個自由職業者的時代,接下來我從世界的角度來說說自由職業者的發展趨勢。

麥肯錫之前發佈過一個報告,它說到2016年,美國和歐洲的自由職業者的人數達到了1.62個億。這部分人在歐美勞動人口中的比例從2005年的10%增加到了2015年的16%,這個世界有可能進入到一個自由職業者的時代。

在1946年,彼得·德魯克在“公司”的概念中第一次提出“知識工人”這個概念,然後到了1980年的時候,阿爾文·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一個觀念說,有可能在未來的信息化革命浪潮下,人們將告別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從寫字樓裡跑出來,紛紛地成為一個個自由職業者,三十多年過去了,阿爾文·托夫勒的預言正在慢慢地變成現實,看到這句話,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未來將慢慢沒有上下班高峰期了,再也不堵車了,挺好。

吳曉波老師有一位英語老師的朋友,原來是新東方的,但是後來辭職了,因為他突然發覺,不再需要通過新東方這樣的平臺來獲得生源了。他建一個QQ群,把這些同學拉到一個群裡來,然後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去到星巴克,去到一個茶館給他們上課。從此他就辭職了,變成了一個自由的職業者。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這樣的年輕人,擺脫了對平臺的依賴,通過互聯網的工具,重新建構自己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的模式,而未來的企業老闆,就應該思考思考如何給這些自由職業者提供工具,幫助他們做那些自由職業者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事情,就像給微商或代理商提供平臺式的銷售工具、提供貨源一樣,找到這樣的項目,那必定就是未來的風口。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香港等很多城市,目前至少有300萬以上的自由工作者,隨著AI技術的不斷髮展和大量應用,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未來將有50%以上的人都要成為自由職業者。

這些人可能同時是 Uber 司機、Airbnb 房東、Instacart的代購買手、閃送的外賣達人,在行的行家,mywll智能服務平臺的專家,通過這些共享經濟平臺,年輕人可以靈活地交換時間、技能和金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還可以從中交到不同圈子的朋友,獲得新的技能和職業機會。

凱文·凱利寫的《新經濟、新規則》這本書中也記錄過這樣一段話,很有意思,他說在美國的好萊塢充滿創業精神的小電影公司組成鬆散的關係網,一起聯合起來製作電影,成片以大公司的名字面市。除了眾多攝製組,以及一眾的自由職業者,還有四五十家各類公司,其中包括特效製作外包公司、道具專員、燈光師、代發工資機構、安保人員以及送餐公司,他們集中火力共同製作一部電影。

在影片製作過程中,他們組成一個金融組織,當影片完成的時候,這個臨時組織隨即解散。過不了太久,他們各自又會組合成其他的電影製作公司,從事其他的臨時任務。數字科幻作家布魯斯·斯特林將這種週轉稱為“好萊塢電影式臨時工作制”。按他的話說,做電影的實質就是,“你把一群自由職業者湊到一起,洗幾個膠捲,利用影片作為出賣附屬權益的廣告,插進錄像帶之後,小組就解散了” 。

事實上,在好萊塢員工規模在千人以上的娛樂公司不足十家。在洛杉磯娛樂產業中的25萬員工中,將近85% 家公司只有不到10人,所以最終,所有知識密集型產業都會進入扁平化、去中心的狀態,好萊塢首先實現了這種轉型。”

我相信市場和自然界是一樣的,適者生存,每一次時代的大變革,會淘汰很多老企業,也會成就很多新企業,既然歷史的車輪無法讓它停下,那我們就應該輕裝上陣,先裁員、先多存現金好過冬,先輕裝上陣,先活下來再說,同時再尋找新時代的歷史縫隙。

寒冬將至,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老闆們不管出路在哪裡,但是我覺得應該首先不要害怕變化,而應該清空自己的慣性認知,應該積極主動擁抱變化,另外,我相信以個人為主要單位的自由職業者時代是一個真正凸顯個人創意、個人技能的時代,將會是一個充滿創意、充滿匠人氣息的全新時代。


7股翻本


首先,資金的可持續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融資難,貨幣政策的傳導現實中存在斷層,這讓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都被像銀行這樣的大型金融機構拒之門外,要麼就是犧牲強資產的流動性或者在融資成本上加重碼才能換取極少數金融機構的信任。

因此股權融資往往成為每一家中小企業必須考慮的難題。為了吸引到好的投資人,企業要麼在產品領域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要麼在項目概念上能夠顛覆傳統讓人耳目一新。傳統行業現階段已經無法再得到投資人的青睞,夾縫求生般的經營只有慈善家才會來參與,畢竟資本都是逐利的,所以只有新興事物新興理念才能開拓一片新市場,讓投資人看到未來的曙光。

靠譜的投資人不僅可以在企業經營理念、盈利模式、運營效率、成本規劃等方面提供建議與幫助,還能在融資渠道、銷售渠道等方面幫助企業進行資源整合。這些都能極大的提高中小企業的存活率。

其次,在於產品。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永遠在於一款優秀的產品。沒有好的產品,最壞的情況就是直接原地去世,最好的情況也只能是溫水煮青蛙,任何侷限於商業模式創新的矯揉造作最終都逃不過資本主義的花式吊打,除非你的目的不是希望企業茁壯成長而是割一波韭菜就閃人。

一款好的產品,需要契合目標人群的消費習慣,匹配需求,直擊痛點,同時建立良好的售後服務體系,完善客戶體驗,增加客戶粘性。一旦產品逐漸被市場接受認可,企業才有更多的籌碼與精力放在運營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方面。

未來,是一個資源共享、價值互換的時代,中小企業需要撫平躁動的情緒,沉下心以匠人精神深耕自己所熟悉的細分領域,這樣才能在經濟寒冬的抱團取暖中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金色傳說胡蘿蔔醬


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在於從廣闊的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簡言之,就是找準市場定位。所謂找準,一是去找,善於從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苦苦尋覓,精心篩選,象在芸芸眾生中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那樣去發現;二是要準,必須把市場現實需求、潛在需求和自身優勢有機、科學地結合起來,從中找出企業所從事的產業,所生產的產品,明確產品概念、經營理念和發展方向。在市場定位中切忌像斷了線的風箏,隨風上下;切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要走專精新特之路。中小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佔穩腳跟,必須堅持有所舍、有所取,有所為、有所不為,走“小而專、小而精、小而新、小而特”之路,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專、人專我精、人精我新,靠專、精、新、特佔領市場。比如,生產一個紐扣、一條領帶、一個打火機,甚至一個零部件,只要我們把它做到極致,使其成本最低、質量最高、規格最全、規模最大,真正成為“小巨人”,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古人云,一招鮮吃遍天,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小企業大都生存在大企業的夾縫之中,面對大型企業的強勢,中小企業在資金、信息、人才、技術、管理等諸多方面處於劣勢,在生產同一產品上與大企業競爭,獲勝的可能性極小。明智的辦法是,甘當龍頭企業的龍尾、龍爪,甚至龍鱗,為其協作配套,生產其所需的某一零部件。這既是國內外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做法,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廣大中小企業要甘做綠葉,甘當配角,勇於與巨人同行,敢於與狼共舞,善於與大企業攀親,借梯上樓,借船出海,借勢發展。老百姓常說的,背靠大樹好乘涼,講的就是這個理兒。


星木裝飾設計


中下企業是社會最重要的細胞單元,解決了絕大部分的勞動就業,可以說是對社會最有價值的群體之一。

但是中小企業又是最艱難最不易的群體之一。

不能更好的獲得銀行的貸款,對人才的吸附力不強,盈利能力薄弱,很多中小型企業對人才的投入又不敢或者說害怕投入了以後人才又人往高處走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中小企業作為一個社會存在、且是如此重要的存在,中小企業未來到底又該怎麼走呢…

我以為,必須要聚焦,聚焦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去死拼,這是尤為重要的一點。這樣,在這個細分聚焦也是自己相對擅長的領域去構建起來自己的競爭力,就像白酒產業鏈一樣,您做不了五糧液,您也做不了瓶子生產廠家,您甚至都生產不了包裝,沒關係,那你就在包裝的設計上去磨刀,把酒包裝設計這個做好,而且只專注做酒包裝設計不做其他任何的行業的設計,慢慢的,因為您的專注和長期在這一個領域深耕,您必然會構建起來您的價值和實力,這個時候,可能五糧液也就會找上門來,專門請您為他們設計酒包裝,從而您也就參與到酒產業鏈這個鏈條裡面來了,且是非常有價值的領地…

同時,對於人才的重視,是中小企業的關鍵,是的,可能您培養了人,但是人最後還是會走了,但是沒有關係,您一定要堅持培養鍛造人,因為這是一個企業的基本價值觀或文化,這樣,慢慢的您才可以形成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團隊才可以更加有創造價值的可能。

由這些培養出來的人不斷一起去探索各個時期到底該怎麼走,未來在哪裡,而不是依靠自己一個人…


快樂谷養老創始人張勇


中小型企業的未來在哪裡的問題,是一箇中小型企業一直在探索踐行的問題,但鮮有成功的。

一般說來,中小型企業在財力、物力和人力上的資源短缺,一直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瓶頸。馬雲的阿里巴巴,把“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當成阿里的使命,在這一使命的驅動下,阿里通過不斷地發現、挖掘中小企業的真正的需求而推出的“淘寶”“天貓”商城,將千萬家小微企業都聚集在阿里搭建的電商平臺上。馬雲成功了!

看似這是互聯網創新了傳統的商業模式,但其實質還是資源整合帶來的巨大合力。馬雲看到了這一實質,以其常人無法達到的大格局,給無數中小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

所以,要問中小型企業未來的出路在哪裡,其答案就是:抱團借力,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這樣的理念儘管已經被眾多企業所接受,但是在實踐中,卻因各種因素,使得抱團借力的踐行過程總不那麼順利,走著走著就散了,抱著抱著就離了,所以儘管一個讓大家都認為是對的理念,卻不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做到知行合一,從而各自走各自的路,又不斷地嘆息“路難行”。這其實還是一個信念的問題。

馬雲的金句,我們是因為相信了相信才堅持了,所以成功了。而大多數人卻是非要看到了才能去相信,這就造成了這樣的悲劇: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後天會更好,但多數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

儘管有很多很多的中小企業在做整合資源的事,但走的後天的真的不多,這在於大家都做等做出成效來時才會去融入到其中去……

這必定有一個方法上的事,需要一個有大格局的領軍人物,需要有一個因相信而相信從而能堅持的團隊,需要一個明確的、大家認同的使命、願景,同時大家的價值觀是不衝突的。

我認為的是,有道無術,術尚可求,而有術無道,必止於術。曾經那麼多想整合資源,想抱團借力的踐行者們,是否我們太注重了“術“,而輕看了“道”呢?



細聲碎語


疫情下對中小型業衝擊,損失是巨大,心情是沉重的。冬天即將過去,春天還會遠嗎?

一、挺。”堅挺“中改變發展思維,”恆大“房地產公司壯士斷腕式降價線上售房就是工作先行創新,減小公司的損失。

二、熬。除硬性開支,節約支付或延期支付。開工前可組織精幹人員網絡辦工,整合客戶資源,加強客戶聯繫,提前謀劃疫情過後的生產和服務。

三、爭。本輪疫情高峰已經過去,爭取政府部門政策上的支持和早日復工復產,保證企業正常運轉,減小經濟下滑的壓力。

中小型業未來趨勢,阿里巴巴總裁馬雲給了一個很有建設性意見:”未來不是屬於互聯網公司的,數字經濟勢不可當,未來屬於擁抱數字經濟,擁抱互聯網經濟的企業。“

危機也許是轉機。最後,祝貴公司順利度過難關,春暖花開指日可待。


門前流水非等閒


大小兩個方面來說,大方面來說,中小企業需要國家政策扶持,中小企業一般是在大市場的縫隙中生存,國家政策是限制性政策寬鬆,中小企業發展才會有機會,尤其是一些公用事業領域,中小企業的介入能提升市場的競爭意識,能使這個行業避免壟斷造成的低效,提升這個行業的持續生命力。

國家政策還有更重要的方面是財稅方面,企業的稅收還是過重?一般市場上中小企業利潤率能達到十以上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利潤率只在五個點左右,而融資成本正規銀行的融資成本也要達到將近6%,而且還不易獲得,稅費社保成本約在企業的50%多,所以降費降稅才是確保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政策,國家只有放水,大魚小魚河蝦才有活的機會。

從小的方面來說,中小企業還是要有工匠精神,瞄準市場,細分市場,做深做透自己專業行業,往往利潤尤其是超額利潤都在自己的專業當中,心無旁騖,做強自己的專業,中小企業尤其要多看看天,看清市場態勢,避免過度擴大產能,過度多元化,過度融資,這是2009年以來金融危機最深刻的教訓。

往往每個地方,每個領域都需要大量的中小企業去填補這個市場,而只有那些專注於主業做深做細細分市場,不過度融資,不朝三暮四的企業,不亂投資的企業才會走得更遠,活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