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鵲巢》居於《詩經·召南》十四篇之首,與《關雎》在《詩經·周南》裡的地位一樣。兩首詩都是以鳥類意象起興來描寫男女關係的詩歌,並且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男女相處的場面,探討了男女關係中的“禮樂”問題。因此,將兩詩並置進行解讀,可以加深對周朝社會的禮樂文化、婚嫁制度、詩文教化等方面的理解。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喜鵲登枝

另外,就《鵲巢》的詩歌主旨來看,歷史上先後出現眾多或相似或相異的經典闡釋,對此做一定梳理有助於揭示《鵲巢》詩的詩歌要旨。一般說來,除了理解這些詩旨觀點外,對觀點本身提出的目的和用意也需要做出一定的查檢和考慮。即便是現在普遍被批駁的傳統經學解讀,也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和文化價值。

現就這兩個大問題加以探討,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些個人看法。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詩意地棲居


一、《關雎》與《鵲巢》的對比解讀

首先說《關雎》與《鵲巢》並置進行的對比解讀。從《關雎》的詩歌大意看,它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典型代表。它描述的男女之愛,是從人類求偶的原始情性出發,到以鐘鼓琴瑟為表率的婚姻禮樂制度為終點,將炙熱濃烈的愛情刻畫得圓滿和諧,全詩充滿剋制的味道。

詩中的“君子”和“淑女”,都是結婚對象的理想人選,更是周朝時期禮樂文化薰陶下的產物。他們代表著德行之美、修養之美、風儀之美,是當時人們嚮往的愛情婚姻典範。因為它的出發點是愛情,符合人類的本心本性,所以當它最終迴歸到禮樂制度下的婚姻嫁娶時,自然便是圓滿美好的大結局。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愛情與婚姻

《鵲巢》卻不一樣。從《鵲巢》的詩歌大意看,它主要描繪的是男女成婚時盛大的場面。從夫家迎親時的車“百輛”,到女家送親時的車“百輛”,都可以推定這是貴族階層的婚禮儀式,甚至極可能就是諸侯的婚禮。但在這場隆重的婚禮中,卻並沒有體現男女雙方的情感互動,反倒著力突顯他們對婚禮儀式的尊重和尊崇。

對此,有些解讀者認為《鵲巢》詩讚揚的就是周朝時期的婚姻制度,提出只有符合當時禮樂文化的婚姻才能得到最終的幸福。由此觀之,《鵲巢》詩的出發點已不再是私人化的情感,而是社會條件約束下的“禮”。那麼,從《關雎》到《鵲巢》,“禮”便從幸福的歸宿成長為幸福的出發點,它的地位也被拔高了一大截。當然,這確實符合禮樂文化的發展歷程。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婚禮儀式

從現實的社會觀念看,《鵲巢》可能更符合古代世俗的慣例和婚嫁形式。古代的婚姻,受制於天時地利人和,很難像《關雎》中的君子淑女一樣,有長久時間的“琴瑟友之”和“悅之”,倒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多些。所以,女子如“鳩居鵲巢”一般先嫁入男家後培養感情的模式,才是當時社會的婚姻常態。此舉,顯然不如《關雎》的情之所起來得圓滿。

但這何嘗不是提供了一條男女締結夫妻關係的路子?雖說未必是良緣,但在雙方家庭和道德禮法的保駕護航之下,未必就比自由戀愛過得悽慘!在《詩經》當中,反倒是有不少不遵禮法的反例,比如《衛風·氓》就是由於沒有良媒,草率出嫁,致使女子婚後飽受欺凌,終被遺棄的下場。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自由戀愛

所以,一味控訴“禮教吃人,禮法害人”也是不妥當的行為。“禮法”本是無情物,是治國教化之重器,它本身不會“吃人”,不會“害人”。關鍵在於用它的人如何使用。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一定意義上,“禮”只是規矩罷了。


二、《鵲巢》篇詩歌主旨探索

關於《鵲巢》詩的詩旨,傳統經學家的解釋以《毛詩序》的“夫人之德說”影響最大。它的理念是國君之位來之不易,需要數代人積累功勳,才能得到貴族頭銜,而國君夫人以嫁人的方式享此殊榮,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行,否則就是“德不配位”。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品德修養

漢儒、宋儒多在這理念下發展擴充,如鄭玄補充說,此夫人之“德”實為“均一”之德;如孔穎達說,此“國君”為文王,此“夫人”為太姒,《鵲巢》描寫的便是太姒嫁於文王之詩;如歐陽修說,此詩是表周王室創業積累之艱辛,勸勉後人宜輔佐君子共守之;如朱熹說,南國諸侯受文王感化,能修身齊家治國,此女子亦受后妃所化,具有“專靜純一”的品德……

此間種種,都建立在《毛詩序》所提出的“夫人之德說”的基礎之上。這種說法為什麼如此受歡迎呢?這答案還得回到《關雎》篇前的“詩大序”上來找。這部分詩序最長,除對《關雎》做出解釋外,還有對全詩的總論。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關雎詩意

在該部分序文的總論中提出,《周南》《召南》是“正始之道”,是“王化之基”,是《詩》之正風。而《關雎》剛好是“國風之始”,頌讚“后妃之德”的詩篇,它位列《周南》第一篇。那麼,對於同樣位列《召南》首篇的《鵲巢》,且題材與《關雎》驚人地一致,自然很容易就被打上“夫人之德”的稱號。

其實,筆者在之前解讀《詩經》的文章裡已經討論過,《毛詩序》的解《詩》思路,實際上就是奔著“重構一個思想教化體系”去的。它的出發點是為了“教化天下”、“教化萬民”,所以動輒就提“文王之化”、“后妃之化”、“文王之德”、“夫人之德”等等。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禮樂文化

不過,隨著封建制度達到巔峰後的衰落,這種“好為人師”的“吃人禮教”就“吃不開”了。它所帶來的弊端漸漸顯露,矛盾越發尖銳,反對的聲音也越來越大,終於四散開去。它反映到《詩經》解讀上,便是對舊說“夫人之德”的拋棄。不過,這也是到明清時期的事情了。

明朝人李先芳在《讀詩私記》中指出:商紂王時期,親迎之禮多廢,男女多苟合,上到貴族王侯,下到平頭老百姓,莫不如是。後感於文王之化,禮樂重興,詩人對此很贊同,遂作此詩。李氏這說法,還屬於比較溫和的反對之音,明顯深受《毛詩序》中“文王之化”的影響。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禮樂文化

攻擊最甚的還數清代學者姚際恆和方玉潤等人。姚氏攻擊的重點是《關雎》“后妃之德”之“后妃”與《鵲巢》“夫人之德”之“夫人”的兩相矛盾處。即,同為文王正妃太姒,為何在《周南》中是后妃,到了《召南》就降成了夫人?方玉潤則完全顛覆了《詩經》傳統的經學意義,致力於從詩文本身出發,指出《鵲巢》實為“婚禮告廟詞”。

當代學者的解讀更是繁花似錦,幾乎不為傳統經學所侷限而直接闡發詩意。比較主流的說法是:《鵲巢》是一首祝賀貴族女子出嫁的詩歌,反映的主要是古代婚禮迎親、送親、禮成等盛大隆重的場面,飽含著對女子婚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

《詩經集解·鵲巢》:鳩居鵲巢非貶義,周初婚禮進行時(下篇)

幸福婚姻


三、總結

綜上所述,《鵲巢》詩歌雖然“短小”,但確實“精悍”,不愧為傳承了幾千年的經典作品。當然,也正是因為它豐富的文化內涵,才激起了不同時代學者們的競相解讀和闡釋。而這種經典解讀本身,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重視的過程。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