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老子八十七之:不畏生死

一壺茶,一章老子,繼續修身養性。


可能是年齡問題,現在每一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阿彌陀佛,謝天謝地,不得不連忙感謝上蒼。


明天和死亡,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以前對這句話毫無感覺,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的對此有了一些認識。


有人說人生苦短,有人說人生漫長,孰是孰非,我不知道。時過境遷,對人生的感覺這東西必然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


翻看年輕時候的日記,覺得好幼稚,很可笑。其實當年的想法何嘗不是九頭牛都來不回來的自認為正確,那麼,今天自己嘲笑當年就真的正確?鬼知道……


禪說:過去和未來皆是虛無,活在此刻。


是啊,此時此刻,解讀老子,這是我的愉悅。


閒話老子八十七之:不畏生死


繼續解讀老子第五十章下半段。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虎,入軍不被甲兵。


蓋聞,大意就是我聽說之意。善執生者就是指懂因果知生死關係的人,這裡是對昨天說的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而言的。


這一段的大意就是說:我聽說善於掌握因果和生死的人上山打獵不躲避犀牛和猛虎。參軍打戰不穿鎧甲不拿兵器。


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因為犀牛的角頂部到他,老虎的爪抓不到他,兵器也傷不到他。這段話不仔細品讀的話會覺得很玄乎,似乎在說一種蓋世神功,刀槍不入。


其實老子這裡說的只是一種比喻,善執生者能夠知生死的根源,懂得因果關係,明白什麼是福禍相依,因此做事就自然能夠順其自然的趨利避害了。


這個道理就類似於黃帝內經說的:上醫治未病。不是說人不會得病,而是懂得合理避開致病的由頭,從而達到防範於未然。


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這一章有兩個問號,前面的問號是回答不善執生者,這裡的問號是回答善執生者。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善執生者你沒有可以致他於死地的地方。至於不善執生者嘛,瞎闖,蠻幹,結果嘛就只好聽天由命了。


不畏生死,不等於盲目找死,而是要知道生死的緣由,熟悉因果的路徑,明白利害的根本,如此就能趨利避害,不畏艱險前行而安然無恙。


怎麼才能知道生死的緣由,熟悉因果的路徑,明白利害的根本?


我這裡沒有答案,事實上誰都沒有答案,誰要是明白告訴你他有答案,那麼,這個人不傻騙子就是神經病。


世界之大,人世間之複雜,每個人的經歷的環境和內心的體驗是不可能一模一樣的。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這很正常。不過,雖說世事無常,天道總還是不變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因果天道,亙古不變。做什麼事是在找死?做什麼事是在求生?其實只要稍微有點智慧再細加思考是能知道答案的,只不過,貪慾的力量過於強大,它往往使人目眩神迷,心猿意馬。


因此掩耳盜鈴這種蠢事從來不是書裡的故事,而是我們事實上經常在不斷實踐,並且至死不渝。


自欺欺人的鴕鳥心理是每個正常人都具有的,因此,需要修行,僅此而已。


當然,這僅僅是我對出生入死的一點淺薄的思考和感受,生死問題大於天,只要一息尚存,就該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