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無長幼,能者為師”和“不恥下問”講的是什麼道理?你怎麼看?

俏漁妹海鮮


師無長幼,能者為師,講的是為師之道,人無長幼,不分貴賤,只要你有真才實學,便可為師,這體現了儒家的為師之道。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是師無長幼,能者為師的體現。不恥下問,講的是人們在求學中應抱的態度。敢於並樂於下問,這表面上看有失體面,但實際確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孔子就有關於拜老農為師學種菜、拜自己的學生師襄為師學琴的故事。我想,不恥下問應該是學習中一種十分可貴的精神。兩者也有相通之處,就是什麼人可以為師的問題。而前者是以為師的標準而言,後者則是以求學的態度而言。但兩者講的還是一個道理:師不分貴賤,學不分長幼。


奇文高叟


簡答:一,師無長幼~就是教師不管年齡大小,要能給學生傳授知識,講解文化,引導上進,為人師表。

能者為師~就是說,能當教師,愛好教育是若一個人的特長。有的人大學畢業,高中畢業,愛好專注者教學,當師傅當的好,授課易懂,班上歷年優秀才子多。有的人還是師範畢業的大學畢業的,因為他不愛好這個職業,教學,當師傅就不行。有的人文化不高,實踐經驗豐富,口才好,講課清晰細緻,學生,徒弟易懂,能教人才。這就叫能者為師。

二,不恥下問~就是雖然是老師,是領導,有的經歷,經驗方面,不見得樣樣精通。當我們不懂的地方,不知道的東西需要領教,需要請示。不要嫌丟醜,不要怕“掉價”了,多學有益。





團圓83


師無長幼,能者為師。韓愈在《師說》中曾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不恥下問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是這樣:“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這兩句話都是說互相學習不用在意對方的身份資歷等級,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作老師。要保持著謙虛的態度,虛心向人請教,相互學習進步。這體現了人們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不在乎對方身份,重點是要學到真才實學,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相對於現在許多人在學術上浮躁追求功利的現象,這真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卉說文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師無長幼,能者為師。二,不恥下問。前者講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哲學思辨問題,側重於“能者為師”。後者說的是求學的態度問題。

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一,師無長幼,能者為師,是辨正的看待成為“師”的標準。意思是判斷一位老師不是以年齡長幼為標準,而是以是否具備做為老師的““德””、“能”這樣的條件。

韓愈《師說》裡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又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再說,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都說明做為一個老師的條件,是能夠給人“傳道、授業、解惑”,並不是一定說誰年紀大就是老師,也並不一定年紀小的就沒有專長。

二,不恥下問,求學的態度。為了求學,能夠放下身段,向不如自己年紀長、地位高、聲望大的人請教,並不認為這是丟人的事。

聖人無常師,孔子還曾經向郯子、萇弘、師襄、老子這些人真誠求教。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聖人不但學識圓滿,而且態度端正。即能明辨是非,又可以謙虛求人,這正是我們後人學習的榜樣啊!





書香居


一種是對待知識的態度,一種是學習知識的態度!都是一個優秀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能者為師,重在能

這體現的是一個人對待知識淵博的人的態度,或者說對待一個在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的態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有擅長的領域,也有知識匱乏的領域,而且擅長的相對於不擅長的領域來說要少的少,畢竟在有限的時間裡,你不可能精通每個領域。那麼,遇到在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要怎麼樣呢?正確的做法就是,從心裡認可,並且當做自己的老師,虛心學習,以求得自己的進步。


不恥下問,重在問!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型的,明明不知道,不清楚,還要裝作自己胸有成竹,結果,遭受無謂的損失!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身邊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旦發現這樣的地方,我們一定要主動學,敢於學,拋開面子學,這樣才能不斷進步,走向成功!

總結

失敗的人各有各的原因,但是成功的人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學習,包括兩方面: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態度,有了好的態度,再加上學習的能力,成功水到渠成!


題浮羅


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留下很多至理名言,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等,甚至有的還被很多人當做了自己的座右銘。

兩千多年以來,孔子的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因此,又被尊為“文聖” 、“萬世師表”。

有一則故事,被收納到三字經。

有一天孔子孔子帶著弟子外出遊學路過莒國邊境時,被一個小孩在路上用磚石泥土做的一個城池擋住了去路,孔子下車要小孩讓路。小孩卻鎮定地說道:“老先生,車應該給城池讓路,而不是城池給車讓路,你說是嗎?”

孔子很是驚歎,此後為了看看他只是伶牙俐齒還是真的有本事,就接連給他出了好幾道難題。結果,小孩兒不但對答如流,最後還把孔子給難住了,就這樣,孔子和小孩兒結下了忘年之交,並拜他為師。

這個小孩的名字叫項橐,是莒國的一個神童,他也因此被後世人尊為“聖公”

保羅說,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 因為他們只能讀它一次。

聖人孔子尚且如此謙遜好學,不恥下問,我輩更應該虛心學習、不斷精進。



策世品牌戰略lydia


我是偷聽制筆的強哥,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師無長幼,能者為師的意思是,做你的老師跟年齡大小無關,只要他的能力比你強,就可以當你的老師,哪怕他的年齡比你小。

不恥下問的意思是,與人溝通遇到不懂的事情,不要因為不懂覺得沒有面子,就假裝懂,而應該厚著臉皮去詢問、學習不懂的地方,這樣才是文化人該有的態度。遇到不懂的,不要不懂裝懂,而應該要不恥下問。

“師無長幼,能者為師”的來歷

此句來源於韓愈的《師說》。原文如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拜師拜的是老師身後的那個道,怎麼能確定得道的老師是比我年紀大還是比我年紀小呢?所以老師就該是不分貴賤,無論老幼的,誰的身上有我需要學習的道理和本事,誰就可以當我的老師。

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他寫《師說》這篇文章時才35歲,正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社會風氣,全面論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

韓愈在文章裡強調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教師,獎掖後學。這些精闢的論述突破了自孔子以來的儒家師道的框框,有極為鮮明的針對性,不僅在當時具有振一代師風之巨大作用,而且對後世尊師重教也有著深廣影響。

能者為師是教育學裡劃時代的概念,為廣大學子建立了正確的從師觀,有力的振奮了士子從師之風,給文壇帶了一股新風氣。

“不恥下問”的來歷

此句成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如下: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如下:

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這個人‘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從原文可以得知,有一個叫孔文子的人,在死後得到了“文”這個諡號,在古代與文字沾邊的諡號是等級非常高的諡號,皇帝的諡號有文,意味著他有經天緯地之才,臣子諡號裡有文的諡號有文正、文貞、文成、文忠,都是一等一的諡號。所以子貢很好奇孔文子的諡號是什麼原因得來的。孔子用最簡單的話語做了歸納。聰敏好學,而且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說明孔文子這個人,不但聰明而且很虛心,一個人再怎麼聰明,再怎麼努力,他總有自己不明白的道理,有的道理是比他地位高的人掌握的,他可以很坦然地向他請教,但有的道理就掌握在比他地位的人手裡,他也可以虛心的去學習,這是他除學習之外還有了君子謙卑的品格,所以要成為合格的君子,不恥下問是必備的一個品格。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指正。


偷聽制筆


“師無長幼,能者為師”跟“達者為師”一個意思。學問不以年齡大小論高低,而是以對學問的掌握和運用熟練程度論高低。正如幼時需要老師教你簡單的拼音,而若干年後,你卻能反過來教你曾經的老師使用新的智能教書工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除了這一簡單的意思,這句話還教我們自信和勇敢為人師,不能怯於權威而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恥下問,不是說要向感覺比自己層次低的人請教,而是教我們放下身段,戒掉矜持,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勇敢的提高自己。

這兩句話在某些方面感覺竟然在表達同一個意思,就是拿出勇氣,打破世俗和困頓自己的藩籬。


黃楊下的蒲公英


師無長幼,能者為師。同孔老先生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一個意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有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有文化修養的人在學術分歧上,常常都是用的“交流”二字。有禮貌的人通常會謙虛的說一聲“請教”。

《論語》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嘗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已嚴。這不僅是提高自己修養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另外這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很有裨益的。

不恥下問。表面的意思:“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或輩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其實真正體現的是一個人對於文華的態度,學習的態度。

最後多嘴給大家說一個心得,我爺爺說過一句話:“想學什麼都可以,但是你要能夠消化得了,要能學以致用才可以”。意思就是學了就要明白書本的意思。



陳沐椿風水命理


“師無長幼,能者為師”和“不恥下問”有異曲同工之效果,都是一種人生學習中得以解惑的良方妙計。學而不厭,唯放下身段,才能觸類旁通,成就自己。

人生百年,為口食、謀生計,要想有一技之長或多業並舉,必須師從他(她)人。古人云:“師者,傳授解惑也”,那麼師者的定位,就是求學者的目的。何為人師呢?這裡面不能侷限於長者,而是要端正態度,重在向他(她)人的優點方面去學習。所以,“不恥下問”,管他(她)年紀大小,皆“能者為師”也。

為何要不分“師無長幼”?

一個人哇哇哇墜地後,就開始咿呀學語,直到校堂讀書畢業的這段時期中,都是大人教小孩。因為這是先學者教後學者而已,這是一種傳承教育,更是一種幫扶你不斷成長的過程。

而當你步入社會,在面對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時,不盡能利用自己所學得的知識就能完美妥善地加以解決。於此同時,你就產生一種不適應或者感覺到很刺手的麻煩事,要想找到答案,唯一途徑肯定是向他(她)人請教。

請教老者,你認為是習慣為之,沒什麼心理壓力,好說話也容易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殊不知,人老成精,放一些留一手,怕你超越他(她)。身處在這種境地中,你那個苛求的心態就不能很好地釋放,困惑久了也不是辦法。

所謂“萬事開頭難”,也不是就沒有辦法。老者不尊,你可以向同行者學習麼,遵循哪個人能就向他請教。有些時候,你盲目地認為他(她)人年齡比你小,一定就不如你,其實呢,大錯持錯了。他(她)只要比你早接觸這種工作且適應性很強,就一定有不一般的本事,這就是你效仿借用和值得學習的地方。

所以,師從年幼者不為恥或過,明白學的是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糾結於年齡大小的事。

何為“不恥下問”?

既然“師無長幼,能者為師”,那麼要做到“不恥下問”,就要看你的行為態度如何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顯然存在著一些哲理,那就是你必須是一個謙虛之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三人同行,不一定都是長者或知識淵博的人,有可能是壞人、好人都有,也或許是大人、小孩同在。所以,要想學其好、避其壞,自然要放下自尊去迎合他(她)人的心態,方能得到真傳。

倘若你為人不尊,自以為是或太狡猾了的話,即使是你的師傅也不一定把真經授於你,更何況一個外人呢。無心之過,別人能理解你;若是有意為之,別人非但不理解還有可能遣責你。這就是態度決定了一切。

“不恥下問”,不僅僅是心度問題,更重要的是去如何踐行。能做到這一點,須秉承“一視同仁”的原則,既往不究、能屈則屈。在年齡上不計較大小,只要他(她)有閃光點,你理當尋光而去、獵有所獲、問而知之才行。

虛心使人進步,擇其善而行之,擇其惡而改之。想這一切的目的達到,無疑惑是“不恥下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