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一路平安:復工復產在即,再來看看這份報紙十年來的同題作文


祝你一路平安:復工復產在即,再來看看這份報紙十年來的同題作文

近十年來,每到農曆春節,有一張報紙會寫下一篇同題作文,以社論的形式發表在報紙上。元旦、春節寫獻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畢竟,前有南周新年獻辭,後來以至於現在基本上大部分報紙不管有話沒話都喜歡來湊上一腳。

但是和南周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不同,看看名字《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把孤島連成大陸》《一句真話的分量比整個世界還重》……這份報紙每年的春節社論都只有同一句話:祝你一路平安。

這份報紙就是《經濟觀察報》。

儘管在這次疫情報道中,它的表現並不搶眼。但是也沒有缺席,李文亮醫生去世當晚,一張在搶救室門口鞠躬的照片在網絡廣為流傳,好多人都誤認為是李醫生的同事,但其實,這兩個人是《經濟觀察報》的首席記者李敖微和他的同事。

1月17日,按照慣例報紙推出了今年的社論。今天,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些文字,描述的一幕幕普通人的瞬間,更是別有一番滋味,誰也沒有想到僅僅在一週之後,這個春節會和人們所期望的方向背道而馳。一起看看全文吧:

清晨第一縷陽光照進窗簾,廚房裡的叮噹聲隱約,香味兒順著門縫兒躥進來。念起母親前一晚殷勤的探問,明早吃什麼?這該是2020年冬日裡最暖心的一刻吧。為了一句尋常不過的話語,我們義無反顧地匯入人潮車流,踏上回家的路。

人們湧向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鐵,跑進四通八達的航空網絡,簇擁著爬上晃盪的綠皮火車,從南中國的小鎮變魔術般冒出來的摩托大軍匯聚成一股洪流,在轟鳴聲中招搖過省道、國道——不用幾天,自駕的車流也將佔據每一條幹線……這是最有煙火氣息的中國,也是中國最真實的樣子。

這一段或長或短的路程,寄託著這個含蓄的東方國度上的人們所有複雜的情感。在短短的十來天裡,從暖意猶存的南中國,到千里冰封的北國大地,從海風浸潤的港口,到白雪飄飛的山城,所有人的導航都指向一個目標,那就是家。

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幅遷徙地圖。祝你一路平安。

不用懷疑,和著中國年的腳步踏上回家的路,這是那些行色匆匆的歸人最深情的表白。中國經濟在6%的爭議中告別了2019,它被稱為“史上最難的一年”。還有人說,這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糾結於6%讓人五味雜陳——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人難得有這樣的記憶。今天,人們可能會比以往更迫切地問一聲,新的一年會好麼?

這關乎我們可以擁有怎樣的選擇。不過這一刻,我們還是願意安靜下來,傾聽內心的聲音。

當我們退出所有的宏大敘事之後,能夠記得的無非是那些相聚或者告別——守望在家鄉的爸媽約好了和兒女吃年夜飯,他們難得在家,這是多年裡的第一次;孕中的少婦期待著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心急的父親要給母腹中的嬰兒起一個好名字,盤算了好久還拿不定主意……

幾個月後,初長成的少年將獨自去海外求學,這是他第一次離家這麼遠,歡喜離愁還有一點點擔心,左右著四世同堂的氛圍和情緒;這是老爸走後的第一個春節,一家人還沒有走出哀傷,卻也各自打定主意不讓哀傷衝沒了除夕的顏色;而那個少小離家四處打工的年輕人,又將在異鄉的燈火中度過一個人的春節。

無論怎樣吧,祝你一路平安。

這一刻,我們只追隨那些牽念。那一雙時刻凝望的雙眼,跨越時空和歲月,守望著所有相聚和告別。從生命中的第一次相聚和告別開始,我們在人生的四面八方和風雨雷電中,逐漸懂得愛與被愛、親情與友情、責任和擔當。

那些牽掛在歲月中堆積,塑造著我們的心性和模樣。我們不打算讓他們失望。我們要那些牽掛的人相信,每一次相聚都是那個離家的孩子成長的證明,每一次告別更像是一次對歸來的承諾。我們曾經很篤定,即使錯過,人生終歸還有下一次相聚,在散場之前總還有告別的時間。未曾想到的是,我們在懵懵懂懂中無意間錯過的那次相聚、那次告別,在以後的日子裡卻讓我們追悔莫及,刻骨銘心。

當2020年農曆新年的鐘聲敲響,但願我們看得到那些牽掛的身影。就讓那些牽掛指引著我們的方向,背起行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

祝你一路平安。

同題作文這一現象我在大概三年前就注意到了,當時反正就是很喜歡這種文章的調調,沒有太過華麗的辭藻,但是情緒表達又特別到位。所以只要是我讀到,都會轉發朋友圈。

於是,我把近年來的同題作文找到一起,集中學習了一下。一共找到了9篇,從2011年開始(沒有找到2012年的),到今年剛好十年。

2019年:

家是漫長生命航程中不熄的航標。每顆心都緊隨著家的方向,從四面八方趕向四面八方。在每一個機場和車站,每一個路口和站臺,換乘途中的喧嚷和勞頓,焐熱人潮中的磕磕碰碰,也彷彿應和著那種熱切的期盼。曾經揮別的容顏和白髮恰似無聲的諾言,承載著那些不可辜負的情感。

可是現在,暫且把外面的世界放在一邊,讓我們安心地回家吧。家是歸途,也是起點。我們從家出發,走上另一段旅途。只是我們從未真的告別,永遠走在回家的路上。

這是人生費琢磨的地方——我們一次次奔走遠方,在異鄉煙花怒放的夜晚訴說想念,原本是為了那樣珍貴的團圓。一次短暫的相聚過後,換來的卻又是整年的遙遙相望。期待終有一天,中國人的生命中都少一些這樣離別和相聚的輪迴。

2018年關鍵詞是表情:

那些表情更讓我們動容。這一點兒也不奇怪。我們知道,當我們談論美好生活的需要,說到底不過是鄉村學校裡冬日溫暖的爐火;是當孩子被宣告患上某種罕見病住進醫院,不會因為缺醫少藥奔走求告;是一張二胎準生證;是一張異地高考的准考證;是在異地醫保報銷手續上蓋下的紅色印章;是一次充滿期待的海外旅行兌現時,那本可能意味著更多免籤的護照;是一次冤獄被糾正後高舉的國家賠償書,透過紙背依然可見母親的無助和兒子的淚水,即使如此,他們從未選擇放棄。

當很多人說“中國第一”,當經濟學家篤定中國將在十年後超越美國的時候,我們憧憬的無非是這樣一些場景。

那些表情讓我們感覺親近,很多時候就像在鏡子中看著自己。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讀得懂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憤怒和哀鳴,他們的歡欣雀躍,他們的一路風塵,我們就會明白這個國家之所以奮力前行的理由——是因了他們,也是為了他們。

2017年:


所有的遷徙,原本是為了追求更多的美好……沒錯的,這裡面有太多生活的壓力,但同樣有鍥而不捨的堅持。沒有誰能夠輕看,那些平凡不過的人——一個人,一家人,一群人——正在付出全部的心力,勇敢地捍衛著生命的尊嚴。

才是最該珍視的國家動力。當所有耀眼的增長數據迴歸到鮮活的個體,最需要追問的是,還可以為這些行走在路上的人做些什麼,當他們付出這麼多的時候,是否可以分享更多經濟成長的紅利,是否可以更坦然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是否可以因此擁有更多獲得感,無論是財富還是權利。

2016年:


2015,整個中國都在路上。互聯網+從民間宣言變身為持續的國家行動。它讓我們著迷,也讓我們焦慮。它是柔韌的,但也是剛硬的。一場觀念革命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傾瀉而來。當中國糾結於經濟下行和未完成的轉型,它是新常態下最具穿透性的力量,毫不費力地佔領著經濟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是它燃起了創業創新者的星星之火。而今,我們身處一個前所未見的創業實驗場。即使面對99%的失敗,還是有那麼多人願意去博不到1%的成功。這或許也是一種新常態,人們選擇給創業創新者更多的理解和寬容,而失敗者本人,甚至來不及沮喪,就已經踏上另一次創業的旅程。如果每一次失敗,能夠讓我們對市場有更深刻的理解,願意以更謙卑的心態接受市場的選擇,我們當然有理由期待更多的成功。這是勇敢者的遊戲,他們終會塑造一個新世界。

2015年的關鍵詞是陪伴:


我們並不確切地知道,過去一年間,你都經歷了什麼。那些幸福的瞬間,那些無法言訴的痛楚,那些屢挫屢戰的勇氣,生命中或晦暗或榮耀的時刻,以及從未放棄的堅守——是的,我們缺席了很多很多。但是我們如你一般地相信,因為有你的存在,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會有一點點的不同。這是隻屬於每一個人的光榮之役。我們小心地探索著堅實起伏的大地,或許激昂,或許失語,期盼和這個世界和平相處,與內心的最後一點倔犟談和……無論怎樣吧,想要對你說,過去14年我們一直是你生活中的陪伴者,希望明天以及明天的明天,我們還是。

是的,陪伴。去年冬天,是一個21歲的大學生在微博上跟我們說,感謝經濟觀察報對我生活的陪伴。他說我們是“很難得一份敢於講真話,給讀者一個正確引導的好報紙。”我們知道這是過譽之詞,我們沒有那麼優秀——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更重要的是,這個年輕人讓我們明白,陪伴是多麼厚重和珍貴的字眼。

你們讓我們相信,在這個浮躁年代,獨立理性的思考比盲從地批判或者點贊更可貴,而當氾濫的信息碰撞扭結成紛飛的碎片,這個社會需要更具建設性的討論,這種討論基於基本共識和價值觀,不衝動、不虛偽、不媚俗、不破壞。然後你們說,這樣還不夠,我們要看到更多的尊重和公眾參與,在國家願景的宏大交響中,我們要聽到每一個人的聲音。

2014年:

我們將經濟作為自己觀察這個世界的入口,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關心,最終仍然要回歸於人的命運。我們從不懷疑,任何偉大的國家願景,最終都會著落在每個看似卑微的國民身上。在所有宏大敘事背後,如果忘記了那些充滿渴望和期待的普通人的面孔,總會迷失於種種奢談經濟增長的技術討論。這些技術看似完美,但卻有一個致命傷—別忘了,對人類福祉的關懷是一切財富創造的出發點和歸宿。就像我們一旦將GDP(國內生產總值)當做惟一的度量衡,這個世界就不再有感知幸福溫度的能力。

2013年的關鍵詞是媒體變革,更像是報紙在跟讀者交心:


擺在讀者朋友面前的,是本報農曆新年前的最後一期報紙。這一年,我們都在路上。我們有過做成了一件事情的欣喜,也有過半途而廢的慘淡體驗;我們曾經激昂吶喊,也曾經低首沉默;我們意氣風發,也可能消沉迷茫,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責任——自覺承擔歷史守望者的角色,敢於發出冷靜而獨立的聲音。如果說我們努力以見證者的姿態記錄這一路的風雨,你們則以莫大的耐性和寬容,陪伴我們走過所有日子,從未丟掉那一份信任。

這一年,瑪雅人的世界末日預言最終變成了一場無傷大雅的遊戲,瀰漫中國數十城市的霧霾,卻讓我們相信,中國經濟奇蹟的褪色可能是一個更現實的預言:我們曾以為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可以換得所有,而今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有代價:汙染的河流,枯死的山林,被風沙遮蓋的村莊,城市上空骯髒的空氣。當都市的繁花似錦瞬間失色,霧霾更像身披灰袍的法師,念動咒語,宣告舊模式無可爭辯的終結。

這是我們無法拒絕的改變年代。這種改變如果不萌發在朝堂,就必然勃興於民間……

媒體始終是變革的一份子,我們也在改變。我們不會放棄理性、建設性的姿態。我們確信,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浮躁年代,這樣的堅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值得。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更專業一些,變得更加可信賴。我們希望自己能夠耐得住性子,體現出足夠的厚度和深度。不過我們也會加快腳步,趕上數字化和移動互聯的步調,以更好的方式為讀者創造價值。

2011年這是目前找到最早的一篇:祝你一路平安。

這一年我們沒有忘記那些普通人。雖然我們的報頭上打著“經濟”的字樣,但我們從來都明白,任何經濟的成長,如果不能最終造福於普通人,即使不能說毫無價值,卻也沒有任何可以誇讚於世的榮耀。我們關心重慶身份轉換的農民,也關心一場礦難之後的罹難者和倖存者,我們知道支撐中國這兩個字的,是千萬萬這樣的人。我們堅信,這個國家未來的方向,將取決於這些人的意願。

這一年的元旦,報紙還發表了一篇社論《我們可以慢一些》,文中提到了2020年,是這麼說的:

我們可以更慢一些嗎?如果站在2020年回望,我們會怎樣理解2010年的中國經歷的一切變化?我們會不會後悔跑得太快,甚至沒想好自己到底要什麼,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如何敢對所有人說,我們正在創造的是一個美麗新世界,為之付出代價是多麼的值得。

我們消耗了世界第一的資源,有一天我們即使付出雙倍的代價,也不能挽回失去的青山綠水。

我們拆掉了老舊的城牆,但是歷史卻仍然願意堅守所有的記憶;我們的鄉村以只爭朝夕的豪情進入了城鎮化時代,然而我們終會明白,如果以新生活的名義圈走農民手裡的土地,毀掉的可能不只是農田,還有農民對公權力的尊重。

今天再讀,別有一番感慨。通讀完這些同題作文,個人的感覺是這些文章的地位被低估了,應該可以和南周新年獻辭相提並論的呀。

繼續往前翻,讀到了一篇在十年前,該報記者仇子明因一篇報道被通緝事件發生後,報紙發表的一篇社論,《辦清白事 做乾淨人》:

我們和我們的同行都知道,作為媒體,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環境的複雜性。言論和報道固然可能遭遇權力的通緝,但也同樣面對金錢的誘降。不可否認,一些媒體和媒體工作者不負責任不問事實的傳播與報道,濫用公眾信任以牟取私利等惡行,已經損害了新聞界的整體形象。這樣的惡行既是整個傳媒業的大敵,更是本報須臾防範的敵人。

有些人認為,身處這樣一個時代,如果放棄原則和堅守,生存可能更為容易,甚至也更容易得到環境的容忍。不過我們始終不忍棄,不肯棄,不願棄,只因我們深知,讀者之所以肯花錢購買經濟觀察報,源於對這份報紙的信賴;每每當我們遭遇挫折的時候,社會各界向我們施以援手,同樣是因為信賴。

我們不忍、不肯、也不願背棄這種信賴。我們知道,在這個轉型時代,可信賴的媒體和新聞報道,是比金子更可寶貴的東西。這正是“仇子明事件”之於新聞界的價值。我們知道,媒體同仁和社會公眾保護的並非一個叫做仇子明的記者,也並非一張叫做經濟觀察報的報紙,我們所共同捍衛的乃是值得信賴的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是為生產和傳播這樣的報道而堅守的新聞界。

今年發端於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媒體表現也呈現兩極分化,國內媒體《財新》《財經》《三聯生活週刊》和《中國新聞週刊》等深入腹地,抽絲剝繭發表了大量極具價值的報道,為讀者瞭解事件提供了更多註腳。而本地有些媒體的表現,則在網上被人罵得體無完膚。社論、甚至於評論,是一份報紙價值觀的重要體現,那家捱罵的報紙,導火線就是因為兩篇評論,觸發了讀者心中一段時間以來積攢的憤懣。

回到經濟觀察報這張報紙上,最早接觸它,是在上大學。不過追得沒有《南方週末》那麼勤快,有一搭沒一搭的買。不像南周,有那麼多名記者活招牌。這份報紙似乎和它所選擇的橙色新聞紙一樣,低調而內斂。關於報紙出來的名人,我僅知道許知遠,於威,以及遲宇宙和李翔。當然還記住了一些知識分子的名字,比如周其仁、陳季冰,好像就是因為後者的一篇稿子,導致騰訊大家欄目的整體下架。

前兩年,我還偶爾能在報紙上讀到漂亮的稿子,但是近兩年,這種驚豔的感覺沒有了。也許是自己閱讀口味變化的原因,畢竟就連當年瘋狂追《南方週末》也覺得沒有以前好看。

不過,通讀完這些社論之後,讓我開始對這份報紙有些刮目相看,產生了重新認識這張新聞紙的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