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熊貓的萌,無人能比,而熊貓的待遇,更是無人能敵。

  住著10000平米的大房子,吹著空調,夏天溫度低於25度,冬天高於18度,房子裡甚至還有造霧系統。

  吃的食物從千里之外冷藏運輸而來,每天有人喂上4頓加了雞蛋的綠豆湯。這是北京動物園裡的大熊貓。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美國前任總統尼克松夫人親自到中國請求贈送熊貓,大熊貓到達美國後,8000多名美國民眾冒雨迎接。

  日本熊貓館第一次開放後,第一天就有5.5萬人徹夜排隊,但最後只有不到1.8萬人見到了熊貓。

  第二年,這家動物園參觀人次達到920萬,打破了歷史記錄

  日本人一度認為:“人生在世,如果連熊貓都沒看過,會非常丟臉。”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有那麼多種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特地選了熊貓,作為自己的logo。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甚至在一隻熊貓幼崽夭折後,史無前例地降半旗致哀

  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種動物。但是大概沒有一種動物,也沒有一個人的待遇,能夠超過熊貓。

  於是,很多人的願望是下輩子做一隻熊貓,高興時賣萌,不高興時吃竹子。

  但國寶們的命運不是向來都是如此。

  它們曾經為國賣萌,承擔外交任務,在國際上圈粉無數;也一度數量銳減,遭遇自己種族的“至暗時刻”。

  也許,只有瞭解了這些過往,銘記人們為之付出的努力,我們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國寶之所以為國寶的意義。

  1

  1936年,一個叫哈克尼斯的紐約市居民,前往上海收取自己丈夫的骨灰。她的丈夫喜歡冒險,打算在中國捕捉到一隻大熊貓,但最終因癌症客死他鄉。

  哈克尼斯決定繼承丈夫的探險,命運也眷顧了這個異鄉人。

  在中國朋友的幫助下,她很快就在四川發現了一隻熊貓幼崽。“我不由自主地伸手接過這個小東西。手中毛茸茸的觸感,使片刻前的夢想成為真實。”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圖:哈克尼斯與熊貓幼崽

  在帶這隻名叫“蘇琳”的熊貓離開中國時,受到了海關阻撓,但哈克尼斯以“小狗一隻,價值二十美元”的證明書,搭船離開了上海。

  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是第一隻被帶出國門的活體大熊貓。

  蘇琳到達芝加哥動物園後,迅速點燃了遊客的熱情,國際上也開始了對大熊貓的迷戀。

  有人驚歎它們的外形,有人感慨發現了新物種,於是各懷心思,不擇手段,都想得到大熊貓。

  儘管國際上颳起了大熊貓熱潮,但那時的大熊貓保護還沒有被提上日程。

  動物學家、冒險家、旅行家、狩獵家一起湧入中國,企圖捕獲大熊貓

  1929年4月13日,羅斯福的兩個兒子輾轉來到涼山越西縣。

  在山裡,他們看到一隻成年大熊貓從樹幹中探出了身體,熊貓睡眼惺忪,左右張望後就優哉遊哉的走了出來。

  兩人同時舉槍,對著熊貓背影開槍,全部命中

  熊貓轉身,跌跌撞撞跑開,兩人追上後再次開槍。

  “它應聲而倒,但又爬起身,跑進濃密的竹林。我們知道他逃不出我們的手掌心”

  最終,他們射殺了這隻熊貓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圖:羅斯福兄弟及其射殺的大熊貓

  兩人就讀於名校,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射殺大熊貓,僅僅只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勇氣

  兩個月後,他們捕獲了兩隻活體大熊貓,其中一隻腿上受傷的大熊貓被運到了芝加哥,在展出前一天突然死亡,他們乾脆將這隻大熊貓做成了標本。

  1931年,由美國人莫里斯-杜倫領銜的探險隊在川康邊境也獵殺了三隻大熊貓,現存於費城自然博物館。

  1934年,美國人迪安·塞奇,在竹林裡獵殺了一隻大熊貓,次日,他們舉行宴會,享用熊貓肉

  如果要將這些獵殺者的名字全部列出來,那將會是一份很長的名單。

  根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869年至1946年間,200多人次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大熊貓分佈區,調查、收集資料、捕捉大熊貓、獵殺或購制大熊貓標本。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1936年至1946年的10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共計有16只,它們被“關在髒兮兮的小籠子裡,任由烈日暴曬”。有至少70具大熊貓標本存放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裡。

  他們從“從28000英里外的遠方而來,就是為了射出這發子彈

  不只是這些不遠萬里趕來的人,還有當地村民為了牟利,對熊貓痛下殺手。

  他們在山間佈下獵套,有人一次就佈下六七十個。

  1983年1月24日,一隻叫“憨憨”的大熊貓被當地村民獵殺。

  憨憨被獵套纏住咽喉,窒息而亡。

  獵殺它的是四川臥龍當地一個叫冷志的村民,憨憨死後,他用刀切下了熊貓腳,把身體解剖開,拿出內臟藏在了樹叢中,只帶走了熊貓皮和肉。

  帶回家的肉燉了之後發現味道不好,他就倒了餵豬。

  熊貓皮則留著賣錢。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被抓到後,他承認自己的錯誤,但認為“殺熊貓是為了養家”。

  這在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事,在當時卻時常發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四川北部和甘肅南部的岷山,竹子大量死亡。

  巧的是,熊貓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大量死亡,在四川臥龍的工作人員表示“經過調查與搜索,一共發現一百三十八具熊貓屍首,這真是令人心碎。”

  人們以為是竹子死亡餓死了大熊貓。

  在這些因素疊加下,熊貓數量銳減,危機來了。


  2

  在蘇琳偷著帶那隻熊貓走向海外後,很多人已經開始喜歡熊貓。

  1941年,民國政府向美國的民間救濟中國難民聯合委員會,贈送了一對大熊貓,“熊貓外交”由此開啟。

  熊貓開始為國賣萌,揚名海外,也成為了動物界的國際明星,參觀現場的陣勢不亞於現在任何的追星現場。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然而,一邊作為國禮不斷被送出,另一邊熊貓也在遭受著慘無人道的獵殺。

  熊貓外交意義非凡,而熊貓數量開始銳減。

  保護大熊貓需要被提上日程了。

  1963年,四川在汶川縣臥龍鄉成立了臥龍自然保護區。

  2萬公頃的深山老林,每年只有900元辦公經費。

  剛到汶川縣林業局工作3年的田致祥,成了這個自然保護區的第一人。

  他和另外一位當地村民負責管理,但那時,沒有人知道該怎麼保護。

  他們睡在深山裡幾十人的大通鋪上,男的女的都不例外,半夜連翻個身都要喊“一二三”。

  一年900塊,只夠買文具紙張的。田致祥每天就去打界樁,寫標語,這是他所能做的保護。

  而早在1961年,學蘇聯的我們,在四川成立了臥龍關森林工業局,開林伐木,這當然和林業局的利益不相符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1973年,田致祥給中央寫了一封告狀信,信裡說森工局毀林導致100多隻大熊貓被攆跑。

  工作組來到四川,田致祥帶著他們找證據,找了很久,終於發現了一片倒塌的竹子,他說這就是被趕走的熊貓的窩。

  後來人們才知道,熊貓根本不打窩,那片倒塌的竹子很可能是野豬窩。

  但陰差陽錯,田致祥的那封信,卻改變了熊貓,也改變了臥龍自然保護區的命運。

  就在他寫信的那一年,國務院召集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大熊貓產區召開座談會,決定查清楚我國野生大熊貓的具體數量

  胡錦矗臨危受命,擔任了此次調查隊的隊長,他帶領團隊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貓棲息地。

  歷時四年,步行9萬多公里,這其中的艱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一次,獨自追蹤大熊貓的胡錦矗連續走了14個小時,突遇暴風雪。

  命懸一線的時刻,他舉起步槍朝天射擊,同事們聞聲趕來,只發現一個在雪地上被凍僵的“雪人”。

  等他醒來時,看見同事們都圍在他身邊哭。

  考察中,胡錦矗通過對大熊貓糞便中竹節長短、粗細、咀嚼程度等對比,依此推算出大熊貓的大體年齡、種群數量、活動範圍。

  這套方法後來被命名為研究野生大熊貓的“胡氏方法”,並沿用至今。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1977年,第一次野外調查結束,胡錦矗團隊確認野生大熊貓數量為2459只。

  調查後,大家意識到定點熊貓生態觀察站的建立迫在眉睫。

  四川、甘肅兩省先後劃定了3個點建立定點觀察站。

  基於胡錦矗團隊的調查情況,國務院批准了將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原來的2萬公頃擴建為20萬公頃

  同時,也批准建立了唐家河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從這裡開始,大熊貓保護工作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

  如今赫赫有名的“五一棚”,在這一時期建立。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圖:五一棚

  “五一棚”現在已經成為了大熊貓研究者的朝聖地,但剛建立時,只不過是個簡陋的窩棚。

  為了方便取水,他們打了51級通往水源地的臺階,所以取名叫‘五一棚’。

  但就是在這個極其簡陋的地方,近代大熊貓研究保護工作拉開了序幕。

  1980年,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進入臥龍,與中國政府展開合作,增設帳篷,擴點建站、派駐專家,共同研究大熊貓的保護工作。

  根據國際著名動物保護家夏勒博士妻子回憶,他們整天整夜都待在睡袋裡,幾乎把所有能套在身上的衣服都穿上了,但還是覺得冷

  夏勒本人回想起那時中國的大熊貓研究人員,也覺得十分心酸:“他們打了厚實的羊毛綁腿,用來防水和防寒,腳上卻只穿單薄的球鞋,我在心裡記下,要設法替他們爭取到靴子。”

  但艱苦的條件沒有阻擋大家工作的熱情。

  “五一棚”建立後,他們開闢了7條觀察點,5條深入大熊貓活動區域,2條往山下走,每天都要走一條線。

  在這裡,團隊發現了第一隻野生大熊貓“珍珍”,併成功給它戴上了無線電頸圈。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圖:大熊貓“珍珍”,來自“封面新聞”

  在這幾年間,他們深入山野,追蹤大熊貓,研究其生活習性,為後來的熊貓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3

  但1983-1984年初,發生了一件怪事,竹子大面積開花。

  恰好在這段時間裡,四川地區死了8只大熊貓,大家都以為,竹子開花讓熊貓失去吃的了,熊貓要餓死了。

  於是國際上掀起了“拯救大熊貓”的熱潮,人們甚至為此寫了一首歌:竹子開花囉喂,咪咪躺在媽媽的懷裡數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麗,明天的早餐在哪裡……

  國內的學生和老百姓紛紛開始捐款,香港的知名富商、歌唱家特地趕到臥龍進行捐助。

  世界各大媒體都在報道捱餓的大熊貓,美日英德各個國家,都有人跑到臥龍去看望大熊貓。

  聯合國糧食組織甚至啟動了快速行動項目,特地為大熊貓無償支援88.7萬美元。

  大家只有一個願望:讓萌萌的大熊貓吃的飽飽的,吃飽了好賣萌。

  這些當然是好事兒,但此時很多人認為,要把野生大熊貓都圈養起來保護,這可把一個人給著急壞了——“中國大熊貓之父”潘文石。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本該在北大任教的他,從小憧憬野外生活,到四川臥龍參加一個關於熊貓的國際合作項目後,他覺得 “血液裡對野外生活的嚮往被喚醒了”。

  幾經爭取,他走進了西部群山,開始了對野生大熊貓保護研究的工作,這一干就是17年。

  冬季寒氣逼人,潘文石和學生們住在四面透風的棚子裡。

  他們鑽進睡袋,藉著蠟燭微弱的光亮,用凍僵的手指記錄熊貓通過無線電頸圈發回的數據。

  15分鐘一次,一天記96次,幾乎不吃不喝不睡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為了追尋大熊貓的足跡,他曾36小時沒有吃飯,在海拔3000米的雪地裡穿梭。

  被雪裡的竹子絆倒,摔到肛門流血,又一個人強忍著疼痛,蹣跚到海拔2500米的臨時駐地。

  此後十多天裡,傷口反覆撕裂,這裡沒有醫生,只能自己吃一點流食,他一度想放棄。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他也羨慕那些出國留學的同學,但在父母的鼓勵和對大熊貓的熱愛下,他硬生生堅持了下來。

  此後三十多年裡,他再也沒有想過放棄,一直潛心保護研究熊貓。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真的是竹子開花餓死了熊貓嗎?大熊貓真的不得不被圈養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潘文石有些懷疑。他帶著自己的學生,在山區做了大量調研,最終他發現,竹子開花並不是造成大熊貓瀕危的主要原因

  然而,那種觀點已經佔據了媒體的主流聲音,政府也開始組織人上山抓熊貓進行圈養。

  潘文石急了。

  在簡陋的工作棚下,他直接寫信到了國務院:“竹子開花不是大熊貓瀕危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砍伐使熊貓生存面臨絕境。”

  他提出:“堅決反對飼養野生熊貓,那樣做只會破壞野生熊貓的種群結構,而且還可能導致它們不再繁殖”。

  很多人只是看了看動物園裡的熊貓,就擴展到了整體,說熊貓已經不再繁殖了。

  但潘文石在野外親眼看到過野生大熊貓的交配,也親眼看著一隻幼崽產了下來。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潘文石駁斥了這種說法,“動物園裡的熊貓都是老頭老太太,它們想生也生不出來了”。

  就在他寫這些信的時候,有人勸他,有這些寫信的功夫,還不如寫一些論文來得實惠。

  他義正言辭。“科學家的良知不允許我說假話!”

  他建議,“立即停止採伐,安排職工轉產,建立新的自然保護區”。

  最終,這些建議全部被中央採納。

  1994年5月,秦嶺地區的砍伐全線停止

  1995年,國家投資5500多萬建立了長青自然保護區,保護了大熊貓在秦嶺南坡的最後一片棲息地。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這些工作逐漸收到了成效,在上世紀80年代的第二次大熊貓生存狀況調查後,野外大熊貓數量一度只有1114只。

  但隨著棲息地面積的擴大,到了1999年-2003年的第三次調查中,野生大熊貓數量恢復到了1596只。

  而截止到今天,全國已經建立了67處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已經增長到了現在的近2000只。

  尾聲

  如今,命途多舛的國寶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數量也逐漸增多。

  他們在現代化設施的保護下,承擔著為國賣萌的使命,讓所有喜歡它們的人,可以輕易就一睹芳容。

  只是,當我們感嘆它們擁有著很多人類也難以擁有的待遇時,我們大概很難想到,它們曾經也是別人槍下的獵物。

  我們更不知道,懵懂無知下寫出那封決定性信件的田致祥,不顧生命危險研究保護熊貓的胡錦矗,以一人之力駁斥天下觀點的潘文石,還有許許多多科研工作者,是他們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看到如今的國寶熊貓。讓我們可以看著它們賣萌時,忍不住會心一笑。

  

1983年汶川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熊貓味道不好,我拿它餵豬

  圖:賣萌的大熊貓,來自“熊貓頻道”

  而如今,他們培養出的數百名學生們,也成為了第二代、三代、四代大熊貓保護者,紮根在茫茫大山中,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熊貓保護事業。

  1869年4月1日,一位叫阿爾芒·戴維的法國傳教士,在四川寶興縣老鄉家裡,見到一張掛在牆上的黑白相間的毛皮,他認定,這是一個新物種的毛皮。

  這被認為是大熊貓的“科學發現”,因此,今年也成了大熊貓被發現的150週年

  150年來,從被發現被獵殺,到成為國寶,大熊貓過得並不容易。

  它們遭遇的那些巨大的危險,幾乎都是來自人類的貪婪。

  但幸運的是,有無數科研工作者和熱愛熊貓的人們為之努力,讓它們沒有走向滅絕的命運。

  就像有句話說的,從來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但喜歡熊貓的我,也沒有別的方法向他們致意。

  唯有在熊貓被發現150週年的今天,為這群默默無聞的人,寫下這篇文章。

  大熊貓們,也請盡情地賣萌吧,因為健康快樂的你們,就是他們人生中最好的勳章。

  

喬治·夏勒 《最後的熊貓》張定綺譯,胡錦矗校,上海譯文出版社

楊雪,《“熊貓教父”胡錦矗:“半路出家” 尋貓半世》,發佈於《華西都市報》

吳浩,《西華師範大學教授胡錦矗: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發佈於《四川日報》

張爍,《教授潘文石:把全家人都帶進“野生狀態”》,發佈於《人民日報》

《“熊貓之父”潘文石:用37年荒野人生 堅守精神家園》,發佈於“央視網”

《熊貓外交故事解密:周總理拍板送美國兩隻大熊貓》,發佈於《北京晚報》

“大家”,《生物學家 潘文石 野性的呼喚》 20180823 | CCTV科教

《熊貓:萌啥子喲,我是要雄起!》,發佈於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1963,臥龍的熊貓世界》,發佈於“讀覽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