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廣大新聞工作者按照國家、省、市部署、要求,聞令而動,迎難而上,他們不畏艱險、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線,用鏡頭、話筒和手中的筆,記錄特殊歷史時刻,講好抗疫故事,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系列報道《戰“疫”新聞人》今天播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疫情就是命令,報道事實、振奮精神、凝聚力量,肩負這樣的職責使命,七臺河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記者趙立波和黃詩堯冒著被傳染的風險,三次去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採訪。他們穿上厚重的隔離服,戴上護目鏡,進入到垃圾處理車間,採訪奮戰在一線的醫療垃圾處理人員。他們用最真實的現場報道,最感人的畫面,記錄下了疫情防控一線人員無私奉獻的故事。

記者黃詩堯:去醫療處理中心的時候,也覺得確實挺危險的,因為畢竟是處理的最後一線。但是你既然幹了這個活,你就得去,因為你是一名記者,你就要走在最前面。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戰“疫”打響,“書生”也是戰士。七臺河日報社記者韓黎黎多次深入市人民醫院,採訪記錄抗疫救治病區第一手資料。因為她的執著與堅守,才有了一篇篇抗疫一線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蹟,以及我市多批新冠肺炎痊癒患者出院,圖文並茂的消息報道。

記者韓黎黎:記者必須深入到一線,把最真實、最鮮活的報道播放出去。站在防控的一線,精準的喊話,服務群眾、引導群眾。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國家面前,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張越是七臺河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記者。除夕夜的一場大火,把她的家化為灰燼。來不及悲傷,顧不得心臟病驚嚇後的身體不適,她主動請纓,從大年初二開始,就瞞著八十來歲的父母和即將參加高考的孩子,回到疫情防控戰場與同事並肩作戰。

記者張越:在這三者之間,我最後選擇了迴歸崗位。作為一個記者,是我的職責和使命。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全市新聞戰線的工作者們第一時間進入到戰時報道狀態。正月初二,剛剛到達富錦孃家的七臺河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記者楊丹就接到返崗命令,第二天,她就火速回到七臺河,投入到緊張的採訪中。

記者楊丹:在疫情面前,我們就得責無旁貸、義無反顧的必須回到工作崗位。

1月30日,楊丹接到採訪任務,去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採訪醫療垃圾處置情況。在現場,正趕上醫療廢物專用運輸車將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產生的醫療廢物送到車間進行處理。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她走上前去,用手機拍下了垃圾處理全過程,清晰記錄下疫情最後一道防線的珍貴畫面。

記者楊丹:到了採訪現場,我們就得要像戰士一樣,衝鋒陷陣。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疫情發生以來,我市新聞戰線的廣大新聞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奮戰在防疫宣傳一線。戰“疫”初期,一副口罩要使用好幾天,高度白酒代替了消毒劑,一碗泡麵、一根火腿腸支撐一天。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他們沒有怨言、沒有退縮,哪裡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一名名新聞戰士勇敢“逆行”,成為疫情防控鬥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記者陳豐林:用鏡頭記錄下防控一線那些溫暖和感動的事件,再苦再累我們也要往上衝。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

照片裡

你看不清他們的臉

還有很多新聞人忙於採訪

無暇記錄自己忙碌的場景

希望脫下口罩的那一天

這群“疫”往無前的媒體人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戰“疫”新聞人》第二篇:勇敢逆行 迎難而上


視頻//七臺河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記者:信春華 陳豐林

圖文/七臺河廣播電視臺電臺新聞中心記者:楊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