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和利是爭來的還是自動送上門來的?

有一句成語叫爭名奪利,還有一句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有些人怕別人不明白,又補充了一句"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來驗證名利就是靠奪,靠爭取的。

你不去爭取,那麼名利是不會自動送上門來的,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

真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

名和利是爭來的還是自動送上門來的?

來了反成禍

漢文帝是中國古代少有的清明皇帝,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視其為偶像。他有一個寵臣叫鄧通。

鄧通為什麼會成為寵臣呢?

孝文帝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從後推之上天,顧見其衣裻帶後穿。——《史記·佞幸列傳》

這是漢文帝夢中的貴人,在現實中還真是找到了這個黃頭郎,這個黃頭郎就是鄧通。

這個鄧通的富貴也算是從天而降了,如果鄧通他真有能力,這一場名利富貴那就肯定守住了。

但實際上鄧通這個人有才嗎?不能有所薦士,獨自謹其身以媚上而已。這是司馬遷給出的結論。

名和利是爭來的還是自動送上門來的?

他沒有辦法用才來為西漢作貢獻,只能用媚上討好漢文帝來守住這一場名利。正因為他只能靠取巧來守,結果自然守不住了。

因為媚上討好,所以無意間得罪了漢景帝,最終這一場富貴成為泡影,以餓死作為人生之收場。如果他沒有被漢文帝發現,沒有享受這一場富貴,他的人生最後應該不致於如此悲慘。

為守因私廢公

再比如我昨天寫的一篇文章《 》提到的魏相公叔痤,他自己覺得能力不如商鞅,所以對商鞅採取壓制狀態,不願意舉薦給魏王。

他做過的不止這麼一件事情,他還設計排擠名將吳起,逼著吳起離開了魏國到了楚國。要知道魏國能夠橫掃天下,主要靠魏武卒。魏武卒就是吳起幫忙訓練的,有著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剩下的都是平局的傲人戰績。

魏文侯時人才濟濟,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吳起、李悝、樂羊等等,有了這些人才,所以可以橫掃天下,到了魏惠王時期卻成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的悲劇。

名和利是爭來的還是自動送上門來的?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除了魏文侯與魏惠王個人因素外,魏相的關係也很大。

同樣是魏相,翟璜任魏文侯之相時舉薦了這麼多人才,而公叔痤不但沒有舉薦,相反還在處處排擠人才。

這就是因為他沒有能力任魏相,但必須要守住這相位而採取的行動,能力不足必然會因私廢公。代價是什麼?以魏國之落敗而終。

這樣的例子,歷史上多嗎?舉不勝舉。

強取而引禍

剛才舉了二個例子,有人說時代不同了,老講歷史的東西,老抱著老古董沒有用了。那知常容就舉現實的例子。

最近深圳某地一位女校長因為自己的作品有涉嫌抄襲而引發熱議。

首先知常容覺得她自己肯定有能力,因為教師這個職業是有一定技術性的,不是靠蒙就可以過關的,因為公開課還是要上給大家看的,講座也是要講給大家聽的,如果真的沒有兩把刷子,那麼全靠抄襲那肯定是不現實的。

名和利是爭來的還是自動送上門來的?

但是她的實力與名師的實力以及和她獲得的相關榮譽相匹配嗎?顯然還是有些距離,不管是她為了自己名師的頭銜還是為了爭取這個頭銜。

很明顯,她是為了彌補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採用抄襲這種取巧方式,結果翻車了。

去掉這麼多光環,從教學技能的角度而不從師德的角度來說她應該屬於比較優秀行列,但離名師有距離。如果她不去追求所謂名師帶來的名和利,或許現在也不會落到如此境遇。

再比如曾經很火的某明星在節目中說自己是學霸,是博士,最後因為連知網都不知道導致翻車,演藝生涯被硬生生地折了。

憑心而論,他沒有能力嗎?他能火自然是因為他演技水平被認可了。

這兩個例子足以說明強取而引禍這個觀點。

名和利是爭來的還是自動送上門來的?

結語:

名利到底是爭來的還是自動送上門來的,我想每一個人的想法和看法都不同。但是《道德經》中說的很清楚。

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7章》

要想得到名利,要想成其私,你的前提是用你的無私去換,而不是直接去爭搶,以無私成其私。

我們還有一句古話: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先有能力再有名利,而不是先爭名利後有能力。能力有了,名利自然就會來,沒有,那就別碰。

如同做生意,你家的產品是獨家的,又是大家必需的,你會擔心不能獲利嗎?

因為名利可以給你帶來無限好處,也是一把刀,你是出色的使刀手,自然遊刃有餘,如果不是呢?

名和利是爭來的還是自動送上門來的?

所以老子又說了一句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當然並非所有人有能力就會去找名利,比如莊子他有能力,名利來了,楚王希望他出山任相,他就說我不想當那隻擺著的烏龜,我就想自由活在泥潭中。

而這種選擇權也是基於你有這個能力才會擁有想不想要這個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