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石板街的明天

二三十年前來濉溪老城石板街,是為那始終縈繞在心頭的鄉愁。

我的出生地也有條這樣的石板街,也是青磚小瓦、木板門的老鋪子鱗次櫛比。

街裡套巷,巷裡套院。

街街巷巷的石板條佈滿了童年、少年的記憶。

那條街緊挨著市中心,後來便被拆建成高聳的大樓,林立著現代化的商鋪。

拆建時,石板條得用大吊車運走。

老街消失了,鄉愁自此便成為心理黑洞。

那黑洞深不可測。

走在濉溪老街的石板條上,童年的詩句會一字一字的排列開。

凝聚成一束照進黑洞裡的暖光。


鄉愁已隨父母的離世而漸漸遠去、模糊。

偶爾再來老街,燒餅、油茶、煎包裡能吃出懷舊情結。

就這樣著迷戀舊貌舊樣舊人情。

想象著自己還是老街的孩子。

過去很多年不會有人想起、提起過要把老街當成個旅遊地,破破舊舊的一塊地方,也從未曾想去踏上那個臺階。

但很多與老街前世此生毫無關聯的人年年都會來。

溜溜轉轉,浮躁的心事便淡了、散了。

日子咋說都比以前好了許多,老街的舊光景讓我們心平氣和。

後來就有了要打造老街的呼喊,響了也有幾十年了吧。

但這些老舊的屋面、街道和味道,哪裡能經得起摧枯拉朽?

怕是一打即散,一造便要面目全非。

再說,穿上戲裝的老朽還是老朽麼?


而老街它也確乎老了,老得竟沒有下水道、煤氣管線,步履蹣跚、眼花耳背。

那些在此寄寓鄉愁者,大多住在現代化的公寓裡,怎忍心獨獨讓這一片的人居排除在時代以外?

那就是極不厚道的鄉愁與懷舊了。

再造老街,我們必須面對傳承和發展的兩張臉合一。

它們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

前日由濉溪政協牽頭召開的“老街文化研討”,就是一支老人隊伍和年輕的運營團隊關於老街文化如何傳承的思想對撞。

會上我才知悉今年七月,黃山文旅正式簽約濉溪石板街項目,要由他們主導,來打造淮北人心中文化珍寶——老街。

便開始擔心,此項目會不會成為運河古鎮模式之二。

文化是表皮,地產是內核。

負責此項目協調的縣政協劉鐵主席很明確的告訴我們不會,它是由縣建投投資、整體規劃,保護、修復是前提。

黃山文旅只負責運營。

黃山文旅信心滿滿,決意將石板街項目,以 “創4A、爭5A”為目標,力求在對當地歷史文化進行傳承的基礎上,通過旅遊產業的振興,推動淮北市由旅遊輸出地向旅遊目的地轉變。

這個團隊擅於挖掘城市文化,打造特色文旅商業,並匠心運營,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

策劃老街運營的是一支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的年輕團隊。

他們打造的黃山地區的黎陽in巷,已經成為國家級AAAA景區。

依託濉溪老街豐富的歷史和人文資源,採用“保護、移植、創新”手法,他們決心讓濉溪石板街成為皖北第一街。


這是一個富於雄心、讓人眼界大開的運營方案。


它不是重新洗牌而是改換打牌規則。

通過場景營造、演藝互動、業態活化等路徑,再現老街繁華盛景。

老街的核心元素:石板街、老郵局、染坊、醬園、手藝店、老鋪子、各色小吃等,將在其中擔綱文化主力。


與會的專家有的挖掘了一輩子老街故事,他們也守望了老街一輩子。

講著老街歷史風情,人情世故,提醒運營方唱戲決不能跑調。

淮師大副校長餘敏輝教授則主張以小城歷史的承載,運河文化和口子酒文化為主核,商貿文化為再現方式,明晰石板街的旅遊口碑點。

東籬堂主沈懷遠則關心古睢書院的復建,希望淮北傳統文化的明珠——古琴、古樂能夠在老街落地生根。

縣文化館李俊民館長則對場景營造、演藝互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石板街的延伸部分將建個大舞臺。

淮北的拉魂腔、大鼓、高蹺、嗩吶等等終於有了一個固定的展示場地。


黃山的黎陽in巷其實已經展現了老街的未來。

石板街、房屋大致樣式、傳統手工藝業態,像老郵局、醬園、酒作坊等等,都會保留、呈現。

但你的內裡也要更趨於適合四方遊客遊玩的精緻化。


它也一定會有和老街的傳統文化體驗互為補充的美食與時尚體驗區域,以展現古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相互包容與豐富。


縣文旅體的王局長生在老街、長在老街。

水房、茶館、百貨公司、一人巷、典當巷,說起來如數家珍。

那些不是故事,是老街人的生命痕跡,也是幾代人的歲月記憶。


那些遠去的背影,就如我的鄉愁。

無論你願不願意,老街都會變化,以往的破敗、衰落會被修復,眉眼亦自會更有神采。

時代在往前疾走,老街也會以新的格局展現出它的永遠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