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騎兵連已經被日軍包圍,為何日軍不直接開槍而是白刃格鬥徒增傷亡?

毒刺劍客


你好,我是迷彩派編輯,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時的中國戰場相對於歐洲和太平洋來說,交戰雙方的技術檔次差得多,但即便如此,騎兵這一昔日優勢兵種也越來越多地呈現夕陽態勢。對中國軍隊來說,以亮劍反掃蕩為例,騎兵連快速衝殺,是發揮自身優勢,給步兵主力骨幹贏得突圍時間,否則以當時雙方火力差距來看,獨立團能夠成建制突圍的可能性不高。



戰鬥伊始,騎兵連被日軍一個騎兵聯隊追擊包圍,如果日軍騎兵聯隊將注意力放在獨立團步兵和指揮部上,後果不堪設想。但騎兵連起初並未直接進入白刃戰,而是以輕武器精確射擊儘可能消滅敵人,日軍追擊方也是同理。



最後,騎兵連的彈藥耗盡,只能選擇最原始的馬刀白刃戰,而日軍同樣是一支缺乏單兵自動火器且白刃戰思維至上的軍隊,步兵如此,騎兵也一樣。縱然日軍的戰術思維和歐美髮達軍隊有差距,但一次次戰鬥和發生在波蘭的事情也清晰地告訴日軍騎兵,屬於他們的時代很快就徹底過去了,特別是他們曾極度熱衷的騎兵白刃戰。所以,深受武士道思想影響的日軍騎兵看到對方已無火器抵擋能力,自然不願意用他們也一樣抵制的火器輕鬆贏得戰鬥,以一場告別演出一樣的白刃戰來決戰,對日軍騎兵自然也是難得戰機。試想,如果騎兵連遭遇的是鬼子戰車,或者鬼子們集體齊射,那麼這種壯烈就徹底變了味。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壯烈決鬥,這種壯烈不但屬於騎兵連,也屬於當時騎兵這個古老軍種。日軍後來決定厚葬騎兵連烈士,不但是佩服其精神,也必然有惺惺相惜或兔死狐悲同病相憐的因素,一個古老兵種的消亡衰敗,不分國家,不分戰場實力高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