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寬大仁慈”聞名的康熙為何要將75歲的鄉下教書先生凌遲處死?

其實我不想愛你


因為這個75歲的教書先生是崇禎帝的兒子。所以“寬大仁慈”的日獵兔子三百隻的康熙大帝一定要除之而後快。不然真的是寢食難安——老是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老有人想要反清復明。



這個教書先生後來被證明確實是崇禎帝的親生兒子,也就是傳說中的“朱三太子”。流落民間之後他一直隱姓埋名,教書為生。

在流落民間的這些日子裡,給他養成了謹小慎微的性格,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他的身份都沒有被人識破,他後來甚至育有4個兒子。可以說毫無謀反的可能性,可是有人聽說崇禎皇帝還有皇子在世上,馬上就打著這所謂的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想要反清復明。這就引起了清朝政府的重視和警覺。

但隨後清朝政府幾次鎮壓看來,都是假冒的,於是,康熙皇帝假惺惺的去南京孝陵祭祀,說是要尋找一個真真正正的朱三太子來掌管祭祀明孝陵朱元璋的工作,這個聲明發表之後,很多人都稱讚康熙皇帝非常的大度,這位已經70多歲的老爺爺,也被康熙所矇騙,於是,一次酒醉後,把身份告訴了自己相識多年的朋友,沒有想到這個朋友不是什麼好人,果斷就把他給出賣了,於是,老人家被捕。

清廷絕容不得明室後裔存在。最後,這個老人被凌遲處死,四個兒子也被全部斬殺。


戴老師講歷史


假仁假義的殖民者

滿清自入關以來把虛偽的嘴臉做到了極致,一邊奉行孔孟之道騙取天下讀書人,暗中發展文字獄荼毒中華文化篡改歷史,假仁假義的康熙更是惡毒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在他的操控之下富有政治抱負的讀書人成了一群搖尾乞憐的奴才,朝堂之上本該是商議國事的重地卻變成了狼狽為奸的苟合之所。


做賊心虛的嘴臉

由於得位不正滿清害怕再度被人趕回通古斯老家喝西北風,所以一直屠殺皇室子孫,後來有人舉報說發現了前朝皇子朱三太子的蹤跡,於是康熙下令將其逮捕,這位老人一直在鄉下教書已經到了七十五歲的高齡,但是這康熙寧可錯殺一萬也不會放過一個,這可憐的七十五歲老頭被康熙凌遲處死,可見這群殖民者的內心有多變態。

歷史告訴我們一定不要做亡國奴,否則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毫無自尊,滿清統治下的中華大地生存下的百姓活的豬狗不如,現在屏幕辮子戲卻都是歌頌犬清的“豐功偉績”用心何其歹毒,一定要正視歷史,這樣才能讓人進步成長。


歷史小明王


康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間平三藩,收臺灣,抗擊沙俄,親征噶爾丹,由此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鞏固了清朝的統治,被稱為康熙大帝。然而一生以仁孝治天下,對囂張跋扈,無人臣之禮的鰲拜都不忍心痛下殺手的康熙,為何會對一位75歲的鄉下教書先生處以凌遲酷刑呢?

事情死因要追溯到明朝末年,相傳崇禎帝在自縊前命后妃自縊,親手斬殺公主,以免遭流寇侮辱,又將太子慈烺,皇三子定王慈燦,皇四子永王慈煥託付給親信太監,告訴他們隱姓埋名,藏身民間,長大後為父母報仇。三位皇子出宮後投靠外戚家,從此下落不明。

1662年(康熙元年),永曆帝在雲南被處死,南明宣告覆滅。清廷本以為可以鬆一口氣,沒想到卻冒出來個“朱三太子”,斷斷續續地折騰了幾十年。《康熙王朝》中,楊起隆就是假借朱三太子的名義建立三郎香會,密謀反清。歷史上,楊起隆,蔡寅等人都以朱三太子的名義樹起反清大旗。康熙為了獲取民心,每次南巡都親祭明孝陵,行三跪九叩之禮,褒獎明太祖“治隆唐宋”,宣稱大清天下得之於闖賊。

那麼民間究竟有沒有朱三太子這個人物呢?

實際上,朱三太子只是人們對明朝的一種懷念之情,把出宮的三位皇子統稱為朱三太子。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消停多年的朱三太子再次出現在浙東,念一和尚借朱三太子之名發動起義,和前幾次一樣,起義軍很快遭到清廷鎮壓,卻從中牽扯出了真實的朱三太子。

永王朱慈煥(1633-1708)是崇禎第四子,出宮後被外戚周奎獻給李自成。大順軍撤離北京後,朱慈煥被李自成部下帶到河南,棄馬買牛,準備定居。不料,清廷搜捕甚嚴,大順軍拋下朱慈煥逃命去了。13歲的朱慈煥從河南流浪到安徽,再到浙江,在餘姚一座小廟中落髮為僧。當地一位姓胡的鄉紳在閒談時發現他才華過人,於是把女兒許配給朱慈煥,改名王士元,婚後生下二子三女,以教書為生,一家人其樂融融,盡享天倫。

念一和尚借朱三太子之名在浙東發動起義,朱慈煥聞訊大驚,怕遭池魚之殃,匆忙地帶著一個兒子避禍山東,在曾任饒陽知縣的朋友李方遠家教書,改名張用觀。他處處小心謹慎,唯恐暴露身份,沒想到還是被抓住了。清廷派人到他在餘姚的家中搜查,發現妻子兒女全部自縊而死“皆投繯,六命俱盡”。山東巡撫趙世顯主持審理,讓念一和尚與朱慈煥當堂對質,結果發現兩人根本不認識,也從來未曾有過聯繫。朱慈煥承認自己是先朝皇子,卻極力辯護稱:“吾數十年來改易姓名,冀避禍耳……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乃不反於三晉變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

趙世顯覺得他說的挺有道理,便將審問結果奏報給康熙。康熙此前說要訪查一位朱氏後裔來管理明朝陵寢,看起來朱慈煥就是這個最佳人選,吩咐屬下要好生照料朱氏父子。不料,一生以“寬大仁慈”而聞名的康熙帝對這個75歲手無寸鐵的可憐老人毫不手軟,即刻頒發上諭:“朱三即王士元,著凌遲處死,伊子俱斬。”在上諭中還有特別刺眼的一句話:“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這與岳飛的“莫須有”罪名何其相似。

逃亡一生,鬚髮皆白的朱慈煥還是沒能逃脫與家族中人同樣的命運,最終被押上刑場,親眼看著兒子被斬首後,慘遭凌遲而死。


歷史茶坊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他除鰲拜、平三藩、驅逐沙俄、橫掃漠北、收復臺灣等等,為清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然而他也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屠夫,就連一個75歲的老人也不放過,而且還要凌遲處死,這是為何呢?


這個老人名叫朱慈煥,此人大有來頭,他是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第五子,朱由檢一個有七個兒子,其中二子、六子、七子都早年夭折,只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朱慈煥與四哥朱慈炤同歲,因此,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

朱慈煥生於1633年,被崇禎帝封為永王,這明朝滅亡時,他只有12歲,為了留下後代,崇禎帝在上吊之前,讓太監們護送他的幾個皇子出宮,朱慈煥僥倖活了下來,但還是被李自成俘獲了,後來李自成被清軍打敗,慌亂中,朱慈煥和幾個哥哥走散了,他為了活命,只好四處逃荒、流浪。


小小年紀的朱慈煥在外奔波了一年多,來到了安徽鳳陽,遇到了一位王姓的明朝官員,這位前朝的官員比較忠誠,看到前朝的皇子落得如此的窘境,不免動了惻隱之心,就收留了他,並且讓他隨自己姓王,取名王士元。朱慈煥在王家平安地呆了幾年,和王家的小孩一同上學,一同成長。

然而好景不長,這位王姓官員因病去世了,王家人害怕朱慈煥留在這裡會引火燒身,於是就將朱慈煥趕了出來。


朱慈煥不得已再次走上流浪之路,不久就來到了浙江,迫於生計,走投無路的朱慈煥就來到了一處寺廟削髮為僧,以躲避朝廷的追剿。

朱慈煥的人緣極佳,在這裡,他又遇到了一位姓胡的前朝官員的後人,兩人相談甚歡,姓胡的看到朱慈煥氣度不凡,很有才華,就勸他還俗,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從此朱慈煥便以王士元為名在胡家紮下根來,生下三兒兩女,他靠在私塾教書為生。


朱慈煥隱姓埋名,為人低調,生怕自己的身世被人知曉而招來殺身之禍,謹小慎微的生活了幾十年。

康熙盛世,天下太平,一生心驚膽戰、東躲西藏的朱慈煥覺得可以鬆一口氣了,所以在一次酒後,他向一位交往了很久的老友透露了自己隱藏了幾十年的秘密,這位老友也被驚得啞口無言,,但此人也守不住自己的口,將這事捅了出去,被浙江一位志在反清復明的念一和尚知道了,他就打起了朱慈煥的旗號,在大嵐山造反起事,朱慈煥得知後,嚇得魂飛魄散,慌忙帶著兒子由浙江逃到了山東,躲藏了起來。


清朝作為外族政權,最怕的就是江山被人搶走了,因此對李自成的殘餘勢力和前朝的皇室後裔都是趕盡殺絕。

當然對於滿清的殘暴統治,各地的反抗聲浪也是一波接著一波,起義都需要一面正義的旗幟,流落在民間下落不明的皇子是最具號召力的,因此民間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反清復明是此起彼伏,這個被鎮壓下去了,那裡又冒出一個朱三太子來,搞得順治、康熙焦頭爛額,應接不暇,康熙更是氣得咬牙切齒。


念一和尚的造反很快就被清兵鎮壓了,順藤摸瓜就找到了朱慈煥,官員在審訊朱慈煥時,指認他造反,朱慈煥反駁說,造反需要招兵買馬、購置武器等等,我一個糟老頭子拿什麼去籌集兵馬糧草,我為何要等到75歲,頭髮都白了再去造反?

這位官員覺得朱慈煥說得也有道理,不知如何處理,就上報給康熙定奪。


可康熙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朱慈煥“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決不能留下朱慈煥一家,朱慈煥不死,民間的‘朱三太子’起義就不會罷休,他擔心反對清朝統治的仁人志士利用“朱三太子”的名號再次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號召民眾起來造反,推翻清朝統治,最終他下令將朱慈煥的子孫全部處死,將75歲的朱慈煥凌遲處死,以絕後患。
看來康熙所謂的拜祭朱氏陵墓,並有意讓明皇室後裔來看管陵墓都是煙幕彈,都是為了引蛇出洞,再將他們一網打盡,康熙真是夠狠毒的。

康熙沒有早前皇帝那樣博大的胸懷,能夠容納前朝皇室的後裔,說到底,康熙還是對自己沒有自信,他心虛罷了。







遺產君


因為“寬大仁慈”是帶引號的,清朝的皇帝都像是作秀的演員,內心深處的野蠻和專橫。


蕭蕭江中客


這個教書先生是朱三太子。


戰歷浩


這個教書先生姓朱,據說是一個和尚反清復明,古惑眾人說他是明朝皇室的後裔,然而這個教書先生自己也是從這個和尚口中知道的自己是明朝皇室後裔的真相。其實是這個和尚編造的身份,想借此製造起反清復明的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