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多通過傷害別人來利益自己,首當其衝的往往是親人,你認同嗎?為什麼?

農在天涯


人大多通過損人利己,尤其損害親人,不認同這種說法。

故意通過損人利己的方式獲利,屬於蓄意的不道德行為,不是這種說法的本意,暫且不論。

這種說法的前提是行為人無意識舉動,是一個關於不成熟人格的人,他遇事後反應及其結果的判斷。“傷害”是某種應激行為的後果,“獲得利益”,或者說脫困,是結果。

不成熟人格的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首先會對家人發脾氣,對身邊親近的發洩不滿。家人和朋友會因此受到莫名的困擾和不快,說傷害有點誇張過度。有的人會通過運動去發洩,日本有的企業專門設置一個發洩室供員工使用。成熟人格的人則會冷靜處置,平息情緒後理性思考、再決定行為反應。

關於人格的研究,孔子的君子小人論,就對人格深入研究、並提出整套塑造人格的體系。

子曰:唯女子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女子,側重指感性特徵很強的女性;小人,是指不成熟人格的人,不是現在反覆無常、道德低下的“小人”。這兩類不成熟人格的人,會怎樣處事?對身邊的不尊重、怠慢,對關係不密切的人往往諸多抱怨、不滿。

於是,孔子提出成熟人格的標準是:“君子不遷怒,不二過。”

所以,題主的說法就是描述了“近之則不遜”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