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屬於外族入侵還是和李自成一樣是地方造反?

2020年還在用蘋果4


他們都是生活在祖國大地上的一個民族,只是誰的武力強大誰是統治者。


Aaron858


說直接一點,努爾哈赤和李自成其實都一樣,都是明朝邊軍造反。努爾哈赤的祖先就跟隨永樂皇帝北伐蒙古,努爾哈赤的祖先孟特穆被永樂皇帝封為建州女真指揮使。

努爾哈赤歷代祖先都是給明朝當邊防軍軍官,可以說他們家其實是明朝的軍官世家,而且還是世襲的,努爾哈赤自己後來也是明朝鎮守遼東總兵官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梁的精銳親兵。

李成梁以十倍軍餉豢養女真、韃靼精於騎射的人為家丁,而且尤其看重努爾哈赤,李成梁“留(努爾哈赤)帳下,卵翼如養子,出入京師,每挾努爾哈赤與俱”。李成梁見過能打的人多了,如此看重努爾哈赤說明,其人個人戰鬥力非常突出,後來,他十幾個人以打群架的方法攻下了尼堪外蘭的甲坂城。

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的《中華名將》一書收錄了孫武以來名將20位,就包括努爾哈赤。從十數人的班組戰鬥到十萬人規模的戰役指揮,努爾哈赤是那個時代職業軍事家的代表。

努爾哈赤家族給明朝當了200多年世襲軍官,可以說在大明,肯定是家養的親丁。說白了努爾哈赤家族就和同樣是世襲軍官出身的戚繼光家族一樣,只是努爾哈赤造反了。

李自成其實也是明朝邊軍出身,只不過是軍事郵差,但是,家族世代精通養馬。其本人熱愛騎射,李自成戰術以誘敵深入為主的戰術,將他們逐一擊破,不戰則以,戰則求其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可以說,努爾哈赤和李自成都是明朝優秀的邊防軍。


深度軍事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與李自成等先後起兵,使明朝多線作戰,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傳承兩百多年的明朝滅亡了,隨後滿清人入關趕走了李自成的大順軍,滿人便以北京為清國的首都,消滅了各地的漢人反對勢力,建立了一個以北京核心的全國性政權。那清朝入關屬於外族入侵還是和李自成一樣是地方造反?

什麼是外族呢?

關於這個問題字典上的解釋為是指:本民族或本國以外的民族或國家。古代是指,本姓家族之外的家族,宋末元初時的史學家胡三省,在對《資治通鑑》中關於外族的註解是指:男子謂舅家為外家,婦人謂父母之家為外家。外族,外家之族。比如《史記》中記載宣太后羋月說:向壽者,宣太后外族也。因羋月是楚國人所以是外族。

另外,很多人從古代漢人的角度會說,漢人以外都屬於外族,我個人認為這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因為歷史上每個朝代所統治的邊疆大小不同,所管轄的胡人也不是少數,這些人都在一個統一姓氏王朝下的統治之下,有一個共同過的君臣關係,

如唐朝時的四大都護的臣民,從唐朝人的角度來說他們是異域外族嗎?肯定是不會的,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君主,共同的文化,只是所在地域不同,如果從宋朝人的角度來看遼、金都是外族,因為這些地方的人民,不是宋朝的統轄區域,和宋朝是敵對關係,自然在宋人的眼裡他們是外族,所以我們不能站在舊的大漢人的角度,去看待明末時的紛爭。

努爾哈赤的起兵

前面我們說了朝代的不同,管轄區域的不同,對族群的認知也不同,所以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也屬於明朝的內部矛盾,不屬於外族入侵。因為努爾哈赤的祖上,在永樂三年受到朱棣招撫,授予建州衛指揮的頭銜掌管建州衛,直到努爾哈赤的爺爺、父親依舊是建州衛的指揮使,而建州衛之外其它衛所,也是明朝的有效管轄領土。

而努爾哈赤之所以起兵是因為,其爺爺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在幫助明軍,先後攻打王杲(gǎo)和他的兒子阿臺章京(阿臺娶的是塔克世的女兒),再攻打阿臺時被明軍給誤殺了,又受到了明朝扶持的女真人尼堪外蘭壓迫,因此,才有了努爾哈赤十三副甲冑起兵,後來,努爾哈赤嚮明朝索要其爺爺、父親的遺體,明朝不但還給他了,還敕封他為左都督和龍虎將軍。我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送還屍首,坐受左都督敕書,續封龍虎將軍大敕一道,每年給銀八百兩,蟒段十五匹,《清太祖實錄》

努爾哈赤重新收整舊部,部眾有安布祿、安費揚古父子等,加之新收部眾額亦都等共有數十人,並逐步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1618年是努爾哈赤在建立後金的第三年,發佈了著名的“七大恨”,開始正式對明朝發起戰爭。

努爾哈赤和李自成一樣都屬於地方造反屬於外族入侵

努爾哈赤家族世代受到明朝的恩惠,因為其爺爺、父親被明朝給誤殺了,他為了找明朝報仇才起兵,後來實力強大了才主動挑起對明朝的戰爭,而發佈的“七大恨”就是個檄文,一個講述明朝在統治女真人時期的各種不公平,給自己找一個正當合理的政治宣傳工具。就像一個受氣的小媳婦,到處去說自己的各種委屈,

他和歷史上所有的反叛這一樣,比如“安史之亂”、“黃巢起義”一樣屬於內部叛亂,不同的是不管怎麼樣,這些起義都被鎮壓下去了,而後金(清)在明朝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不但沒被剿滅反而越來越大,最後還建立了全國政權,如果“安史之亂”和滿清一樣,沒有被剿滅最後建立一個全國性政權,原來的唐朝人會認為“安史之亂”是外族入侵嗎?肯定是不會的,因為這些叛亂是發生在唐朝領土管轄範圍之內,而清朝之所被人感覺是入侵是因為,他是從關外打進關內最終統一全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

總結

不管是李自成的關內農民起義,還是關外的努爾哈赤起義,都屬於明朝統治下的內部叛亂,只是兩股叛亂的地域不一樣,最終明朝在多線作戰,朝廷內部腐敗的情況下,滅亡在了李自成手上,滿人藉機進入關內,並奪取全國政權。


麇子文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統一標準,我們不能算領土的時候將東北包括在內,算人的時候就把滿人排除在外。

要知道,奴兒干都司的建立,便是得益於滿人亦失哈,亦失哈和鄭和是明成祖時期最有名的兩位太監,一個下西洋,一個開拓東北。

努爾哈赤,大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出生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

李自成,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出生在陝西米脂。

努爾哈赤是出生在遼寧省的,而遼寧自古是華夏族的生活區域,從戰國時期便是燕國的領土。

此外,努爾哈赤最初是跟遼東總兵李成梁混的,怎麼說都是大明臣子。

所以,努爾哈赤的起兵,本質上與李自成的造反是一樣的,對大明來說都是“反賊”,只不過努爾哈赤不是漢人而已。


心向青山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佔主要多數的漢族也是由各民族不斷融合形成的。歷史發展到明末清初時期,恐怕很難找到純種的漢族人了。滿族人從東北入關,打敗明王朝建立滿清政府,這是中國內部改朝換代的事件之一,不能以狹隘的漢族本位主義眼光,認為這是外族入侵。實際上,經過清朝200餘年的統治,滿族人大多已經融入漢族之中,純種的滿族人也沒有多少了。說李自成領導的是農民起義沒有錯,說清朝入關是外族入侵就有點不妥了。那清朝入關該怎麼定義呢?清朝入關就是中國內部一個族群取得政權的戰爭。



月亮河觀點


在明朝,清軍入關就是外族入侵。

努爾哈赤和他的祖先,做過明朝的官。但是,他們屬於藩屬外臣,不用直接聽從明朝指揮,偶爾朝貢就行了。而且,他們是憑實力打出來的地盤,明朝也不可能空降一個官員將他們替換掉。

例如: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在朱元璋時期曾封授建州衛指揮使。這個六世祖跟明朝的關係,就是“朝貢”關係。就如同當時的朝鮮,也是嚮明朝朝貢。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曾任明朝建州右衛指揮使。努爾哈赤自己,也接受過明朝冊封:“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再說“朝貢”這個詞,地方大臣向皇帝上貢品也是朝貢(進貢)。但是,努爾哈赤他們明顯是屬於“朝貢體系”裡面的外臣,跟明朝國內大臣還是兩碼事。他們是靠實力說話,明朝不可能“空降”一個官員給他們。明朝對他們,只是冊封。當明朝軍力不行時,連冊封的事都幹不成。

試問,這樣的政權,能跟李自成一樣嗎?雖然,他們都做過明朝的官。但是,這個明朝官吏(驛卒),是可以隨意被朝廷裁撤的。而努爾哈赤和他的祖先就不一樣了,都是靠實力打出來地盤,然後,明朝再冊封的。而且,冊封以後,明朝也不會替換他們,雙方都給對方留著面子。除非,明朝想打仗。總之,明朝對他們只有軍事威脅力,並沒有實際的行政指揮權!

除此之外,明朝人也認為滿清是外夷,稱他們為“東北夷”。而且,後金(清)也不承認自己是明朝一部分。多爾袞在給史可法寫信時,稱明朝為“中國”,自稱為“我國家”。

所以,在明朝,清軍入關就是外族入侵。

在近現代,清朝入關成了地方造反。

這主要是因為大中華觀念的發展。在清朝退位的時候,又有了五族共和的觀念。在這個觀念裡,滿族也是中國五大族之一。為了民族團結,清朝入關就成了地方造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方面看待,他既屬於外族入侵,也是地方上的造反,但是由於民族不同,所以外族入侵的性質和色彩要濃一些。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在滿清入關前,他們與明王朝的關係是什麼樣的。眾所周知,中原王朝實行的外加政策,一直都是:朝貢體系、藩屬外交。也就是說,對於不屬於中原的外族,實行羈縻政策。外族的部落或者國家,承認中原王朝的正統地位,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由中原王朝冊封。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琉球與朝鮮。滿族最初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也是這樣。當時滿族還處在原始部落階段,明朝對其進行管轄。例如建州女真,明朝在他們新的聚居地設置了三個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包括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委任各部首領,依照舊俗,各統其屬。從這個角度,滿族最先是屬於中原王朝的藩屬國系統的,算是一個偏遠之地。他的造反,就如同朝鮮造反。

如果說,吳三桂沒有放清軍入關,滿族人之是活動於關外,那麼他最多算地方少數民族勢力的獨立,不能算外族入侵。但是由於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使得滿清入關,佔領了北京。並與南方的南明政權形成南北對立的局勢。一邊是漢人的政權,一邊是少數民族的政權,很明顯可以判斷,入關後的滿清,在統一中原及其明朝疆土的時候,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成為了外族入侵。

再看滿清入關後的政策,雖然不像蒙古一般,徹底的歧視壓制漢人,但其所作所為,仍然帶有強烈的外族入侵的手段。削髮,斬斷了漢人的民族信仰與自豪感;文字獄,對於漢人知識分子的壓制;揚州十日,更是對漢人的屠殺;漢八旗,滿八旗,包衣奴才制度,也可看出民族歧視。滿漢之分是一直貫穿清朝的一個問題,縱然他們已經很大程度上漢化,但民族的不同與分別還是客觀存在。

從歷史上說,滿族入侵屬於民族侵略戰爭,但也帶有地方造反性質。但時至今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共和國,早已沒有了滿漢之分與民族歧視,只有各民族共同發展,才能走向更遠的未來。


秋山散人


若要弄明白清朝入關的性質,需要明白四個名詞概念:天子,皇帝,單于,可汗。

天子

天子就是天之子,是中國最古老的概念。天子是個宗教概念,中國是天信仰,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例如在河南挖掘的西水坡大墓,這是一個距今6000年前的墳墓。墳墓主人在天下之中,他的身份就是天子。這個墳墓的含義就是中國。可見天子是一個非常久遠的概念,遠超於人們想象。

西水坡大墓的墓主人就是在墓葬中央

中國所影響的東亞土地上,最初有的概念,是天子。天子的概念要比國王大,國王的領土只是自己的,天子的概念也是天下共主。所以管仲的“尊王攘夷”尊的是周天子,而不是周王,概念就是在這裡。在中國,天子代表的是正統,和土地關係不大。

皇帝

到了秦始皇時代,秦始皇稱皇帝。皇帝是三皇五帝各取一個字,是世間權力最大的職位。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的皇帝兼任天子。在中國,皇帝大於王,王是在皇帝管理的一個職位,無論是漢代的秦王、晉王還是清代的雍親王、果親王,都是王。這種王在古代中國後期已經不具有管理國家的職能了。

秦始皇

單于

在草原上,天子被稱作“單于”,天子是意議,單于是音譯。其實因為天子身份,大秦和匈奴就開始過爭鬥。大漢和匈奴之爭,本質並不是土地之爭,大漢也沒怎麼佔領匈奴土地,本質是天子身份之爭。霍去病封狼居胥,並不是大漢佔據狼居胥山,而是告訴匈奴,這裡是大漢天子轄地。單于在漢朝末年就已經不見史籍記載。

冒頓單于曾經給中原帶來夢魘

可汗

到了匈奴晚期,匈奴放棄了單于的稱號,改稱可汗。等於匈奴放棄了天子身份,自此東亞天子僅為中國一家。可汗相當於國王,雖然權力很大,但是不同於天子的繼承性質,可汗可以自立,而且數量眾多。有的時候,可汗和村長性質差不多。

能做可汗的人很多

明白了這些名詞概念,可以看看歷朝歷代對於這些概念的應用

三國

三國時代,孫劉曹三家都是皇帝。但是主要是曹劉兩家皇帝掙天子身份,這個過程也叫爭正統。東吳雖然是皇帝,但是不是天子,身份略低。

曹操只是魏王,兒子曹丕才是皇帝

南北朝

到了南北朝,北魏以西晉分封的代國起家,等於可汗兼任國王。到了西晉衣冠南渡,北方正統力量只有北魏一支,北魏同時有可汗和皇帝身份,開啟了可汗+皇帝兼任天子的時代。所以可以看到在北魏,雖然更多體現的是遊牧性質,但是北魏皇帝也同時被漢地百姓所擁護,就是因為漢地百姓認同北魏的天子身份。木蘭辭有云“可汗大點兵”,為什麼百姓會參與?就是因為北魏皇帝當時是天子。

木蘭辭表明民眾已經認可北魏天子身份

唐朝

到了隋唐,天可汗身份正式確立。天可汗是由蒙古草原民族提出,送給隋唐皇帝的尊稱,隋唐皇帝也接受了。也就是說,天可汗正式標誌著草原放棄了單于,接受漢地天子身份。自此,可汗+皇帝兼任天子,是中華大一統帝國的標配。第一個天可汗是隋文帝楊堅,最出名的天可汗是李世民。唐朝皇帝不僅僅是漢人的皇帝,同時也是草原大汗。為什麼唐朝經常出兵,就是因為唐朝作為天可汗,需要為自己轄下地區可汗派兵。當然征服的對象絕對沒有天子身份,所以唐朝征服這些地區屬於天命所謂。

天可汗對於草原有管轄權,比如唐朝時期的黠戛斯人,從地點來說是偏僻西伯利亞居民,但是從血緣上來說是李陵後人,屬於李廣後人。而李唐王室也自詡李廣後人,所以李世民熱情招待了黠戛斯人。到了唐後期,李唐被少數民族欺負的挺可憐,但是黠戛斯人沒忘記李唐天可汗身份,在戰略上趁著李唐攻擊回鶻同時消滅回鶻後,黠戛斯人對待崇德可汗遺孀大唐太和公主敬若上賓,派武士互送公主回到長安。接下來黠戛斯人就接受大唐分封,作為“英武誠明可汗”,黠戛斯人主動西進,為大唐留下生存空間。此事可以看到天可汗是有影響力的。黠戛斯人就是今天吉爾吉斯斯坦人,雖然人種和今天漢人差距很遠,但是與中國非常友好,因為這種關係延續千年了。

對於黠戛斯人來說,祖先李陵和李唐的祖先李廣是一家人

遼宋金

在遼宋金時期,天子一直在北朝。但是因為宋朝開國時期,出現過趙匡胤趙光義兄終弟及,有過弟弟繼承皇位的習俗。所以遼宋稱作兄弟之國後,宋朝以劉備為正統,大力推廣南朝天子身份。其實遼宋金時期,北朝才是天子。

澶淵之盟確立遼宋雙方為兄弟之國

蒙元帝國一統天下,成吉思汗原型應該是成吉思皇帝,成吉思汗是外國記載。可見外國人是沒有天子兼任皇帝身份的,相當於羅馬帝國皇帝兼教皇,這在歐洲是很難理解的。外國人只能理解可汗,但是沒有理解成吉思皇帝兼任漢地皇帝和天子身份。

成吉思汗在中國的記錄是成吉思皇帝

在明朝,朱元璋繼承了天子的身份,有皇帝的身份,但是沒有可汗的身份。被趕走的北元雖然法理上有天子身份,只是它內部和北部明朝都不承認。北元雖然有天子身份,但是無奈內部能力太差,基本沒同意過。所以到後期,很多蒙古王爺爭著被明朝皇帝分封,就是認同明朝皇帝天子身份。

朱元璋的明朝皇帝不具有草原可汗身份

清朝在努爾哈赤時期只是汗國,而且是獨立。但是皇太極時期,皇太極敏銳把握了當時北元的特點——他們有天子身份,但是幹不了天子的事情。於是皇太極打出滿蒙一家的旗號,迎娶蒙古女人為妃子,搶得蒙古大汗印。自此皇太極所在的清朝已經不是曾經的獨立汗國,而是源自蒙古帝國的大清帝國。所以明清之戰本質上是爭正統之戰,和三國時期的曹劉爭雄性質一樣。


在明末清初以北元明清統治者身份看這段歷史

在當時中國,但從天子概念上來看,清朝的皇帝地位最高,因為它的地位是皇帝+可汗兼任天子,而蒙古是大汗兼天子,明朝是皇帝兼天子。

皇太極的身份要高於北元和清朝統治者

所以能看到談到戰術,清朝的戰術最高超。比如皇太極為了抓住蒙古大汗印,先一入中原,劫掠貨物的同時逼迫袁崇煥回訪,與蒙古林丹汗距離拉遠。然後趁著明朝扣押袁崇煥的時候攻擊林丹汗,而且重創了林丹汗。

再比如厄魯特蒙古巴圖爾琿臺吉,是厄魯特蒙古首領,帶領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會盟,聲勢浩大。明朝大同姜瓖根據隆慶和議也積極支援厄魯特蒙古,任由晉商出人草原。皇太極因此發動了五入中原,在劫掠人口貨物的同時,讓崇禎皇帝反思自己的政策。於是崇禎皇帝下達了任用宦官的詔令,將姜瓖關進監獄。可以看出皇太極對付袁崇煥和對付姜瓖的招式一模一樣。而兩次崇禎皇帝都下達了錯誤的指令,一次是殺了袁崇煥,一次是囚禁了姜瓖,都可謂自毀長城。

明末清初崇禎屢出昏招

雖然清朝的皇帝地位崇高,但是責任也重大。他不僅保護漢人,也需要保護蒙古人。所以可以看到當厄魯特蒙古噶爾丹獨立,清朝就會鎮壓。當土爾扈特人萬里東歸,清朝也要保護。若是明朝在土爾扈特人東歸的時代,明朝是絕對不會管理土爾扈特人的,因為沒有那個職責。同樣的,清朝皇帝也要管臺灣島的主權,而臺灣島對於北元可汗們是不考慮的。

對於臺灣島,明朝清朝皇帝都很重視

寒言冰語

搞清楚了天子、皇帝、單于和可汗的概念,中國古代很多內容都可以用這些概念區分。比如在五胡亂華時期,為什麼最後北朝只剩下北魏,南朝都是在東晉宋齊梁陳一脈?因為這些國家的帝王具有天子性質,百姓服氣。最後隋朝大一統,繼承的就是北魏的天子身份。在南北朝掙正統時,北方統一了南方而已。

為什麼遼宋時期,西夏可以稱皇帝?因為它不具有天子性質。同樣的,為什麼錢越國錢繆投降宋朝,宋國不殺害他?因為錢繆沒有天子身份,他投降了宋國反而是證明了王道所在,歸於天子的概念,宋國很優待他。

為什麼盛唐、大明有萬邦來朝的概念?因為這個性質是天子具有的性質,所以虛榮的帝王就是喜歡追求它。與之配套的還有朝貢體系。天子與中國、朝貢等,都是具有悠久傳統的中國特色文化。

為什麼鮮卑、契丹是中國民族?突厥和柔然不是中國民族?除了他們發源於西方,是亞歷山大大帝從中亞趕到東土作亂的西方民族外,再有就是他們完全不理解天子的含義,也不會做出天子應該做出的事情。

錫伯族就是古代鮮卑人後裔

在明清之際,李自成、張獻忠建國性質屬於獨立,類似的還有厄魯特蒙古的巴圖爾琿臺吉,他們實力雖然不錯,但是缺乏天子身份,幹不了多長久。同樣的,明清更迭其實伴隨著清統一漢地和清統一蒙古兩廂戰鬥,僅僅考慮清朝同意漢地的視角比較狹小。清朝統一蒙古是拉打結合,以拉為主,而統一漢地是拉打結合,以打為主,性質不一樣。事實上清朝統一蒙古經常是八旗主力全部派出,場面比漢地場面大得多。

蒙古反對清朝的人物為巴圖爾琿臺吉

在隋朝,日本以天皇自居,被隋煬帝趕了出去。後來唐高宗時期,盛唐君臨天下,與武則天共稱天皇天后,日本人臣服。唐高宗稱天皇的遺蹟,在今天太原蒙山景區還能看到。但是中國似乎不太喜歡天皇的身份,後來還是皇帝、天子、可汗之類的稱呼,與天皇無關。天皇還是日本稱呼,但是獨立於中國的系統外。日本的天皇是天子和皇帝統一的稱呼,中國不承認。


夢香寒冰


滿清和明朝之間的恩恩怨怨,可以說持續了上百年之久。因為滿清也就是之前的後金所在的地方,當時是被明朝間接控制的,而滿清的是由明朝授予權利,當時統治建州一帶。



只不過滿心他又和國內的農民起義不一樣,國內的那些農民是明朝直接統治的,人民他們起來造反,的確是反抗明朝的統治。而女真族所建立的後金只是間接接受明朝的統治,一旦他們強大起來,就不會再接受明朝的命運,而當時的後金就是如此。



而在李成梁主政遼東時代,努爾哈赤可謂是老老實實的,根本不敢對明朝有任何的異動,還有一說,努爾哈赤事實上是李成梁的私生子。事實上在那之前女真族所建立的後金都還影子都沒有呢,他們只是接受明朝的官職,然後代替明朝統治地方,女真族曾經多次來朝貢,並且接受明朝皇帝所受理的官職和名譽。



後來他們翅膀硬了,不再聽明朝的話,而努爾哈赤所弄的七大恨,事實上也代表他們之前是接受明朝的統治。所以從這點上講,他們原來是屬於明朝統治之下的民眾,而建立後金之後和明朝作對,等於就是在造反。本來以明朝的實力滅了他們應該問題不大,可惜明朝這邊一再失誤,導致出現了巨大的危機。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我國曆史上的朝代更替,大抵上有三種。一是權臣篡位,二是國內農民活不下去,被迫造反,農民起義,三就是最慘烈的外族入侵。



而明朝末年朝廷最頭痛的兩大敵人,清軍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造反家身份不必深究,造反的性質也是顯而易見。題主所疑惑的就是清軍的定義,由於其本身之前也算大明的一份子,最後不服從中央政府的領導,搞獨立運動,最終還成功問鼎中原,享268年國祚。這樣看確實是地方造反成功。但又由於其民族的特殊性,再加上之前根深蒂固狹隘的漢民族主義。清軍入關也被大家看做像蒙元入主中原一樣的民族淪喪。



而在我看來,更願意把這一歷史事件定義為遼東地區部分少數民族野心家的造反行為。雖然,現在很多人把清軍入關等同於日本的侵華戰爭。更是發出“明亡之後無中國”的嘆息。但從我們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層面來考慮,從當時的明朝疆域圖來看,當時的建州也是我們中國的一份子,就像現在的新疆、西藏一樣。雖然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但依然是大明的疆域範圍。而且努爾哈赤的家族也是大明朝廷封的世襲建州衛指揮使。也是有國家編制,並且受中央政府統一領導的。這點就和之前的外族入侵不一樣了。無論是金滅北宋,還是元滅南宋。這些從一開始都是國家層面的對決,而不是大清崛起的那樣,從地方分裂鬧獨立,再到和中央政府叫板,最後取而代之。


並且金滅北宋,元滅南宋,無論他們的軍事實力有多強,也是師出無名。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戰爭,他們也不會粉飾自己的戰爭行為,擺出一種是你們逼我的姿態。而努爾哈赤明明野心勃勃,在剛開始統一建州的時候,還擺出低姿態,認大明的實權派人物當乾爹,甚至利用大明的軍隊幫助其剷除異己。而當他覺得自己實力雄厚了,立即撕破偽裝,想要造反,還抹著眼淚搞出什麼“七大恨”。想讓自己的造反師出有名,明明野心勃勃,卻擺出可憐楚楚的姿態。一副我是受害者,我沒有辦法,我是被逼無奈,我受夠了的小人物被欺負,憤而反擊的正派形象。


就像當年明月在其書中寫的那樣,“我不清楚什麼偉大的歷史意義,我只明白,他的馬隊所到之處,沒有先進的生產力,沒有國民生產指數,沒有經歷貿易,只有屍橫遍野、殘屋破瓦,農田變成荒地,平民變成奴隸”。大清的入關和李自成攻進北京城的道路都充滿了破壞和殺戮。都是文明史上的汙點。尤其是後金的崛起,更是一群軍事野心家毫不掩飾的叛逆行為,為了一己私利,最終讓整個中華名族生靈塗炭。這種毫無意義的造反,無論過去多久,都是罄竹難書的罪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