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墓葬發現了現代同款玻璃杯,是穿越者帶過去的嗎?

李秋橙


事實上,這不併不是我國出土的第一件被質疑是否穿越的文物。

  1. 戰國水晶杯並非孤品

我國是世界水晶的主產地,使用水晶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六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出土文物,多次出現水晶製品。



春秋時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曾出現過水晶製作的生肖雕件,鑽孔、打磨技術工藝難度極高。

內蒙古通遼市出土的遼代陳國公主和駙馬墓文物,就有一種系金鍊的水晶杯。



無獨有偶,陝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文物,有一隻水晶八曲長杯。這隻水晶杯和我們現代工藝十分類似,也曾被外界所致疑,但結果都是否定的。



很多人被它十分“現代”的造型所迷惑

的確,它的形制非常非常現代,除了杯壁略厚一點,造型簡潔,風格與現代玻璃器皿毫無二致。


就連當時的考古人員,在發掘現場看到它的時候也有這種深深的疑惑。這是穿越者帶回古代的啤酒杯麼?

這隻看似現代玻璃杯的杯子,其實是用整塊優質天然水晶雕琢磨製而製成的。因為水晶加工難度太大,導致無法予以時代性的花紋裝飾,所以只能用簡潔的圓滑造型。反倒與現代追求經濟適用的民用玻璃杯風格吻合。(這真是巧啦,一下子成為令幾億人不可思議的傳奇,製造它的匠人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能一手造就出國寶)


水晶的硬度是摩氏七級,且質地比較脆,相較於其他玉石寶石之類製作難度比較高。用玉的加工方法搞出這麼一個水晶杯,其製作技巧和工藝水平令人驚歎。

  1. 而杯身通體平素簡潔,透明無紋飾,又完全與古人普遍崇尚繁複的審美風格截然相反。在古代器物中幾乎找不到如此簡潔的。正因如此,令人難以相信是戰國時期的器物。
  1. 正因其在形制上酷似我們今天使用的瘦高果汁杯、啤酒杯,又因其穿越2300年時空的歷史厚重,這種令人混淆古今的穿越之感,留給參觀者無限的遐思。

不得不說戰國時期工匠高超的手工技術,就算是現代工藝,也是相當費工耗時的。

雖然這隻水晶杯不是來自現代的穿越物。我這個熱衷於穿越時空的愛好者也覺得失望。

但不能由此否認這個世界上沒有穿越的人。也有可能出現過穿越時空的人,為古代的製造工藝提供樣式與技術,這也是可能的。


叮~ 我是愛好歷史的倉鼠洋,如果看著喜歡,那就點個關注吧,我會為大家不斷更新。


講歷史的倉鼠洋


1990年10月杭州半山鎮在整個考古學家徹底出名了,這裡竟然出土了一個2000多年前戰國墓,而且裡面竟然有一隻玻璃杯,和現代的玻璃杯相差無幾。當時直接把這個杯子拿到了北京去鑑定。當時鑑定人員一看到就直接說出了:曠世國寶!幾個字。這不是玻璃杯嗎?還是國寶嗎?

其實這個根本不是玻璃杯,也不是項少龍帶過去的,這就是一個水晶杯,這個水晶杯被工作人員處理好之後,兩千多年了依然是晶瑩剔透,而且沒有損壞,外面也沒有任何的紋飾,就和現在一般的玻璃杯差不多。

一些工作人員經過鑑定也是發現了這是一個完整的水晶塊製作而成的,我們都知道水晶的硬度很高,但是很脆。其實關於水晶的考古發現在很久就有了,也是發現了在遠古時候人類就知道水晶這個東西的特殊性了,但是一直沒有加工,因為水晶太硬了。到了商周時期的時候,水晶加工手藝是慢慢的成熟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一個杯子在我們現在來說是很常見,但是在古代水晶杯加工出一隻來可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到現在考古人員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古人是如何加工水晶的,因為古代沒有現在的那麼多工具和堅硬的材料來加工水晶。所以這個杯子肯定也不是用來喝水的,很可能是王室祭祀或者一些重大場合才會用到的。

這一切的謎題都還有待解開。但是這樣的工藝,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還有中國古代的工藝水平到底是達到了何等的高度。現在這個杯子被收藏在杭州博物館。


中國歷史研究所


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正是“倒鬥”文化最火的時候,現在依稀記得我一個非常要好的哥們,在看完三叔的《盜墓筆記》後,說夢話“我是胖子,我是胖子!”

要知道該同學身高一米七五左右,當時體重可能不過百,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勇氣,在夢裡把自己想成了胖子。

《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爆火,形成了盜墓IP,相關電影、網劇、遊戲都如雨後春筍一般呈現,當然,都沒有那個時期看小說更有意思,當時高考在即,壓根就沒有機會去看,高考結束後我買了《鬼吹燈》,天天在家看《鬼吹燈》,即使去同學那玩,也揹著,其痴迷程度幾乎到了成癮的地步。

一方面是盜墓文化如火如荼,另一方面讓大家絕對想象不到的是,中國考古是一項冷的不能再冷的專業,原因無他,只是當年在挖掘定陵的時候,由於考古技術落後,最終導致很多寶貴文物被毀,也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從此以後,我國就有一個慣例,對於陵墓基本不主動發掘,1997年出臺的《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由於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

只有當古墓被破壞的時候,才進行搶救性挖掘,除了對未發掘古墓進行保護外,一旦發現古墓被盜,就需要開展挖掘,有的時候也給人一種無奈,彷彿必須要盜墓的先動手,國家隊才能動手。

因為考古專業不受重視,大概也導致了一些考古專家不專業的現象,2011年在河北發現一座唐代大型古墓,專家學者推斷可能是安祿山墓,之所以讓大家判斷起來這麼費勁,就是因為這個墓已經被盜墓者前前後後盜很多遍了。

在《鬼吹燈》和《盜墓筆記》中,我們也能發現一個問題,最害怕的就是被人“捷足先登”,這種情況在安祿山墓出現一盤英語磁帶,結果一些不專業的專家,還表示“安祿山是胡人,學英語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知道當初是哪個專家說的,反正目前已經成了一個段子,或者這個段子專門諷刺專家的。

無獨有偶,1990年,在杭州半山鎮發現一座古墓時,也差點出現這樣的笑話。

該古墓位於一家陶瓷廠內,被發現時該墓已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按照保護性發掘的原則,當地考古相關單位立即組成考古隊進行發掘。

經過考證這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古墓,但是同樣是多次被人光顧過,經過一段時間的挖掘,所獲並不豐富,在經過一個月的發掘後,偶然發現一個水杯。

這個水杯就跟我們現在喝水的玻璃杯沒有什麼區別,造型簡單,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估計當時的專家也認為是這是盜墓者在盜墓後遺留下來的東西。

當然,也有一些人甚至認為是現在人穿越到古代留下的杯子,當然更是子虛烏有的說法了。

由於當時參與考古的工作人員並不能確定是不是現在生產的水杯,最後將此物拿到北京請文物專家鑑定。

在這裡跟大家普及一個知識點,很多人認為考古的人難道不會鑑寶嗎?其實,這還真就是兩碼事,縱橫有幸認識一位考古專業的博士,我們俗稱他為博士哥,經博士哥介紹,考古其實是一門很枯燥的專業,大多數都在野外,進行土工作業,看起來跟民工沒有什麼區別。

用《鬼吹燈》裡面的人物比對,考古人員就像是摸金校尉胡八一和胖子,而鑑寶的是負責買賣的大金牙,雖然他們經常在一起,但是術業有專攻。

說回正題,這一鑑定不要緊,專家經過反覆研究後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兩千年前戰國末期時生產的天然水晶雕刻而成的水晶杯。

該水杯不僅光亮剔透,由於多次拋光,使得該水杯幾乎跟現在水晶杯無異,這就打破了該水杯是盜墓者遺留下來的,或者是穿越者帶過去的兩種說法。

目前這個水晶杯收藏於杭州市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雖然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一個杯子沒有什麼稀奇的,然而它確是兩千幾百年前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小小的一個杯子,凝聚了太多的歷史,估計也是當初那些盜墓者沒有發現所遺留下來的,看來還是要加強歷史素養,做一個文化人,不然鬧笑話事小,將文物糟蹋,那可就是罪過了。


史論縱橫


對是穿越過去的


還有一天11咯


呵呵


莈洧洳淉336


是盜墓的帶進去的


手機用戶64398779159


相信很多人在杭州博物館看到“戰國水晶杯”的瞬間,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感覺,即“假的吧,我家也有同款玻璃杯,並且遠比這個戰國水晶杯精緻、好看。”無論怎麼看,這個戰國水晶杯都像是現代玻璃杯中的殘次品,出現在市場中,幾乎沒有人會對它感興趣。

但它偏偏出現在了一座戰國墓中,這就讓世人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人們懷疑它根本不是戰國時期的產物,畢竟它和現在的玻璃杯太像了,說它不是現代的產物,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這簡直就是穿越者帶到戰國時期的,或者直接就是盜墓者帶進去的,穿越和盜墓可都是現在大火的題材。

不過,持這種觀點的可能不知道這個戰國水晶杯是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並且成為2002年確定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之一,這批文物共有64件,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後母戊鼎、曾侯乙編鐘、劉勝金縷玉衣、長信宮燈等等國家一級文物,由此可見這個“戰國水晶杯”的重要性。如果戰國水晶杯真的只是現代作品,是不可能被推到這樣的高度的。

這個戰國水晶杯的發現是在1990年,也就是三十年前,發現的地點是杭州半山鎮石塘村的戰國一號墓。在這一片區域,有很多戰國時期的墓葬,因此人們在這一帶發現任何東西都是很敏感的,因為一不小心就能發現墓葬和文物,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心態,當磚廠的工人在發現一個不足一米的洞口的時候,上報了當地的文物部門,然後考古人員迅速趕到,對這個洞口進行了處理,在考古學家杜正賢的堅持下,考古人員對此進行了幾個月的挖掘,然後就發現了這個戰國水晶杯,與水晶杯在同一層面被挖掘出來的還有戰國時期的瓷器、玉器、瑪瑙等各種器皿。

水晶杯經過杜正賢的手,又被迅速送到考古界泰斗蘇秉琦手中,也正是經過這些考古專家們的反覆鑑定,這個戰國水晶杯的價值才被確定下來。在這些考古人員眼中,這個水晶杯是價值連城的寶貝,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將它當作現代的產物。

這個水晶杯在現在看來,工藝上是比較粗糙的,也和完美沾不上邊,但是它至今還是謎一樣的存在,要知道,這個水晶杯並不是水晶的拼接體,而是經由一整塊水晶打磨而成的,其工藝在戰國時期絕對是很繁雜的,即便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已經非常成熟,但放在水晶上,這依然是一個奇蹟,而且這樣大的一塊水晶在我國幾乎是不存在的,這更顯珍貴。

本身,這個水晶杯在古代水晶器皿中就是最大的,而它的拋光和取芯工藝在現在看來也是一團迷霧,很難去真正界定它是如何被加工出來的,但是不管人們想到還是想不到,它都在1990年出現在了世人的面前,讓人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也正是這種智慧,造就了那眾多的奇蹟。

當然,人們看不懂戰國水晶杯也不足為奇,古代的很多文物對現在的人來說都是奇蹟,但水晶杯很出名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它的外形,酷似現代的玻璃杯,正是因為這一點,讓很多人對於水晶杯的生產年代產生了懷疑,畢竟這實在是太巧了。而且單看水晶杯的外形,是看不出時間在它身上的痕跡的,也就是說,水晶器皿並不像別的文物那樣,本身會有歷史的滄桑感和厚重感,以及時間的痕跡。但,不能由此斷定水晶杯就是現在的產物。

要知道水晶杯本身的出土情況就說明它不是現代產物,而且在戰國時期,擁有這樣外形的杯子並不是不存在的,就比如2006年在甘肅出土的一個戰國時期的藍釉陶杯,就和這個水晶杯在外形上是相同的。戰國時期,玉器的加工工藝已經非常成熟,而水晶器皿在當時也並不是加工不出來。不過這個水晶杯在當時能被加工出來應該是相當了不起的,它的具體功用我們不得而知,猜測它應該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禮器,或許是王室祭祀的一個重要禮器也未可知。

不可否認,戰國水晶杯身上的確是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地方,相信隨著考古的進一步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一定能解開謎底,讓世人看到戰國時期輝煌的器皿工藝。


尚宮女史


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生了一件倒賣文物的事件。座標是浙江杭州,人物是磚瓦廠的幾個工人,事件的過程是這樣的,幾個磚瓦廠的工人在挖土時,突然聽到了一聲類似金屬撞擊的脆響,他們一陣興奮,感覺是發現了東西。

之後,幾個工人小心翼翼地把這東西取出來,左看右看,就是不認識。但是他們知道這是古代人用的東西,覺得發財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們趁著沒人看到,然後偷偷摸摸地把他們偶然發現的“寶貝”私下裡,偷偷地與人進行了交易。

最後,這件寶貝被一個古董商所收藏。這個人為自己以低價買到了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而沾沾自喜,有時候就拿出來欣賞一番。沒有不透風的牆,在一次幾個工人喝酒慶賀,期待再有大的發現的時候,其中有一人因為喝醉酒,就把自己的秘密說了出去,結果被舉報,隨後幾人都被抓,而古董商也被請走去喝茶。


(鎛)


後來,經過專家鑑定,幾個工人走私的“寶貝”叫做“鎛”(bó)。鎛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平口,橢圓形,類似於鍾,是古代大型單個打擊樂器。貴族在宴會或祭祀時,把它與編鐘等一起奏樂。

使用“鎛”的人大都是貴族,普通老百姓家裡是沒有的。於是,考古專家隨後去磚瓦廠附近進行了實地考察。當時發現“鎛”的地方,從表面上看並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專家肯定秘密就在下方。

考古隊和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了一番細緻的勘察後,開始了挖掘。隨後出現了一座戰國時期的貴族古墓。當挖掘到地下一米的時候,就發現了古人為了防止潮溼所用的木炭層。隨後繼續往下挖掘,參與的人員都小心翼翼,就怕對隨葬品有損傷。

隨著深入的探尋,豐富的隨葬品出現在了大家的眼前,有編鐘,也有瑪瑙飾品,更有鎏金器物。特別是一件類似今天我們所用的“戰國水晶杯”出現在了大家的眼前。隨後,這件寶貝被杭州博物館所收藏。



考古隊員推斷墓主人應是戰國時期杭州本地的行政長官,這個水晶杯應該是他平時最愛的物品,是一整塊水晶製成的。那麼,這個水晶杯如果不細看的話,還以為是盜墓的人留下的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專家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會發現類似的盜墓的人留下的菸頭、打水機、礦泉水瓶,甚至還有膠底鞋,英語磁帶。

最後,這個水晶杯交給了專家,最後被送至北京科學研究所進行進一步的鑑定。鑑定發現它確實是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水晶杯,而不是現代的水晶杯。

如此美輪美奐,精妙絕倫的水晶杯,太令人驚歎了!因為這隻玻璃杯和現代玻璃杯幾乎一樣:

杯高15.4釐米,口徑7.8釐米,底徑5.4釐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形狀,底是圓的,杯子通身晶瑩剔透,略帶琥珀色。




唐朝詩人筆下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就夠讓人浮想聯翩的了,而這件戰國時期水晶杯的發現更是令人叫絕!那這個戰國時期的水晶杯的主人——戰國時期杭州本地的行政長官用它來做什麼呢?

有人說,他是一個愛喝酒的人,這個水晶杯是用來做酒杯的。也有人說,這純粹是個擺件,畢竟在那個時候,這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寶貝。也有人說,這是在祭祀時用的東西。但這個水晶杯具體是做什麼用的呢?還沒有確定的答案。

何為水晶杯呢?水晶杯也是玻璃杯的一種,最主要的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在製作水晶杯的時候,同時加入了鉛、鋇、鋅、鈦等物質。這樣製作出來的水晶杯,有很好的透明度和折射率。這樣看起來光潔晶瑩,典雅大方,故因此得名。

水晶硬度是大於玻璃的,水晶的硬度是7,玻璃硬度是5,二者相劃的話,水晶能在玻璃上劃上印跡。水晶杯是在攝氏640℃的高溫燒製而成,其透明純淨無毒,且杯體能夠經受冷熱的瞬間變化,防爆防裂,耐磨損等特點。

那麼,水晶杯製作的工藝如此的複雜,要求如此之高,古人是如何製作的呢?這個問題還有待於後人去探究。但是,能工巧匠就在民間,有很多古人制作的東西都令我們現代人都為之眼前一亮。只不過,古人在製作這些東西的時候付出的努力會更多,用去的時間會更多。

不論這樣,這件穿越了2000多年的戰國時期的水晶杯的發現,真的顛覆了我們的觀念。如果對這件水晶杯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杭州博物館一睹為快,相信定會帶給您不一樣的感受與收穫!

校書郎工作室,柒月夏


歷史漫談君


盜墓者說 有來有往 送你一個見面禮~( ̄▽ ̄~)~


三九胃泰好喝


是先有了古代,才有的現代,人家怎麼可能不是先驅者!我們標榜的自己有些事情是你以為的以為的以為不是你以為的以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