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民政局宣佈,截至3月8日,已有53位社區防控工作者在疫情期間因公殉職。

今天,小巴就來說說關於他們的真故事。

我們的生活能不能保障?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2月22日,武漢宣佈全市社區封閉管理的第七天,央視記者來到了武漢多聞社區。


按照新的條例規定,除必要的防疫和採購人員外,所有居民均不得自行外出。


頭下,武漢多聞社區的社區辦公室門口排起了長隊,一名居民正在向社區負責人田書記激動地抱怨:


“我們給了你們一週時間,結果什麼都沒有。”


“這些人都是為了你們在隔離,是不是!”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儘管戴著口罩,但仍能看得出田書記臉上的疲憊。


按照全市進一步升級管控的要求,如今採購所有居民物資的重擔也被按在了社區的肩上。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小區的物資短缺問題已經持續了近一週,直到採訪當日,一部分米麵糧油等居民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才剛剛到位——這還是田主任和工作人員一起剛從指定超市拉來的。


沒想到只十分鐘,捲紙、花捲和饅頭等就被搶購一空。又一個十分鐘,大米和油也全部售罄。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許多還在排隊的居民沒有買到物資,而超市補貨至少還需要一個多小時,這才出現了方才居民情緒激動的一幕。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田書記耐心地聽著居民抱怨,非常時期,居民有情緒是常事,他也明白,

光靠他們社區23名工作人員連軸轉,要保障社區4700人的生活已屬不易,確實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我們儘量安排,盡力保障。”這是他回應最多的一句話。


安撫好情緒激動的居民,田書記繼續沉穩地安排採購和配送,直到另一位排隊良久的居民對著鏡頭向田書記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和感謝。這位方才還鎮定自若的漢子,忽然痛哭出聲。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全民隔離期間,社區工作者的腿,就成了小區居民們的“腿”,代替他們去和疫情做別樣的鬥爭。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沒有這些藥,他們熬不過去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刷屏朋友圈的“藥俠”照片


2月25日,一張照片刷屏朋友圈。


照片中的男人,身上掛滿了60多名居民急需的藥品,網友親切地稱呼他為“藥俠”。


“藥俠”是一名來自武漢惠民苑社區的網格員,叫豐楓。


豐楓自己是一名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對這類病的常用藥頗為熟悉。因此,他承擔起了為社區重症和慢性病人們採藥的重任。


他所在的惠民苑社區是一個老小區,低保、低收入、殘疾等居民相對集中。豐楓估算過,小區一共六七千戶,一萬四五千人,而有重症(藥品)需求的可能有一千多戶。


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高血壓病人的降壓藥、冠心病患者的救心丸以及其他各類藥物,如今都要依靠他揹著的一大摞重症病歷,每天跑十多家藥房去採買。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豐楓在藥房核對藥品


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藥品都能如願買到,豐楓被拍到渾身都是藥袋子的那天,身上揹著的正是遲了兩天才買到的藥品。


晚上19:00左右,豐楓會陸續把買到的藥送到居民手中,然後回到社區,和同事們一起,規劃第二天的買藥路線。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規劃完畢,他的一天才算結束,而為了及時買到藥品,第二天凌晨四點,他就要起床出發去排隊買藥。


另一名隨行豐楓買藥的央視記者報道了這麼一段小插曲,有一天買藥路上,豐楓因為一直在跑、在趕路,所以手機掉在了地上,他都沒有反應過來。


最後被一位好心的外賣小哥撿到,送了回來。


“謝謝,太感謝了。”豐楓一面感謝,一面又一頭扎進藥房買藥去了。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外賣小哥拾到豐楓手機


你有疫區接觸史嗎?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在湖北省以外,各地社區工作人員除了要替居民“跑腿”,更嚴峻的任務,是預防“輸入型病例”。


春節期間,杭州祥符街道阮家橋社區接到求助電話:該社區管轄下的某個小區中,一名有湖北接觸史的居民在家自行隔離期間,出現了發熱症狀。


120救護車迅速趕到,將人員安置到了指定的隔離醫院。但對於社區負責人丁書記來說,她們繁忙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一方面,她要和工作人員們緊急聯絡家屬,為病患安置東奔西走;另一方面,還要對病患所在的居民樓採取全面消毒措施,並及時提醒和安撫居民。


為了保障居民安全,以上措施前前後後加起來,只花了不到3個小時。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除了上述緊急情況,平日裡,社區的弦也沒有一日能鬆懈。


2月4日,杭州市宣佈實施小區封閉式管理,將需要居家隔離觀察的來源地範圍從湖北省擴大到溫州、台州等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


由此,阮家橋社區需要重點監控的住戶,一下子從28戶(57人)陡然增長到121戶(257人)。


一位經歷過隔離的溫州籍同事告訴小巴,期間,被隔離人員的家門口會貼上專用封條,只有社區工作人員才被允許摘下和重貼封條。


儘管她已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自己的“開門需求”,但依然免不了每天都要麻煩他們。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社區另一個核心工作是管控人員進出。


阮家橋社區對於人員出入實行的是“一測兩人三問”,測是測體溫,兩人是至少保證每個進出入口有兩個人負責,三問則主要是問三個問題:


“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是否有過疫區接觸史?”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門口檢測、每日摸排、協助採購、隔離等,以上種種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令每個社區都在連續超負荷運轉。小巴連線丁書記時,就好幾次被迫中斷,與她的通話時長,從未超過10分鐘。

“對不起,我實在是太忙了。”每次,她都啞著嗓子道歉道。


社區防疫的難處


首先,是人員短缺問題。


在阮家橋社區,當2月4日需要被監控的住戶數量上升6倍時,他們的工作人員僅有30名。


這個社區共負責了7個居民小區+1個商住兩用的綜合體,常住人口1.92萬,共計7175套房屋(含1852套商住兩用房)。而逐漸配備起來的人員:


社區人員15名(含8名網格長)+8名專職志願者+70名兼職網格員及其他志願者。


粗略計算,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對應的住戶數量為1:71。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根據2016年印發的《武昌區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試行)》,原則上按照社區每240戶配備1名的標準,配備社區工作者。


這意味著,疫情暴發期間,根據社區大小不等,往往是數十個人匹配數千人的服務。


以武漢市江漢區的萬松社區裡為例,武漢市開展“全面地毯式清查”後,社區網格員的工作強度為:


72個小時裡,25名網格員要負責摸排87棟單元樓,共計3595戶居民。一路上,他們還要揹著40斤的消毒水,一邊摸排,一邊進行消毒工作。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另一個則是感染風險。


且看一些各地曝出的不和諧畫面:


1月24日(大年三十),無錫市某小區內,黃某、丁某一家自武漢來投奔親戚,隔離期間,多次外出甚至咳嗽亂吐痰,對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勸阻解釋視若無睹;


1月24日,34歲的玉環市玉城街道石井社區居民潘某從疫情較重的溫州樂清市回來。居家醫學觀察期間,他擅自外出數次,在隨訪的網格員做其思想工作時,潘某某強行拉開網格員的口罩,對其哈氣,說“我有,你也有”;


2月9日,哈爾濱某男子擅自外出並不佩戴口罩,社區工作人員發現後前來勸阻,該男子不聽勸反而肆意辱罵。


而一線醫護人員遭遇的防護物資匱乏問題,在社區也同樣突出。


上海市做過一項關於社區防疫工作的問卷調查,被訪者對醫療物資的資源評分平均值只有4分(滿分10分)。


一線社區人員仍面臨防疫物資缺口,普遍缺乏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有些社區用一次性雨衣替代防護服使用。


再加上一部分物資被用來滿足封閉小區內居民的需求,幫了居民就意味著自身的防護又少了一層。


2月14日以後,除湖北外,各地陸陸續續按下了“復工鍵”。對於社區來說,一線從未離他們遠去,反而越來越近。


截至2月21日的不完全統計,復工後發生的聚集性疫情12起,共15人確診,18人傳染,514人以上被隔離。


各地的疫情防控警報響應級別不斷下降,但每一個新增確診,都意味著所在社區警戒度的又一次提升。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記者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為什麼國外的模型預測中國將有16萬人感染,中國預測僅7萬人?

那是因為外國的模型中沒有考慮“國家強力干預”,以及春節後的延遲復工等變數。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給社區工作者致敬!多圖展示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疫情不幸在中國暴發,天災人禍接踵而至,但相較之下,不幸之中小巴也感到了一絲萬幸,因為身邊有這群盡職盡責的人們,共同築建起了一道防疫的萬里長城。


這裡沒有煽情,只有一份在一層又一層保護下,可以安然復工者的由衷感謝,希望我們對他們多一份理解。


我們做好我們的事,讓他們也能安心做好自己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