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秦國是如何滅六國的?曾遇到了哪些困難?

鴨一嘴


我來略述一下秦滅六國的過程。


第一,滅韓之戰

韓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成為第一個出局者,並不出乎意料。

公元前230年,南陽軍政長官內史滕發動滅韓之役。秦軍備戰充分,勢如破竹,風捲殘雲般橫掃韓國。東方諸侯們無一伸出援手,在內史滕的猛攻下,韓國首都新鄭終於淪陷,最後一位韓王成為階下之囚,韓國成為東方六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滅韓之戰拉開秦國統一天下的序幕。

第二,滅趙之戰

滅韓後第二年(公元前229年),秦國對趙國發動戰爭。

秦軍兵分兩路出擊,一路由大將王翦統率上黨兵團,進攻下井陘(今河北井陘);另一路由大將楊端和統率河內兵團,進攻邯鄲城;同時秦國還出動一支機動兵團,由羌瘣率領,協助兩路大軍作戰。

同時,秦以反間計,令李牧被陷害致死。李牧之死,令趙軍士氣凋零,接替李牧出任總司令的趙蔥孤注一擲與王翦決戰,此役趙國精銳灰飛煙滅,趙蔥以死殉國。王翦大軍挺進趙都,包圍邯鄲。在王翦的猛攻下,邯鄲淪陷,趙王遷被俘,曾經雄踞北方的趙國政權就這樣滅亡了。趙王遷的哥哥趙嘉率宗室數百人逃至代郡,登位稱王,這個流亡政權後來被稱為代。

第三,滅魏之戰

秦滅魏之戰,毫無懸念可言。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揮師入魏,圍攻大梁城。這座戰國時代著名的城堡堅持了三個月之久,為了攻破大梁,王賁決黃河及大溝水淹城。魏軍為最後的榮譽而戰,最終城牆在洪水的浸泡下轟然倒塌一段,秦軍乘機殺進城,俘虜並殺死魏王,魏王的小兒子去向不明。

秦王嬴政下令:“有捕獲魏公子者,賞金千斤;敢於藏匿者,誅九族。”乳孃帶著魏公子逃往沼澤地,最終仍被舊臣出賣。秦軍追至沼澤,包圍魏公子所在的茅屋,亂箭齊發。乳孃身中十二箭而亡,仍未能保住魏王之血脈,小公子被射殺後,砍下頭顱,被拿去請賞了。

繼韓、趙之後,三晉中碩果僅存的魏國也從地圖上抹去。

第四,滅燕、代之戰

韓、趙滅亡後,燕太子丹以荊軻刺秦,最終失敗。燕國是“刺秦案”的始作俑者,理所當然成為秦王嬴政的首個報復目標。

公元前227年,王翦、辛勝率秦軍進攻燕國。燕王與代王趙嘉聯合,試圖阻擊秦國於易水河西。在強大的秦軍團面前,這條防線形同虛設,很快被王翦擊破。太子丹帶著殘兵敗將,向遼東撤退。秦軍悍將李信親自率數千騎兵,一路窮追猛打,追擊太子丹至衍水河畔。為了向請秦國請和,燕王處死太子丹。

太子丹的人頭讓燕、代兩國多苟延殘喘四年,然而,該來的總是會來的。

公元前222年,魏、楚先後滅亡後,秦王嬴政把剷除燕、代政權的重任交給王翦的兒子王賁。王賁不負所望,對燕國的殘餘力量發動雷霆一擊,一舉攻陷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緊接著,王賁揮師入代,勢如破竹,擊破殘趙兵團,俘虜代王趙嘉,趙國之流亡代政權亦宣告瓦解。

第五,滅楚之戰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唯一遇以強有力抵抗的,就是楚國。

起初秦始皇聽從李信之言,認為只要二十萬人即可平楚,遂以李信為伐楚兵團總司令,蒙武為副將,進攻楚國。

秦軍初戰告捷,楚兵潰不成軍。秦軍兵分兩路,李信進攻平輿,蒙武進攻寢丘,兩路大軍都捷報頻傳。李信挾勝利之威,一鼓作氣攻克郢都(壽春)。然而,楚國土地太大了,要征服這片土地,二十萬人根本不夠用!

隨著李信軍隊深入楚境,軍隊的不足開始暴露,而楚軍也正醞釀著反擊。當一個國家陷入生死存亡之時,愛國主義精神總能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潛能。楚軍連破李信與蒙武的營壘,秦軍死傷無數,僅是都尉級的高級軍官便被殺七人。最後,李信灰頭土臉地敗退回國了。

不得已之下,嬴政起用老將王翦。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再度殺入楚國。

王翦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推進到平輿一線。秦、楚兩軍在蘄南展開決戰,秦軍大獲全勝,俘虜楚王負芻,楚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楚國大將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堅持抗戰。

殘餘的楚國抵抗力量在昌平君、項燕的領導下,在淮南繼續抗秦。不過,這種抵抗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在秦軍的步步緊逼下,他們的處境日益惡化。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對項燕殘餘兵團發動大規模圍剿。在這場戰事中,楚王昌平君力戰而死,至於項燕,有的史書稱他是自殺而死,有的史書稱他被秦軍俘虜後處死。楚國遂亡。

第六,齊國的滅亡

東方六雄中的韓、趙、魏、楚、燕先後敗亡,山東諸侯中碩果僅存的只有齊國。齊國之所以比其他諸侯國活得久一點,只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最東。

齊國宰相後勝個親秦派,他建議齊王建,不如直接到咸陽朝見秦王,當個附庸國,這樣國家還是保得住的。齊王建深以為然,便準備動身前往咸陽。豈料守衛首都雍門的司馬發動兵變,阻止齊王前往投降的企圖,沒辦法,齊王只得龜縮在臨淄城內。

此時,秦王派遣使者陳馳入齊,許諾齊王建:若不戰而降,將封賞五百里之地。齊王不顧眾人的反對,一意孤行,舉國投降。秦軍兵不血刃開進臨淄城,東方最後一個諸侯宣告滅亡。


君山話史


首先:秦國通過歷代有雄心的秦王運營發展。1.秦孝公時期的忍辱負重,在他國欺壓之下忍辱尋求變強,秦孝公發榜尋求人才,後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獎勵耕戰,由功論賞,行爵位制等;2.秦惠王時期,秦國從商鞅變法後從弱國逐漸成為強國,在這個時期還是有幾個強國秦國惹不起的,比如齊國,楚國。此時秦惠王重用張儀為相、重用嬴疾為將,推行連橫破縱的策略,保住了剛剛變強的秦國國力,穩重求勝;3.秦昭王時期,秦昭王重用範睢為相,從宣太后、穰侯等貴戚手中奪得親政權,秦國由東出的雄心得到發展下去變成為統一六國。重用戰神白起為大良造,戰神白起率軍打的六國兵員大大削減,尤其是長平秦趙之戰,滅趙兵員45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從此秦國可以從函谷關大大方方的東出!4.秦始皇時期,六國都已經不如秦國強大了,嬴政乘機滅六國!

遇到的困難:個人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滅楚國!縱橫家蘇秦曾經說過“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王”。還有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從春秋時期以來一直都是一個大國,這是讓秦始皇統一六國裡最頭痛的國家,打了好幾次才滅掉。嬴政有次問大臣們:“如果要打下楚國,需要耗費多少兵力?”有一位年輕的將領李信說道“只要二十萬就夠了”王翦笑了笑說道“想要攻滅楚國二十萬哪裡夠?至少需要六十萬兵力,而且還未必夠!”秦王沒有聽從王翦的說法,派李信率領二十萬兵力攻打楚國,結果被楚國的項燕打了個大敗。楚國自春秋以來就是南方大國,到了戰國末期成為了秦國最難攻打,耗費兵力最多,最讓秦國頭疼的國家,秦國在攻滅楚國的過程當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第二次,秦王召集六十萬兵力交付王翦,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將楚國平定。

以上均是個人看法。


草遮面亦見日月


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秦始皇一共花費十年時間完成天下一統。雖然統一天下秦始皇只用了十年時間,但準備過程卻是漫長久遠,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為止秦國花費100多年的時間來為一統天下這個目標而努力。

在秦孝公之前,秦國與其他諸侯國無異,甚至還比它們弱小,秦孝公當政之後深感亂世生存的不易,開始任用商鞅變法圖強。秦國經過商鞅的改造,憑藉著地理優勢,再加上正確的戰爭策略,歷經六世君王的苦心經營,終於在秦始皇時期一鼓作氣,殲滅六國,完成一統,可以說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推薦有時間看一下賈誼的過秦論,就更能明白秦國是如何強大的了。

至於滅六國的過程就很簡單了,一切水到渠成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30年下令軍隊揮師滅韓,此戰統帥是內史騰,剩下的五國覆滅順序是趙魏楚燕齊,統帥是王翦、王賁父子。

秦國在滅掉六國之後也被人滅掉,戰國七雄都不復存在,為了便於記憶七國的覆滅順序是以有一個順口溜:喊趙薇出演齊秦(韓趙魏楚燕齊秦)。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秦國能統一天下,打敗六國,跟前期秦歷代君主實施的政策措施有直接關係。秦國於公元前770年建國,共經歷三十幾代君主。在這些君主的經營下,秦國從最初的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發展成了最終橫掃六國、統一華夏的大一統國家。秦襄公救周有功,被賜地封侯,秦國建立;秦穆公滅西方戎族等國,開闢疆土;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與日俱強;秦惠文王滅蜀國,使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中大破趙軍,挫其銳氣,趙國一蹶不振。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煖率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大敗。但並未扭轉秦國強盛、六國衰落的大勢。公元前237年,秦王贏政即位,此時秦國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百姓安居樂業。文有李斯,武有尉繚等賢臣輔佐。統一歷程勢如破竹:前230年 秦滅韓,前228年 秦攻佔趙都邯鄲, 前225年 秦滅魏,前223年 秦滅楚,前222年 秦滅燕、趙 ,前221年 秦滅齊,六國統一,秦王贏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郡縣制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才有了後來的萬里長城和秦始皇陵兵馬俑,世界聞名,給後人留下來寶貴財富,值得華夏子孫驕傲自豪。(淺析,勿噴,謝謝)



這麼近那麼遠F4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雖然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但是秦國滅六國不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是歷代秦王和大臣們的努力成果。

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困難有三個。

一是秦國國力較為弱小

戰爭,拼的就是綜合國力,但是秦國立國比其他六國晚了整整三個多世紀,導致秦國比中原地區其他國家要落後兩三百年,是春秋時期國力較弱的國家之一。歷代秦王和大臣勵精圖治,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直到公元前361年,商鞅變法,秦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通過變法,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風氣,使秦國國富民強,人人渴望獲得軍功,成為戰國第一大國。

二是六國曾經五次聯合伐秦

在秦國綜合國力攀升的過程中,六國也沒有眼睜睜看著秦國不斷髮展壯大。曾先後五次聯合伐秦,甚至兩次打入函谷關,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沒有真正滅亡秦國。其中最為出名的是蘇秦掛六國相印,都被秦國一一化解,甚至破壞六國聯合,國力不斷上升。

三是朝政混亂,皆由呂不韋把持

秦莊襄王駕崩後,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呂不韋為秦相,獨擅大權。到了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年即將親政時,呂不韋和嫪毐把持朝政、惑亂後宮,在秦國朝廷中卻掀起了激烈的政治鬥爭。最終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亂,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掌握軍政大權。嬴政親政後,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這就是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遇到的三大困難。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歷史公元


戰國後期,天下大勢已經趨於明朗。西方的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逐漸強大起來。在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等數代明君的勵精圖治之下,到了秦始皇這裡,秦國已經是七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關東六國沒有一個是秦國的對手。




三晉雖同出一脈,但各自為政,互相攻伐。韓國國力弱小,早已經臣服秦國;魏國武卒也不復當年之勇,伊闕、華陽二戰,魏國損失了數十萬精銳,再也無力對抗秦國。最為強大的趙國,其45萬精銳也在長平被白起盡數坑殺,從此一蹶不振。而南方楚國,也曾被白起打得被迫遷都,就此衰落。東方強齊也沒有了當年齊威王在世時之霸氣,都有虛名,國無賢臣良將,軍無奮進戰鬥之志。而最北邊的燕國,地處苦寒,窮兵黷武,與趙齊交惡已久,不足為慮。





於是,在解決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成功穩定國內政局之後,秦始皇發起了滅亡六國的戰爭。

這場戰爭,歷時十年!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兵攻打韓國,韓國不敵,都城被攻破,韓王安被俘,韓國就此滅亡。為什麼第一個要滅韓國呢?韓國雖然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因趙國大旱,發兵攻打趙國,但這個過程並不順利。作為戰國後期秦國最為強大的對手,趙國是非常有實力的。即使在長平精銳盡失,但仍然有著一戰之力。秦軍為名將李牧、司馬尚所率領的趙軍所阻,陷入苦戰,形勢並不樂觀。

所幸趙王昏庸,聽信讒言,誅殺了頂梁大將李牧,此後趙軍屢戰屢敗,王翦兵鋒直指邯鄲。最終,失去鬥志的趙王獻城投降,趙國滅亡。



滅掉趙國之後,三晉只剩下魏國還在苟延殘喘,但此時的魏國已經孱弱不堪,只能靠著大梁城堅固的城牆硬撐。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攻破魏國都城,魏王被殺,魏國滅亡。

滅亡三晉之後,秦國接下來的目標時楚國,這是六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楚國是南方的大國,自古以來,民風彪悍。雖然在之前已經被秦國打得元氣大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要一舉滅亡楚國,並不輕鬆。




起先,秦將李信率軍20萬攻楚,被楚將項燕,也就是項羽他爺爺,給打得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而後,吸取教訓的秦始皇請出了老將軍王翦,盡其全國之兵60萬,攻打楚國。雙方在對峙相持一年多之後,國力不支的楚國終於敗下陣來。王翦一鼓作氣,直取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王,滅亡了楚國。

在滅亡楚國之後,騰出手來的秦國開始對付已經被打到遼東的燕國殘餘勢力,最終於公元前222年,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至於最後的齊國,實在乏善可陳,齊王建是個典型的昏君,秦滅三晉,他坐視不理。自以為齊國與秦國相距甚遠,秦國打不過來。殊不知秦國在,滅亡燕國後,就立馬南下攻齊。王賁統帥的秦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兵臨齊都臨淄城下。膽小的齊王不戰而降。

自此,東方六國的最後一個國家也被秦國滅掉,秦始皇成功一統天下,開創不世之功,成為古往今來第一人。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春秋戰國數百年之亂世,由最為強大的秦國來終結有著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但“事在人為”,如果不是六國藏有私心,各自為戰,秦想要滅亡六國還是未知數。

只能說,這就是人性吧!如果我們身處當時那種環境,未必就會比他們做的好,我們只是再用上帝的視角看歷史罷了。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真實是歷史的生命,譽人不增其美,毀人不益其惡,是每個歷史內容創作者的史德。

謝謝大家,我是白話,如果喜歡,還請點個關注!


白話歷史君


有這樣的說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此,滅六國的時候,最大的對手是楚國!


申威隆I關中拍客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趙政開始親政,先解決了內部的呂不韋和嫪毐集團,然後開始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霸業之戰。

戰略有兩個:一是“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也就是用金錢在六國內收買內奸,從內部分化瓦解,達到不戰而戰的目的。二是用強大的軍事力量,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

滅六國的具體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諧音記憶:喊趙薇去演戲)。

1、公元前230年,秦始皇俘虜了韓王安,韓國宣告滅亡。韓國的滅亡是秦統一戰爭全面展開的標誌。

2、公元前228年,秦大破趙軍,攻克邯鄲,俘獲十三歲的趙王遷,佔領趙國本土,原廢太子趙嘉在代郡被出逃的士大夫們擁立(秦稱代王),後於前222年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3、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佔燕都薊城(今北京市),但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後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不成,到了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俘虜,燕國徹底滅亡。

4、公元前225年,秦軍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殺,魏國滅亡。

5、公元前223年,楚都壽春被攻破,俘獲楚王負芻,楚國滅。

6、公元前221年,秦兵大舉進攻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齊國此時還有七十多座城池,但齊相國後勝多年接受秦國賄賂,力勸齊王投降,昏庸的齊王建就投降了,後被餓死於松柏之間。

至此,秦國的統一大業完成。

期間遇到不少困難,一共有三次比較大的危機:

1、對手太過強大:秦軍兩次伐趙,均被趙國猛將李牧、司馬尚所阻,在宜安之戰中,打的30萬秦軍幾乎全軍覆滅,軍事上一度無法寸進。後來還是通過反間計,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大肆誹謗李牧等人,說他們要謀反,促使趙王將李牧殺害,罷免司馬尚。趙國自毀長城,終於國滅。

2、自己用人不當:滅楚之戰時,秦始皇挑選統帥不當,誤用輕敵的李信,被楚軍統帥項燕(項羽的祖父)將20萬秦軍打得丟盔棄甲,損失慘重。後來重新啟用老將王翦,先打持久戰,後抓住時機集中優勢兵力,斬殺楚將項燕,直取楚都壽春,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冰消瓦解。

3、秦王個人遇到的生命危險:即有名的荊軻刺秦王。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國,兵陳燕國邊境,燕王惶惶不可終日,此時無強國可以援手,燕太子丹孤注一擲,派荊軻於前227年行刺秦王嬴政,雖然最終沒有得手,但當時大殿上也是險象環生,秦始皇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


心花開


戰國末年,楚國逐漸變弱,很快秦軍攻陷了楚國的首都,韓國本身就弱,韓國派間諜向秦王提出建議修一道水渠,為了拖延秦軍進攻的時間,這就是困難,當時的趙國,藺相如已經死了,廉頗老矣,所以趙國也頹廢了,魏國本來就不行,,燕國和齊國是最後攻下的,因為地勢偏遠,但是最後還是被攻下了,其實燕國本來能贏的,因為隔著一條很寬的河,而且有很高的城牆,但是他們非得出去迎戰,所以最後還是完敗秦國,啊,好複雜終於打完了!


51888188—楓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10年的時間,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秦滅韓,韓國在七國中屬於最弱小的國家,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的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滅韓別說遇到困難了,反而韓國自己人引領著秦軍把自己的國君給抓了,秦國僅用了一年就把韓國滅了。



秦滅趙,趙國是戰國後期實力僅次於秦國的國家,是秦國統一道路上遇到最大的障礙,但君主昏庸無能,聽信讒言,逼走大將廉頗,使長平之戰戰死四十五萬,精銳盡失,殺死李牧,致使軍心渙散,部隊解體。秦國曆經14年終於滅掉趙國。

秦滅魏,趙國被滅掉後,秦國打算南下滅楚,但是中間隔了個魏國,魏國當時窮的就剩下個國都大梁城了,滅魏只是秦國滅楚順帶手的事,輕鬆引來黃河灌入大梁城內,三個月就滅了魏國。

秦滅楚,楚國作為南方的大國,幅員遼闊,戰略縱深廣闊,具備對秦作戰的實力。秦國派少壯派李信統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沒想到被項燕誘敵深入打的大敗,孤身逃回秦國,秦國不得不派出老將王翦統領60萬大軍再度攻楚,王翦固守不戰,使得楚國自亂陣腳,步步蠶食用了兩年就滅掉楚國。

秦滅燕,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經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嚇得惶惶不可終日,卻無計可施,太子丹作死決定刺殺秦王,秦王差點就被刺殺,秦國立即大舉進攻燕國,燕王不得不殺了自己的兒子,把首級獻給秦國,祈求保住燕國,可是人家根本不領情,直接滅了燕國。

秦滅齊,秦國的“遠交近攻”戰略起到了作用,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齊國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當秦國來攻打時竟然沒有作戰準備,自己的丞相居然勸說自己投降,最後被餓死了。


秦國的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又因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正式由草根華麗變身,歷經長達500多年,36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一統華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