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四十歲,還在準備考研複試,並且計劃考博,幼稚還是勵志?

往事的臺階


我的觀點是,只要做好了準備,在條件允許下就是一個勵志的事情。


我先說我大學土壤學老師的真實經歷。


我的大學老師教我們土壤學的時候就已經是40歲的人了,我們都很佩服他。


因為他在教我們之前已經在高中教了好幾年的語文學科了,然後他自學地理專業的土壤學,跨專業考上了土壤學的研究生。


他牛逼之處還在後面,我們大二的時候,這個老師又跨專業去北京讀教育管理學的博士學位去了。

我感覺他的從高中語文老師到大學地理老師再到考取博士學位的過程簡直是勵志的典型範本。


是幼稚還是勵志,需要從需求和條件兩個方面來分析


需求:

  • 我們為什麼要考取研究生,還要規劃衝擊博士學位?準確的把握自己的內心很重要!

  • 考取之後能不能實際上改變自己的人身軌跡?能,創造條件上!

  • 是一時的衝動還是已經下定了決心?好好想清楚!

條件:

  1. 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條件。

時間成本:40歲的人正好是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裡面處在中流砥柱的位置。既要忙著工作還是照顧家庭,能不能抽成複習的時間很關鍵。

研究生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如果是考取全日制的話,時間成本要求很高。在職研究生對時間成本的要求就要低一些。


經濟成本:如果是考取全日制研究生,自己平時的工資就會收到影響。而且這個影響會持續3年左右。

另外,建議你在下定決心之前去自己單位問清楚,單位在考研究生方面有沒有優惠的政策和限制性條件。


比如我們單位有支持職工考取在職研究生的政策,但是在評職稱和晉檔時又沒有全日制研究生文憑的同樣破格條件,本來我之前也打算報考在職研究生的,但是因為單位的規定我就放棄了。


2.此外,我們在下定決心之前還要考慮自身文化水平、身體條件、家庭成員的意見等等。


總之,當必須具備的外部條件已經滿足了,將近40歲就是一個勵志的故事,然而不具備條件,貿然投入到考研中就是幼稚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