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專家:國際新冠肺炎病例增多,都打電話問我中國是怎麼做的

國際專家代表團組長布魯斯·艾爾沃德在中國考察返回後,一開始很多報道都說世界其他國家不能學中國這樣做,隨著國際病例地不斷增加,他接到的電話也越來越多,很多人問他中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我們該怎麼辦?

WHO专家:国际新冠肺炎病例增多,都打电话问我中国是怎么做的

他說,他這幾天一直對伊朗和意大利說,進行控制,任何時候都不會太晚,我在中國,聽到最多的就是,救人,救人,救人!

WHO专家:国际新冠肺炎病例增多,都打电话问我中国是怎么做的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網站報道,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9日表示,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的迅速蔓延,出現全球性流行病的威脅正在上升。

報道稱,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的蔓延速度正在放緩,但在世界其他地區正在加速擴散,並已傳播到100多個國家,全球累計確診病例逾11.1萬。

WHO专家:国际新冠肺炎病例增多,都打电话问我中国是怎么做的

WHO衛生應急方案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表示,中國的疫情形勢正在好轉,但一些國家還處在病毒傳入的初期階段。“我們仍處於這種流行病的上升週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

延伸閱讀:

多米尼加科學院院士:中國強力抗擊疫情對全球做出巨大貢獻

多米尼加共和國科學院院士愛德華多·克林格日前表示,中國採取的果斷措施為國際社會共同抗擊新冠疫情做出了貢獻,而且值得全球受疫情影響國家借鑑。

克林格是多米尼加共和國科學院院士、知名經濟學家、中國問題專家。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子郵件採訪時說,此次疫情的嚴重性超出預料,中國政府做出的包括對上千萬人口的武漢實施最嚴格防控等強有力措施令其印象深刻,特別是中國在十天時間內就建立起一座醫院。“中國製度保障了行動迅速,既關注受影響的人也努力保護其他民眾。”

疫情發生以來,克林格先後撰寫多篇文章,駁斥謠言和虛假消息,發表在當地主流媒體《今日報》上。在克林格看來,近期發生在部分國家的疫情擴散情況已經證明,當這些國家受到影響時,他們不得不採取與中國相差無幾或者更強力的措施。

克林格說,中國選擇了最佳的應對疫情策略。“世衛組織積極評價中國的應對舉措,毫無疑問,中國所做的努力終將得到全世界認可。”

克林格認為,基於政治和意識形態目的而刻意捏造的謊言,比病毒本身更具危害性。他說,中國政府採取了堅決有力且對世界人民負責的措施防止疫情擴散,並不惜付出巨大經濟成本。“如果有人叫囂這是‘侵犯人權’,純屬無稽之談。”

談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克林格表示:“中國經濟的韌性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相反,中國當前採取的舉措,恰恰顯示了其他國家並不具備的經濟實力、建設能力和創造力。”

多年來,克林格一直在關注中國的發展。在中國與多米尼加於2018年5月建立外交關係後,2019年9月,克林格率領20多人的訪問團訪華,並與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研究機構開展交流合作。如今,他在多米尼加成立了“中國與亞洲分析與研究中心”。

外國專家:中國疫情信息和數據公開透明 充分展現大國擔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採取各項措施全力抗擊疫情。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在國際社會普遍關注中國抗擊疫情所取得的積極進展時,也存在一些質疑之聲。面對這些質疑,多國專家力挺中國在及時發佈疫情信息、公開疫情數據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和美國VOX新聞網分別刊登了記者與世衛組織訪華專家組組長布魯斯·艾爾沃德的訪談內容。兩家媒體都提出了對中國官方數據的質疑:“中國的病例是否真的在減少?”“我們能相信中國的數據嗎?”

艾爾沃德向《紐約時報》表示:“我知道有人懷疑,但在我們去過的每家檢測診所,人們都會說,‘現在和三週前不一樣了’。”他表示,中國疫情峰值時,每天有4.6萬人要求做檢測,而當世衛組織訪華專家組離開時,這個數字已經變成每天1.3萬人,而且醫院已經有空閒的病床了。

艾爾沃德表示:“我看不出任何操縱數據的跡象。迅速暴發的疫情已經穩定下來,而且進度比預期得要快。粗略計算下來,有數十萬中國人因嚴格的防控措施而避免感染。” 他同時指出,中國抗擊疫情的措施是可以被複制的,但這需要速度、資金、想象力和政治勇氣。

同樣地,艾爾沃德也向VOX新聞網指出,中國沒有隱瞞數據,世衛組織專家組在華期間展開的多項考察都可以證明中國的病例數量確實在下降。

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持的透明公開的態度不僅得到世衛組織的認同,也獲得多國專家的肯定。

巴西重要智庫瓦加斯基金會巴中研究中心負責人埃萬德羅·卡瓦略表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始終將責任放在第一位,本著公開透明的原則及時發佈疫情信息,並與國際社會展開合作,這充分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他說:“我認為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是有效和透明的。我們看到,中國政府所採取的措施在較短時間內帶來了積極的成果。”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 國際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